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严重的“感统失调”,怎么办?
507956谈天说地
2008/01/15
全部回帖
杰杰靓妈咪:
幼儿园与外面的医院有挂钩,有这方面的专门治疗的。他的行为表现为:喜欢把同学跟老师的东西藏起来,不合群、定不下来、容易发牌气、顶嘴、等等是老师心目中的“问题”孩子,总被老师投诉
查看原文我反而觉得他这样做,可能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你和他聊天,看看他的想法是什么,当老师投诉的时候,你不要告诉孩子,私下要求老师多表扬孩子,奖励的礼物可以由你提供,甚至可以提供全班的小朋友分享,在分享的时候,让其他小朋友向孩子表示感谢,这样的话,孩子可以知道,他是受欢迎的。在他生日来到的时候,买点食物去幼儿园,小零食就可以了,让全班小朋友为他庆祝生日。当然,在你做这些事情之前,一定要多和老师沟通,请老师放开偏见。
2008/01/15回复
我有个同事的孩子就被诊断为感统失调,小时候一点都没有爬过,好像医生说没有经历爬就走路的孩子得的机率较高。中山一还是其他哪个医院专门有针对这个病症的治疗,就是定期带孩子去到那里玩类似我们小时候玩的摸爬滚打的游戏(同事说的)。但是我同事说效果一般般,不过她们发现确诊的比较晚,读小学了。你可以去专业门诊看看再说吧,如果真的确诊是,尽早治疗吧,会影响将来的学习的。。。。。。。
2008/01/15回复
感觉统合落后不是病,而是一个后天的教育及训练的问题。人的感觉能力的提高是相对容易的,只要我们给孩子提供一个能锻炼身体的环境,尤其是训练儿童的平衡能力和触觉能力,他们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应该尽量采用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孕产期和6岁前为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预防期,7—10岁为最佳治疗期。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简便易行的感觉训练活动。
梳子游戏:轻轻用梳子梳头发,头皮是感觉敏感的部位,可以直接刺激大脑皮质感觉区,对身体形象的建立有很大帮助。可以每天进行10分钟左右。也可以用吹风机吹身体各部位,强化身体形象感觉。
抓痒游戏:可以让孩子躺在床铺或软垫上,张开四肢,由父母亲跪在身旁,在孩子身上敏感处玩抓痒游戏,可以每天进行10至15分钟左右。
毛巾游戏:可用毛巾,将孩子包在其中,由父母亲各拉一头,左右或上下摇动。此游戏不但可以强化触觉,对前庭固有感觉的成长可以有很大的帮助。
球池游戏:大部分的幼儿园或游乐场所都有此设施。球池又称为浮力球,不但对孩子的触觉有所帮助,对前庭固有感觉的形成也有好处。孩子可以整个人藏入球池中,划动四肢或翻动身体。也可以站立,两脚踏动,或由上跃下,将身体投入球中。
跳床游戏:可由父亲或母亲背着,在跳床上跳动,对固有平衡感及脑干组织的发展颇有帮助。
大笼球游戏:由父母亲协助孩子坐或趴在大笼球上,趴在上面,抓住两脚,保持平衡;躺在上面 或坐在上面也可以;用大笼球压过孩子的身体,对孩子触觉学习及身体形象强化有很大帮助。
梳子游戏:轻轻用梳子梳头发,头皮是感觉敏感的部位,可以直接刺激大脑皮质感觉区,对身体形象的建立有很大帮助。可以每天进行10分钟左右。也可以用吹风机吹身体各部位,强化身体形象感觉。
抓痒游戏:可以让孩子躺在床铺或软垫上,张开四肢,由父母亲跪在身旁,在孩子身上敏感处玩抓痒游戏,可以每天进行10至15分钟左右。
毛巾游戏:可用毛巾,将孩子包在其中,由父母亲各拉一头,左右或上下摇动。此游戏不但可以强化触觉,对前庭固有感觉的成长可以有很大的帮助。
球池游戏:大部分的幼儿园或游乐场所都有此设施。球池又称为浮力球,不但对孩子的触觉有所帮助,对前庭固有感觉的形成也有好处。孩子可以整个人藏入球池中,划动四肢或翻动身体。也可以站立,两脚踏动,或由上跃下,将身体投入球中。
跳床游戏:可由父亲或母亲背着,在跳床上跳动,对固有平衡感及脑干组织的发展颇有帮助。
大笼球游戏:由父母亲协助孩子坐或趴在大笼球上,趴在上面,抓住两脚,保持平衡;躺在上面 或坐在上面也可以;用大笼球压过孩子的身体,对孩子触觉学习及身体形象强化有很大帮助。
2008/01/15回复
首先,学校的结论是否就是定论?要带孩子去咨询更专业的医院才好。
第二,孩子把同学的东西藏起来,好动,我认为是他想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但他还未能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所以只好做些让人注目的事。老师可能平常没特别照顾他,当孩子一这样做的时候,老师才会关注孩子,于是孩子就愈加做这种事情,因为他想人多关注他。孩子是很敏感的。
至于容易发牌气,顶嘴,我倒觉得,孩子这个年龄,有自我意识,而且,老师对他有看法,可能行为言语上也会有些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所以导致孩子会这样。
第二,孩子把同学的东西藏起来,好动,我认为是他想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但他还未能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所以只好做些让人注目的事。老师可能平常没特别照顾他,当孩子一这样做的时候,老师才会关注孩子,于是孩子就愈加做这种事情,因为他想人多关注他。孩子是很敏感的。
至于容易发牌气,顶嘴,我倒觉得,孩子这个年龄,有自我意识,而且,老师对他有看法,可能行为言语上也会有些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所以导致孩子会这样。
2008/01/15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