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美式教养 ---《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560346谈天说地

刚在网上看到一书《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美国畅销书,“虎妈”是华裔,作家丈夫是白人,他们的女儿18岁和16岁。

写的是他们育女的学问,这位妈妈经常用言语辱骂她的女儿是“垃圾”,也不准女儿看电视或有玩伴,使用心理控制和恐吓教养孩子的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家长开始接受这种“虎妈的铁腕管教智慧”。

这种“美式教养”,有多少中国人的家庭可以接受?

我会是第一个SAY NO。

父母对孩子自尊心应有的尊重,不需要过分的表扬,也不要过早让“自由”、“个性”和“自尊心”跑到孩子们的脑袋里,自然而然,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选择合适的方式。
2011/04/05
全部回帖
banianbanian沙发
怎么看到了我的影子,不知能不能成功
2011/04/17回复
SYSUSYSU板凳
学习虎妈战歌
2011/07/17回复
banian:
怎么看到了我的影子,不知能不能成功
查看原文
谢谢来顶帖,我会继续把《虎妈的战歌》的中文板发到这帖上。
2011/07/19回复
3、 路易莎(2)

  刺骨的寒风在–6℃的低温中扑面而来,短短几秒钟,我就感觉到像刀一样锋利的北风似乎刮伤了我的脸。但是,如果孩子桀骜不驯、难以管教,我宁愿要一个听话的中国孩子。在西方的文化里,顺从只与狗和森严的等级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文化中,它却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如果你不听妈妈的话,你就不能待在屋子里。”我严厉地对露露说,“那么现在,你想做个好女孩,还是要待在外面?”

  听了我的话,露露竟然自己走到院子里。她扬起头来看着我,一脸的挑衅。

  我开始有些担心,因为露露只穿着毛衣、紧身裤和饰有皱褶花边的小裙子。她不再哭喊,事实上,她安静得让人害怕。

  “好吧,你想做个乖孩子,”我赶紧为她搭了个台阶,说,“那么现在,你可以进来了。”

  可露露却摇了摇头。

  “露露,别傻了。外面冰天雪地,你会冻坏的,赶快进来吧!”

  瑟瑟的寒风中,露露冻得牙齿打战,但她依然摇着头,用倔犟的神情拼写出一个无言的“No”。将此情此景看得真真切切的我发现自己低估了露露。她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小小的她宁愿站在雪地里冻死,也不愿意屈服!

  我不得不迅速改变战术,我知道—在这场战争中,针尖对麦芒,我赢不了!我的脑子飞快地转动着,于是掉转头来,乞求、哄骗加贿赂,终于把露露拉回了屋里。当杰德和索菲娅回家的时候,他们看见露露浸泡在热气腾腾的浴缸里,正就着带蜜饯的核仁巧克力饼,惬意地享用着一杯香甜浓郁的热可可。

  而露露也低估了我—刚刚打了败仗的我正在重新武装自己。

  战场已然铺开,可露露对此却一无所知。
2011/07/20回复
4、蔡氏家族(2)
  父亲在1961年正式向母亲求婚,同年的晚些时候,他们就双双来到波士顿。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地方正是美国的灵魂所在。他们用微薄的奖学金维持日常的开销,?至无法负担冬季的取暖费。在他们初到波士顿的那两个冬天,常常要裹着毯子来保暖。可是不到两年,父亲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并在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的普渡大学担任助教。

  在美国中西部长大,我和三个妹妹时时感受到我们与别人的不同。

  我们每天都要用保温盒将中式午餐带到学校,而我是多么渴望像其他同学那样吃到一块夹着腊肠的三明治!父母要求我们在家里说中国话,如果一不留神说漏了嘴,在言语间夹杂着一两个英语单词,立刻就会为此受到惩罚:用筷子打手板,而且是被狠狠地打。每天下午,我们都得演算数学、练习钢琴,父母从不?许我们到朋友家过夜。父亲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家,我都要恭恭敬敬地为他脱下皮鞋和袜子,递上拖鞋。

  我们的成绩通知单一定要完美无缺—我们的朋友也许会因好几门功课得到“B”而获得家长的奖励,可我们哪怕是在全“A”中仅有一个“A–”,都会令父母感到难堪。记得八年级那年,我在一次历史考试中得了第二名,学生和家长都参加了颁奖仪式。有位同学因为全优的成绩获得基瓦尼斯奖,还在会上受到特别褒奖。颁奖仪式结束后,记得父亲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千万、千万不要再让我像这样丢脸了!”

  我的朋友听到这个故事之后,他们通常以为我的童年恐怖无比,可这并不是事实。实际上,在这个让外人感到怪异的家庭里,我汲取了奋发向上的力量和信心。在刚开始步入美国社会的时候,我们完全就像一些局外人;但逐步地,我们融入了美国社会,成为美国人。

  记得父亲每天晚上都工作到凌晨3点。他是那样的专注,甚至常常无法察觉我们走进了房间。我至今还记得他兴奋地向我们推荐墨西哥玉米面豆卷、邋遢乔辣汁肉末三明治①、奶品皇后等各种风味美食,以及可以敞开肚皮吃个够的自助餐,更别提那些带我们去坐雪橇、滑雪、捉螃蟹和野营的开心时光了。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个?国男孩嘲笑我将饭店的单词“restaurant”发成了“rest-OW-rant”,他一边做着鄙视的手势并模仿我的口音,一边狂笑不止。就在那一刻,我发誓要彻底摆脱我的中国口音。参加女童子军、玩呼啦圈、进行诗词竞赛、到公共图书馆看书、在“美国革命的女儿征文比赛”获奖,以及为父母加入美国籍而自豪的情形,都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至今都感觉历历在目。

  1971年,父亲接到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的聘书,于是,我们全家打点行装来到美国西部城市伯克利。在那里,父亲留长发,穿着带有“和平”印记的夹克衫。后来,他对收集葡萄酒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建造了一个能容纳上千瓶葡萄酒的酒窖。在他因自己的混沌理论而成为国际知名学者时,我们开始在世界各地旅行。我的高中二年级先后在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慕尼黑和瑞士的洛桑就读。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甚至把足迹留在了遥远的北极。

  然而,我父亲仍然是个中国式的家长。
2011/07/20回复
4、蔡氏家族(3)
  到了该选择并申请大学的时候,他坚持让我就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时我已经被这所大学录取),并且要住在家里。这就是说,我要面对一种全然没有校园生?的学习—这样的选择令我极其痛苦。我开始违抗父命,一如当年他对家庭的反叛。我伪造他的签字,悄悄地申请了我听人们谈及的一所位于东海岸的学校。当我公开自己的秘密行动,告诉父亲我已被哈佛大学录取时,他的反应真令我大跌眼镜——从大发雷霆逐渐转变成为女儿骄傲,他折腾了整整一宿。

  尽管在女儿离家时会有一丝淡淡的哀伤在他心里挥之不去,但父亲后来享受到了很多的自豪时刻——我从哈佛法学院毕业;他的二女儿美夏怀揣毕业证书走出耶鲁大学和耶鲁法学院;而他最开心的,是他的三女儿美文也上了哈佛大学,并在那儿拿到了硕士和博?学位。

  美国改变着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我4岁的时候,父亲曾经对我说过—“你将来嫁人一定要嫁给华裔。嫁给非华裔男人?哼,只要我还在喘气儿,就绝对没门儿!”但是最后,我却嫁给了杰德,一个有着犹太血统的美国人。如今,我的丈夫和父亲居然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父母对残疾人并无特别的同情心。即便是在今天,许多亚洲人也将身患残疾看做是令人羞愧之事。因此,在我最小的妹妹美音带着唐氏综合征①的先天残疾来到这个世界时,母亲经常为可怜的小女儿伤心落泪,一些亲戚也劝我们赶快把她送到菲律宾的慈善机构去。可母亲并没有这样做,她拜访了对残疾人进行特殊教育的老师,联络了不少拥有残疾孩子的父母。很快,她就开始不厌其烦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美音一起玩拼图,并教她画画。当美音该上小学的时候,母亲就教她读书,和她一起练习乘法口诀。如今,美音已在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项目上先后夺得过两枚金牌。

  担心数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在我这里不能得以延续,对没有嫁给中国人我似乎有那么一点点惋惜。但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对美国给我们提供的自由天地和机会心怀深深的感激。我的女儿生活在美国已不再有异国他乡之感(我有时候还会有),而对我来说,那丝淡淡的乡愁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更像是一种殊荣。
2011/07/20回复
6、良性循环(1)

  为什么索菲娅3岁开始练钢琴,7岁获奖?在千难万难的“开头”,许多西方父母都会选择放弃。然而中国父母却会在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

  索菲娅的前三个钢琴教师,都不太适合她。

  第一位老师是个俄罗斯老太太,她叫埃莉娜,是我们的邻居。她穿着样式老旧的裙子,过膝的长筒袜;在授课时,从头至尾都面无表情,好像她把整个世界的悲哀都一肩扛了。她来我家做家庭教师,仿佛就是为了自己练习一个小时钢琴,而索菲娅和我只是傻傻地坐在长沙发上听她弹奏,并感受莫名的苦闷和折磨。第一次课结束时,我觉得自己很崩溃,而索菲娅则一直在玩她的纸娃娃。我不敢告诉埃莉娜她无法胜任钢琴教师的工作,担心她会伤心流泪。我只是告诉她,我们盼望着她下一次的钢琴课,到时候我会跟她联络。

  我们尝试的第二位钢琴老师,是一个奇怪的小个子。此人一头短发,戴着圆圆的金边眼镜,曾经在军队里服役,名为“MJ”。MJ总是穿着西装、打着领结,从外表你很难判断其性别,而我却喜欢这种朴实的风格。头一次见面,MJ就告诉我们,索菲娅天生就是块学音乐的料。然而不幸的是,三个星期后的一天,我们像往常一样到MJ的家里去上课,而MJ却从人间蒸发了。我们只看到那所房子里摆着截然不同的家具,住着完全陌生的人。

  第三位教师理查德是个说话轻声细语、臀部丰满、好玩爵士乐的男人。他说他有个两岁的女儿。首次谋面,他就大侃特侃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及时行乐,给索菲娅和我好好地上了一课。不像其他比较传统的老师会按部就班地授课,他说他不屑于使用别人撰写的教材;他强调即兴的发挥和自我的表现。理查德认为音乐里没有什么法则需要遵循,只要跟着感觉走,就无人有权对你作出评判;而那些商业化的运作和你死我活的所谓竞赛,已经毁灭了钢琴的世界。

  可怜的家伙—我猜他根本就没有做钢琴教师的能力。

  作为中国移民家的大女儿,我没有时间来临时拼凑或编造自己的法则。我要维护家庭的名誉,要为一天天衰老的父母赢得骄傲和自尊。我喜欢明确的目标,看到通向成功的确定无疑的路!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十分欣赏铃木钢琴教学法。它有7本书,每个人都必须从第一册开始入门;每本书都有10至15首曲子,练习者要循序渐进地逐一练习。而孩子们刻苦地投入练习,为的是每星期都能学习新的曲子。如果一首曲子就要练好几个星期,甚至好几个月,他们就会感到厌烦而放弃练习。不管怎么说,至少有一些孩子通过学习铃木的教材,琴艺就是提高得比别人更快—孩子们如果勤学苦练,就会4岁的比6岁的厉害,6岁的比16岁的更牛。

  制造“音乐神童”,铃木教学系统名声在外。

  发生在索菲娅身上的故事,验证了铃木钢琴教学法的传奇。那时候,索菲娅才5岁,师从铃木钢琴教学法知名教师米歇尔。米歇尔在纽黑文一个被称为社区音乐学校的地方,拥有一间庞大的钢琴工作室。在那里,她以极大的耐心和敏锐的慧眼,发现了索菲娅。她不仅赞赏索菲娅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而且让索菲娅爱上了钢琴。

  铃木钢琴教学法简直就像是为索菲娅量身定做的。她学得很快,并能够自觉地在课后留下来,专心致志地延长练习的时间,这说明索菲娅已经从中国文化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优势中获益。而学校里大多数西方学生的父母,都对孩子们来这里练琴抱着?松和放纵的态度。我记得有个叫奥布里的女孩,长期以来,她每天竟然只练习一分钟,而那时她已经7岁了。有的孩子练琴是有偿的—大杯的圣代冰激凌,或者大盒的乐高牌拼装玩具。许多学生还以种种借口逃避练习,即便是在授课的日子里也常常缺席。
2011/07/22回复
6、良性循环(2)

  铃木钢琴教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希望家长也能旁听每一次的音乐课,这样才有利于督促孩子们平时在家里的练习。这就是说,索菲娅上钢琴课,从头至尾我都得“陪读”。于是,我也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小时候,我也要上钢琴课,但是我的父母没有钱聘请优秀的老师,因此,我只能接受一位邻居的指导。授课期间,他还要时不时地主持特百惠家用塑料制品公司的聚会。跟着索菲娅的老师,我得以恶补了许多音乐的理论和相关的历史知识。

  因为我的陪伴,索菲娅每天至少练琴90分钟,周末也不间断。在那些上课的日子里,我们练习的时间就会翻倍。我帮助索菲娅记住了她学过的所有东西,甚至包括那些老师不曾传授的内容。而我,没有给过索菲娅一分钱的奖励。我想,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沿着铃木钢琴教学法的阶梯拾级而上的根本原因。

  其他学生的父母将练习目标定为一年完成一本书,而我们从第一册—星星变奏曲(Twinkle Variations)入门;3个月后,索菲娅就开始弹奏第二册—舒曼钢琴曲(Schumann);6个月后,她进阶第三册——由克莱门特创作的小奏鸣曲(Sonatina)。而我依然感觉进度缓慢。

  现在,我该把自己心知肚明的事实挑明了。我知道,有我这样的母亲,其实索菲娅常常并不开心。在我督促索菲娅练琴的日子里,她记得我有3句口头禅:

  1. 天哪,你怎么弹得越来越糟糕!

  2. 快点儿,我数三下,你就得找准音调!

    3. 如果下次你再弹错一个音符,我就要把你所有毛茸茸的小动物扔到火里化为灰烬!
2011/07/22回复
6、良性循环(3)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杀气腾腾”的督战方式似乎有点儿过激,但它们的确十分奏效。索菲娅和我,真是一对天生默契的母女组合。我意志坚定认准的事情会“一根筋走到头”,而索菲娅则显得成熟、耐心,富有同理心—这些我本应具有却一直缺失的优秀品质。她相信妈妈知道,对她来说什么是最好的选择。即便我有时大发雷霆或出口伤人,她也会原谅我。

  7岁那年,索菲娅在当地的钢琴比赛中,以一曲由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创作的《蝴蝶》(Butterfly),赢得了她的第一块奖牌。《蝴蝶》是格里格66首抒情乐曲中的一首,其中每个细小的片段,都意在唤起听众独特别致的心绪和海阔天空的想象,表现出蝴蝶轻盈的翩翩之态和欢快舒畅的情趣。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刻苦的演练,才有可能达到如此美丽的意境。

  中国父母深知这样的道理:成为行家里手的过程,其实毫无乐趣可言。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艺,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而孩子们从本性来讲,绝不会爱好努力。因此,一开始就不给他们选择“不努力”的机会,便显得至关重要。

  孩子的反抗对父母的韧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万事总是开头难,在千难万难的“开头”,许多西方父母都会选择放弃。然而,如果应用得当,中国父母的教子策略会带来良性循环。 要想走向卓越,就得坚持不懈地练习、练习、再练习;而美国父母则不欣赏机械的重复。其实,不管是弹奏钢琴还是演算数学,一旦孩子展?了杰出的天赋,就会得到赞扬、钦佩和满足。这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自信的基石,并令艰苦卓绝、了无情趣的活动变得充满乐趣。这样的良性循环,使父母更容易引导孩子们登上更加努力的新台阶。

  在获奖者的音乐会上,当我看着索菲娅灵巧的手指,像蝴蝶的翅膀一样在琴键上上下翻飞、跃动,我克制住内心的自豪、欢欣和憧憬。我迫不及待地期待着明天的来临——明天,我要和索菲娅一起,加倍地努力,朝着音乐的广阔天地大踏步迈进……
2011/07/22回复
猜你喜欢

这3个年龄段的孩子千万别打,再生气也别动手!影响孩子一生

妈妈关注:虐童何时休!惩罚是教育孩子最失败的方式

写给那些婆媳关系恶劣的美妈们

2012年,是我们选择幼儿园,还是幼儿园选择我们?

很好的文章---关于打骂孩子的观点<<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任性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热点推荐

不可思议!在市场被偷走半只鸡!

隐秘的绿野仙境!广州10个亲子徒步好去处!

房子卖不出?还不如装修好继续住

终于熬到女儿读大学 为人父母太不容易了!

地铁1号线--初音未来

2025妈网装修交流群 省钱不踩坑

突然发现【鹤洞东站】含金量还在上升

华鹤的古韵之美

路过皇冠假日酒店,顺便拍几张照

分享生活#夜上白云山

逛逛吃吃的一天

索菲亚沿线

游览哈尔滨“卢浮宫”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