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关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介绍——平安保险18年:飞速发展的奇迹

13250家庭理财

从1988年深圳蛇口的一家地方性保险公司,发展至今成为中国首家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18年的飞速发展奇迹,让许多人感觉是个谜

  3月1日,A股市场迎来一家保险巨头——中国平安(601318.SH)。此前,中国平安已在香港公开发行上市,股票代码为2318.HK.这不仅是A股市场发行价格最高的金融股,还创下有史以来全球最大保险公司IPO(首次公开发行)。

  很多人由此对这家保险企业感到好奇。相比而言,从1988年深圳蛇口的一家地方性保险公司,发展至今成为中国首家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18年的飞速发展奇迹,更让许多人感觉是个谜。

  破壳而出

  1988年5月,中国恢复保险业务近十年后,平安保险公司在享有“改革试管”之称的深圳蛇口破壳而出。

  根据央行的批复,平安保险公司有幸成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

  此时,这家公司仅有13名员工,总资产只有5312万元。

  经过18年的发展,中国平安(平安保险公司于1992年9月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简称“中国平安”)现在是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和第三大产险公司,总资产3587.18亿元,拥有20多万名销售人员及近4万名正式雇员。

  在平安保险公司成立之初,其业务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只能经营深圳市的财产保险业务。当时,中国保险业尚处于国有保险公司垄断经营时代,全国除平安保险公司外,仅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保险企业,刚刚成立的“小舢板”如何与“国家舰队”抗衡?

  根据平安保险公司“老人”的回忆,他们当时唯有选择“创新”,即打造与国有企业相比,更具活力的全新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

  此后,平安保险公司按国际惯例建立了既能采纳多家股东意见、又能集中统一领导、政企分离的全新领导机制;同时,还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将晋升和工资以及员工绩效直接挂钩。

  今天,能做到上述方面的企业鳞次栉比,丝毫不新鲜;但在当时,这真是凤毛麟角。

  这一系列新体制、机制,引来众多专业人才加盟,并直接、不断地为平安保险公司带来先进的保险经验和技能,确保了其保费收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

  经过短短四年,截至1992年底,平安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突破10亿元,总资产达11.31亿元。

  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并同意其办理法定保险和国营企业、三资企业的保险业务,以及各种外币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

  更名的背后,意味着这家地方性的财产保险公司,已经走向经营区域覆盖全国的保险企业。

  最困难时期

  1993年的第二届董事会上,中国平安首次提出综合金融集团化道路的构想。

  然而,当时的监管部门正在力促分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且《保险法》明确规定: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

  这导致了中国平安刚刚萌芽的综合金融集团化梦想被搁置。

  之后,其保险业务被分拆成平安寿险与平安财险;1995年和1996年,平安证券和平安信托陆续成立,这些公司均各自为政、分业经营,一直未实现统一的集团化管理。

  这一分,就到了2001年。

  当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即,有关监管部门的思路开始由管制向促进发展转变。

  2001年12月,经过长达7年的分业方案修改和完善,中国保监会正式下发中国平安的集团改革方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旗下控股平安财险、平安寿险、平安信托和平安海外投资。

  在很多人眼里,中国平安最困难的时期至此才终于熬过,并且幸运地未重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拆成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和人保控股(2328.HK)的弯路。

  布局大金融

  但从综合金融集团化的业务发展角度衡量,中国平安仍是“跛足之人”。这是因为,其利润的80%以上来自平安寿险,证券、信托等业务利润合计占比几乎可忽略不计。

  因此,集团化经营后,摆在中国平安面前的新任务是,怎样将非保险业务壮大,而最终实现各领域业务和资源的整合?

  一场在集团内部为旗下各路金融子公司输送资本的序幕,由此拉开。

  演出的头位主角,即是平安信托。

  2003年10月,中国平安对平安信托大举增资22亿元,使其注册资本达到27亿元,成为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信托公司之一。

  同年底,中国平安借助平安信托平台,巧妙绕过保险企业对银行股权投资的限制,联合汇丰集团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并将其改名为平安银行。

  2005年4月和11月,平安信托分别以3亿、5亿元,两次增资平安证券,使后者的注册资本升至18亿元。

  2006年7月,中国平安动用49亿元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的股权。

  时隔一个多月,平安信托再度联手汇丰,对平安银行进行2亿元增资。

  2007年2月,中国平安整合旗下银行业务,深商行受让平安银行股权,以此打造单一的银行品牌。

  目前,中国平安已拥有三大事业群:保险、银行、资产管理。旗下子公司包括平安寿险、平安财险、平安信托、平安证券、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平安资产管理、深圳市商业银行等。

  据《财经时报》了解,中国平安仍在积极选择银行并购对象,进入其视野的不仅包括此前传闻的深发展、光大银行,还包括昆明商业银行等城商行。中国平安显然急于构建起全国性的银行网络。

  引入外援

  在中国平安18年的历程中,1994年开始的引入外援计划,被外界视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在这一年,经央行批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这两家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同时成为中国平安股东,拉开了中国平安资本国际化的序幕。这也让其成为中国第一家有外资参股的金融企业,开创了中国金融业引进外资的最早模式。

  1997年,中国平安出资数千万元,聘请国际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为自己做“诊断”。

  麦肯锡当时开出的方子是:集团模式要重建,重建需涵盖资本重组、组织架构、职能定位、管理定位、投资管理和内控稽核6个方面,这相当于把当代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流程统统注入中国平安。

  2002年10月,中国平安对外援的引入达到高潮。世界最大金融集团之一的汇丰集团斥资6亿美元现金,认购中国平安增发的2.467亿股外资股份,以10%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二大股东。

  此后,汇丰又增持中国平安股份至19.9%,逼近了中国规定的单一外资股东持有中资保险公司股权比例的上限。

  在外资股东的推动下,此后近十年时间里,中国平安开始了中国公司治理中最早的国际化转型。

  平安副总裁孙建一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中国平安第一次按国际标准审计后,他们聘请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足足提出了200多个问题,这让中国平安猛然意识到,管理规范化和财务透明度将是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对话的首要条件。

  “监管部门没有这样的要求,国内同业也没有先例。那厚厚的一份报告,让我们看到了与国际标准的巨大差距,这是平安走向国际必须补上的基础课,也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2007/03/06
猜你喜欢

如何选择保险公司

分享我购买香港保险的经历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平安保险——平安保险根本就不保险

10年前买的保险犹如鸡肋,退还是坚持?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全系统以多种形式支援地震灾区 首笔20.2万元赔款给付现已到位

关于保险理财与银行和房地产的比较

热点推荐

能摸贵价龟领白化龟!这个乌龟展太懂娃了

陪娃做幼儿园作业快疯了 差点直接上手帮做

不用跑腿无需等药 广中医就医体验太圈粉

打赏竟然变成了投诉 被顺丰客服气到了

误打误撞进了佬麻雀 被名字和装修圈粉

2025妈网装修交流群 省钱不踩坑

现炒现炖满满烟火气 雨天和铁锅炖更配!

谢添地纯牛奶 顺滑奶味太正了

猫奴的新据点!这家猫咖好治愈

台风天包租婆出来卖菜 牛马别抱怨了

莲藕胡萝卜炖骨 一口清甜润心肺

人均 60 + 吃蕉叶!这波羊毛薅值了

鱼仔店饮茶我真的会谢!上菜慢到离谱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