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变态的育儿经
原来一直觉得,我的文章尽管犀利,尽管尖锐,但中国多数家庭应该还是基本正常的。
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中国大多数家庭是不正常的,我的文章其实还是太温柔了。
譬如,和太多的妈妈们聊过,我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她们很大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记忆中在国内只遇到了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当然不是每个妈妈我都有机会聊她们的家庭的),就是我前不久的文章《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中的那个男孩的妈妈。
前几天又和她聊天,才知道了许多变态的育儿经。 譬如,她说,许多育儿书上都提到了,怎么对付几个月的孩子夜间的哭泣:不管他,他哭几个晚上后就不哭了。
天啊,我说,这不是杀人吗?
但很可怕的是,她说,这是很普遍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女子把爱情当作唯一重要的,那么爱情没了时她会觉得整个世界崩溃了,因为这是她唯一的需要,唯一的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自然是整个世界都崩溃了。
同样的道理,几个月大的孩子,吃差不多是他们唯一的需要,如果这个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也会有这种感觉。
记得广州妈妈网上一个故事:儿子仅三个月,晚上哭泣时,年轻的妈妈会去抱他哄他喂他,这时年轻的爸爸会非常暴躁,说应该给孩子挫折教育,不应该这样对他。
当时,我回复说,这个爸爸在吃醋。但我现在明白了更深,三个月儿子的哭泣一定是唤起了他的身体的记忆,他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对待的。
我这个朋友说,她觉得做妈妈的这时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客体关系理论也这样说的——对于一个1岁前的孩子而言,不存在溺爱,就是怎么爱都不过分。
当然这很累,譬如她记得,儿子三四个月时,会一个小时吃一次奶,白天如此,晚上也一样,做妈妈的就会很累,但她就是这样做的。
想必这也是她的儿子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好的一个关键原因吧。
但她的亲戚都警告过她,不要把孩子惯坏。
而她一个堂妹就用了那些育儿书的办法:孩子才几个月时,晚上哭她根本不管,结果孩子哭了几个晚上后就真不哭了。
为什么不哭?绝望啊!才几个月的孩子,就这样对爱失去了信心。
我的朋友观察过,孩子是不哭,但他的小嘴一直在发出“卜拉卜拉”的声音,像是在吃东西似的,而他的身体,已经疼得打横了起来。
有几天,这个孩子在她家里住,晚上经常发出“bengbengbeng”的声音,大家都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我这个朋友猜测他说的是“饼”,于是一天晚上给 他熬了很愁的一大碗皮蛋瘦肉粥,孩子半夜里醒了可以喝。结果,那个晚上,孩子再没发出这个声音,而第一次醒来喝了一大半后,他非常满足地说了一句“好味 粥”。这真令人辛酸。
现在,这个不哭的孩子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好吃,原来是整个民族的口欲期都严重没有被满足。
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事情吗?大家都讲一讲自己经历过或听过的变态的育儿经吧,我这周或下周会写一篇这样的文章。
或者集中这一个育儿经也可以,仅仅这一点都值得写一篇大文章了。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为我的新书《七个心理寓言》签名时,我常给读者朋友留下这句话。成为自己的人,也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者”,他发现他们具有许多条优点,如:
宽容而又嫉恶如仇;
悦纳自己的一切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情绪为中心;
超然独立的性格,不迷信权威;
没有审美疲劳;
能容忍模糊状态,具高度的创造力;
……
那么,一个儿童能不能成为自己呢?5月31日,我在广州举行了一场主题为《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的讲座,其核心观点就是,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的角色,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样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
不过,可惜的是,我没在讲座中给出一个鲜活的例子,以说明成为自己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但就在6月4日,我和一个朋友聊起了她有趣至极的儿子,这个8岁的小家伙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是“成为自己的人”。
先讲几个故事吧。
故事一:前不久,他跟妈妈去参加一个聚会。吃饭时,一个叔叔逗他说:“小孩,你喝酒吗?”
他回答说:“让小孩喝酒是犯法的,小心我告你,你就会被抓进监狱,判××天的**。”
故事二:去年,一次在麦当劳吃东西时,旁边桌上的一位妈妈先是催自己的儿子:“快点吃!你慢得像猪一样!我们上课时间就晚了!”
她儿子显然有了情绪,说:“不吃了!我们走吧!”
他这句话一下子令他的妈妈陷入歇斯底里状态,她暴跳如雷地训儿子,嘴里嘟噜出了一大堆别人难以听清楚的难听的话。
我这位朋友的儿子看不下去了,只有7岁的小家伙站出来对那位阿姨说:“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妈妈!”
这句话令那位妈妈惊讶地合不上嘴,等稍一醒过神来后,就二话不说拽着儿子的胳膊向外冲了出去。
故事三:小家伙只有三四岁话都说得不利索时,妈妈带着他在小区散步,迎面一条狗走了过来。
它像是一条流浪狗,脏兮兮的,似乎好多天没有管它了,妈妈本能地说了一句:“这条狗真丑!”
这句话被儿子抓住了把柄,常被妈妈教育讲礼貌的他对妈妈说:“你对狗怎么这么没礼貌!狗有狗的模样,你通过你的眼光看觉得它丑,狗狗们可不一定这么看。”
她讲完第三个故事后,我先是震惊得有一瞬间不知道说什么,接着和她一起大笑起来,笑完后,对她说:“你儿子真了不起,这么小就有大哲学家风范,已能站在动物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它们考虑。”
我这是真心话。她也说,当时她完全被小不点给震惊了,她本来认为自己够有同情心了,但和儿子天然的“众生平等”相比,实在相差太远。
她说完这句话后,我感慨说:“你儿子不是你教的。”
她听过我的讲座《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明白我这句话中的意思,一样感慨说:“的确不是我教的,是他自己长成了这样子,我一教,他就会被毁掉。”
也就是说,这个小家伙虽然很小,但他已是“成为自己的人”了。
8岁的他主动辞掉班长职位
其实,所有的孩子一开始都是“成为自己的人”,但抚养者们非得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己的孩子,于是孩子的意志就被压制了,最终在不同程度上丢失了自己。
一如撒旦的“养育婴儿的计划书”,很多父母在塑造孩子都在扮演“行使赏罚的天使”这个角色,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达到某个条件,如果达到了,就奖励他, 如果没达到,就惩罚他,于是孩子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而逐渐变成了父母意志的产物。结果,在家中,他们很容易被父母的意志所左右,在学校,也很容易被 “行使赏罚”的老师所左右。
我这个朋友讲,上小学一年级时,她儿子的班里竞选班长。绝大多数孩子的竞选词都是父母或其他亲人所写,但她没有替儿子操办这种事,而是对有点焦虑的儿子说,你自己想说就说什么。
第一次竞选班长,他自然是什么都不会说,所以他要求最后一个发言,这样好先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的。等所有同学挨个“念”完大人给写的看似精彩但其实又臭又长的竞选词后,他上去就说了三句话:“我叫×××,我希望大家支持我做班长,我会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
结果,他以高票当上班长。但有趣的是,当了一年班长后,他觉得做班长太不舒服了,于是找到班主任说,他不想当班长了。那个班主任惊讶至极,她教了这么多年书,这是头一次遇到有不愿意当班长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都不和家长商量就辞职不干了,这简直匪夷所思。
不过,老师们普遍不喜欢他。因为,老师们的赏罚手段对这个孩子差不多无效,他们夸奖他没用,惩罚他也没用,这个孩子不会轻易偏离自己的轨道。但同时,他也决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儿童,因为他的内心自然会指引他走在自己所渴望的道路上,而这样的道路很少是不对的。
一些父母发现,他们的孩子有一个问题: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一门课;讨厌一个老师,就讨厌一门课。但像这个孩子,是不会有这个毛病的,因为他热爱一门 课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老师行使奖励的结果,他不喜欢一门课也是他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老师行使惩罚的结果。所以,热爱一门课是忠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忠于 老师的选择。其他孩子热爱一门课则是对老师表忠心,但若老师令他讨厌,他就对这门课失去兴趣了。
这让我想起自己读小学时的故事。记忆中,我没逃过一次课,也从来都没厌过学,甚至连逃课的想法都没产生过,而且尽管有多个老师令我不大喜欢,但我所有 科目都学得不错。那时的具体心境已记不得了,但可以说,驱动我学习的动力决不是父母和老师的奖励,而是掌握知识满足好奇心所带来的天然快乐。
不过,有趣的是,尽管我的成绩从来都排在前五名,只有一次最差到了第14名,同时我也很少惹事,但我却没成为少先队员,对于我这种学习成绩的孩子而 言,这是绝无仅有的事。现在回想,这就很容易理解了,少先队员是老师们用来奖罚孩子们的工具,但我对获得别人的奖励兴趣很低,所以自己也不努力去表现,而 老师们也讨厌我这种人,虽然学习好,虽然不惹事,但却怎么都掌控不了,所以他们不会将这种奖励浪费在我身上。
喜欢使用奖罚手段的父母和老师,都是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变化,那样孩子就是他们意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作品。但依照摩门教的传说,这就是行使撒旦之事。
居住在广州的国内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写了《爱和自由》一书,大致的观点是,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孩子如何探索世界, 那是孩子的自由。爱与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他既获得了充分的爱,又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他就会一开始就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而最终也势必会成为一个自 我实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