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温发烧
发烧是常见病,人人不可避免。发烧的种类也很多,有病毒性的,有细菌性的,有炎症性的,还有莫名其妙的。
中医很清楚的分析出发烧的种类,发烧分外感与内伤两种。
所谓外感:外界事物通过皮肤、表面经络、眼鼻等侵入人体而导致疾病的一种途径。外感发烧的风寒感冒发烧,或者风热感冒发烧,时而能闻及,但暑温发烧就少有提及。这里重点讲外感发烧中的暑温发烧。
什么是暑温发烧?
首先需知道什么是暑温?暑温是由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暑温发烧就是暑温病邪导致的发烧。这种发烧不同于风寒、风热引起的发烧,有必要在此学习,现在正是暑季,这也是暑季里最常见的发烧病症。
暑温发烧的病情特点:
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就是高热)、汗多、烦渴引饮(烦就是口渴严重)、面赤、脉洪大等气分阳明热盛证候,为其主要特点。
根据发病季节与临床表现,西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夏季流感、登革热、中暑、夏季热、夏季里的猩红热、夏季里的疟疾,夏季里的手足口病等都与暑温有所联系。
除此之外,暑热病邪极易耗伤人体津气,故在病程中常有背微恶寒、自汗、气促而喘、心烦口渴、肢倦神疲、脉芤(脉法里的术语,意思是脉如葱管里面是空的感觉)等津气耗伤危重的证候。
暑温发烧的时间性特点:
一般认为是夏至到立秋之间。这是一般情况,但是在中医五运六气学(黄帝内经里的内容)里,对气候的变化分为太过与不及两种,“太过”意思就是暑天提前到来,“不及”就是迟来的夏天。因此,暑温发烧并不会固定的等到“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来临才会发生。也不会一到“夏至”就出现。
今年的暑温发烧,就已经是提前到来,这是天气导致的,也许与我们的环境被破坏有所联系。暑温发烧不是一般的热病,在治疗上都是有区别的。在暑天里,见到最多的天气是雨天,因此暑温发烧的特别之处就是夹带有暑湿,并非单纯的暑热。
如何判断是否暑湿发烧?
1、在夏季炎热之时,雨季频繁,气候多变
2、高烧骤起
3、口渴(也有不明显渴的)
4、容易出汗
5、面红
6、舌苔白,舌质红
7、曾经出现轻微的似乎中暑表现
8、伴随腹泻。
以上8点,首要第一点必须符合。至于脉象方面,由医生来判断。临床上,典型的暑温发烧已经少见常夹风寒、风湿等其他病邪。而小朋身上略多见,但也仍然经常夹带食滞同时发生。
治疗原则:
普通的风寒发烧,我们可以使用麻黄汤或者桂枝汤等祛风寒之剂。
风热发烧,可以使用银翘散或者白虎汤加减之类。
而暑温发烧临床上多使用,新加香薷饮,由香薷,扁豆花,连翘,银花,厚朴,大豆黄卷制成;还有我们最熟悉的,藿香正气水,对于暑温发烧伴有腹泻效果显著,或者暑天淋雨后感冒。
如果暑温发烧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者误做风寒、风热之类,就很容易侵入身体深处,引起一些出血现象,例如:疹子,皮下出血斑,抽搐,大汗不止,四肢不温,昏迷等危重表现。此时就要用到曾经在博客里介绍的,温病三宝: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
暑温之所以容易导致病情加重,发病急剧,是因为暑温热毒极盛,导致体内津液耗损(脱水),加速了病情发展。
具体处理上的一些建议:
1、藿香正气水,或者藿香正气口服液,或者保济丸。
2、发烧无汗者,使用新加香薷饮(可以百度知道配方)。
3、汗出多者,使用白虎汤(石膏、甘草、知母、粳米),如果出汗很多,人很疲倦,烧仍然不退,可以使用人参+白虎汤。
4、发烧过后伴随干咳,咳嗽声高,建议使用清络饮加减(荷叶、银花、西瓜翠衣、扁豆花、桔梗、杏仁、麦冬、甘草)
5、如果不是干咳,而是痰声明显的,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茯苓、厚朴、生姜、杏仁)。
6、对于曾经有哮喘史的小朋友,出现发烧并见哮喘,在使用暑温退烧方同时加入平喘药,即可见效。
(注:
以上所列举的各种药物方剂,并没有写明重量,因为病情有轻重,仍需医生加减调配。)
7、在暑温发烧中,有点与风寒发烧不同的是,发烧时不需要发汗,捂汗,只需正常衣着,但是仍然需要防风寒,避空调,忌食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