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快过年了,那些狠心的父母们是否想起了被他们抛弃的孩子们
1002256怀孕妈妈
我曾经和一群孤儿一起生活了许多年,刚开始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常常向我诉说他们在孤儿院以及流浪时的经历和遭遇.那年我刚高中毕业,正值意气方刚、满腔热血之时。听了他们的诉说,我常常忍不住流泪,恨不得把那些欺负他们的人狠狠地揍一顿,更希望我能在他们和我家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尽量多地给予他们关心和爱。那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也早都离开我们家了。然而,我却屡屡得到关于他们的令我心痛难过的消息。可是,我却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困顿的蚂蚁,焦急而无奈。
记得刚认识国辉的时候他才8岁,8岁的孩子还总是尿床,每次半夜尿湿了被褥我便会听到妈妈尖锐的批评声,而他也是自责又自卑。直到现在我也为人母了才知道大孩子尿床很多时候是一种病,并不完全受他个人意志控制。而那时的妈妈却并没有太多耐心去对待那么多的小孩。早才孤儿院的时候,国辉还小,也就是被寄养在我家前的那些日子,他才8岁不到。他说他曾经被孤儿院的阿姨用铁棒打他的腿,我看过留在他身上依旧清晰的伤疤。他说他曾经被同是孤儿的大孩子唆使吞过装在手表里的小电池,因为别人骗他吞了电池他也会发光发电。
国辉是个很善良的孩子,有时说起别的小孩的可怜遭遇,他也会流露出很同情的表情。然而在他念四年级的时候却因为调皮而被孤儿院送往了梅州的教养学校,只有放暑假寒假了才可以回“家”。这个家,就是暂时的寄养家庭--我的家。他说,教养学校的教官很凶,动不动就拳脚相加,或者用鞭子抽他们。我问他教官为什么要打他们,他低着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因为他们不听话。在这个可怜的孩子眼里,被打已经是习惯,而因为不听话不顺从而被教官打甚至用鞭子抽又是多么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小纪,一个聋哑儿童,来我们家那年7岁。据说他其实是可以学习发音说话的,但是因为他有乙肝所以聋哑学校拒绝接收他。因此,小纪从7岁至今15岁,从一个喜欢像小猴子一样爬在我身上抱着我的小男孩长成接近我那么高的大男孩,他依旧待在寄养家庭里没有去上过一天学,只是寄养家庭从我家换到了别家。也从没认识过新同学新朋友,唯一的伙伴就是一起被寄养的其他几个孩子。更别提学习知识,他7岁那年我看他很会画画,以为孤儿院会培养他,可是今年我去看他时他依旧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画的画也依旧是那几朵小花和那栋房子。只是两年不见,曾经对我亲热的他也不再亲近。是的,我太久没去看他了,我和别的人又有什么区别?看到他,我的内心是心酸的,自责的。
白云,现在已经是个17岁的大姑娘了。上次她学校组织来广州旅游,我请她来我广州的家里吃饭。吃完饭我带她逛街想送套衣服给她。结果卖牛仔裤的老板误以为她是男孩,因为她剪的是男孩子才喜欢的**头,身材矮胖,穿着宽松的T恤,完全无法用这个年龄的女孩子所应有的娇滴滴、可爱或是清纯来形容她,反正是怎么看怎么不像女孩。去年我听说她因为想退出黑社会,被黑社会的人报复,放学回来的路上已经被打过好几次,最后孤儿院不得不派社工在她上学放学的路上保护她,并且在她初中毕业后便把她远送到湛江上学去了。我问她在黑社会里都做些什么,她说别人喊她打人她便打人,暑假打工挣的钱要上交,大家一起去网吧玩。在她眼里,这就叫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然而当她不在愿意充当打手要退出时,她的同伙们却一次次地为难她甚至把她打倒在地爬都爬不起来。
还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我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他有父母,但他和孤儿没有两样。远在贵州的父母从来没有来看过他,因为他们巴不得这个累赘永远脱离关系。他成为他们的累赘的原因就是他有癫痫,后来被寄养到我家后癫痫更是发作得频繁,经常从沙发凳上或者床上栽到在地口吐白沫不省人事。他就这样倒在地上,我妈会把他扶到沙发上或者抱到床上让他躺下休息。我多么希望能有人多给这个可怜的孩子一点爱,哪怕只是在他发病时搂着他抱着他。可是,没有人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和关心他。
很多次,我都想把这些孩子的遭遇写出来,可是太沉重,以至于每每我都提起笔来欲言又止。最近,我又听到一个坏消息,这个消息让我义愤填膺,又忍不住伤心落泪。有时看着我怀中自己的宝宝,一家人千宠万爱,又想到这些孤儿们。如果国辉的父母不遗弃他,国辉尿床他们大概也会心疼地到处找方子替他治疗,他也不至于被送到教养所被教官抽打还觉得那是应该的;如果小纪的父母不遗弃他们,即使小纪得了乙肝,他的父母也一定会努力地教他认字学习本领而不至于因为单纯的聋哑就一辈子这样被关在院子里永远没有未来;如果白云的父母不遗弃她,那她便不会有小时候和那些死去的婴儿一起被关在黑暗的小房子里可怕经历,也不会17岁了别人仍认不出她是男是女,更不会去参加黑社会被人追杀;如果赵勇的父母不遗弃他,那他也可以在父母怀里撒娇,癫痫发作时也不用躺在冰凉的地板上无人问津;如果...
突然想起小时候唱的一首歌:"泥娃娃,泥娃娃,泥个泥娃娃,它是个假娃娃,不是个真娃娃,它没有亲爱的妈妈,也没有爸爸.泥娃娃,泥娃娃,泥个泥娃娃,我做它爸爸,我做它妈妈,永远爱着它..." 泥娃娃最后也有人爱,可是这些孤儿呢?将一辈子像飘零的树叶般无家可归...即使有人同情,也只是暂时的感动,没有谁有太多的精力去顾及别人的孩子.而最后,那些感动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见惯不怪和麻木.
写了那么多,我只有一个想法:如果你没有能力养育你的孩子,请不要把他们生下来,如果你把他们生下来了,请一定不要放弃他们,因为如果没有了父母的爱,上面这些孩子就是你的孩子的将来!而他们从一出生开始身上就被打上了“悲惨”的烙印!
[ 本帖最后由 孙翔妈妈 于 2011-1-30 12:20 编辑 ]
2011/01/29
全部回帖
昨晚看了南方卫视,也是讲一个母亲抛弃一对儿女,故事是:因男人车祸去世了,而婆婆不想两个孙子无人照顾,(当时很穷)也不想担误媳妇的未来,就打算再招个男人回家,而他们好了两个月,男人带走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当时两个孩子一个3岁一个1岁吧),两个孩子当然由一个年迈70岁的奶奶带大。然而17年后孩子长大了(已结婚了也生了两个小孩子,很不幸的是一个得了白血病,而两夫妻为了孩子可以换骨髓,再生了一个,可系一个普通家庭那能付得起晏贵的医药费,所以两夫妻带个两到孩子到处乞讨),得知亲生妈妈下落,找到亲妈妈了,可系万万没想那妈妈不认这个儿子,但儿子不想放弃和妈妈和相认,一直跪求妈妈和自己相识,去被亲妈妈赶出家门,去被亲妈妈拒绝看自己一眼,看自己亲孙子一眼,而媳妇一直在劝老公不要和如此恨心的婆婆相识,可怜天下的孩子有如此恨心的妈妈,也没想到17年来的思念,17年来的痛恨,换来今天见面是如此局面,却系今天的结局。


2011/01/30回复
如果你没有能力养育你的孩子,请不要把他们生下来,如果你把他们生下来了,请一定不要放弃他们,因为如果没有了父母的爱,
我是十分认可这句,现在太多的父母只会生孩子,不会教孩子,我不知道这些父母干嘛去了,好像觉得生了孩子就完成了使命,孰不知,这个孩子出现在社会,他们要付出的比生他们的代价还要多,教导养育。我最见不得那些没能力养孩子却要一个劲地生,生完就留着一堆孩子在乡下,然后那些孩子大了,就成了现在广州新闻常出现的:贼啊,小偷啊之类的。
总之,养不教,父之过。
每个父母都要为自己的孩子负责
我是十分认可这句,现在太多的父母只会生孩子,不会教孩子,我不知道这些父母干嘛去了,好像觉得生了孩子就完成了使命,孰不知,这个孩子出现在社会,他们要付出的比生他们的代价还要多,教导养育。我最见不得那些没能力养孩子却要一个劲地生,生完就留着一堆孩子在乡下,然后那些孩子大了,就成了现在广州新闻常出现的:贼啊,小偷啊之类的。
总之,养不教,父之过。
每个父母都要为自己的孩子负责
2011/01/30回复
很心痛很心痛!
2011/01/30回复
阿牛88:
那些孩子太可怜了,昨天看今日一线又看到丢了女婴在女厕所里,当时女婴还发烧,哎,
查看原文
那些孩子太可怜了,昨天看今日一线又看到丢了女婴在女厕所里,当时女婴还发烧,哎,
前天我去医院B超,《可能去得次数多,那里的护士都叫得出我名字了,》在排队等的时候,我旁边突然挤一个人来,她很小声的问我:你也做B超啊?我说:是,她说:你认识这的医生啊?我笑了一下说:经常来就认识了。她说:你可不可以帮我给医生说一下,帮她看看是男孩或者女孩?我问:你几个月了?她说:五个月了,她LG是潮汕人,一定要生男孩,前几天去别的医院看了,人家医生说好象是女孩,她LG就要她今天来做掉。但她还想再确定下。 听完她的话,我“蒙”了,心脏痛得抽筋,愤怒.愤怒.愤怒......
后来整个下午和LG 一起买年货都没心情,那女的很年轻,很清秀,瘦瘦的。以我觉得是那种没“家庭背景”没“高学历”没“好工作”的普通女性。我一直在想,她父母当年生下她就只是为了养到20岁再嫁人家去又再生小孩的吗?她LG爱她吗?她心里怎么想的???想想又觉得那女人也好象很可怜,但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也有听说过什么潮汕人家里一定要有生男孩,但这家是只要男孩。真不懂了.......哎!!!可怜之人啊.必有可恨之处......
后来整个下午和LG 一起买年货都没心情,那女的很年轻,很清秀,瘦瘦的。以我觉得是那种没“家庭背景”没“高学历”没“好工作”的普通女性。我一直在想,她父母当年生下她就只是为了养到20岁再嫁人家去又再生小孩的吗?她LG爱她吗?她心里怎么想的???想想又觉得那女人也好象很可怜,但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也有听说过什么潮汕人家里一定要有生男孩,但这家是只要男孩。真不懂了.......哎!!!可怜之人啊.必有可恨之处......
2011/01/30回复
从别人的口中知道自己是父母捡返来的。。。从来不敢问自己从那里捡返来的。。只知道自己已经好幸福。。。祝福所有人。。。。。
2011/01/30回复
我的BB是我的命根,生得距出一定要疼距爱距的!!!
呢D父母来世投胎做畜生吧!!!!
呢D父母来世投胎做畜生吧!!!!
2011/01/3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