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睿智的父亲,在弥留之际,他传给孩子的不单单是万贯家财,更重要的是勤劳和珍惜。母亲如此爱护儿子,却用了错误的方法,如果没有父亲的一番教育,万贯家财只能成为孩子犯错误的催化剂。
——故事摘自卡尔·威特、蒙台梭利《如何养出棒孩子》
9628婴幼育儿
从前,有一户富裕的人家,男主人得了重病,他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把妻子叫到跟前说:“我就要不行了,儿子太贪玩,不懂得赚钱的辛苦,家产留给他的话,会被他挥霍一空的,所以我准备捐出去。”
妻子怎么会答应,在她的极力劝说下,丈夫同意,只要儿子能赚回几个铜板,就可以考虑把家产留给他。母亲很心疼这唯一的儿子,偷偷塞给儿子3个铜板,说:“明天把铜板给你父亲,就说是你赚来的。”
第二天,儿子照着做了。父亲拿过铜板扔进了旁边的火炉里,说:“这根本不是你挣的!”儿子默默地走开了。
晚上,母亲又给了儿子几个铜板说,你明天出去待一天,后天再回来把铜板给你父亲。儿子又照做了,父亲依然把铜板扔进了火炉里。
这可急坏了母亲,她对儿子说:“明天你拿着这几个铜板出去跑两圈再回来。”黄昏时分,儿子满头大汗地跑回来交铜板,父亲依然把铜板扔进火炉,说:“这次还不是你自己赚的!”儿子摇摇头走开了。
母亲实在没办法,她跟儿子说:“我们瞒不过你父亲,你还是自己出去赚钱吧!”儿子只得照做,一天后他气喘吁吁地赶回来,把2个铜板交到父亲手里。父亲拿起铜板又扔进火炉里,儿子一个健步冲过去,不顾火炉里吐着红舌头的火苗,一边伸手把铜板从炉子里抓了出来,一边生气地大喊:“这是我自己挣的!”
父亲满意地点点头,“这次,是你自己挣的。”
这是一个睿智的父亲,在弥留之际,他传给孩子的不单单是万贯家财,更重要的是勤劳和珍惜。母亲如此爱护儿子,却用了错误的方法,如果没有父亲的一番教育,万贯家财只能成为孩子犯错误的催化剂。
看看今天许多注重儿子教育的父母们,为了要让孩子考取“一流”大学,就得让孩子进“一流”高中;要入“一流”高中,便需就读“一流”初中;为了进“一流”初中,先得想法进入“一流”幼儿园,可是,父母们唯一没有注意到的是,比让幼儿进“一流”幼儿园重要的是,必须要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
听听今天已经功成名就的人们的轶事,就可知道他们几乎无例外地都是“家庭”这个先修班的毕业生。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父母大概也未必都曾雄心勃勃地立下要把孩子教养成杰出人才的目标,但是由于家庭教育方法得当,结果都将孩子教养成了“一流”的人物。
父母不必用嘴唠叨叫子女“将来要成为一流的人才”,但在家庭气氛及父母的行为中一定要有那种意识存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断地养成一流意识,并且会逐渐发展和增强那方面的能力。
——摘自《如何养出棒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