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打了,学学孩子好吗?
文/从北到南
据说,事情的起因是两个小孩骑着各自的小单车不小心撞一起了。
然后一个孩子磕到头,另一个孩子碰到腿,但都不严重,孩子们都可以爬起来继续玩了。但是俩家的大人却掐起来了。
“呸,你哪栋的?房号多少?不能就这么算了,万一我家有什么后遗症呢?找谁去?”一个妈妈叫嚣着。
“哎你这态度,我家孩子也磕到了呢,情况还没弄清楚呢,这就准备懒上我?想怎么着啊?”另一个妈妈不甘示弱着。
“死八婆!”前者自以为有老公撑腰,狠狠咒骂对方。
“嗨,你怎么骂人?你再骂一声试试,信不信我抽你!”后者体型健壮受不得辱骂,跳起来就想扑过去打人,却被周围人死死按住,孩子吓的在一旁哇哇大哭。
“呦,你还想打人?信不信我报警!”叫嚣者拿出手机。
“你报啊你报啊,你以为你报警就有理了!”
各位看官注意了,话说,这事是发生在我们楼下的真事,我了解到的是,那位妈妈真的为了这么小的事报了警,好在孩子的爸爸比较理智,事件的另一方最后也懒得理会,人家警察也没有吃饱了撑的,所以结果是不了了之了。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的不至于,但我上网查了一下,为了孩子之间的小摩擦打起来的事件还真是不少。
某年某月某小区,因为一个小孩推了另一个小孩一下,双方的奶奶和妈妈一言不合,年轻的妈妈就把老奶奶一脚踹到两米开外的台阶下,结果送医之后,妈妈赔了老奶奶2万多元的医药费。
又某年某月某游乐场,因为两个孩子谁先玩滑滑梯的问题,两位妈妈打起来,竟然将其他拉架的家长打伤,送医后,两人各自赔付医药费1500多元。
又某年某月儿童公园,因为一个小孩不小心把沙子扬到另一个小孩的头上,双方爸爸一言不合,就血战到底,最后竟然战到双双住院。
而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是,在我们早教中心的公开课上,一个两岁多的小朋友搬走了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一个家长出口就是一句:“你怎么教育你小孩的?这么没素质!”。另一个家长一听这话,气不过啊,一言不合又是一顿吵,紧接着就是武力对打,教室里的玩具全部被临时征用,成了飞来飞去的暗器,闹了好一会儿才停战。讽刺的是,当大人在旁边打成一团时,人家两个小朋友早就不计前嫌地玩在一堆儿了。直到两家大人上前气哼哼地要抱开孩子,俩孩子还不愿意分开呢。
所以有时候,看到大人们那么气愤地打起来,还振振有词地说是为了孩子们才打的。我真想问一句:“你说是为孩子打的,孩子愿意让你为了他打吗?孩子愿意你们打完架之后再也不能和那个小朋友玩吗?孩子之间的冲突,真的要上升到大人用武力解决吗?打完之后,除了能泄你心头一口恶气,对孩子来说他得到什么了呢?”
也许有人会说,可是对方的态度那么欠揍,对方的气焰那么嚣张,对方的家长那么没素质,我的孩子那么吃亏,我那么心疼不过,难道都忍着?也对,我们不能要求全世界的家长都那么有礼貌有教养。可是,我们大人,有时候,是不是应该蹲低一点,好好向孩子学学呢?
孩子们之间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很正常,这也是他们成长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如果不打算把孩子封闭起来一个人长大,那么他总是要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的,自然也就无法避免各种磕磕碰碰。一般情况下,孩子之间的摩擦都不是恶意的有心的。即使“擦枪走火”受点小伤,甚至哪怕恼了怒了,他们也从不记仇,不过一会儿的功夫就能一笑泯恩仇。他们心灵通透干净,心胸开阔博大,不会把一次偶尔的无意的小摩擦看的那么严重,也不会计较对方说了多么欠揍的话,即使上一秒还乌眼鸡似得,下一秒就能好的跟扭股糖似得。
这种拿得起、放的下、过得去、看的开,我们成人有几个能做到?我们看似社会经验生活经验无比丰富,绝对比小孩高明,然而却在各种算计得失中再难做到轻易释怀。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孩子的豁达姿态足有资格做我们的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真为孩子好,可以平时就多教他一些正确的解决冲突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能自己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要教会他怎么寻求周围人的帮助。毕竟,孩子不是时时刻刻在我们眼前,他总得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成长。我们能为他冲上去挡几次呢?
还是,你希望他每一次与小朋友有了矛盾就跑回家气汹汹的找你:“爸!妈!谁谁谁欺负我了,你们快点去给我报仇!”或者,在发生冲突的现场,他只会色厉内荏地虚晃一枪:“你们等着,我回去叫我爸妈来打你们!”真要这样,只怕到时你又会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吧?
冲突是小孩的另一种交往方式,如果我们能理智一点看待这个问题。就绝不会为了这个打起来。
咱们学学孩子吧,好吗?
●●●从北到南说:
不想评判吵架双方究竟谁对谁错,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一大堆非吵不可的理由。
只是多么希望,我们能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事件,是磕了,是碰了,没错。可是没什么事儿,那好,咱们接着玩儿吧!
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