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脚下的诗意课堂(高年级)
盘古脚下的诗意课堂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花都狮岭的盘古王公园沐浴在一片和煦的春光之中。花都狮岭是传说中南海盘古国的所在地。为了纪念开天辟地的盘古王,如今在当地仍然盛行着“盘古王诞”的庆典。盘古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联结着花都狮岭镇一带民众的血脉情缘源。狮岭冠华小学以盘古文化作为依托提出了“弘扬盘古文化,培育创新精神”的课题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传承盘古开天劈地、勇于进取,创新、坚韧、奉献的精神。
孩子们的欢笑声打破了公园往日的宁静,冠华小学在公园里正在举办关于盘古文化的体验活动。冠华小学的学生按照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主题在盘古公园进行实践活动。四年级“名人有约养生湖”:孩子们与名人有一个“奇特”的约会,他们需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抽到的词语塑造出各种名人;五年级“开天辟地盘古韵”难度更高,他们要去体验盘古开天辟地前的那种痛苦与艰难;六年级“乾坤浩然盘古魂”,孩子们成了盘古文化使者,他们落落大方地向人们解说盘古的故事和盘古精神,然后根据主题词塑造一个表达盘古精神的城堡。
这些活动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了诗意教育的意境:在盘古脚下体验盘古精神,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升华人性,在轻快、温馨、和谐的氛围中达成无声的育人之效。这个体验活动不只是游戏,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能够在活动中体验盘古文化关爱、包容、审美、共情、理解和协作的精神,增强盘古后人对于盘古文化的自豪感。
让冠华的同学们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收获和感悟吧。
文:汤一鹏 摄影:何红苑
漂亮的女“悟空”
美丽的湖畔,大理石的圆台成了我们的课堂,老师布置活动的内容以及要求。她说:“每个班抽两个签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然后从班里叫两个同学来扮演这两个角色,看哪个班扮演的最像。”
我扮演的是孙悟空,因为我平时很喜欢看《西游记》,孙悟空这个人物让我最着迷,心想,我扮演孙悟空绝对不成问题。老师和同学很快得把我装扮成一个孙悟空的形象。我身穿金黄佛袍,头戴金刚箍,手拿金箍棒,模仿着孙悟空的神态、动作和观众见面了。我那生动形象的表演,博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哇,好像啊!”我在笑声和赞许声中回到了座位。接着,轮到廖锋扮演李白啦,只见“李白”头戴一顶帽子,手捧着一本书,不时捋捋胡子,大模大样地出现在台前。“太像了,太像了!”好几个观众说。他的精彩表演乐得我们班的同学捧腹大笑,我们表演完了,许多同学都在鼓掌,连校长也说我们演得很好。
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四(2)班 张梦琪 指导老师 杨金莲
走路也“创意”
可能你会觉得走路没有么难的?在这个活动中走路也是有要求的:每个人都不能相同,,如果有重复的话就要返回队伍重来。走秀游戏开始了,同学们可厉害了,模仿身边的动物和职业或者是自己想怎样过去才有创意,个个都各出奇招。有的同学扮演兔子跳过去,有的同学扮演骑马骑过去。后有一些同学就更厉害了,扮演僵尸跳过去,一边跳绳一边过去,无所不有。不过都不够我们班的李腾伟厉害,因为他是翻着跟斗过去的。
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四(1)班 黄流剑 指导老师 杨燕怡
艰难辛苦的路程
老师教我们玩了一个游戏,让我们这些盘古王的后代体验一下盘古开天辟地的痛苦和难受,相对而比盘古王忍受了一百多万年的痛苦,而我们却是痛苦不超过10分钟。让同学抽签,这些签的花样有很多:失语、双目失明、左脚不能动,双脚不能动、90°驼背……还有一位爱心天使帮助大家。我们承诺要遵守自己抽到的规则,一直走过“青云路”到达圣水池沾到圣水才算成功,而且是10人一小组全部到齐。
这路途中不知有多辛苦,我抽到的是双目失明,还好我的好友她是失语,她一直扶着我。盘古王山的阶梯多得是数也数不清,每当我前面有障碍物时,她总是会拍拍我,暗示我小心。不过这还是十分辛苦。小组其他的同学也很有体会,大家都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这也是这次活动的意义,让我们懂得团结互助,齐心协力,也让我们体会到盘古王的坚持不懈,不放弃,不停止的精神。
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五(1)班 郭玉鸿 指导老师 钟秋菊
落落大方的“盘古文化使者”
我们接到的任务是就是把有关盘古历史的资料看熟,请出两位同学作为“盘古文化使者“把相关资料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出来,并围绕这个词做解说。我听完后,便二话不说走到资料面前,仔细地看起来。
老师们问问我们:“谁愿意出来参加这个比赛?”罗绮晴走了出去,我也勇敢地走了出去,我俩开始讨论该怎么去解说......
很快轮到我们班了。我开始解说:“我发言的关键词是‘瑰宝’,这里讲的瑰宝是指盘古神话民俗......” 因为太紧张了,我讲话有点断断续续,幸亏有了同学们那激励的眼神,使我鼓起勇气继续说下去,当我说完的时候,大家都为我鼓起掌来,我感到了一丝安慰。
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六(1)班 罗洁怡 指导老师 朱新好
皮革打造的“团结之屋”
老师布置任务每个班根据抽签拿到的主题,塑造一个雕塑来体现主题。我们班抽到的是“团结”。“20分钟!!开始计时!!”导师一声令下后,我们各班同学便立刻分工合作起来。我们围坐在一起,把所有带来的皮革碎料、盒子都派上了用场。每个人都议论纷纷,认真的思考着,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我们决定从客家围屋的建造入手创作自己的“团结之屋”。经过我们组员的齐心协力,我们是第一个完成创作的,导师还评价我们的作品有文化内涵呢!
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六(2)班 叶静渝 指导老师 杨艳玲
穿汉服食粽子 过端午兼学嘢
■有靓衫穿,有粽食,孩子们很开心。
广州一汉服小组组织小朋友学习传统文化
■阳光社区记者 任磊斌 文/图
“这是粽子吗?怎么像块糕?甜的……”孩子们捧着形状、味道各异的粽子,一边吃一边问,虽有疑惑,但吃得兴高采烈。这是上周六广州一个汉服小组举行的粽子课上的情景,孩子们吃得开心,还学到了很多知识。
衣:穿起汉服很好看
参与活动的是十几个分别来自荔湾、海珠、天河的小学生与他们的家长。来到这个装饰特别的课室后,孩子们先换上汉服,脱鞋,席地而坐,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回到了古代。汉服颜色鲜艳,风格飘逸,大人孩子穿起来都很好看。
几个环节后,导师李岚拿出很多粽子,开吃了!孩子们的兴致瞬间高昂。海珠区实验小学的二三年级学生下手最快,没几下就剥开了块头最小的云南粽子。“我叫唐梓芊……”一个孩子一边吃粽子一边含糊不清地自我介绍,一边还小心翼翼地把汉服的长袖往后褪。
食:边吃粽子边上课
“这是我先生在云南出差带回来的甜粽,用的是红糯米。”李岚老师不忘给孩子们上课。桌子上的一大篮粽子里,不但有云南粽,还有湖北粽、潮汕粽以及来自华东等地的粽子,广东肇庆的裹蒸粽当然也少不了。
“你们看,这长条形的,是傣族人做的,和我们平常见到的很不一样,为什么各地的人都要包粽子呢……”边吃边听历史故事,端午粽子的味道多了几分历史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