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1:与刚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聊天,她经常提及自己儿子的女朋友我问:他女朋友在珠海从事哪方面工作?答:hui 计。我问:???,hui 计??? 你是想说会(kuai)计吧?答:对,对对,会(kuai)计。于是,我没有再聊下去的欲望了…………事例2:闲聊某人说:“西cang都发生地震了”。我:哪里?转念又想起下午刷到新闻说,西藏(zang)发生了地震。事例3:闲聊某人说:那个《上错花qiao嫁对郎》,我最喜欢看了……我不想说话了
完全理解这种想法,不过可能也并不全面。初中时有位同学喜欢我,学习成绩比较差吧,有天说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在感慨,他就问我这是什么意思,当场就觉得索然无味,立即就再也不想也确实以后也不再搭理这个人了。但也有朋友上了华工,也会经常发音错误的,对方的智商是毋庸置疑很高的,因此,从实例来看,其实发音是否标准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智商和水平评估的核心要素。一方面有些聪明人在教育水平不那么发达的县城甚至村镇出生成长,求学期间师长的水平不够,一开始学得就不对,也就很难改变;一方面文学素养也许并不是压倒性重要的因素,就有些偏科特别严重的高智商人群。所以应该更好地兼容并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