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章《那个被神化了的“兴趣“》的时候就曾提过,对学琴的兴趣能延续到第三年的孩子少之又少,可以算是琴童中的奇葩。孩子对学琴没兴趣,对练琴感到厌烦是极其常见的现象。
家长不必为孩子不想练琴感到头痛,随便找身边有琴童的家长问问,100个孩子99个都不想练琴。要知道,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偷懒是人类的本能。让孩子学琴之前家长们就请注意了——
29442123家有小学生
在第二章《那个被神化了的“兴趣“》的时候就曾提过,对学琴的兴趣能延续到第三年的孩子少之又少,可以算是琴童中的奇葩。孩子对学琴没兴趣,对练琴感到厌烦是极其常见的现象。
家长不必为孩子不想练琴感到头痛,随便找身边有琴童的家长问问,100个孩子99个都不想练琴。要知道,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偷懒是人类的本能。让孩子学琴之前家长们就请注意了——
例案:琴童松松 琴龄5年
松松是四年级的小学生,成绩很好,性格也很开朗,每次上课的时候她话都很多,她可以一个人叽里呱啦说一堆有的没的,听的人看到她那副小模样就觉得好可爱。怎么看都觉得她不像那种对练琴很反感的小丫头,可是有一天她跟袁来爸爸抱怨,“袁老师,好累哦!可不可以不练琴啊?”
先来看看松松妈为松松制订的每日学习表——
早晨6:30起床听英语
4:30放学,5点必须到家
5:00—7:00 完成学校作业
7:00—7:30 吃晚饭
7:30—8:30 做教辅材料
8:30—9:30 练琴
9:30—10:00 背新概念英语
10:00—10:30 语文阅读
对于10岁的孩子来说,每天晚上10点半才能上床睡觉,早上6点半就要起床,睡眠时间实在太少了。而且松松周六周日除了学琴,还要学英语、学奥数、学钢笔书法,上作文班。松松是班里的英语课代表,每天早自习要带领全班同学晨读,她还是班级宣传委员,常常要利用周末时间帮忙出黑板报什么的。
有一次松松来上琴课,前面的课程还没结束,她就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居然坐着坐着睡着了,看得人怪心疼的。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松松每天练琴带着愉悦的心情,做到百分百努力,似乎有点不合人情。
袁来爸爸和松松妈深谈了一次,如果松松每天练琴有效率,可以适当减少练琴的时间。还有些特长班,如果可上可不上,尽量减少特长班的数量和时间,每天晚上至少空出半小时的时间,一周至少腾出半天的时间让松松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前提是,需要她做的部分必须全部做好。
为了能更好地玩,松松开始主动练琴,尽快完成作业,原本不想做的事开始变得积极起来。
家长除了要合理的安排好学习计划,更要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个习惯应该是从学琴练琴之初就要建立起来的。
如果家长把“学琴就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我又不想让他走这条路”的话挂在嘴边,孩子就会抱着“学琴跟文化课学习不同,学不好又有什么关系”的态度。等家长感觉孩子每天练琴在“胡差事”,想要扭转局面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今日事今日毕——这句话不仅要求孩子做到,家长和老师也要率先做到,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做事时计划在先,家长和老师带领孩子照计划执行,在执行时不能任由孩子打折扣。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强烈地表达不想练琴的态度,老师和家长就要一起找找原因了。
第一类,启蒙时走了弯路的琴童。
这类孩子在启蒙时没有打好基础,在后来的学琴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习惯。教这类学生,老师辛苦,学生痛苦,家长吃苦。最重要的是看不到什么成绩,每次回课老师都在念这个又不对、这个也不对、怎么老是改不掉……
长期的挫败感让孩子不想再学下去,针对这样的状况,家长要认真考虑是坚持下去,还是放孩子随便学学,不要太过认真了。
第二类,纯粹想偷懒的孩子。
这类孩子对学乐器还是有点兴趣的,乐感、节奏感都不错,只是因为弹琴太枯燥而不愿意学习。这类孩子在琴童中占绝大多数,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注意教学方法,不断地诱导、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只要能让孩子在练琴过程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他就能有学习的热情。
第三类,失去信心的孩子。
这类孩子每次回课都被老师批评得一无是处,有的是的确练习得不够好,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得太苛刻。这样的状况延续久了,孩子会对学琴非常没有信心,导致对练琴产生强烈的反感。
如果确实是孩子练习得不够,家长要帮忙督促孩子练琴,给他信心,老师也要发现孩子与上一次回课的进步。
如果是老师的要求太过苛刻,那么家长要跟老师交流一下,到底是老师要求过高,还是老师和家长的目标不一致。如果真的是老师要求太高,家长可以跟老师商量适当放宽标准,给孩子一定的信心。如果是老师和家长的目标不一致,恐怕就要换老师了。独立音乐学院的老师对孩子的专业要求往往更高,他们的目的是培养走专业路线的琴童,如果家长不打算让孩子走专业路线,最好不要找独立音乐学院的老师授课,说得粗点——浪费钱。
顺便一提,学琴学到想把琴砸掉的孩子往往在成年后会感谢父母让自己有机会学琴。
袁来妈妈就是其中一枚
家有一个5岁的小朋友,先生又是音乐学院专门教小提琴的老师,袁来妈经常被幼儿园的家长抓着问这样一个问题:“你说,我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乐器?”
这个问题真的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不如静下心来从袁来妈的真实体验中寻找一些参考吧!
进入大学后,丁丁参加了学校的管弦乐团,经常参加演出活动,还代表学校去台湾地区演出。后来,他和几个外国学生组成了弦乐四重奏,因为就读于对外汉语专业,外国学生请他当家教辅导汉语。用丁丁妈的话说:“这小子看着干什么都不行,上了大学后居然自己赚钱自己花,连生活费都不用我出了。”丁丁妈妈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丁丁正打算申请出国当汉语老师,他将那些看起来杂七杂八没什么用的特长、爱好依然填写在申请表格里。
事实上,随着当今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个发展全面的人是必须要有一定音乐素养的,而学习乐器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乐器学习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必修课。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是:每一个孩子一生中至少要学习一门乐器。
现在,你再问我,学了4年二胡且最终半途而废,你觉得值得吗?
我会非常肯定地告诉你:值!绝对值!
想象一下,多年后等你的孩子长大,立足于社会,在某个公众场合,当音乐响起,他旁边的人沉醉在音乐里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钢琴诗人的夜曲总有让人心灵沉寂的力量。
你的孩子在想什么?他或许在想:钢琴诗人?谁啊?夜曲?周杰伦的《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