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儿被打思考真不知如何教育
1101788幼儿园早教
我想,这样一个MM,本来这样的家教,还上早教有什么用?从她的语气中我知道她是买了课程的。我认为小朋友最好的早教是从家里出发,有好的家教才去谈什么早期教育吧。
但我也不知道怎样教育女儿不自私了。
2011/01/22
全部回帖

作为家长,孩子被别人打,肯定心里难受,打人孩子的妈妈应该马上道歉让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对的,
大字报妈妈太激动了,楼主只是反应了一件普遍存在的事情,我觉得大家应该多点讨论如何避免孩子被打或者孩子主动打人,而不是讨论楼主的激动与否
大字报妈妈太激动了,楼主只是反应了一件普遍存在的事情,我觉得大家应该多点讨论如何避免孩子被打或者孩子主动打人,而不是讨论楼主的激动与否
2011/01/25回复

小孩子在一起玩,偶尔的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我之前看到一则笑话
说是两个小孩在一起玩着玩着就打起架来了,两个大人为了各自的小孩也吵起来了,结果那两个小孩看着两个大人在吵,他们笑笑,又在一起玩了,两个大人还不知道呢,还在争吵中。。。。。
呵呵,其实小孩子的世界并不能用我们大人的想法去解释,他们往往在一起玩的时候,打架了,吵口了,可是一会儿又和好了,又玩在一起了
只不过做为大人,看到自己小孩动手打了人,都要教学他先说声对不起,这是最起码的做人原则。
说是两个小孩在一起玩着玩着就打起架来了,两个大人为了各自的小孩也吵起来了,结果那两个小孩看着两个大人在吵,他们笑笑,又在一起玩了,两个大人还不知道呢,还在争吵中。。。。。
呵呵,其实小孩子的世界并不能用我们大人的想法去解释,他们往往在一起玩的时候,打架了,吵口了,可是一会儿又和好了,又玩在一起了
只不过做为大人,看到自己小孩动手打了人,都要教学他先说声对不起,这是最起码的做人原则。
2011/01/25回复

慧MM:
1歲兩個月,媽媽自己要看好點,大一點的孩子動作有些多(愛動手打人的多數是家教不當吧)。LZ的心情可以理解的,只是等孩子慢慢大了,打打鬧鬧這種事你會看開很多。小朋友總會長大,在沒辦法保護自己的情況下,媽媽就要操點心了。至於被打怎麼解決,孩子大到三四歲時會有自己的想法的,只是兩三歲的時候,是非觀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應該早早站出來,握著打人的孩子的小手,讓他對你的孩子說聲對不起,不管他說不說不重要,重要的是告訴你的孩子,任何事情自己都要承擔後果。別人的孩子教育如何,不要太生氣了,那些苦惱也是留給他娘,沒必要操那份心。更不要想著上幼兒園如何如何被打不還手,其實不打人講禮貌講秩序的孩子更有自信,不會天天給老師批評教育,不會天天給其他家長賠不是。更何況,哪個老師吃飽沒事主張讓孩子打架比賽啊,安全是第一的。但是自己是先排隊的,自己先拿的,自己站在有理一方的時候,就要大聲表明自己的想法,聲音要大,遇上不講理者沒必要退縮。在這種情況下,同齡的孩子打起來,大人不要插手,他們自己會解決得很好的。
查看原文这位妈妈说的很好啊,学习了,确实在公共场所,作为妈妈也有责任看好自己的孩子的,不管是打别的孩子还是被打,就可以尽量避免了,也很同意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毕竟教育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部分构成的,所以很多时候,孩子都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所以为人父母,都要慎言慎行啊,呵呵。。。
2011/01/25回复

星期天我女儿打了比她大8个月的小姐姐,结果那朋友今天告诉我说她女儿说最喜欢我女儿了。虽然我女儿打了她,但她还是喜欢和我女儿玩
我朋友相当的郁闷。
其实小朋友之间打架是很正常的,一会就好了,不要看得太重,有时反而是我们大人的反应太大了
我朋友相当的郁闷。
其实小朋友之间打架是很正常的,一会就好了,不要看得太重,有时反而是我们大人的反应太大了
2011/01/25回复

:
从头认真看到尾,确实认为这位“写大字MM“没有必要这么过激。
我儿子像LZ女儿这么大的时候也被打过几次,对方家长也只是看着不吱声,我想作为哪位被打小孩的家长都会生气,小孩之间抢玩具什么都非常正常,但如果发生肢体冲突,还是需要家长干预一下的,LZ的心情很多妈妈都能体会理解。
我儿子像LZ女儿这么大的时候也被打过几次,对方家长也只是看着不吱声,我想作为哪位被打小孩的家长都会生气,小孩之间抢玩具什么都非常正常,但如果发生肢体冲突,还是需要家长干预一下的,LZ的心情很多妈妈都能体会理解。
2011/01/26回复

宁儿.妈:
我家姑娘从小都胆小,我都教她还手的,但始终还是很林善。
查看原文没有哪个天生胆小的,宝宝不带攻击性,知道用语言解决问题,那是做爸妈最成功之处。我宝宝一两岁的时候被打过,咬过,但我只是责怪我自己,因为自己太粗心大意,顾着自己和朋友说话。其实,孩子她并不怕被打,也不怕比她高大的人,但是怕没选择权。当我们的宝宝小的时候,她不会表达的时候,我们要明确告诉她,“姐姐,你打人是不对的,请给妹妹说声对不起。”对孩子说话蹲下温柔些。我们严肃处理这样的事情,不需要和对方家长正面冲突。如果是明事理的家长,他会很赞同感激的。如果是不明事理的,你大可以带着孩子赶紧离开是非之地。
到孩子两岁半三岁的时候,他们的词汇掌握多了,会表达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的话,他们会应用自如的。我女儿是斯文型的,人缘很好,幼儿园里再怎么调皮的孩子也不会打她,而且老师喜欢安排好动的男生和她同坐同吃。遇到打人场面,她会很勇敢站出来“你为什么打人?打人是不对的。给他说对不起。”她秩序感也是很好的,主动排队,哪个要插在她前面也是不行的。“请你排队,这样挤很危险的。”听得懂话的小朋友,都会自觉遵守的。在一个群体里,我们靠的不是以暴制暴,好的人缘也不是一味的妥协,而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小麻烦总会有的,关键是家长积极处理,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勇于用语言去表达。人人都会生气、害怕、难过等等,小孩没什么自控能力,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处理。那么,我们做家长的,自己要冷静,要就事论事,不要带人身攻击,以牙还牙。
[ 本帖最后由 慧MM 于 2011-1-26 09:48 编辑 ]
到孩子两岁半三岁的时候,他们的词汇掌握多了,会表达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的话,他们会应用自如的。我女儿是斯文型的,人缘很好,幼儿园里再怎么调皮的孩子也不会打她,而且老师喜欢安排好动的男生和她同坐同吃。遇到打人场面,她会很勇敢站出来“你为什么打人?打人是不对的。给他说对不起。”她秩序感也是很好的,主动排队,哪个要插在她前面也是不行的。“请你排队,这样挤很危险的。”听得懂话的小朋友,都会自觉遵守的。在一个群体里,我们靠的不是以暴制暴,好的人缘也不是一味的妥协,而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小麻烦总会有的,关键是家长积极处理,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勇于用语言去表达。人人都会生气、害怕、难过等等,小孩没什么自控能力,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处理。那么,我们做家长的,自己要冷静,要就事论事,不要带人身攻击,以牙还牙。
[ 本帖最后由 慧MM 于 2011-1-26 09:48 编辑 ]
2011/01/26回复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建议每个家长不要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对自己孩子是这样,对别人的也一样。
以下文字,供参考: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以下文字,供参考: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2011/01/26回复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建议每个家长不要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对自己孩子是这样,对别人的也一样。
以下文字,供参考: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以下文字,供参考: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2011/01/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