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宝宝良好行为习惯
9125幼儿园早教
西方教育学者曾指出:“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
那么,现代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子女的行为习惯呢?
文明语言习惯—从礼貌用语做起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应注意从孩子的呀呀学语阶段,就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说话虽然不带脏字,但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急躁甚至严厉。这也是不好的习惯。试想,一个人语言文明、却举止粗野,或者举止得体,却出口不逊,这都是不和谐的。因此,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
集体意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
人是社会性的。孩子在一岁之后,越来越有了对伙伴儿的需求。但是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如何与伙伴相处,还是他们亟需学习的一门学问。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导孩子与伙伴儿交往。在0-3岁期间,要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接触外部世界,让孩子不认生;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就引导孩子与周围伙伴友好相处,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或为集体做事情—尽管有时,孩子所做的“帮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击孩子的热情。
一般说来4—6岁的孩子就有了东西的归属意识。比如,这个玩具是我的,这盆花是妈妈的,玩具娃娃是幼儿园。家长应因势利导,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教育孩子幼儿园的玩具要大家轮着玩,甚至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这样,才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集体意识,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
劳动习惯—让孩子从自己穿衣做起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现代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常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办事靠自己的意识。劳动习惯,同样是一项在幼儿时期就应该培养的行为习惯。
2011/07/11
全部回帖
幼儿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各种好习惯越易形成。我们应抓住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及早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又怎样去培养孩子的习惯呢?
1、家庭与幼儿园要协调一致。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形成幼儿好习惯的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伊始,在父母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觉时,都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习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抓住每一时机,及时果断地提出要求,并坚持始终地让幼儿去实践。尤其当孩子入托或进入幼儿园后,应多与园方在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要求、做法上保持一致,家庭与幼儿园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习惯。假如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做法不一样,就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2、讲重要,练更重要,讲和练的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培养幼儿形成好习惯,越早越好。一般,孩子一出生,即应注意开始训练,为小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使小儿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做到。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
从讲练的内容看,必须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如进餐方面,饭前洗手,进餐时正确扶碗、握筷,不随便讲话、大笑,保持整洁,不剩饭菜;饭后放好筷碗,漱口、擦脸、洗手等。睡眠方面可以包括,睡前刷牙、洗脸洗脚、按时上床,能独立入睡以及脱下衣裤折叠整齐,放于固定位置等等。总之,与幼儿生活的每一环节紧扣,具体明了,保证幼儿生活作息有规律,爱清洁、讲卫生,有序和高质量。最终,会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3、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父母和教师共同的言传身教,方有成效。我们要经常以语言告知幼儿行为规范,要在幼儿形成习惯的过程中,用幼儿可理解的语言不断督促、指导,使幼儿快而有效地达到目标。但是,同时还要重视无声的身教影响。例如,要求孩子不挑食,可成人自己却在饮食上挑肥炼瘦的,这必然会在无形中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负效应。要幼儿按时入睡,同样首先应以家庭全体成员的有序生活方式为基础背景。成人的言行是无声的榜样。如果只是强迫孩子该如何如何去做,而成人却反其道而行之,那效果一定不会令人满意。
1、家庭与幼儿园要协调一致。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形成幼儿好习惯的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伊始,在父母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觉时,都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习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抓住每一时机,及时果断地提出要求,并坚持始终地让幼儿去实践。尤其当孩子入托或进入幼儿园后,应多与园方在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要求、做法上保持一致,家庭与幼儿园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习惯。假如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做法不一样,就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2、讲重要,练更重要,讲和练的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培养幼儿形成好习惯,越早越好。一般,孩子一出生,即应注意开始训练,为小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使小儿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做到。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
从讲练的内容看,必须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如进餐方面,饭前洗手,进餐时正确扶碗、握筷,不随便讲话、大笑,保持整洁,不剩饭菜;饭后放好筷碗,漱口、擦脸、洗手等。睡眠方面可以包括,睡前刷牙、洗脸洗脚、按时上床,能独立入睡以及脱下衣裤折叠整齐,放于固定位置等等。总之,与幼儿生活的每一环节紧扣,具体明了,保证幼儿生活作息有规律,爱清洁、讲卫生,有序和高质量。最终,会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3、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父母和教师共同的言传身教,方有成效。我们要经常以语言告知幼儿行为规范,要在幼儿形成习惯的过程中,用幼儿可理解的语言不断督促、指导,使幼儿快而有效地达到目标。但是,同时还要重视无声的身教影响。例如,要求孩子不挑食,可成人自己却在饮食上挑肥炼瘦的,这必然会在无形中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负效应。要幼儿按时入睡,同样首先应以家庭全体成员的有序生活方式为基础背景。成人的言行是无声的榜样。如果只是强迫孩子该如何如何去做,而成人却反其道而行之,那效果一定不会令人满意。
2011/07/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