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个系列中,JoyJoy建议在2017年中考体育游泳评分细则**之前可以先进行蛙泳或自由泳的训练,一来是因为考这**比较大,二来是让学生事先熟悉水性,不然等得标准**来再开始练习,可能为时已晚。那JoyJoy这次就花点时间说说蛙泳和自由泳的那点事儿,今天先讲蛙泳。
不少人学游泳都是从蛙泳开始的,JoyJoy也不例外,其实这是为什么,也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因为蛙泳最简单,但其实深入挖掘一下,蛙泳的技术动作对身体协调性的要求极高,一点都不简单。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易学难精”吧!
蛙泳和其他泳姿不同,是一种技术驱动的泳式,它的技术动作全部在水面以下完成,再加上出手,收腿等动作又逆水而行,相对于其他泳姿会带来更大阻力。所以选手在游进过程中,十分注重技术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即在增强推进效果的同时,又要尽可能减小游进时身体的阻力。这就和蛙泳的“灵魂”——蛙泳腿密不可分了,因为来自腿部的阻力是游进过程中最主要的阻力。
蛙泳的腿部动作分收腿、外翻、蹬夹和滑行四个部分,但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完整动作。收腿和外翻是产生阻力的阶段,蹬夹和滑行是产生推动力阶段,前者的动作除了要尽可能产生较小阻力外,还要为后者的动作产生尽可能大的推动力冲量创造条件。
具体收腿、外翻、蹬夹和滑行的详细技术难以用文字细说,而且有时具体力度、速度和角度会因个人的技术特点产生差异,不好一概而论。专业的游泳教练比当年练游泳半途而废的JoyJoy更有权威,从那里大家能得到更加针对性的训练建议。

最后我再介绍一下蛙泳的两个“流派”——平式蛙泳和波式蛙泳。

“平式”蛙泳是70 年代之前流行在泳坛的技术,也被人称作“传统蛙统”。游进时身体位置非常接近水平位,臀部始终接近水面,通过抬头做吸气动作,运动员的肩部不露出水面。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我们大多数人在锻炼身体时游的就是平式蛙泳,它的技术动作要求更为简单,成为了是一种民间的标准。
而我相信大家都会注意到一点,在观看游泳比赛时看到的蛙泳动作和我们日常锻炼时看到的很不一样,因为那是一种速度更快,每次划水效率更高的新技术“波式”蛙泳。“波式”蛙泳最早曾被人称为“海豚式”蛙泳。游进时身体起伏大,划手的时候,肩部会露出水面,臀部位置较低,身体姿势是向前倾斜的,由此形成流线型,减少阻力,提高游速。
蛙泳的小技巧就说到这里,下一次我们再来聊聊自由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