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看网络小说看到,孩子的教育根本在哪里
20072173婴幼育儿
书里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好妈妈好三代。因为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方面起到的作用太大了。
以前和女友聊天,她望女成凤,孩子补习班上了七八个,我说你要毁了你女儿呀,小学就是要吃的好喝的好睡的好玩得好,健康快乐的成长,课上了作业写完了就OK了,最要的是自小修养品质的培养,这个需要你当妈的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现在倒好,你女儿偷偷和她奶奶说讨厌死妈妈了。
看现在多少孩子的叛逆,之前有个当妈的捂死了女儿,那个孩子长成那样父母要付最大的责任,不要动不动怪社会怪学校怪别的孩子,自己把孩子扭成歪脖树还指望她长的比白杨树直?
很多人爱看韩剧,我也看了几年的,忘记哪个韩剧里说----有了孩子,当家长的就是喝水也要注意了。为何?因为孩子是白纸,不止是你怎么教孩子怎么学,更多的是你怎么做孩子怎么学。
2013/03/12
全部回帖

楼中铺:
身边几个亲戚朋友的宝宝都是乖巧型的。在楼主这看到很多“熊"孩子,突然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关于管教宝宝打人,我心底也有个顾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就是:如果纠正了孩子爱攻击的毛病,以后若遇到被人欺负的情况,会不会也不会保护自己进行反击了?--------------------------哈哈,杞人忧天,做好当下。孩子是多变的,有的孩子长大了和小时候整个相反,我刚说的女友的女儿,小时候那个皮,那个胆大,长大后那个娇嫩,那个斯文。谁也料不到,不是家长引导的,是自己变的。我的孩子小时候胆小的呀,什么都怕,小鸡仔都怕,3岁时最怕模特,就是服装那个假模特,生气了就说罚你晚上和模特睡觉,进商场,一进门就捂住眼睛喊--怕模特怕模特,整个商场都听见他的喊声,脾气大脾气怪,就是胆小的很,非常的胆小,我姐发愁了,这么胆小,别是个懦弱型,长大了被人欺负,就告知他,谁要是欺负你,你就打回去,打伤了姨姨给你赔钱,教没教会,谁知,到了小学,他变成霸王,一堆小弟跟着,他打遍学校无敌手,能把大他两年级的孩子打的大哭,又发愁了,这不成黑社会的料子了吗?那个心狠呀,不像小孩子打架拉拉扯扯,他那是旁边有什么就敢那什么打,用垃圾筐套住别人的头打。我晕个。小时的胆小的那个跑哪里去了?
查看原文
嗯,,静观其变吧。楼主有空就多更新啊

2013/03/22回复

感谢楼上的捧场。
隔代教育,百分之90都是溺爱和宠坏。
我们母亲父亲那辈,是收了苦的,又受了类似传销似的的洗脑,这个问题不能讨论的,大家明白就可以。文化知识面都少,教育自己的孩子都是有的吃长大了就是好的,孩子多,3个算少的,根本顾不过来教养培养孩子,都几乎是放养似的长大,还有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强压,他们没有那么多的什么少儿心理学家教育家等书籍看,只是凭着本能来养孩子,谈不上教孩子。
等到了孙子辈,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又少,那就是把对自己孩子没有的宠爱娇惯都对着孙辈了,有的是四个老人一起宠,总是抱着孩子小,大了就懂事了,把自己小时候没享受过的自己孩子小时候没享受过的,都让孙辈来享受,长大了好不好离得太远,忘记了十年一瞬间,等到10多岁发现孩子长歪了,就抱怨社会了学校了同学了孩子父母了,自己根本没责任,自己多爱孙辈呀,对孙辈只有好没有坏的,孙辈应该是个好孩子样的长大呀,长歪了是别人的责任,不是我们做老人的。
这是很多当老人带孩子的心理。
让老人改观念不如你盼望你中个500万。尽量不要让老人带孩子。
但是没办法的,前面我说过,你要更加耐心的来纠正孩子让老人惯坏的毛病,还要耐心的给老人不停的洗脑,温和的,见缝插针的,不要说老人带的不好,先否定了,你后面再说什么老人都不听你的,只有反感,他们想,哦,我辛辛苦苦的贴着钱给你带孩子,没功劳还有苦劳,还要看你脸色?
你周围认识的人中如果有哪个被老人惯坏的孩子,你就哪天带着老人去,回来就聊天似的说,看看,那个孩子怎么那样呀,他奶奶也不说他还护着,小毛病将来都会变成大问题了。很多老人带的孩子都有一个现象,没礼貌,对大人不尊重,和别的孩子玩不顺着他就发脾气,你就让你家老人来观察吗,但是你不提出,老人不会发现什么的,你要见缝插针,看到什么就温和的提,往你要引导的问题上提。
你还要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要给老人干点事,倒个水,拿个东西,经常看到肯德基老人带孩子去吃的,都是老人给孩子端东西扔垃圾,如果你在,你就要让孩子主动去做他能做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孩子做了什么使劲表扬,看看我家阳阳真懂事,都给奶奶倒水了,捶腿了,都知道孝敬老人了,有这样的孩子我真有福气。哄死人不偿命,哄得孩子高兴的下次主动去做,慢慢就养成习惯了吗。
哄死人不偿命是我姐经常说的话,我姐夫有洁癖,婚前是大少爷,啥都不会干,刚结婚,我姐把家里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洗衣机里一起洗,我姐夫不干呀,好,那么就他洗。洗菜切菜他都干,就是不做饭,不过后面菜也会炒了。我姐夫在厨房洗菜,我姐靠着厨房门说,我同事都羡慕我,说我嫁了个好老公,钱也赚了,家务还都干,我想想我找了你我就是有福气,美的我姐夫屁颠屁颠的干活。我姐说你说他那没弄好那没干好,他绝对气的扔下说句你自己干好了,哄他干呗,一次干不好继续,总有干好的时候,我姐睡懒觉,我姐夫早起给孩子穿衣送孩子去学校,回来还把早点买好。
孩子就更要哄了,哄着他高兴的往你要引导的方面走。
隔代教育,百分之90都是溺爱和宠坏。
我们母亲父亲那辈,是收了苦的,又受了类似传销似的的洗脑,这个问题不能讨论的,大家明白就可以。文化知识面都少,教育自己的孩子都是有的吃长大了就是好的,孩子多,3个算少的,根本顾不过来教养培养孩子,都几乎是放养似的长大,还有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强压,他们没有那么多的什么少儿心理学家教育家等书籍看,只是凭着本能来养孩子,谈不上教孩子。
等到了孙子辈,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又少,那就是把对自己孩子没有的宠爱娇惯都对着孙辈了,有的是四个老人一起宠,总是抱着孩子小,大了就懂事了,把自己小时候没享受过的自己孩子小时候没享受过的,都让孙辈来享受,长大了好不好离得太远,忘记了十年一瞬间,等到10多岁发现孩子长歪了,就抱怨社会了学校了同学了孩子父母了,自己根本没责任,自己多爱孙辈呀,对孙辈只有好没有坏的,孙辈应该是个好孩子样的长大呀,长歪了是别人的责任,不是我们做老人的。
这是很多当老人带孩子的心理。
让老人改观念不如你盼望你中个500万。尽量不要让老人带孩子。
但是没办法的,前面我说过,你要更加耐心的来纠正孩子让老人惯坏的毛病,还要耐心的给老人不停的洗脑,温和的,见缝插针的,不要说老人带的不好,先否定了,你后面再说什么老人都不听你的,只有反感,他们想,哦,我辛辛苦苦的贴着钱给你带孩子,没功劳还有苦劳,还要看你脸色?
你周围认识的人中如果有哪个被老人惯坏的孩子,你就哪天带着老人去,回来就聊天似的说,看看,那个孩子怎么那样呀,他奶奶也不说他还护着,小毛病将来都会变成大问题了。很多老人带的孩子都有一个现象,没礼貌,对大人不尊重,和别的孩子玩不顺着他就发脾气,你就让你家老人来观察吗,但是你不提出,老人不会发现什么的,你要见缝插针,看到什么就温和的提,往你要引导的问题上提。
你还要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要给老人干点事,倒个水,拿个东西,经常看到肯德基老人带孩子去吃的,都是老人给孩子端东西扔垃圾,如果你在,你就要让孩子主动去做他能做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孩子做了什么使劲表扬,看看我家阳阳真懂事,都给奶奶倒水了,捶腿了,都知道孝敬老人了,有这样的孩子我真有福气。哄死人不偿命,哄得孩子高兴的下次主动去做,慢慢就养成习惯了吗。
哄死人不偿命是我姐经常说的话,我姐夫有洁癖,婚前是大少爷,啥都不会干,刚结婚,我姐把家里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洗衣机里一起洗,我姐夫不干呀,好,那么就他洗。洗菜切菜他都干,就是不做饭,不过后面菜也会炒了。我姐夫在厨房洗菜,我姐靠着厨房门说,我同事都羡慕我,说我嫁了个好老公,钱也赚了,家务还都干,我想想我找了你我就是有福气,美的我姐夫屁颠屁颠的干活。我姐说你说他那没弄好那没干好,他绝对气的扔下说句你自己干好了,哄他干呗,一次干不好继续,总有干好的时候,我姐睡懒觉,我姐夫早起给孩子穿衣送孩子去学校,回来还把早点买好。
孩子就更要哄了,哄着他高兴的往你要引导的方面走。
2013/03/25回复

这是看了流泪最多的一片文,感叹中- 穿越的种田贫家女。
看了别人推荐才看的这文,本来看书名是不想看的,因为看了太多的种田文,女主金手指,什么都能,能种菜能种药,能裁衣能设计的。
在那么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地方,什么技能都没发挥的地方,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吃饭才是活着的基础。
小碗坚强的活着,活在能吃饱就是奢侈的基础上。除了不停的找吃的,她还能干什么?在那个婚姻不能自主的时代,她的建议和要求是无用的。嫁过去被冷落被发落她心中有数,没希望就没失望,她还庆幸的是能有几亩田能有房。她就又在可以吃饱饭的基础上坚强的活着。她以为就这样可以能活一辈子也是好的。
有孩子是意外,她知道有这个孩子对于将来是个很大的麻烦,古时注重子嗣,但是她这样的状况,婆家打着另娶高门的主意,孩子是百分之80是不会让她生下来的。她知道留下孩子她将来更难过,她大哭,哭自己的命。难抉择她也决定留下这个孩子,就让孩子赔她在这个世上艰难的存活吧。
谁知孩子是个天生的暴戾性格,有人说她自私,她应该把怀孕的消息告诉婆家,可笑至极,告诉婆家,婆家想要她生的孩子?将来怎么给最有指望的长孙说高门?她告诉了,没准刚好就着这个机会一尸两命,也好给挟恩的刘二郎一个交代了。当初发配她到那里,就没想到她能活下来。
还有人说,如果孩子生下来在府里大家族长大,老虎不会因为失去家庭温暖而变成那样?如果在府里长大,老虎这样的孩子早就3岁之前被打死了。
有谁当过妈妈的?知道天生性格暴戾的孩子要怎么带吗?要怎么教育吗?
看到小碗带老虎,我是看字字都流泪呀,这样的孩子要怎么带怎么教才能让他慢慢变得正常,变得情绪平稳点?我很是怀疑作者见过和遇见过这种天生暴戾的孩子,不然怎么写的出。
天生性格暴戾的孩子,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认为对的就是对的,他认为不对的,管你是他老子他也要发泄出来,你生了他出来,能因为他不知道那是对错,打的你满脸流血你就放弃他还是打杀他?读者看到老虎把自己最敬爱的妈妈都打的满脸流血的时候是否想怎么不打这个孩子,怎么不狠狠教训他?你打他,他就知道他哪里做错了吗?
如果不是小碗带这个孩子,而是在府里长大,估计长大后的老虎能把汪家灭了都没准。
2013/04/15回复

父母子女之间什么是感情,一把屎一把尿的带大,那才会有感情。冷不丁一个让他不喜的孩子,他没看着长大的孩子,他哪来的感情?别说古时,就是现代,多少妈妈还是向着自己带大的孩子而忽略老人带大的孩子哪?
2013/04/15回复

值得一看的文章-不是生了孩子就是母亲了
这篇文章太值得我们借鉴,可以一口气看完
1992年,当我辗转回到以色列的时候,13岁的老大、12岁的老二和10岁的小女儿都还暂时留在中国 。
选择在那时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穷途末路。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时生下了我 。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我们,12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长大后,我在上海铜厂当体力女工。结婚生下3个孩子后,丈夫离我们而去。
留在上海,满眼都是痛苦的回忆。正好那时中以正式建交 ,怀着一种逃避的心情,我成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
我不懂得那里的语言(父亲教的古希伯莱语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优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笔安家费),在特拉维夫的大街上,我压根不知道怎样才能生存下去。
我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支, 我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还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边 。我苦攻希伯莱语,学最基本的生活语言,然后我在路边摆了个投资最小的小摊卖春卷。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1谢克尔兑换人民币2块钱。
我的春卷小摊,每天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当我的小摊生意慢慢稳定下来以后,1993年5月,我把3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
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做着我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我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卖春卷。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卷摊,我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馄饨下面条。
一天, 当3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我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
邻居转过头训斥我:“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邻居的话很伤人,我和老大都很难受, 回家后,我安慰老大:“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可是,老大说:“也许,她说得没错,妈妈,让我试着去照顾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祷日,孩子们中午就放学了。来到我的小摊,老大坐在我旁边,学着我的样子把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馅,卷成成品,然后入油锅去炸。他的动作一开始有些笨拙, 但是后来越来越熟练…
老大身上的转变大得连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帮我做春卷,他还提出由他们带做好的春卷去学校卖给同学。
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带20个春卷去学校,放学回来的时候,会把每人10谢克尔的卖春卷收入全部上交给我。我觉得很心酸 ,让他们小小年龄就要担起生活的担子。可是,他们没有表现出我想象的那种委屈,他们说他们慢慢开始喜欢这种赚钱的感觉了。
邻居太太经常来跟我聊天 ,告诉我正规的犹太家庭应该如何运作,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犹太人从来不觉得赚钱是一个需要到达一定年龄才能开展的活动,与中国的“教育从娃娃抓起” 一样,他们始终觉得“赚钱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邻居太太告诉我,在犹太家庭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手段比较残酷,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但是,孩子们在学校也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 他们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这种犹太法则。于是,我决定改变以前在国内对孩子们的习惯,试着培养他们成为犹太人。
首先,我们家确立了有偿生活机制,家中所有东西都不再无偿使用,包括我这个母亲提供的餐食和服务。在家吃一顿饭,需要支付给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费用的同时,我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我以每个春卷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来以后,我得知3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较老实,按照老价钱,50雅戈洛一个零售,赚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则使用了批发手段,40雅戈洛一个直接将春卷全部卖给了学校餐厅,尽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润,但他告诉我餐厅同意每天让他送100个春卷去;老大的方式比较出人意料,他在学校举办了一个“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由他主讲中国国内的见闻,讲座的噱头就在于可以免费品尝美味的中国春卷,但是需要买入场券,每人10雅戈洛,每个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个听众,入场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缴学校500雅戈洛的场地费用后,利润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内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经营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真的没有料到,只在短短数日之 间,以前只会黏着我撒娇的孩子就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小犹太商人。
他们的学业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老师授课的内容很对他们胃口,因为没有奉献精神之类的说教。老师问过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对于这个问题,回答“钱”或“宝石”是不对的。 这是因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失去。正确的答案是“教育”。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着,教育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他们很赞赏老师说的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将来成为富翁,就学好眼前的东西,它们将来都会大有用处的…”
当老大在法律课上学习了移民法后,他告诉我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应该可以去移民局领取安家费。我半信半疑去了,结果一下领回了6000谢克尔的安家费,这对我们一家来说可是一笔了不得的财产。
然后,老大跟我说因为他给我提供了信息,我应该付给他10%的酬金。我犹豫很久,终于决定把600谢克尔这笔大钱给他,他拿到钱后,给我和弟弟妹妹都买了很漂亮的礼物,剩下的钱,他说他会拿去变成更多的钱。老大用这笔酬金邮购了一批在国内很便宜的文具,然后去学校进行售卖,利润再投入继续进货,1年以后,他户头上 的金额就已经超过了2000谢克尔。
尽管老大很会赚钱,但在实际上,老二比他更能领会犹太法则的精髓,犹太人共同的一点是,从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钱的行业,从事其它人不做的、无须花钱和投资的工作。当老大在利用国内的资源赚钱的时候,老二也在如此做着,不过,他赚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领域的利润。老二以他14岁的年龄和文笔 ,竟然在报纸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专门介绍上海的风土人情,每周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为比较矜持,也没有展露出赚钱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犹太人对生活的乐观和优雅。她学会了煮茶和做点心, 每天晚上,她会精心煮一壶红茶,配上她自创的口味不同的点心,一家人围坐下来边吃边聊天,老三的点心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两个哥哥都很喜欢。不过,这些点心不是免费的,两个哥哥支付的点心费用, 刨开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给我的费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润。
当我们家的资金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合资开办了我们家的中国餐厅。我占40%股份、老 大30%、老二20%、老三10%。
当我们家的餐厅越来越有名的时候,我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当我获得拉宾的接见后,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希伯莱文,再加上我的母语中文,我最后被以色列国家钻石公司邀请担任驻中国首席代表。
当我回国任职的时候,孩子们也跟随我一起回到了中国,有了中国孩子作为比较对象之后,我方才发觉我的孩子成长得比我想象的还要优秀。在回国之前,每个孩子都去购买了很多以色列产的物品。回国之后,老师来找我了,她说我的孩子在校园推销来自以色列的商品,从饰品到民族服装甚至到子弹壳无所不有,她建议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
我告诉她,我无权干涉我孩子的行为,这是他们赚取他们学费的方式。因为,我已经不再负责他们的所有学习费用。老师的眼睛顿时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这样月薪 5000美元的母亲竟然会不给孩子学费。我请她品尝一下女儿做的在家售价2块钱一个的小点心,微笑着告诉她:“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几年以来,学会犹太法则的产物,我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成为优秀的人才…”
随后的高考中,老大进入了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他说他要成为专业的旅游人才,然后去以色列开办自己的旅游公司,垄断经营中国游;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说他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 ,在不需任何投资和奉献的前提下赚取利润;老三说她会去学中国厨艺,当一个顶级的糕点师,然后去开办全以色列最好的糕点店…
回国以后,我发觉很多中国父母都活在一种左右摇摆的矛盾心态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大富翁,却又似乎害怕孩子过早地沉迷于金钱。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个幸福的家庭,却又害怕孩子现在会早恋一样。
这是一种典型的叶公好龙,犹太人用敲击金币的声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学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中国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无比,但却从来不肯挑明这个话题。这句话很难说吗?
其实只是简单的一句:“孩子,我想当一个富妈妈… ”
人生的每个抉择都像是一个赌局,输赢都是自己的。不管你压的赌注大与小,选择了就没有反悔的机会。
输不起的人,往往也赢不了!
这篇文章太值得我们借鉴,可以一口气看完
1992年,当我辗转回到以色列的时候,13岁的老大、12岁的老二和10岁的小女儿都还暂时留在中国 。
选择在那时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穷途末路。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时生下了我 。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我们,12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长大后,我在上海铜厂当体力女工。结婚生下3个孩子后,丈夫离我们而去。
留在上海,满眼都是痛苦的回忆。正好那时中以正式建交 ,怀着一种逃避的心情,我成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
我不懂得那里的语言(父亲教的古希伯莱语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优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笔安家费),在特拉维夫的大街上,我压根不知道怎样才能生存下去。
我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支, 我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还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边 。我苦攻希伯莱语,学最基本的生活语言,然后我在路边摆了个投资最小的小摊卖春卷。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1谢克尔兑换人民币2块钱。
我的春卷小摊,每天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当我的小摊生意慢慢稳定下来以后,1993年5月,我把3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
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做着我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我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卖春卷。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卷摊,我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馄饨下面条。
一天, 当3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我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
邻居转过头训斥我:“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邻居的话很伤人,我和老大都很难受, 回家后,我安慰老大:“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可是,老大说:“也许,她说得没错,妈妈,让我试着去照顾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祷日,孩子们中午就放学了。来到我的小摊,老大坐在我旁边,学着我的样子把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馅,卷成成品,然后入油锅去炸。他的动作一开始有些笨拙, 但是后来越来越熟练…
老大身上的转变大得连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帮我做春卷,他还提出由他们带做好的春卷去学校卖给同学。
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带20个春卷去学校,放学回来的时候,会把每人10谢克尔的卖春卷收入全部上交给我。我觉得很心酸 ,让他们小小年龄就要担起生活的担子。可是,他们没有表现出我想象的那种委屈,他们说他们慢慢开始喜欢这种赚钱的感觉了。
邻居太太经常来跟我聊天 ,告诉我正规的犹太家庭应该如何运作,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犹太人从来不觉得赚钱是一个需要到达一定年龄才能开展的活动,与中国的“教育从娃娃抓起” 一样,他们始终觉得“赚钱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邻居太太告诉我,在犹太家庭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手段比较残酷,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但是,孩子们在学校也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 他们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这种犹太法则。于是,我决定改变以前在国内对孩子们的习惯,试着培养他们成为犹太人。
首先,我们家确立了有偿生活机制,家中所有东西都不再无偿使用,包括我这个母亲提供的餐食和服务。在家吃一顿饭,需要支付给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费用的同时,我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我以每个春卷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来以后,我得知3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较老实,按照老价钱,50雅戈洛一个零售,赚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则使用了批发手段,40雅戈洛一个直接将春卷全部卖给了学校餐厅,尽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润,但他告诉我餐厅同意每天让他送100个春卷去;老大的方式比较出人意料,他在学校举办了一个“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由他主讲中国国内的见闻,讲座的噱头就在于可以免费品尝美味的中国春卷,但是需要买入场券,每人10雅戈洛,每个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个听众,入场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缴学校500雅戈洛的场地费用后,利润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内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经营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真的没有料到,只在短短数日之 间,以前只会黏着我撒娇的孩子就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小犹太商人。
他们的学业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老师授课的内容很对他们胃口,因为没有奉献精神之类的说教。老师问过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对于这个问题,回答“钱”或“宝石”是不对的。 这是因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失去。正确的答案是“教育”。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着,教育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他们很赞赏老师说的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将来成为富翁,就学好眼前的东西,它们将来都会大有用处的…”
当老大在法律课上学习了移民法后,他告诉我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应该可以去移民局领取安家费。我半信半疑去了,结果一下领回了6000谢克尔的安家费,这对我们一家来说可是一笔了不得的财产。
然后,老大跟我说因为他给我提供了信息,我应该付给他10%的酬金。我犹豫很久,终于决定把600谢克尔这笔大钱给他,他拿到钱后,给我和弟弟妹妹都买了很漂亮的礼物,剩下的钱,他说他会拿去变成更多的钱。老大用这笔酬金邮购了一批在国内很便宜的文具,然后去学校进行售卖,利润再投入继续进货,1年以后,他户头上 的金额就已经超过了2000谢克尔。
尽管老大很会赚钱,但在实际上,老二比他更能领会犹太法则的精髓,犹太人共同的一点是,从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钱的行业,从事其它人不做的、无须花钱和投资的工作。当老大在利用国内的资源赚钱的时候,老二也在如此做着,不过,他赚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领域的利润。老二以他14岁的年龄和文笔 ,竟然在报纸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专门介绍上海的风土人情,每周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为比较矜持,也没有展露出赚钱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犹太人对生活的乐观和优雅。她学会了煮茶和做点心, 每天晚上,她会精心煮一壶红茶,配上她自创的口味不同的点心,一家人围坐下来边吃边聊天,老三的点心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两个哥哥都很喜欢。不过,这些点心不是免费的,两个哥哥支付的点心费用, 刨开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给我的费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润。
当我们家的资金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合资开办了我们家的中国餐厅。我占40%股份、老 大30%、老二20%、老三10%。
当我们家的餐厅越来越有名的时候,我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当我获得拉宾的接见后,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希伯莱文,再加上我的母语中文,我最后被以色列国家钻石公司邀请担任驻中国首席代表。
当我回国任职的时候,孩子们也跟随我一起回到了中国,有了中国孩子作为比较对象之后,我方才发觉我的孩子成长得比我想象的还要优秀。在回国之前,每个孩子都去购买了很多以色列产的物品。回国之后,老师来找我了,她说我的孩子在校园推销来自以色列的商品,从饰品到民族服装甚至到子弹壳无所不有,她建议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
我告诉她,我无权干涉我孩子的行为,这是他们赚取他们学费的方式。因为,我已经不再负责他们的所有学习费用。老师的眼睛顿时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这样月薪 5000美元的母亲竟然会不给孩子学费。我请她品尝一下女儿做的在家售价2块钱一个的小点心,微笑着告诉她:“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几年以来,学会犹太法则的产物,我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成为优秀的人才…”
随后的高考中,老大进入了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他说他要成为专业的旅游人才,然后去以色列开办自己的旅游公司,垄断经营中国游;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说他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 ,在不需任何投资和奉献的前提下赚取利润;老三说她会去学中国厨艺,当一个顶级的糕点师,然后去开办全以色列最好的糕点店…
回国以后,我发觉很多中国父母都活在一种左右摇摆的矛盾心态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大富翁,却又似乎害怕孩子过早地沉迷于金钱。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个幸福的家庭,却又害怕孩子现在会早恋一样。
这是一种典型的叶公好龙,犹太人用敲击金币的声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学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中国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无比,但却从来不肯挑明这个话题。这句话很难说吗?
其实只是简单的一句:“孩子,我想当一个富妈妈… ”
人生的每个抉择都像是一个赌局,输赢都是自己的。不管你压的赌注大与小,选择了就没有反悔的机会。
输不起的人,往往也赢不了!
2013/07/02回复

-----------------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做着我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我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卖春卷。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卷摊,我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馄饨下面条。
一天, 当3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我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
邻居转过头训斥我:“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这段话,太经典,中国式的教育是什么,就是家长把一切都干了,孩子从小就知道享受现成的。
长大了就是废物一样的。
一天, 当3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我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
邻居转过头训斥我:“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这段话,太经典,中国式的教育是什么,就是家长把一切都干了,孩子从小就知道享受现成的。
长大了就是废物一样的。
2013/07/02回复

转载---再富不能富孩子转发分享:
有一年过节放长假的时候,我在国内临时决定坐火车回家。运气还不错,碰巧买到了最后一张软席票。一进候车室,我以为是走错了地方。站着坐着的都是学生模样的人。我不是说软席非得 什么什么人坐。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坐,就是当学生的应该少坐或不坐。因为是学生,因为学生还在花父母的钱,所以就应该采用最节约的方式去旅行。起码,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人们大多数都是这么想的,也都是这么做的。为什么偏偏中国人不这么想,我有点不明白。
在西北旅行的时候,看到很多村子的墙上写着:再穷不能穷了孩子。这是指教育,我同意。但在现在的中国,我还要再加一句话:再富不能富了孩子。
在欧洲火车的软席车厢里,我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学生模样的人。即使是在圣诞节,车厢过道都挤满人的时候。有的学生为了省钱,专门乘坐多次转车,站站都停的慢车。他们的父母们也赞成这样的做法。我们早已习惯了用金钱度量一切。但恰恰是父母的爱,在很多时候和金钱没有关系。
在德国有一个传统,一个人过了18岁生日以后,要独自出门旅行一次。要争取用最少的钱走最多的地方,并且在外面尽可能待很长的时间,以便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学会独自生存的本领。有句话把这样的旅行概括得很形象:出门时是个孩子,回来就是成人了。
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冒险。多少年以后,每个德国成年人都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向自己的女朋友、向自己的孩子讲述第一次独自旅行的故事,花了如何少的钱,走了如何多的路,受到了什么人的帮助,受了什么人的欺骗。这是可以一生一世讲述的故事,也是可以在家族里世代相传的传奇。如果一个孩子出门没几天就往回走,这将成为他和他父母终身的耻辱。
我认识一个汉堡的有钱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因为从他父亲辈起,已经不再需要靠工作赚钱了,他家的钱在帮他们赚钱。他18岁那年揣着父亲给他的旅游费出门去游欧洲。他每天可以支配的钱相当于现在的2,5欧元,人民币约25元。即使在那个时代,这也是很少的一个数目。百万富翁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在外面至少旅行一个月再回家。他在外面旅行了整整40天。有几天,他就吃黑面包,喝自来水。他睡过青年旅馆,睡过人家的客厅、马槽,也在外面露宿过。在他回家以后,家里为他举行了一个大派对。鲜花,香槟和最昂贵的食品铺天盖地。
他感慨地想,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桌上任何一杯香槟的钱,就足以让他饱餐一顿了。他把他的感慨告诉了父亲,当然有点谴责的意思。父亲回答说,孩子,我是在花我自己的钱。而你花的是我的钱。他说,那一瞬间,他明白父亲已经把人生最重要的财富赠送给了他。他的父亲让他明白,一个过了18岁的成人,从父母手里得到的钱就像是礼物,不论多少,只应该心存感激,一分钱掰成两半去享用。
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
知道了勤俭,他还是一个孩子;知道了各自承担责任,他就长大了。
有一年过节放长假的时候,我在国内临时决定坐火车回家。运气还不错,碰巧买到了最后一张软席票。一进候车室,我以为是走错了地方。站着坐着的都是学生模样的人。我不是说软席非得 什么什么人坐。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坐,就是当学生的应该少坐或不坐。因为是学生,因为学生还在花父母的钱,所以就应该采用最节约的方式去旅行。起码,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人们大多数都是这么想的,也都是这么做的。为什么偏偏中国人不这么想,我有点不明白。
在西北旅行的时候,看到很多村子的墙上写着:再穷不能穷了孩子。这是指教育,我同意。但在现在的中国,我还要再加一句话:再富不能富了孩子。
在欧洲火车的软席车厢里,我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学生模样的人。即使是在圣诞节,车厢过道都挤满人的时候。有的学生为了省钱,专门乘坐多次转车,站站都停的慢车。他们的父母们也赞成这样的做法。我们早已习惯了用金钱度量一切。但恰恰是父母的爱,在很多时候和金钱没有关系。
在德国有一个传统,一个人过了18岁生日以后,要独自出门旅行一次。要争取用最少的钱走最多的地方,并且在外面尽可能待很长的时间,以便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学会独自生存的本领。有句话把这样的旅行概括得很形象:出门时是个孩子,回来就是成人了。
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冒险。多少年以后,每个德国成年人都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向自己的女朋友、向自己的孩子讲述第一次独自旅行的故事,花了如何少的钱,走了如何多的路,受到了什么人的帮助,受了什么人的欺骗。这是可以一生一世讲述的故事,也是可以在家族里世代相传的传奇。如果一个孩子出门没几天就往回走,这将成为他和他父母终身的耻辱。
我认识一个汉堡的有钱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因为从他父亲辈起,已经不再需要靠工作赚钱了,他家的钱在帮他们赚钱。他18岁那年揣着父亲给他的旅游费出门去游欧洲。他每天可以支配的钱相当于现在的2,5欧元,人民币约25元。即使在那个时代,这也是很少的一个数目。百万富翁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在外面至少旅行一个月再回家。他在外面旅行了整整40天。有几天,他就吃黑面包,喝自来水。他睡过青年旅馆,睡过人家的客厅、马槽,也在外面露宿过。在他回家以后,家里为他举行了一个大派对。鲜花,香槟和最昂贵的食品铺天盖地。
他感慨地想,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桌上任何一杯香槟的钱,就足以让他饱餐一顿了。他把他的感慨告诉了父亲,当然有点谴责的意思。父亲回答说,孩子,我是在花我自己的钱。而你花的是我的钱。他说,那一瞬间,他明白父亲已经把人生最重要的财富赠送给了他。他的父亲让他明白,一个过了18岁的成人,从父母手里得到的钱就像是礼物,不论多少,只应该心存感激,一分钱掰成两半去享用。
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
知道了勤俭,他还是一个孩子;知道了各自承担责任,他就长大了。
2013/07/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