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那些变态的育儿经(转自武志红)

8448婴幼育儿

来自武志红博文,我喜欢他支持母乳、亲密育儿、夜奶的态度。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0a5sw.html

那些变态的育儿经


原来一直觉得,我的文章尽管犀利,尽管尖锐,但中国多数家庭应该还是基本正常的。
    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中国大多数家庭是不正常的,我的文章其实还是太温柔了。
    譬如,和太多的妈妈们聊过,我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她们很大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记忆中在国内只遇到了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当然不是每个妈妈我都有机会聊她们的家庭的),就是我前不久的文章《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中的那个男孩的妈妈。
    前几天又和她聊天,才知道了许多变态的育儿经。
    譬如,她说,许多育儿书上都提到了,怎么对付几个月的孩子夜间的哭泣:不管他,他哭几个晚上后就不哭了。
    天啊,我说,这不是杀人吗?
    但很可怕的是,她说,这是很普遍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女子把爱情当作唯一重要的,那么爱情没了时她会觉得整个世界崩溃了,因为这是她唯一的需要,唯一的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自然是整个世界都崩溃了。
    同样的道理,几个月大的孩子,吃差不多是他们唯一的需要,如果这个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也会有这种感觉。
    记得广州妈妈网上一个故事:儿子仅三个月,晚上哭泣时,年轻的妈妈会去抱他哄他喂他,这时年轻的爸爸会非常暴躁,说应该给孩子挫折教育,不应该这样对他。
    当时,我回复说,这个爸爸在吃醋。但我现在明白了更深,三个月儿子的哭泣一定是唤起了他的身体的记忆,他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对待的。

    我这个朋友说,她觉得做妈妈的这时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客体关系理论也这样说的——对于一个1岁前的孩子而言,不存在溺爱,就是怎么爱都不过分。
    当然这很累,譬如她记得,儿子三四个月时,会一个小时吃一次奶,白天如此,晚上也一样,做妈妈的就会很累,但她就是这样做的。
    想必这也是她的儿子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好的一个关键原因吧。
   
    但她的亲戚都警告过她,不要把孩子惯坏。
    而她一个堂妹就用了那些育儿书的办法:孩子才几个月时,晚上哭她根本不管,结果孩子哭了几个晚上后就真不哭了。
    为什么不哭?绝望啊!才几个月的孩子,就这样对爱失去了信心。
    我的朋友观察过,孩子是不哭,但他的小嘴一直在发出“卜拉卜拉”的声音,像是在吃东西似的,而他的身体,已经疼得打横了起来。

    有几天,这个孩子在她家里住,晚上经常发出“bengbengbeng”的声音,大家都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我这个朋友猜测他说的是“饼”,于是一天晚上给 他熬了很愁的一大碗皮蛋瘦肉粥,孩子半夜里醒了可以喝。结果,那个晚上,孩子再没发出这个声音,而第一次醒来喝了一大半后,他非常满足地说了一句“好味 粥”。这真令人辛酸。
    现在,这个不哭的孩子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好吃,原来是整个民族的口欲期都严重没有被满足。

    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事情吗?大家都讲一讲自己经历过或听过的变态的育儿经吧,我这周或下周会写一篇这样的文章。

    或者集中这一个育儿经也可以,仅仅这一点都值得写一篇大文章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成为你自己!
为我的新书《七个心理寓言》签名时,我常给读者朋友留下这句话。成为自己的人,也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者”,他发现他们具有许多条优点,如:
宽容而又嫉恶如仇;
悦纳自己的一切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情绪为中心;
超然独立的性格,不迷信权威;
没有审美疲劳;
能容忍模糊状态,具高度的创造力;
……
  那么,一个儿童能不能成为自己呢?5月31日,我在广州举行了一场主题为《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的讲座,其核心观点就是,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的角色,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样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
不过,可惜的是,我没在讲座中给出一个鲜活的例子,以说明成为自己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但就在6月4日,我和一个朋友聊起了她有趣至极的儿子,这个8岁的小家伙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是“成为自己的人”。
先讲几个故事吧。
故事一:前不久,他跟妈妈去参加一个聚会。吃饭时,一个叔叔逗他说:“小孩,你喝酒吗?”
他回答说:“让小孩喝酒是犯法的,小心我告你,你就会被抓进监狱,判××天的**。”
故事二:去年,一次在麦当劳吃东西时,旁边桌上的一位妈妈先是催自己的儿子:“快点吃!你慢得像猪一样!我们上课时间就晚了!”
她儿子显然有了情绪,说:“不吃了!我们走吧!”
他这句话一下子令他的妈妈陷入歇斯底里状态,她暴跳如雷地训儿子,嘴里嘟噜出了一大堆别人难以听清楚的难听的话。
我这位朋友的儿子看不下去了,只有7岁的小家伙站出来对那位阿姨说:“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妈妈!”
这句话令那位妈妈惊讶地合不上嘴,等稍一醒过神来后,就二话不说拽着儿子的胳膊向外冲了出去。
故事三:小家伙只有三四岁话都说得不利索时,妈妈带着他在小区散步,迎面一条狗走了过来。
它像是一条流浪狗,脏兮兮的,似乎好多天没有管它了,妈妈本能地说了一句:“这条狗真丑!”
这句话被儿子抓住了把柄,常被妈妈教育讲礼貌的他对妈妈说:“你对狗怎么这么没礼貌!狗有狗的模样,你通过你的眼光看觉得它丑,狗狗们可不一定这么看。”
她讲完第三个故事后,我先是震惊得有一瞬间不知道说什么,接着和她一起大笑起来,笑完后,对她说:“你儿子真了不起,这么小就有大哲学家风范,已能站在动物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它们考虑。”
我这是真心话。她也说,当时她完全被小不点给震惊了,她本来认为自己够有同情心了,但和儿子天然的“众生平等”相比,实在相差太远。
她说完这句话后,我感慨说:“你儿子不是你教的。”
她听过我的讲座《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明白我这句话中的意思,一样感慨说:“的确不是我教的,是他自己长成了这样子,我一教,他就会被毁掉。”
也就是说,这个小家伙虽然很小,但他已是“成为自己的人”了。


8岁的他主动辞掉班长职位
其实,所有的孩子一开始都是“成为自己的人”,但抚养者们非得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己的孩子,于是孩子的意志就被压制了,最终在不同程度上丢失了自己。
一如撒旦的“养育婴儿的计划书”,很多父母在塑造孩子都在扮演“行使赏罚的天使”这个角色,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达到某个条件,如果达到了,就奖励他, 如果没达到,就惩罚他,于是孩子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而逐渐变成了父母意志的产物。结果,在家中,他们很容易被父母的意志所左右,在学校,也很容易被 “行使赏罚”的老师所左右。
我这个朋友讲,上小学一年级时,她儿子的班里竞选班长。绝大多数孩子的竞选词都是父母或其他亲人所写,但她没有替儿子操办这种事,而是对有点焦虑的儿子说,你自己想说就说什么。
第一次竞选班长,他自然是什么都不会说,所以他要求最后一个发言,这样好先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的。等所有同学挨个“念”完大人给写的看似精彩但其实又臭又长的竞选词后,他上去就说了三句话:“我叫×××,我希望大家支持我做班长,我会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
结果,他以高票当上班长。但有趣的是,当了一年班长后,他觉得做班长太不舒服了,于是找到班主任说,他不想当班长了。那个班主任惊讶至极,她教了这么多年书,这是头一次遇到有不愿意当班长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都不和家长商量就辞职不干了,这简直匪夷所思。
不过,老师们普遍不喜欢他。因为,老师们的赏罚手段对这个孩子差不多无效,他们夸奖他没用,惩罚他也没用,这个孩子不会轻易偏离自己的轨道。但同时,他也决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儿童,因为他的内心自然会指引他走在自己所渴望的道路上,而这样的道路很少是不对的。
一些父母发现,他们的孩子有一个问题: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一门课;讨厌一个老师,就讨厌一门课。但像这个孩子,是不会有这个毛病的,因为他热爱一门 课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老师行使奖励的结果,他不喜欢一门课也是他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老师行使惩罚的结果。所以,热爱一门课是忠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忠于 老师的选择。其他孩子热爱一门课则是对老师表忠心,但若老师令他讨厌,他就对这门课失去兴趣了。
这让我想起自己读小学时的故事。记忆中,我没逃过一次课,也从来都没厌过学,甚至连逃课的想法都没产生过,而且尽管有多个老师令我不大喜欢,但我所有 科目都学得不错。那时的具体心境已记不得了,但可以说,驱动我学习的动力决不是父母和老师的奖励,而是掌握知识满足好奇心所带来的天然快乐。
不过,有趣的是,尽管我的成绩从来都排在前五名,只有一次最差到了第14名,同时我也很少惹事,但我却没成为少先队员,对于我这种学习成绩的孩子而 言,这是绝无仅有的事。现在回想,这就很容易理解了,少先队员是老师们用来奖罚孩子们的工具,但我对获得别人的奖励兴趣很低,所以自己也不努力去表现,而 老师们也讨厌我这种人,虽然学习好,虽然不惹事,但却怎么都掌控不了,所以他们不会将这种奖励浪费在我身上。
喜欢使用奖罚手段的父母和老师,都是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变化,那样孩子就是他们意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作品。但依照摩门教的传说,这就是行使撒旦之事。
居住在广州的国内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写了《爱和自由》一书,大致的观点是,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孩子如何探索世界, 那是孩子的自由。爱与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他既获得了充分的爱,又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他就会一开始就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而最终也势必会成为一个自 我实现者。


2012/03/06
全部回帖
simple1125:
两种都太极致了吧,扔下不管让他哭有或者一哭就要完全顺着,必要的引导还是需要的。“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女子把爱情当作唯一重要的,那么爱情没了时她会觉得整个世界崩溃了,因为这是她唯一的需要,唯一的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自然是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但是任何人都知道,把爱情当做唯一重要的,本来就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态度,难道一直让宝宝把自己的安全感寄托在父母拥抱身上,并且当成唯一重要的就是健康的吗?对bb的心理发展就是好的吗?很多人一失恋就自杀就是因为把爱情当成唯一重要的。我觉得教育BB应该从小建立健康的人生观,让他知道除了父母除了自己,这个世界很大。一直顺从下去,难道BB大了会突然自己有安全感,不需要父母吗?既然什么时候纠正这种态度都要哭,还不如早点纠正呢。不太同意父母的无作为,是要亲密育儿,但是什么意味着亲密就真的值得讨论了~~~
查看原文
再认真看了一次,原来讲的哭是因为吃的问题,这个我赞成无论是真正饿了还是口欲,都应该满足,不过作者认为应该由父母满足这两点,而且认为应该用喂奶满足饥饿,其他代替品(牙胶,安抚奶嘴)满足口欲。

另外觉得有点偷换概念的,很多书上讲得让BB哭是为了抱得问题不是为了吃的问题吧……不会有书说饿了不能给他吃吧……
2012/03/06回复
foolishhfoolishh板凳
simple1125:
再认真看了一次,原来讲的哭是因为吃的问题,这个我赞成无论是真正饿了还是口欲,都应该满足,不过作者认为应该由父母满足这两点,而且认为应该用喂奶满足饥饿,其他代替品(牙胶,安抚奶嘴)满足口欲。另外觉得有点偷换概念的,很多书上讲得让BB哭是为了抱得问题不是为了吃的问题吧……不会有书说饿了不能给他吃吧……
查看原文
我也认为是偷换概念了,晚上要吃的那种哭哪个妈妈会不理呢?你也睡不着啊。就是吃饱了、穿暖了、尿片换了还哭那种会放他哭一哭的。
2012/03/06回复
foolishh:
我也认为是偷换概念了,晚上要吃的那种哭哪个妈妈会不理呢?你也睡不着啊。就是吃饱了、穿暖了、尿片换了还哭那种会放他哭一哭的。
查看原文
论坛里有段时间有个贴子不是很火吗?说是训练BB定时吃奶,哭的时候不给吃,到了时间才给吃。晚上哭的时候不理宝宝,等练多几天,宝宝自然就不哭了,妈妈就可以睡个好觉了。

那些贴子我觉得很残忍。就是为了让妈妈睡个好觉,让妈妈轻松一点,然后就不理睬宝宝的哭泣,到最后,妈妈是可以睡个好觉了,但是作为母性的本能和敏感度却大大降低了。
2012/03/07回复
难道一直让宝宝把自己的安全感寄托在父母拥抱身上,并且当成唯一重要的就是健康的吗?
一直顺从下去,难道BB大了会突然自己有安全感,不需要父母吗?
美妈这两个问题问得好
我的理解是,生命的本质是必然走向独立的,除非人为的破坏了生命发展的轨迹
这种破坏包括溺爱和在宝宝还不具备独立能力还处于必经的依赖阶段时强迫独立
三岁前是构建安全感的重要时期,BB大了不是突然有安全感,而是他已经得到了他需要的,所以他成长了
2012/03/07回复
吃饱了、穿暖了、尿片换了,还是会有心理需求的
宝宝是高智慧生物,从进化上来说比我们还高级,是有情感需求的
想被爱的人抱是一种多么好理解的需求啊
2012/03/07回复
showmejia:
吃饱了、穿暖了、尿片换了,还是会有心理需求的宝宝是高智慧生物,从进化上来说比我们还高级,是有情感需求的想被爱的人抱是一种多么好理解的需求啊
查看原文
我认同这位妈妈的说法。人的情感需求就像建筑一座高楼大厦。早期的心理和情感以及生理需求相当于是这座大厦的地基,如果生命最初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地基打不牢,日后,你还想在上面添砖加瓦,你还真希望它能有多牢固呢?

一个连基本生理和心理情感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的宝宝,在生命最初的几年,在身边最亲密的父母亲身上都得不到信任和满足。等他长大了,你再教他独立,完全不可能。就算他独立了,也是被逼于无奈,内心充满的只是孤独和对情感的饥渴以及对人性的怀疑。

其实很简单,你试想一个当你刚读大学的时候,刚进一个新校园的时候,你期待什么样的人文关怀吗?当你毕业后进入大社会了,进入一家新单位时,你期待有什么样的人文关怀吗?当你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你的时候,你又在期待什么样的人文关怀吗?

而我们的宝宝,在刚刚来到这世界上,最初的几年时,他所需要的爱和关怀远远大于以上这些你所经历过的场景,并且以上那些场景中的你已经成年了,而我们的宝宝在生命头几年,却是心灵最柔软,需求最基本(就是吃睡拉撒而已),情感最无助(仅仅需要父母的怀抱和乳汁而已),但却得不到满足和回应,真是可怜!

所以现在我都不敢想象,那些早早就被父母关进自己的小屋子里,出生不到一个月就睡自己一个人的房间,哭饿的时候,都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必要等到爸爸妈妈规定的时间,才可以得到满足。等到眼泪哭干了,肚子饿得咕噜叫了,对情感的呼应和发出求救信号感到绝望时,一切所需要的才姗姗来迟。

这时候,父母终于开心了,因为她们可以睡个好觉,因为她们觉得宝宝经过训练后乖多了,不哭不闹了,因为她们觉得带孩子轻松多了自己减负了。但是,宝宝潜意识里将不会再无条件的信任自己的这对父母,也不敢及时表达自己的需要,因为他知道,哭是没有用的,换来的只是绝望。宝宝能做的,只是,忍住自己的眼泪,压抑自己的需求,做个父母想要的乖宝宝!!!想想都觉得可怜,唉,不写了!
2012/03/09回复
猜你喜欢

每个人都是天才:不要强迫一条鱼去爬树

为了孩子今天又和老婆大吵

吐槽下,二年半独带双胞胎的一些酸甜苦辣

写给那些婆媳关系恶劣的美妈们

孩子,对不起,可是我该怎么办呢?己经更新了,楼主有话说喔

世上最惨痛的母亲-------生下孩子没有亲自带的进来出招!!跪谢!!

热点推荐

房子卖不出?还不如装修好继续住

不可思议!在市场被偷走半只鸡!

终于熬到女儿读大学 为人父母太不容易了!

绿野仙境!广州10个亲子徒步好去处!

希望九月否极泰来

2025妈网装修交流群 省钱不踩坑

迪士尼的一天

荔湾科普嘉年华

2025感动广州优秀教师宣传活动

全身艾熏~

ZDB成了学校的毒瘤

机械公园

周日赶场剧目《何以永恒》表演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