误区二:理财只和钱有关。
如果你去做街头调查:理财是什么?一般人都会告诉你:“理财就是赚钱”;“理财就是投资”。总之,理财只与“钱”有关,是为了满足人对金钱的无限需求。因此,理财成了投资、买房、炒股的代名词。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问他:为什么没有去做一个理财分析?他的回答是:理财啊,那是没钱人才会去干的事,比尔盖茨才不会去理财呢。有趣的是,如果你问一个事业刚刚起步的人,他会说:我想理啊,不过钱都花光了,没钱可理。这两种说法恰恰是个悖论:有钱人不需要理财,没钱人无钱可理。
其实,理财本质上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生活的问题。无论你有钱没钱,你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有生活就有目标和需求,只要有未来的目标和需求,你就需要理财。
有钱人如比尔盖茨,他的目标是帮助更多的人,所以他组织了一个世界最大的慈善信托基金,这一定是他的理财顾问帮助他完成的(信托是富人理财规划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如有需要,下文将详细介绍);所谓没钱的人,如一般的房奴车奴卡奴,我们也会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例如孩子将来能读大学,最好还能出国留学;退休后能周游列国,过逍遥日子等等。只有你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今天的,而是未来的,你就需要理财。用浅显的话来说,今天的钱不花完,通过某种方式积累增值,以达成以后的人生目标,这就是理财。
[ 本帖最后由 moonmagic 于 2010-6-13 00:31 编辑 ]
打开幸福之门(最专业理财入门楼,新增56楼:儿童保险全攻略)
587052家庭理财
近日因工作需要,上妈网找一些写作素材,浏览了家庭理财版块很多贴子,发现大家极度渴求“理财知识”,但又经常会陷入理财误区。该做的理财规划不去做,反而对一些明显不符合自己需求的理财产品趋之若鹜。声称自己是理财专家的人一箩箩,但真正能帮到客户的人却少之又少。
于是决定利用节日放假的空闲时间,妄想打造一座理财入门高楼,希望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理财的基本观念,帮到想理财又无从下手的家庭。
(本贴纯属公益贴,请做广告的顾问们绕道走。)
一、什么是理财?
什么是理财?首先,我要先分析一些理财误区。
误区一:十分钟学会理财。
类似标语在很多的培训书籍都可以看到,纯属为了吸引眼球。你想想,十分钟推销一个理财产品可能绰绰有余,十分钟让一个人学会理财那真是天方夜谭。理财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需要数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即便是金融专业的高材生,要想获得理财规划师的牌,也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尚不说考试过关,也未必能处理实际生活中的理财问题。
因此,本贴不是为了把你培养成自己的理财规划师,而是让你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摆脱理财误区,遵循理财步骤,与理财规划师有共同语言,学会与理财规划师沟通。
什么是“共同语言”?举个例子,理财规划师可能问客户,请问您有什么理财需求?客户可能会回答:“你能给我多少的投资回报率?”正是由于客户都是这种心态,理财规划师都不问需求了,直接推销产品。
[ 本帖最后由 moonmagic 于 2010-6-19 00:16 编辑 ]
2010/06/12
全部回帖
2010/06/12回复
竟然没人关注?郁闷!!!

2010/06/12回复
误区三:理财就是投资。
在全民炒股的时代,理财版、理财周报等成为各类新闻媒体竞相推出的热门版面,也成为读者竞相阅读的版面。但是,细看这些报道,都有将理财向投资误导的倾向。标榜是理财,实际上却教人去炒股,甚至炒外汇、黄金,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在全民炒股的时代,理财版、理财周报等成为各类新闻媒体竞相推出的热门版面,也成为读者竞相阅读的版面。但是,细看这些报道,都有将理财向投资误导的倾向。标榜是理财,实际上却教人去炒股,甚至炒外汇、黄金,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2010/06/13回复

分清“理财”和“投资”这两个概念是很重要的。理财的目的,是为了达成人生的目标;而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收益的最大化。说白了,投资就是为了多赚钱。投资追求收益最大化,收益最大化也同时意味着风险最大化,注意,“风险”二字。经历了几次股市低谷的股民们,应该可以理解“风险”二字。
[ 本帖最后由 moonmagic 于 2010-6-13 00:26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moonmagic 于 2010-6-13 00:26 编辑 ]
2010/06/13回复

如果你将希望系于大起大落的股市,你的孩子教育金可能没了;你的养老金可能也没了。如果你将理财等同于投资,无疑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寄希望赌场,估计是赢少输多,最后无法达致自己的人生目标。
2010/06/13回复

误区先谈到这里,那么究竟什么是理财呢?许多书都会有定义,但是笔者曾接触过许多朋友,看过很多概念之后还是摸不着头脑!经过长时间总结,笔者发现,专业准确的定义,也必须有形象的解释,才能深入人心。希望今天能够用小学毕业生都能看得懂的语言,通俗地解释“理财规划”。
概念本身是很简单的:
理财规划就是规划我们的财务资源(分为已有资产和未来的收入),确保人生的目标和需求能够实现。
这个概念看起来和其他定义大同小异,但是其中的精髓我们慢慢解释!
[ 本帖最后由 moonmagic 于 2010-6-13 12:25 编辑 ]
概念本身是很简单的:
理财规划就是规划我们的财务资源(分为已有资产和未来的收入),确保人生的目标和需求能够实现。
这个概念看起来和其他定义大同小异,但是其中的精髓我们慢慢解释!
[ 本帖最后由 moonmagic 于 2010-6-13 12:25 编辑 ]
2010/06/13回复

首先:理财规划把我们从虚无缥缈的数字游戏中,拉回到生活本身,不再关注能赚到那个数量级的钱,而是人生有什么目标和需求。专业的理财规划师问你的第一个问题,肯定是“你有什么需求?你的人生还有什么目标,什么理想没有实现?”而不是问你:“准备投资什么样的产品?”为什么制定什么样的投资策略。这都是错误的。
人生的需求,不外乎是解决“生老病死残”所带来的问题。希望自己过得好一些,需要一定数量的生活费;希望孩子未来生活好,现在需要准备一笔不菲的教育金;希望自己老了以后生活无忧,需要准备养老金。
人生的需求,不外乎是解决“生老病死残”所带来的问题。希望自己过得好一些,需要一定数量的生活费;希望孩子未来生活好,现在需要准备一笔不菲的教育金;希望自己老了以后生活无忧,需要准备养老金。
2010/06/13回复

下一个关键字是确保:如何确保呢!这里用一个例子来阐述。这里是妈妈网,就用大家最关心的,宝宝的教育来做一个说明!
比如说我有一个目标:我年仅1岁的宝宝,18岁时能够到哈佛读书,当然这不仅是一个理财目标,还是一个教育目标,上哈佛并不是只有钱能够解决的。这里我们只从财务角度来分析。我把这个需求告诉理财师,然后又告诉理财师:我每个月有能力提供人民币5000元(能够拿出的财务资源)来实现这个目标!理财师经过专业评估,根据目前哈佛学费数据和多年以来的涨价速度(所谓通货膨胀),估计18年后哈佛4年的学费大概要200万人民币。经过理财师的专业评估:只要长期收益率达到8%,这个目标就可以实现。那么,理财师从全球诸多资产中找出一个组合,可以达到长期收益率为8%(当然这是有风险的,关于风险的问题,在以后章节讨论)。然后我就开始执行这个规划,似乎已经可以“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甚至开始期待孩子走进哈佛这一时刻的到来。然而,真的确保了么?
[ 本帖最后由 moonmagic 于 2010-6-13 17:49 编辑 ]
比如说我有一个目标:我年仅1岁的宝宝,18岁时能够到哈佛读书,当然这不仅是一个理财目标,还是一个教育目标,上哈佛并不是只有钱能够解决的。这里我们只从财务角度来分析。我把这个需求告诉理财师,然后又告诉理财师:我每个月有能力提供人民币5000元(能够拿出的财务资源)来实现这个目标!理财师经过专业评估,根据目前哈佛学费数据和多年以来的涨价速度(所谓通货膨胀),估计18年后哈佛4年的学费大概要200万人民币。经过理财师的专业评估:只要长期收益率达到8%,这个目标就可以实现。那么,理财师从全球诸多资产中找出一个组合,可以达到长期收益率为8%(当然这是有风险的,关于风险的问题,在以后章节讨论)。然后我就开始执行这个规划,似乎已经可以“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甚至开始期待孩子走进哈佛这一时刻的到来。然而,真的确保了么?
[ 本帖最后由 moonmagic 于 2010-6-13 17:49 编辑 ]
2010/06/13回复

其一:理财规划就是为自己与家人的未来作打算,如果您不打算如此,而只是兵来将挡,那是您个人的选择。
其二:理财规划师的财理得如何,您也不可能知道。好不好是看未来的事情。您的评价标准还是理财规划师有没有钱。这正是我此前说的误区之一。理财规划师解决的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
其二:理财规划师的财理得如何,您也不可能知道。好不好是看未来的事情。您的评价标准还是理财规划师有没有钱。这正是我此前说的误区之一。理财规划师解决的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
2010/06/13回复

仔细思考,所谓"确保"有一个前提:我本人有持续的赚钱能力,保证从现在开始到17年后能够持续每月拿出5000元。很多人(包括我)都非常自信,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工作收入只会越来越高,即使事业一时出现波折,也不会有大问题。所以:5000元/月(这里只是一个例子,举了一个较高的目标。无论目标高低,理财方法是一样的)应不会有问题。但是无论多么自信,工作能力多么强,都不能控制一些事情是否发生:例如连波兰总统的飞机都能失事,我们又怎能保证我们的收入,不会因为意外或者自身健康等问题而中断。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宝宝上哈佛这个目标,不会因为我收入中断而消失(正如我对宝宝的爱,不会因我自己生命消失而消逝一样)。所以为了确保这个目标实现:我必须对我的供款能力,提供保障,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确保"。
2010/06/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