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升小
原来我家和单位都在越秀,对应小学为某市一级学校,是一间很不错的小学。孩子上幼儿园大班时,我家搬迁到天河,对应小学为某校。虽想上原来的小学,但该校对我们搬迁的家庭设置了一个门槛,要交赞助费。十几年前这笔三万的费用在今天看来一点不高,后来这批七八个孩子中,只有2个进到原来的小学。考虑到我们上班要坐班车奔波,我们决定不让孩子小学就奔波,所以就只好到了天河对应的这间小学,它离家很近,走路5分钟。其余五六个孩子也是。
初入这间小学,颇为不适,小学条件一般,没有市一级或省一级的品牌,教室比较旧,桌椅也旧,教师有公办也有民办的,有经验丰富的,也有新调来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很失落,但又忙于工作,也只能这样了。
孩子比较调皮,上课坐不住,数学老师建议我让他学学奥数(这位老师是位很有经验的老师),孩子上了学校的奥数班,后来考到市奥校继续学,后来获得华杯二等奖。
离开越秀,原来在学的画画也没去上了,小学里,因他原来的底子,画画还显得挺不错,他的画会在学校的展览墙上贴出;在少年宫学了一年多电子琴,教视唱练耳的老师说他有天分,他初级班的水平达到老师在其他地方教的中级班孩子的水平了;但他还是坐不住,总在下边捣蛋,有时从椅子上跌落到地上,发出很大声音,令其他家长侧目,我感觉他与其他有艺术气质的孩子不同,遂后来放弃了。
孩子在这间小学成长着,学习成绩有起有落,大部分时间还是不错的。有趣的是,那2位进越秀原来对应小学读书的孩子中,有一个在4年级时转到我孩子这学校来了,可能是因为父母上班变得很远,孩子一个人跑来跑去也挺操心的,这孩子后来小升初、中升高都是在附近,没再跑远路了。另一位留在越秀读小学的孩子,初中到了越秀强校,高中考到某市属名校(跟我孩子再度成为同学),好学校应该还是有它的优势的。
经过孩子幼升小的经验,觉得如果定点学校好,那没什么说的,就到那里了;如果定点学校不理想,择校还是就近读,真是见仁见智。我个人觉得,如果择校付出太大,如要找很硬的关系,或者花费很多买学位房,也不妨退一步,看看附近这学校也许有它的可取之处呢。
小儿升学记——在升学规则、应试教育与孩子个性之间寻找平衡
763427家有小学生
今阅《广州日报》之“小升初,拼完分数拼简历”,作为过来人,十分理解家长此时的心情;回想自己的孩子一路走来,从呀呀学语的稚拙小儿到现在的大学新鲜人,从我和孩子一起经历的广州的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和高考等各个“关口”,从奔波在学兴趣班、上奥校、参加各种学科比赛,到早起晚归上中学的日日夜夜,经过锻炼考取他向往已久的、在全国“985”高校中排前五的学校,觉得在他成长的同时,我也成长了(笑)…也许,我孩子的经历对您有参考?
小儿稚拙并非自谦,他1岁半开口说话,2岁才脱离大人的牵手,自己走路;对一些东西持久关注,如旋转的车轮、风扇,有人说他傻傻的;但随着他年纪逐渐长大,他却在有些方面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如喜欢数学,中学喜欢物理,并且是持续地喜欢,直到大学;喜欢看书,从“三国演义”到“自然辩证法”,文学的、哲学的和科学的都看;中学时作文经常得低分,但在《广州日报》发表过文章;喜欢音乐和唱歌,小时侯学过一点电子琴,后放弃,初二时才开始学钢琴,一直在弹,现在大学还会去寻找琴房练练手…
2015/02/06
全部回帖
(二)小升初
孩子小升初那年,天河区改革,取消推荐生,全部实行对口升学,跟现在越秀取消一派有些相似。在这以前,他们小学有四五个名额,可以进入天河某强校和其他中学的推荐生班,这些名额是根据小学五六年级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排名来计的,也蛮有竞争的。在我们这片区域,天河某名校只招收个小学的推荐生,当时的中考成绩都进全市前五的;孩子小学对口的那间初中的推荐生班也是很不错的,每年考入华附都有三十以上,在我孩子参加中考的前一年,甚至有40多个考入华附。这年,天河区中学改革为只招收对口小学学生,天河某强校就变成招收其对口的两间小学的全部学生。当时有朋友建议我转到那两间小学中的一个,就可以进这间强校了。考虑了一下,我觉得这样太匆忙,就咨询他的老师,老师说,如果是这样收全部划片,你想去的中学不见得有原来那么好了…事实证明,他的老师说的完全正确。孩子中考后,我注意到,这两间中学的中考成绩都变得平平了。当然,话也说回来,孩子的小学同学中许多没有择校,读了对口初中,还是有不少考得不错的,到执信的,到二中的都有,这些孩子后来高考都不错。所以,升学成绩好不好,个人的努力是主要的。但我想说的是,作为改革的第一届,孩子和家长确实多付出不少心血。
六年级,孩子参加了华杯赛,经过初赛,进入复赛,获得二等奖;还参加了语文和英语的竞赛;那一阵子,我们奔走在参加竞赛的路上…他先报名参加HF的入学考试,可惜,没有入榜;也接到一些学校的通知,欢迎他去考的,像海珠某名校,我们感觉离家远,就没去;对GF也有犹豫,后来再打电话问,就过了报名时间了,也就算了;到二沙岛报了名,这是间全寄宿学校,我这孩子有他独特的个性,想想还是放弃了…
某省级学校名气很大,发通知到孩子学校,但简历只能交给保安,后来打电话去问,根本没人接…但孩子班上有个同学,成绩一般,也没有奖项,初中就在那里读了…三年后,听说,中考那孩子成绩一般,离那间名校的分数线差三十多分,就借读在那间名校,高中没读完就出国了。感觉还是那句话,个人的努力是主要的,如果成绩不好,进到名校也是惘然的。
后来有人建议我去越秀区打听打听,这里无意说天河越秀怎样怎样,这两个区各有各好处的啊…因在越秀住了多年,也知道一些情况,遂主动与越秀几间名校联系,都收到了回音。经过比较,就进了离天河相对近一点的一间名校,安排在该校的数学特色班。
经过头一年年底到这年的年中,历经半年多,小升初算是尘埃落定了。
孩子小升初那年,天河区改革,取消推荐生,全部实行对口升学,跟现在越秀取消一派有些相似。在这以前,他们小学有四五个名额,可以进入天河某强校和其他中学的推荐生班,这些名额是根据小学五六年级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排名来计的,也蛮有竞争的。在我们这片区域,天河某名校只招收个小学的推荐生,当时的中考成绩都进全市前五的;孩子小学对口的那间初中的推荐生班也是很不错的,每年考入华附都有三十以上,在我孩子参加中考的前一年,甚至有40多个考入华附。这年,天河区中学改革为只招收对口小学学生,天河某强校就变成招收其对口的两间小学的全部学生。当时有朋友建议我转到那两间小学中的一个,就可以进这间强校了。考虑了一下,我觉得这样太匆忙,就咨询他的老师,老师说,如果是这样收全部划片,你想去的中学不见得有原来那么好了…事实证明,他的老师说的完全正确。孩子中考后,我注意到,这两间中学的中考成绩都变得平平了。当然,话也说回来,孩子的小学同学中许多没有择校,读了对口初中,还是有不少考得不错的,到执信的,到二中的都有,这些孩子后来高考都不错。所以,升学成绩好不好,个人的努力是主要的。但我想说的是,作为改革的第一届,孩子和家长确实多付出不少心血。
六年级,孩子参加了华杯赛,经过初赛,进入复赛,获得二等奖;还参加了语文和英语的竞赛;那一阵子,我们奔走在参加竞赛的路上…他先报名参加HF的入学考试,可惜,没有入榜;也接到一些学校的通知,欢迎他去考的,像海珠某名校,我们感觉离家远,就没去;对GF也有犹豫,后来再打电话问,就过了报名时间了,也就算了;到二沙岛报了名,这是间全寄宿学校,我这孩子有他独特的个性,想想还是放弃了…
某省级学校名气很大,发通知到孩子学校,但简历只能交给保安,后来打电话去问,根本没人接…但孩子班上有个同学,成绩一般,也没有奖项,初中就在那里读了…三年后,听说,中考那孩子成绩一般,离那间名校的分数线差三十多分,就借读在那间名校,高中没读完就出国了。感觉还是那句话,个人的努力是主要的,如果成绩不好,进到名校也是惘然的。
后来有人建议我去越秀区打听打听,这里无意说天河越秀怎样怎样,这两个区各有各好处的啊…因在越秀住了多年,也知道一些情况,遂主动与越秀几间名校联系,都收到了回音。经过比较,就进了离天河相对近一点的一间名校,安排在该校的数学特色班。
经过头一年年底到这年的年中,历经半年多,小升初算是尘埃落定了。
2015/02/06回复
(三)初中与中考
孩子在初中学习三年,最开始磨炼很大,先得说说初中的学习情况。
初中,对于任何小学生来说,真是个考验。学习科目猛然增多了,小学主课是3科,初一主课有6科,初二8科;上学时间更早,7:25到校,放学时间更迟,经常五点多快六点才能离开学校。此外,我的孩子还有个问题,路途变远了,以前走路5分钟,初中开始,每天要坐车或地铁上学,路上1个钟,特别是下午放学正遇下班高峰,花费的时间很长。
孩子虽然调皮,但学习效率和做事的效率还不错。初中开始,他利用中午饭后到午休之间的一段时间,写作业;下午有自习课时也抓紧写作业,这样,到晚上在家时,他的作业已经完成大部分,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时间看看自己喜欢的书。晚上10:30前睡觉,这个晚睡时间一直坚持到高考…早上六点多起来,不恋床,起床即以极快的速度刷牙洗脸,吃早餐,穿校服(如要穿礼仪服则花时间更多点,就吃饭更快),然后出发上学。
跨区上学,既面临时间安排上的变化,也有学习习惯等的考验。如,他班同学很多是某省一级小学升上来的,那些孩子中,很多字写得好,与他们比,我孩子只有数学有优势,但字写得很不好,没有字形,像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的字,因此,作文和各科作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初三时,他意识到这个不足,会练一练字,到中考时,稍好些了;再就是作文,初中的作文对于人文关怀、家庭亲情等题材要求较多,我孩子喜欢理性的东西,在发感慨方面总是写不到点子上,作文成绩不好,但也有老师说他思路活跃,他把自己写得好的文章投到《广州日报》并刊登,还收到稿费;在班上,很多同学弹钢琴不错,过了八级十级的,他在初二时开始学习钢琴,他的许多同学到这时开始放弃了,他起步晚,倒是一直喜欢…还有数学,他学得比较轻松,周末仍在学习奥数,有意思的是,在他的影响下,几位以前没学奥数的同学也同他一起去上奥数课,初一初二他们参加华杯、希望杯,不少同学获奖,有一次有位没学过奥数的同学拿了一等奖,他拿二等奖;在初三的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他得了一等奖。
再说说中考的情况。初三,学校开了几次家长会,后来家长们互相熟悉了,也会交流交流信息;我也在网上看信息,还参加一些高中和民办辅导机构办的讲座,也与参加讲座的其他学校的孩子家长交流信息;孩子同学之间也会交流。个人感觉,越秀区作为教育强区,升学和教育方面的信息还是挺多的,所以我对孩子成绩的定位有了把握…后来孩子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报考某市属名校;我们父母也根据当时的中考规则,对他的志愿进行补充调整;期间学校也挽留,但还是比较民主。后来孩子如愿考入志愿学校。
三年的时间,付出是不少,如果说跨区上学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个人的时间少了。天河对口初中下午四点多就放学了,他的小学同学早早就坐班车到家了,有的同学在家附近打球,他则还在学校学习或者在路上奔波,因此,体育锻炼的时间也少了,中考的体育对他也成为一个考验,好在他所在学校抓得紧,每天下午班主任带领各班跑步锻炼,晚上在家他练习仰卧起坐,体育考试算是过了关。
另外,有件事情我告诉大家,不知可以说明什么?孩子小学同学在对口初中上学的,有3个根据中考前的模拟考试的优秀成绩以第一志愿报考了HF,第二志愿分别报考ZX择校、二中择校和47中;有1个第一志愿报考ZX,第二志愿报考47中。结果,他们4人考得其实都不算差,都有七百一十几到七百二三十分,但都没有达到HF分数线,而被录取到第二志愿学校,其中那个以择校录取到ZX的孩子考了七百二十九,以这个成绩如果第一志愿报ZX,并不需要交择校费…那孩子刚进zx时一点都不开心,也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后来,我看到一个数据,当年孩子小升初,天河区有700多可能取得推荐生资格的孩子到其他区上初中了,假如他们4人都是正常发挥的话,也许,这是他们没能准确估测的原因之一?在那以前HF一般的分数线在七百三十多。而当年HF分数线达到七百四,出奇地高,让他们感觉落差太大,但这里面有些原因,有家长说过,我就不讨论了。当然,现在,越秀区也取消一派,我说的这种现象不会发生了。但是,要不要择校,有时真是矛盾;如果相当一部分人择校,而自己独树一帜不择校,会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呢?觉得教育管理部门真的需要用智慧协调好教育均衡的问题,让尽量多的孩子们读到自己理想的学校。
好在孩子们都很坚强,这4个孩子后来高考都不错,这是后话。
孩子在初中学习三年,最开始磨炼很大,先得说说初中的学习情况。
初中,对于任何小学生来说,真是个考验。学习科目猛然增多了,小学主课是3科,初一主课有6科,初二8科;上学时间更早,7:25到校,放学时间更迟,经常五点多快六点才能离开学校。此外,我的孩子还有个问题,路途变远了,以前走路5分钟,初中开始,每天要坐车或地铁上学,路上1个钟,特别是下午放学正遇下班高峰,花费的时间很长。
孩子虽然调皮,但学习效率和做事的效率还不错。初中开始,他利用中午饭后到午休之间的一段时间,写作业;下午有自习课时也抓紧写作业,这样,到晚上在家时,他的作业已经完成大部分,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时间看看自己喜欢的书。晚上10:30前睡觉,这个晚睡时间一直坚持到高考…早上六点多起来,不恋床,起床即以极快的速度刷牙洗脸,吃早餐,穿校服(如要穿礼仪服则花时间更多点,就吃饭更快),然后出发上学。
跨区上学,既面临时间安排上的变化,也有学习习惯等的考验。如,他班同学很多是某省一级小学升上来的,那些孩子中,很多字写得好,与他们比,我孩子只有数学有优势,但字写得很不好,没有字形,像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的字,因此,作文和各科作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初三时,他意识到这个不足,会练一练字,到中考时,稍好些了;再就是作文,初中的作文对于人文关怀、家庭亲情等题材要求较多,我孩子喜欢理性的东西,在发感慨方面总是写不到点子上,作文成绩不好,但也有老师说他思路活跃,他把自己写得好的文章投到《广州日报》并刊登,还收到稿费;在班上,很多同学弹钢琴不错,过了八级十级的,他在初二时开始学习钢琴,他的许多同学到这时开始放弃了,他起步晚,倒是一直喜欢…还有数学,他学得比较轻松,周末仍在学习奥数,有意思的是,在他的影响下,几位以前没学奥数的同学也同他一起去上奥数课,初一初二他们参加华杯、希望杯,不少同学获奖,有一次有位没学过奥数的同学拿了一等奖,他拿二等奖;在初三的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他得了一等奖。
再说说中考的情况。初三,学校开了几次家长会,后来家长们互相熟悉了,也会交流交流信息;我也在网上看信息,还参加一些高中和民办辅导机构办的讲座,也与参加讲座的其他学校的孩子家长交流信息;孩子同学之间也会交流。个人感觉,越秀区作为教育强区,升学和教育方面的信息还是挺多的,所以我对孩子成绩的定位有了把握…后来孩子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报考某市属名校;我们父母也根据当时的中考规则,对他的志愿进行补充调整;期间学校也挽留,但还是比较民主。后来孩子如愿考入志愿学校。
三年的时间,付出是不少,如果说跨区上学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个人的时间少了。天河对口初中下午四点多就放学了,他的小学同学早早就坐班车到家了,有的同学在家附近打球,他则还在学校学习或者在路上奔波,因此,体育锻炼的时间也少了,中考的体育对他也成为一个考验,好在他所在学校抓得紧,每天下午班主任带领各班跑步锻炼,晚上在家他练习仰卧起坐,体育考试算是过了关。
另外,有件事情我告诉大家,不知可以说明什么?孩子小学同学在对口初中上学的,有3个根据中考前的模拟考试的优秀成绩以第一志愿报考了HF,第二志愿分别报考ZX择校、二中择校和47中;有1个第一志愿报考ZX,第二志愿报考47中。结果,他们4人考得其实都不算差,都有七百一十几到七百二三十分,但都没有达到HF分数线,而被录取到第二志愿学校,其中那个以择校录取到ZX的孩子考了七百二十九,以这个成绩如果第一志愿报ZX,并不需要交择校费…那孩子刚进zx时一点都不开心,也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后来,我看到一个数据,当年孩子小升初,天河区有700多可能取得推荐生资格的孩子到其他区上初中了,假如他们4人都是正常发挥的话,也许,这是他们没能准确估测的原因之一?在那以前HF一般的分数线在七百三十多。而当年HF分数线达到七百四,出奇地高,让他们感觉落差太大,但这里面有些原因,有家长说过,我就不讨论了。当然,现在,越秀区也取消一派,我说的这种现象不会发生了。但是,要不要择校,有时真是矛盾;如果相当一部分人择校,而自己独树一帜不择校,会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呢?觉得教育管理部门真的需要用智慧协调好教育均衡的问题,让尽量多的孩子们读到自己理想的学校。
好在孩子们都很坚强,这4个孩子后来高考都不错,这是后话。
2015/02/06回复
(四)高考
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孩子成熟多了,经过九年的摸索,我这家长也淡定多了(笑);经过九年努力,总算读到了自己最想去的学校,孩子学得基本顺畅。但走向高考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转眼到了高三,高考就离我们很近了。
在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孩子和成绩排在前几十名的同学一起参加了港某名校的自主招生,都是说英文的…很遗憾,孩子没能通过这个初试,他们班有好几位同学都得到了特定专业的加分,他初中有位同学高中在HF的,也得到了加分。又参加了某名高校物理专业的自主招生,遗憾也未能获得加分;而他的小学同学,高中择校进二中的那名孩子,进入高中后发奋努力,拿下高中物理联赛省一等奖,获得一本线进这间名高校的资格(从这个小事例,可以说明为何今年二中中考线会超过执信,二中这两年抓自主招生取得成效,对中考产生直接影响)。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寒假加强了理综科目的训练,做了很多题,可惜,开学后进行考试,成绩十分不理想…孩子去找老师聊,他们的老师十分敬业,课余时间都欢迎学生去找的。据他回来说,几科课的老师看了他的试卷,也说不出为什么,只说多练练…我分析可能还是心态问题…孩子有一次跟我说,广工还不错啊(在此无意贬低广工,在现在的高考制度下,广工的录取分是刚过一本线,而像那间名校的分数线是超过一本线100分左右的)。三月,参加华约自招,可惜,仍无收获。这些情况,对孩子真是一个考验。
紧接着,进行了高考一模,孩子成绩不错,进入年级前五十,市排名二百多点。有意思的是,他寒假加强的理综训练,到这时才显现成效,在全市排到前二十了。二模,更上一层楼,全年级前三了,当然这个名次不具权威性,但对他有鼓舞。三模,他说都不改卷的,意思叫我不要太关心那个分数(笑)。
高考来临了,学校管理十分细致周到。高考这两天,中午学校提供专门午餐,预先报名交钱,考前发餐券;考场在学校的另外一栋楼,学校提供原来上课的教室给他们休息;孩子平时比较调皮,对学校的角落十分熟悉,经过一模二模等模拟训练,他尝试过在教室休息,在学校的花园里休息,最后决定到一间空教室休息,那间教室平时无人进去,十分安静…我们给他准备了一个小闹钟,加上他的手机定时闹铃,“双保险”,保证他午休不过头。高考,我们同他一起度过了。
孩子同学的家长们十分尽力,有的在考试那两天在附近约着喝茶,等待孩子;考完后,组织聚餐讨论志愿问题。
学校已组织多次家长会,考后举行了毕业典礼,还举行了志愿填报辅导会,当天约了几十间高校进校咨询…
二十天后,成绩出来了,孩子发挥正常,取得了好的成绩。根据平时收集的信息,与孩子商量,填报了他心仪已久的一间高校作为A志愿…
人生的一个关键过程,孩子算是顺利度过了;陪伴他成长,家长也获得锻炼。
再说说其他孩子。孩子的那4位小学同学,高中进入ZX、二中、47的,都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以竞赛获某高校自招的那个考了六百多一点,当然,某高校按承诺录取了他;其他几个分别进广外、华工和天大等。孩子的初中同学,高中在HF的,进南大;孩子的高中同学,获港某高校加分的,只有一个考进,其余有的进港另一高校、有的进中大等。
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孩子成熟多了,经过九年的摸索,我这家长也淡定多了(笑);经过九年努力,总算读到了自己最想去的学校,孩子学得基本顺畅。但走向高考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转眼到了高三,高考就离我们很近了。
在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孩子和成绩排在前几十名的同学一起参加了港某名校的自主招生,都是说英文的…很遗憾,孩子没能通过这个初试,他们班有好几位同学都得到了特定专业的加分,他初中有位同学高中在HF的,也得到了加分。又参加了某名高校物理专业的自主招生,遗憾也未能获得加分;而他的小学同学,高中择校进二中的那名孩子,进入高中后发奋努力,拿下高中物理联赛省一等奖,获得一本线进这间名高校的资格(从这个小事例,可以说明为何今年二中中考线会超过执信,二中这两年抓自主招生取得成效,对中考产生直接影响)。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寒假加强了理综科目的训练,做了很多题,可惜,开学后进行考试,成绩十分不理想…孩子去找老师聊,他们的老师十分敬业,课余时间都欢迎学生去找的。据他回来说,几科课的老师看了他的试卷,也说不出为什么,只说多练练…我分析可能还是心态问题…孩子有一次跟我说,广工还不错啊(在此无意贬低广工,在现在的高考制度下,广工的录取分是刚过一本线,而像那间名校的分数线是超过一本线100分左右的)。三月,参加华约自招,可惜,仍无收获。这些情况,对孩子真是一个考验。
紧接着,进行了高考一模,孩子成绩不错,进入年级前五十,市排名二百多点。有意思的是,他寒假加强的理综训练,到这时才显现成效,在全市排到前二十了。二模,更上一层楼,全年级前三了,当然这个名次不具权威性,但对他有鼓舞。三模,他说都不改卷的,意思叫我不要太关心那个分数(笑)。
高考来临了,学校管理十分细致周到。高考这两天,中午学校提供专门午餐,预先报名交钱,考前发餐券;考场在学校的另外一栋楼,学校提供原来上课的教室给他们休息;孩子平时比较调皮,对学校的角落十分熟悉,经过一模二模等模拟训练,他尝试过在教室休息,在学校的花园里休息,最后决定到一间空教室休息,那间教室平时无人进去,十分安静…我们给他准备了一个小闹钟,加上他的手机定时闹铃,“双保险”,保证他午休不过头。高考,我们同他一起度过了。
孩子同学的家长们十分尽力,有的在考试那两天在附近约着喝茶,等待孩子;考完后,组织聚餐讨论志愿问题。
学校已组织多次家长会,考后举行了毕业典礼,还举行了志愿填报辅导会,当天约了几十间高校进校咨询…
二十天后,成绩出来了,孩子发挥正常,取得了好的成绩。根据平时收集的信息,与孩子商量,填报了他心仪已久的一间高校作为A志愿…
人生的一个关键过程,孩子算是顺利度过了;陪伴他成长,家长也获得锻炼。
再说说其他孩子。孩子的那4位小学同学,高中进入ZX、二中、47的,都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以竞赛获某高校自招的那个考了六百多一点,当然,某高校按承诺录取了他;其他几个分别进广外、华工和天大等。孩子的初中同学,高中在HF的,进南大;孩子的高中同学,获港某高校加分的,只有一个考进,其余有的进港另一高校、有的进中大等。
2015/02/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