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乐器学习问答贴】有什么疑问的请进(本期:陪练的力量)
29455123家有小学生
全部回帖


例案:琴童松松 琴龄5年
松松是四年级的小学生,成绩很好,性格也很开朗,每次上课的时候她话都很多,她可以一个人叽里呱啦说一堆有的没的,听的人看到她那副小模样就觉得好可爱。怎么看都觉得她不像那种对练琴很反感的小丫头,可是有一天她跟袁来爸爸抱怨,“袁老师,好累哦!可不可以不练琴啊?”
先来看看松松妈为松松制订的每日学习表——
早晨6:30起床听英语
4:30放学,5点必须到家
5:00—7:00 完成学校作业
7:00—7:30 吃晚饭
7:30—8:30 做教辅材料
8:30—9:30 练琴
9:30—10:00 背新概念英语
10:00—10:30 语文阅读
对于10岁的孩子来说,每天晚上10点半才能上床睡觉,早上6点半就要起床,睡眠时间实在太少了。而且松松周六周日除了学琴,还要学英语、学奥数、学钢笔书法,上作文班。松松是班里的英语课代表,每天早自习要带领全班同学晨读,她还是班级宣传委员,常常要利用周末时间帮忙出黑板报什么的。
有一次松松来上琴课,前面的课程还没结束,她就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居然坐着坐着睡着了,看得人怪心疼的。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松松每天练琴带着愉悦的心情,做到百分百努力,似乎有点不合人情。
袁来爸爸和松松妈深谈了一次,如果松松每天练琴有效率,可以适当减少练琴的时间。还有些特长班,如果可上可不上,尽量减少特长班的数量和时间,每天晚上至少空出半小时的时间,一周至少腾出半天的时间让松松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前提是,需要她做的部分必须全部做好。
为了能更好地玩,松松开始主动练琴,尽快完成作业,原本不想做的事开始变得积极起来。

家长除了要合理的安排好学习计划,更要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个习惯应该是从学琴练琴之初就要建立起来的。
如果家长把“学琴就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我又不想让他走这条路”的话挂在嘴边,孩子就会抱着“学琴跟文化课学习不同,学不好又有什么关系”的态度。等家长感觉孩子每天练琴在“胡差事”,想要扭转局面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今日事今日毕——这句话不仅要求孩子做到,家长和老师也要率先做到,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做事时计划在先,家长和老师带领孩子照计划执行,在执行时不能任由孩子打折扣。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强烈地表达不想练琴的态度,老师和家长就要一起找找原因了。
第一类,启蒙时走了弯路的琴童。
这类孩子在启蒙时没有打好基础,在后来的学琴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习惯。教这类学生,老师辛苦,学生痛苦,家长吃苦。最重要的是看不到什么成绩,每次回课老师都在念这个又不对、这个也不对、怎么老是改不掉……
长期的挫败感让孩子不想再学下去,针对这样的状况,家长要认真考虑是坚持下去,还是放孩子随便学学,不要太过认真了。
第二类,纯粹想偷懒的孩子。
这类孩子对学乐器还是有点兴趣的,乐感、节奏感都不错,只是因为弹琴太枯燥而不愿意学习。这类孩子在琴童中占绝大多数,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注意教学方法,不断地诱导、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只要能让孩子在练琴过程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他就能有学习的热情。
第三类,失去信心的孩子。
这类孩子每次回课都被老师批评得一无是处,有的是的确练习得不够好,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得太苛刻。这样的状况延续久了,孩子会对学琴非常没有信心,导致对练琴产生强烈的反感。
如果确实是孩子练习得不够,家长要帮忙督促孩子练琴,给他信心,老师也要发现孩子与上一次回课的进步。
如果是老师的要求太过苛刻,那么家长要跟老师交流一下,到底是老师要求过高,还是老师和家长的目标不一致。如果真的是老师要求太高,家长可以跟老师商量适当放宽标准,给孩子一定的信心。如果是老师和家长的目标不一致,恐怕就要换老师了。独立音乐学院的老师对孩子的专业要求往往更高,他们的目的是培养走专业路线的琴童,如果家长不打算让孩子走专业路线,最好不要找独立音乐学院的老师授课,说得粗点——浪费钱。
顺便一提,学琴学到想把琴砸掉的孩子往往在成年后会感谢父母让自己有机会学琴。
袁来妈妈就是其中一枚。

女儿今天9月就六岁,五岁多开始学的钢琴。最初是女儿吵着要学,因我的原因1(前期没跟进好)再加上琴行老师素质原因,今年六月停止了琴行的陪练跟上课,找了一位老师纠正她错误。
现在我很困惑:
1要不要坚持,问女儿还练不十次九次说要练,但看她现在练琴,觉得她很辛苦
2现在的老师说她进步已很大,但小丫头练琴状态时好时坏,怎么调整她状态
3女儿属于乖巧型,开窍晚接受能力稍差,注意力也就30分钟左右,老师讲的当时明白了弹对了,下首再弹时又出现错误,需要重复讲才记住。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帮助她呢?




社会上常说90后00后的负面新闻,其实归根结底是经济好了,家长都不舍得孩子挨苦,把孩子的一点小挫折与纠结无限放大,导致自己的"痛苦",然后去阻止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孩子以后要出社会成家立室的,你现在的"不忍心"会断送孩子多少学习机会?
我说过,学琴在于锻炼「坚持」,要修炼好这两个简单的字需要多少心血与时间?有「坚持」的孩子具备高度责任心,这样的孩子将来出社会建家庭,都会美满幸福!而最危害的,缺乏「坚持」锻炼的孩子,容易缺乏社会责任感,因为觉得什么都是可以放弃的,无论感情无论家庭。。



陪练的力量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舆论导向,很多教育专家说,陪练不利于孩子学
琴,陪坐不利于孩子学习。
专家的意见当然有他的道理,陪练会让孩子养成惰性,就像家长每天
检查孩子作业反而让孩子不注意自己检查,因为有爸爸妈妈会帮他发现错
误。而且在陪练的过程中,孩子难免被批评,情绪上会有反抗,时间久了
会对学琴产生抵触心理,也会影响亲子感情。但在孩子学琴过程中.如果
家长不陪,一来孩子就是孩子,很少有孩子可以每天主动自觉地练琴;二
来孩子的学习能力有限,学琴又是手眼脑耳并用的工作,难免出现“顾左
不顾右”的问题。
很多学钢琴、寸提琴的孩子开蒙时才5岁,还有年纪更小的4岁宝宝。
孩子年龄小,天性好玩爱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自制能力又差,这是很自
然的。如果家长当甩手掌柜,什么也不管,估计幼童很难学下去。
袁来爸爸认为陪练这种事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孩子的个性决定
到底是陪,还是不陪。

陪练分陪孩子上课和在家陪孩子练琴两种,我们先来谈谈—
如何陪孩子上课
案例:琴童小月牙(琴龄6年)
小月牙第一次来学琴的时候,袁老师跟自己登台演出一样紧张,原因
是小月牙的妈妈在琴房里架起了摄像机,镜头始终对着袁老师:小月牙的
妈妈把表老师的手型、姿势全都录影了,还为袁老师拿弓的右手拍了照
片,像素高到连袁老师手背上的汗毛都看得一清二楚。:
面时这样的家长,老师很难不紧张。袁老师跟小月牙的妈妈商量了一
下,在琴房里架台摄像机实在是太夸张了,可以用手机把需要注意的姿势
拍下来,也可以用笔把要点记下来。到了第二节课,摄像机是没再带来,
小月牙的妈妈带了录音笔,把袁老师整堂课的内容全部录下来,回家反复
听、反复琢磨。
对于初学琴的孩子,尤其是幼童,家长的确要替孩子记住一堂课的要
点,有经验的老师会指导家长需要特别留意的几个点。家长记住那几个点
就可以了,不用过分紧张,更不用搬出家里所有的电子产品。试想一下,
又是摄像头又是闪光灯又是录音笔,孩子的注意力反而容易被分散。




想请教一下楼主,我家小妞6岁,学钢琴1年,老师老是说她4、5指站不起来,手臂不放松!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