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事起,他就一直在听交响乐的碟片。“这是妈妈准备的,经常放着听,这些碟片现在都放在抽屉里,大概有三十多张,一张起码有20首曲子,这样算下来,在我还不知道音乐是咋回事时,就已经欣赏了600首名曲。”
有一次去体验,“老师在演奏大提琴,我觉得这声音真好听啊!”于是,在他4岁那年,妈妈找了一位老师,开始学习大提琴。
“我没觉得大提琴冷门呀,虽然跟小提琴比,学大提琴的人要少很多,但中提琴、低音提琴学的人更少哦。”张家盛说,他觉得大提琴声音比小提琴要好听,音域比较宽。
练习器乐是一件很辛苦、枯燥的事情,刚开始会觉得很新鲜、好玩,但随着难度越来越大,不少人都坚持不下去,中途放弃的也很多。
他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练习时,会觉得烦,曲子要不停地重复练,特别是练了很多次都没练出效果,就不想再练了。”有一次,张家盛练习时,妈妈一直在边上指出他哪里拉得不好,“我就向妈妈埋怨,我觉得自己已经拉得够好了,可她不满意,要我认真点,我就觉得她烦。”
在学习大提琴的过程中,妈妈一直都陪着他。
去老师那里上课,妈妈负责接送,还做笔记;在家里练,妈妈就陪在边上。
他很佩服自己的妈妈:“她不会教,也不会拉,但她懂得欣赏,知道我拉得好不好。”
五年级时,家里为他找了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进行指导,半个月赶去上海一次,只为了1个小时的“加餐”。“每次都是妈妈开车送我去,来回6个小时,她从来没有间断过。”
,从开始学习大提琴起,他每天都要练习1个小时,练基本功,练曲子。读高中后,他把每天的练习时间放在了中午。
“练习很枯燥,小时候能坚持下来,要靠家长的督促。”等过了那段烦躁期,练琴就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等你水平提高了,你会对音乐有了自己的理解,会突然发现,音乐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让人沉浸到自己的世界中去。”
在上海大师的指导下,他的水平提升很快,练习曲子时,他开始研究曲子背后的历史故事、悲情故事,写这首曲子的作者生平、经历,“只有知道了这些东西,你才能去感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处理每个音符,并通过演奏把这种理解表现出来。有时候练着练着,我就会忘记时间,我完全陶醉了!”
他在初中时就已经获得了大提琴10级,“我练习大提琴,就是让自己会一样乐器,变成一种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