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朋友够“仗义”讲义气的男人,对自己的女友也一定会好吗?
2262087情感.婚姻.家庭
从中我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她老公在日常人际关系中,通常对外人要好过对家里人。
对朋友和同事,在很多时候要好过对自己的老婆孩子,甚至宁可损失自己的利益,也要周全朋友。
为此,这个女生在她的10几年婚姻中,经历了无数的伤心,失望,以及诉说不完的痛苦。。。
那么这个背后,到底是什么问题,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把这故事背后的原理讲述出来,希望能够对女性朋友在选择男朋友,或者在自己的姐妹、亲人在择偶时
在鉴别男方的时候起到一点帮助。
一些所谓的恋爱手册都提到,要看一个人,可以借鉴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
那么假如他与他们相处融洽,那么他就会与你相处融洽。
这话呢,咋一听感觉挺对的,也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儿,并且我也一度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然而,了解了无数爱情故事后,我发现,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这一点的借鉴意义其实有限。
因为,不管一个人看起来多么在乎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产生的情感深度,仍然远不如情侣关系。于是,一个人在处理与朋友和同事的这类关系时,可以较好地运用理性,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是,在深度的情侣关系中,没有谁愿意控制自己。
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对配偶和孩子冷漠,对外人亲热。
这种现象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其实很好理解。
因为对外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种情感深度不强的关系中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但对亲人,他不愿意也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
于是,一些内在关系模式很糟糕,但同时又特别有心计的人,会出现极其可怕的分裂:在外面简直像个圣人,在家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那么,该怎么办?该怎么去判断这个人?
其实很简单,就根据你自己的感觉。如果这个人以前谈过恋爱,有过深度的亲密关系,试着去了解一下他在这个亲密关系中的真相。
判断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式的最好的办法是看他的亲密关系。
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糟糕,但和亲人——尤其是配偶的关系平等而和谐,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健康的,他对外人的糟糕态度,可能是理性学习的结果,改起来比较容易。
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好,但和亲人的关系充满冲突甚至仇恨,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有问题的,并且这一点改起来相当不容易。
选择一个男人,有时候不能仅仅看表面,有时候还要深入的去了解他的日常行为和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掌握这个人的情况。
以免嫁错郎君,悔恨一生。。
2014/06/04
全部回帖

choubaba:
那楼主觉得,童年种下的果,这样性格的男人会变好吗
查看原文答案是肯定的。
可以转变。
有一种叫做家族排列系统的方法,另外就是在NLP里面有感知位置等技巧,帮助转变。
可以转变。
有一种叫做家族排列系统的方法,另外就是在NLP里面有感知位置等技巧,帮助转变。
2014/06/23回复

我爱牛牛猪:
我正是这样,别人羡慕我,我却有冤无路诉。讲真,诉有用吗,没用的,别人无法代替自己的生活,亦没法理解这样的生活,以为你娇情了。
查看原文这个事情,你讲出来确实没有人会相信。
因为,对方不是你,而你才是他的最亲近的人,所以他的真实的、本来的面目只有
你才知道和了解。
他在外面的一切都是【圣人】【好人】的表现,几乎可以说是完美的,如果你去说的话,
他们当然不可能信以为真。
所以呢,你要想办法来提升自己。
因为,对方不是你,而你才是他的最亲近的人,所以他的真实的、本来的面目只有
你才知道和了解。
他在外面的一切都是【圣人】【好人】的表现,几乎可以说是完美的,如果你去说的话,
他们当然不可能信以为真。
所以呢,你要想办法来提升自己。
2014/06/23回复

九月康乃馨:
前些日子,遇到一个女生,跟我讲述了很多关于她不幸婚姻的故事,也跟我讲了很多关于她老公的事情。 从中我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她老公在日常人际关系中,通常对外人要好过对家里人。 对朋友和同事,在很多时候要好过对自己的老婆孩子,甚至宁可损失自己的利益,也要周全朋友。 为此,这个女生在她的10几年婚姻中,经历了无数的伤心,失望,以及诉说不完的痛苦。。。 那么这个背后,到底是什么问题,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把这故事背后的原理讲述出来,希望能够对女性朋友在选择男朋友,或者在自己的姐妹、亲人在择偶时 在鉴别男方的时候起到一点帮助。 一些所谓的恋爱手册都提到,要看一个人,可以借鉴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 那么假如他与他们相处融洽,那么他就会与你相处融洽。 这话呢,咋一听感觉挺对的,也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儿,并且我也一度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然而,了解了无数爱情故事后,我发现,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这一点的借鉴意义其实有限。 因为,不管一个人看起来多么在乎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产生的情感深度,仍然远不如情侣关系。于是,一个人在处理与朋友和同事的这类关系时,可以较好地运用理性,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是,在深度的情侣关系中,没有谁愿意控制自己。 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对配偶和孩子冷漠,对外人亲热。 这种现象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其实很好理解。 因为对外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种情感深度不强的关系中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但对亲人,他不愿意也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 于是,一些内在关系模式很糟糕,但同时又特别有心计的人,会出现极其可怕的分裂:在外面简直像个圣人,在家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那么,该怎么办?该怎么去判断这个人? 其实很简单,就根据你自己的感觉。如果这个人以前谈过恋爱,有过深度的亲密关系,试着去了解一下他在这个亲密关系中的真相。 判断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式的最好的办法是看他的亲密关系。 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糟糕,但和亲人——尤其是配偶的关系平等而和谐,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健康的,他对外人的糟糕态度,可能是理性学习的结果,改起来比较容易。 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好,但和亲人的关系充满冲突甚至仇恨,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有问题的,并且这一点改起来相当不容易。 选择一个男人,有时候不能仅仅看表面,有时候还要深入的去了解他的日常行为和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掌握这个人的情况。以免嫁错郎君,悔恨一生。。
查看原文不能这样判断吧
2014/06/23回复
很难说,要看这个人的性格,有些人对朋友好也对老婆好!有些人就相反,我老豆就是后者,对朋友好好,时不时就约朋友出去吃喝,很会花钱,但是对我妈就从不花钱,不愿意给,在钱方便总是斤斤计较!但老豆对子女好!
2014/06/23回复
九月康乃馨:
一个人的自卑往往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更多的来自童年的生活轨迹。所以,自卑只是一个现象,你要想知道自卑的背后是什么的话,就一定要去了解这个人的童年生活,以及他(或者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所以,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要在家里面给孩子鼓励和支持 ?给予关系和爱护?就是因为来自父母和这种支持和鼓励的力量特别的强大而深厚,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里,经常遭到父母的斥责和冷暴力,就会表现得怯懦,胆小,不自信,没有斗志,丧失竞争力。而离婚家庭里面出来的孩子往往很多都带有这种心理隐疾。因为,父母的离异,会让孩子在内心深处感到被抛弃,被遗忘,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存在。导致严重的无价值感。
查看原文分析得非常透彻!由于社会压力等种种原因,造成很多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小孩,在用心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即有家庭温暖中成长的,与放养或单物质支撑下成长的孩子即家庭冷漠或粗暴中成长的,不用说成年后了,就青少年期就已经能够看出区别。无论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认知上都有好大差距。而这种思想和行为模式是会一代传一代的复制下去的,例如父母经常吵架的,有时会把气发在小孩身上,因为小孩是他们之间的结晶,多少都有另一半的影子。当双方吵架后,有时会失去理智说些气话,类似看到你就讨厌和你爸/妈一个样等等,弱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导致成年后,要不对婚姻存在恐惧,要不就重复上一代的行为和相处模式。毕竟老一辈人不会轻易离婚,两个人吵一辈子。但新家庭如果两个人来自不同家庭模式的,一人家庭吵闹习惯了,喜欢吵闹,吵完没事。但另一人家庭温馨,并不习惯于这种吵闹模式,吵到伤心欲绝。就看能忍多久,忍是痛苦折磨,忍不了就离婚。如果没有孩子还好一点,如果有孩子无论离不离婚,都是又将这种模式传给下一代了。
2014/06/23回复

前些日子,遇到一个女生,跟我讲述了很多关于她不幸婚姻的故事,也跟我讲了很多关于她老公的事情。
从 ...
2014/06/23回复

我爱牛牛猪:
我正是这样,别人羡慕我,我却有冤无路诉。讲真,诉有用吗,没用的,别人无法代替自己的生活,亦没法理解这样的生活,以为你娇情了。
查看原文我也是深有体会的过来人,现在我正在摸索着要如何改善,从教育小孩入手,言传身教,当他意识到小孩开始有他的影子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然你爱他,就应该欣赏他的优点,同时了解他的弱点,和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由于童年时期的缺失导致的,就要弥补他的缺失,在教育下一代的同时,纠正他的思想提高他的认知。不能因为他家庭造成的后果,由我们承受,还要祸及下一代。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家庭的幸福和下一代的家庭幸福,必须把这种行为模式终止或改善。
2014/06/23回复

chachacha1:
对朋友同事过度“仗义”,其实是自卑,因为他太迫切的想要讨好别人,唯恐别人忘记他的存在。对妻子冷漠,是因为他不用付出任何东西,妻子也会给他足够的关注,他在妻子面前没有自卑感。成熟的男人,不会因为自己社会地位不高而妄自菲薄,也不会因为妻子需要他,就在家庭中表现的傲慢无礼。
查看原文讲得很正确,确实如此。
2014/06/23回复

前些日子,遇到一个女生,跟我讲述了很多关于她不幸婚姻的故事,也跟我讲了很多关于她老公的事情。
从 ...
2014/06/23回复

b4这种sb男人。
该回复来自[广州妈妈iPhone客户端]
该回复来自[广州妈妈iPhone客户端]
2014/06/2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