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LZ的潜台词是不是:平安既然敢作这么巨大的融资,政府肯定是同意了的?那我们等看最后的结果就是了。
第二个问题,外资企业持有平安的股份,这与改革开放、一国二制,中国姓社姓资的问题有没有可比性???中国允许有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不等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有话语权、决策权,因为它们在中国没有政治股份,不能操控中国的发展。
第三个问题,有点复杂。汇丰要退出,谁知道是真不干还是战略性退出?
损失如何不是轻易可以估计。当然这个损失,只说中国方面的损失。
从公开信息,我们看到中国平安并不缺钱。据wind统计,仅2007年7月至9月,中国平安就动用2458亿元参与新股配售;去年12月,斥资199亿购入富通公司的股权。而更早些时候的2月份,中国平安就从A股市场募集到382亿元的资金。而2008年1月30日中国平安发布预告称2007年业绩同比增长100%以上,显然中国平安不单单不缺钱,而且现金流及赢利一直在持续,可是我们看看其圈了这么多钱,却仅仅在2007年8月份实现了每10股派2元的分红,也就是每一股才分两毛钱,而当时其股价还在一百元以上,也就是说你拿一百元买它股票,仅仅分到红利为2毛钱,换句话说就是你存进五百元,才分一块钱。这比银行的利息显然差得远了,就以活期算,目前也有0.7%,而中国平安仅仅只有0.2%?分红不积极,圈钱就相当积极。
当初汇丰银行通过A股及H股共持有中国平安48.8%的股权,而我们国家控股仅为7.4%,就算加上其它国内公司的持股,也仅仅30%左右。中国平安公告说再融资是为了拓展国际业务,目标是为了收购英国一家保险公司。而从网上查询的情况,居然说这家英国的保险公司是汇丰银行旗下的一家公司,而汇丰银行,目前从市场所了解到的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亏损额就在1500亿左右,那么如此这么看,中国平安美其名曰为了拓展国际业务的事情原来是否是从中国股民手里掠夺巨额的资金,去填补万里之外的次贷亏损?面对次贷亏损,拥有的决策权的汇丰银行,出售流通股和再融资就成为在中国疯狂圈钱的不二选择。汇丰银行这一招,可谓一石二鸟。一鸟是为了转嫁次按损失,将自己的亏损由中国买进中国平安的股民来承担,对于汇丰银行而言,只是左边换进右手,虽然这家英国的保险公司看起来是卖了来还债,可是它依然在其控制之中,因为中国平安就是其控制的。第二鸟则是进一步稀释了国资的持股比例,一旦汇丰银行喘过气来,回头又可以通过市场偷偷买进,实现对平安的进一步的控股,到时中国平安完全沦落为外资企业就不是危言耸听了,而这一切居然全是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的。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平安保险进行再融资之后,可能考虑收购英国保险商Aviva(中英人寿的外资方)或保诚集团(信诚人寿的外资方)的股份。
英国人用中国人的钱收购英企,被收购英企乃属于英国人,而不归于中国国人!汇丰控股,平安融资。疑点极大,拿中国钱救英国市的嫌疑极重。
试问:一般老百姓连汇丰都误以为是香港银行,就更不要说中国平安的英国身份了。这次大规模融资如果得以实现,中国股民,为解救美英次债危机,无形中就成为惨遭宰割的羔羊,被迫成为舍身取义的烈士!
那么,国有资产流失,美国次贷危机居然可以通过类似中国平安这样的方式悄悄的输入中国,中国还要掩耳盗铃的说跟我们无关么?
买保险就是买平安
选择中国平安,因为:
1、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汇丰银行投资81亿购买平安19.9%的股份。
2、平安的利润居亚太地区20个国家100家寿险公司第一名。
3、平安有自己的投资管理中心,拥有国内、外50多个专家队伍。
4、平安是唯一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
5、平安形成天网(PA18.com)、地网(全国3800个网点)、人网(30万员工队伍),天罗地网以及95511全国服务热线的服务体系。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方式都享受到平安的服务。
6、平安是中国唯一的金融集团企业:分别有平安人寿公司、平安财产公司、平安证券公司、平安信托公司、平安海外控股公司、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平安健康保险公司、平安资产管理公司、平安银行、平安金融大学、平安电子商务公司等。
7、平安是中国可以全国保单迁移和全国通赔的保险公司。
8、平安是广东100强企业排名第一名,去年营业收入633亿。
9、广东、北京、上海、大连、深圳、天津、厦门等发达城市,有超前意识,有长远眼光的人大部分都选择平安。
10、请问您愿意上清华大学还是普通大学?一样的投入不一样的回报。今天明智的选择,明天还您一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