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面对孩子必备宝典: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选载)

1394757幼儿园早教

  好奇是成长的原动力。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与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密切相关。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孩子都会这么做的。对许多家长来说,孩子的问题是许多欢乐和烦恼的源头。那么,如何面对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孩子?善意的谎言或者是支支吾吾的解释?其实都不必要。本书作者辑纳了孩子最常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生长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回答,并请专家进行了分析和点评,无疑是一本父母必备的“问题宝典”。

序言

  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市朗成名之后回忆说:“小的时候,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

  在美国,有位犹太女性杰丝卡,她是以色列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与美国之间往来;杰丝卡自己则带着儿子阿莱克斯在美国生活,独立承担了抚育孩子的重任。

  一天,阿莱克斯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正和人聊天的杰丝卡马上迎了上去,陪他一起走进了房间。进门之后,杰丝卡问阿莱克斯:“今天你提问了吗?”阿莱克斯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杰丝卡继续问他。阿莱克斯开始复述他今天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儿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一天竟然问了三十七个问题!杰丝卡满意地点了点头。

  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杰丝卡小时候,她爸爸就常问他,为什么人每天都要吃饭,而饭都跑到哪里去了呢?最初,她对此是一无所知,常常是红着脸或者咬着嘴唇不说话。但是爸爸没有责备她,而是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从那以后,杰丝卡觉得日子的确不一样了,因为每天都是新鲜的……

  相比于犹太人,中国的传统观念却认为,缠着父母问这问那的孩子是惹人讨厌的。父母可能会对跟在父母后喋喋不休的孩子大加训斥,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也常常是敷衍了事。

  然而这是错误的。

  好奇是成长的原动力。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与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密切相关。例如:水沸腾时将壶盖顶起来的现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机,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迅猛进程。这种例子在科学史上数不胜数。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孩子都会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事物探索的兴趣减少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不爱学习、马马虎虎,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与父母对孩子的提问采用错误的回答方式有关。

  一个孩子刚刚学会说话,刚刚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受时,常常会问一些大人看似很“傻”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树叶为什么是绿的?……对此,你会怎样回答?也许你会说,这些问题孩子理解起来太难了,因而不屑于回答;而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家务太忙会感到精力疲乏,当孩子不停地向他们问为什么时,就常用不耐烦的口吻对孩子说:“别烦妈妈(爸爸)了,自己玩一会儿。我忙着呢!”更多的父母常常会敷衍了事,随随便便给个答案。可是,你是否意识到,当一个孩子提出的问题总得不到及时、确切、合理的解释时,他就会慢慢丧失提问的欲望——因而也丧失了一个成长的最好时机。

  因此,当孩子提问时,我们首先应持鼓励的态度,回答时要尽可能地及时、简明、准确、浅显易懂。一般的孩子对事物往往是从具体的、自身的、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给宝宝讲清一个问题,回答时就要从孩子的年龄、理解能力、提问的出发点考虑,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情景)而异。

  一个6岁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时,面对盛开的鲜花,她忽然问妈妈:“人为什么不开花结果呀?”“你就是爸爸、妈妈结的果呀。”妈妈机智地回答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揭示了一切动物、生物的共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孩子的问题可能很多、很杂,年轻的父母常常会觉得防不胜防,所以,我们准备了这本小册子。希望书中辑纳的101个问题和答案以及生发开来的300余个问题和答案能为你提供一些参考。

  愿每个孩子的疑问都能得到父母及时、确切、合理的解释。相信做到了这一点,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这一成长的好时机,而我们同样相信,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也能在这一问一答的交流中很好地发展。

  愿每位父母都能笑着面对自己的孩子。

 

[此帖子已被 羊宝宝 在 2006-05-20 14:41:43 编辑过]

2006/05/20
精选回帖
引用:原文由 浩兒媽媽 发表于 2006-05-20 16:22:02 :继续继续,太棒了。哪里有这本书卖的啊,书名叫什么?同问啊.
2006/05/20回复
这里可以下载http://www.pdaebook.cn/show_softinfo_1.asp?id=2702这里有连载http://3gpda.cn/news/sina/getbook.php?url=book.sina.com.cn/nzt/liv/zuinanhuidadewenti/index.shtml
2006/05/26回复
星妈:大家可以用百度搜搜,有网站可以下载,我已经载了,不过是写字板格式,看起来不舒服。 9494
2006/06/01回复
全部回帖

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怎么吃饭呢?

一天,在妈妈从幼儿园接灿灿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位孕妇,非常好奇的灿灿问妈妈:“妈妈,那个阿姨的肚子为什么那么大啊?”

  于是妈妈便对灿灿说:“那是因为阿姨怀孕了,她的肚子里有个小宝宝。”

  灿灿更加好奇和吃惊,连续问道:“阿姨肚子里有个小宝宝?那小宝宝在肚子里吃什么呀?

  怎么吃呢?还有啊,小宝宝要是想上厕所怎么办呢?”

  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吃饭吗?

  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怎么上厕所啊?

  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怎么睡觉呢?

  一般的父母都会惊讶于孩子的这些问题,他们不知道这些只长了几年的小脑袋是怎么想出这些问题的,但是有问题就需要面对,孩子的问题更需要父母予以耐心细致的解答。

  “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不用吃饭,也不用上厕所。”

  这种回答其实是父母在欺骗孩子。许多父母在一时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么几句话搪塞过去,要么回避或者粗暴地拒绝,还有一些父母会“聪明”地给孩子一个看似正确的回答,其实这样会在孩子日后的成长中造成很多矛盾,因为他们还会遇到不同的解答疑惑的机会,如果日后的教育与父母最初的教育不一致,他们就会感到困惑,也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感。

  “妈妈吃饭,小宝宝就吃饭;妈妈上厕所,小宝宝就上厕所啦!”

  这种“想当然”的回答亦是一种错误的回答。孩子在其中并不能获得什么有效的答案,如果父母一直给孩子这种回答,长此以往,孩子会渐渐打消向父母询问的积极性。

  “你看一下你的小肚肚,看看上面是不是有一个肚脐眼儿啊?那就是小宝宝‘吃东西’的地方。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不能用嘴巴吃饭的,但是妈妈有一个输送营养的管道,叫脐带,与宝宝的肚脐眼儿连着。宝宝饿了的时候,妈妈就把营养输送给宝宝。宝宝也就一天天地长大了。等到宝宝出生以后,就可以用嘴吃饭了。这样,脐带就用不着了,医生阿姨就把它剪断、扎好,长大后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样的回答让孩子明白事理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母亲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关于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怎么睡觉的问题,妈妈现在也不知道,待会妈妈查书再告诉你正确答案,好吗?”

  对于宝宝的一些问题,父母当时就能给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答案。但是有一些问题,可能父母一时也难以回答,这时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待查书后再告诉他,但是父母不应把此问题拖太长时间,要尽快告诉孩子,否则孩子会以为爸爸妈妈在搪塞自己,容易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

  我能待在妈妈的肚子里不出来吗?

  有一天,妈妈和贝贝去公园玩。路有些远,贝贝渐渐累了,想让妈妈抱着他。妈妈便跟他讲,好孩子应该自己走路,不能再让妈妈抱了。贝贝很听话,不再央求了。不过,他一偏头,给了妈妈一个问题:“妈妈,我能待在你的肚子里不出来吗?”

  妈妈笑了:“是不是那样就不用自己走路了?”

  “对!”贝贝得意地说。

  妈妈一想,这正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边走,一边向贝贝讲述:“你在妈妈肚子里,一开始先是长了心脏、肺,还有聪明的小脑瓜,后来又长了眼睛、耳朵和鼻子,再后来你越长越大,妈妈肚子逐渐装不下你了。你就开始在妈妈肚子里乱踹,妈妈疼得受不了,就到医院,让医生阿姨把你拿了出来。你出来时还哇哇哭呢!”

  “那我在妈妈的肚子里待了多长时间呢?”贝贝接着问。

  “你在妈妈身体里一共住了10个月才生出来。”

  “为什么不马上生出来,要在妈妈肚子里住那么久?”

[此帖子已被 羊宝宝 在 2006-05-20 14:57:21 编辑过]

2006/05/20回复

为什么只有女孩才能生小宝宝?

        罗罗和邻居家的小妹妹婧婧一起在罗罗的家里做作业。一会儿,罗罗好像想起什么似的,神秘地将嘴巴凑到婧婧的耳朵边,说:“我们玩生孩子的游戏吧。”

  婧婧同意了,“不过你要听我的,我要做爸爸!”

  “好啊,好啊!”罗罗说着便把自己的靠垫塞进衣服里,然后挺着“大肚子”说:“你看,我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

  婧婧忙纠正他:“不对,我妈妈说了,男孩是不能生孩子的,你是男孩,所以你不能生孩子。”

  罗罗不解,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能生孩子!”

  婧婧一点儿也不肯让步:“我妈妈是医生,她肯定不会错的!你们男孩子就是不能生孩子!”

  罗罗沮丧地掏出了靠垫,他很伤心,因为他将来竟然不能生下自己的小宝宝……他就一直等着妈妈回来。

  不久,妈妈下班回来了,罗罗连忙跑到妈妈面前伤心地问:“妈妈,我为什么不能生孩子?”

  我长大也会生孩子吗?

  如果我结婚,也会生小宝宝吗?

  我想要一个漂亮的娃娃,不过我能够生吗?

  我能生孩子吗?

  为什么我不能生孩子?

  “为什么只有女孩子才能生孩子?”“我能生孩子吗?”男孩、女孩都可能问到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但是实际上我们很难找到准确的答案。而任何一个不适当的回答都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隐性的伤害。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孩子,我们应该有不同的回答。

  “当然只有女人才能生孩子啦,小傻瓜!”

  “哈哈,这个得问你爸爸了,真可笑!哈哈!”

  嘲笑,是某些父母听到这些“怪诞”问题时的普遍反应,在他们的脑海中,这些问题的确很令人可笑。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这一做法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同时,还有可能使孩子形成性别上的自卑心理,会让某些男孩以为自己比女孩缺少某种功能,进而影响到他日后性心理的正常发育。

  “罗罗是男孩,怎么喜欢扮女人生孩子呢?”

  “小小年纪怎么玩这种游戏,谁教你的?”

  游戏是促使孩子成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一般的观点认为,只要游戏不对孩子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它就是有益的。当然,父母也要对此进行引导。如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玩儿一些角色扮演(过家家、娶新娘)的游戏时让孩子明白性别、家庭分工、责任、亲情等方面的一些认知,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女孩子不准问这无聊的问题!”

  这一态度可谓是父母强权而又内荏的表现。其实,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关于性,孩子与父母的兴趣点是不同的。父母可能认为,孩子关心的是性行为和性过程本身,其实,孩子只是“性好奇”,只是希望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对此,父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回答,将孩子所希望了解的部分明确地告诉他。不必遮遮掩掩或者严加训斥。

  “的确是女孩子才能生小宝宝,但是如果没有男孩子的帮助,女孩子也是不能生小宝宝的。在女孩子生小宝宝的过程中,男孩子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角色。”

  “等你长大了,能够独立生活,和爸爸(妈妈)一样有能力工作挣钱了,你就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女孩(男孩)结婚,然后就能生小宝宝了。”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多用一些类似童话、动物的故事来向孩子讲述这些答案。例如这个问题就可以用兔爸爸和兔妈妈共同努力才生下兔宝宝的故事来告诉他,生育孩子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的事情。男孩也是必要的!但是,父母也必须让孩子明白:生育和性不是游戏,是重要的事情,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

  “长大后你也可以像妈妈一样生孩子,但是你要很好地吃饭和锻炼,把身体养得好好的。”

  如果是女孩提出这一问题,父母可以直接跟孩子说她具有这种功能,能够在日后生育自己的小宝宝。但是,必须强调是“日后”,是身体和心理都发育成熟之后才能做。

[此帖子已被 羊宝宝 在 2006-05-20 15:19:06 编辑过]

2006/05/20回复
引用
原文由 仔仔妈 发表于 2006-05-20 20:36:43 :

哪里有这本书卖的啊,书名叫什么?


书名就叫:《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2006/05/22回复

(指着阴茎)这是什么?

两岁半的陶陶和妈妈一起洗澡时,指着自己的阴茎问道:“妈妈,这是什么?”

  “这是小鸟,大名叫阴茎。”妈妈耐心地说。

  “那小鸟里面有什么?”

  这时,妈妈认为陶陶的发问目的不在此,就反问道:“那么,宝宝你认为呢?”

  “是小便啊。”陶陶很得意地说。

  到底小鸟里面有什么?

  为什么叫小鸡鸡呢?

  像这样的情形,孩子发问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正确的知识,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上述妈妈就很好地利用了“反问”这种方式,让孩子自己解决了问题。

  “这是你的小鸡鸡(嘘嘘)。”

  关于生殖器的问题,做父母的经常会有不同的回答方式,跟孩子说生殖器官的一些儿化的名字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是直接跟孩子讲明生殖器的学名以及用途会更好。

  “里面就是一些肉啊,人身上的器官都是肉长的。”

  这样回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问题并不重视,只是随口敷衍了事。自此之后他可能再也不愿意向父母发问了。

  “这是阴茎,有时候也可以叫做小鸡鸡。是用来排尿和其他液体的地方。”

  告诉孩子关于性问题的合适时机正是当孩子开始提出此类问题的时候。当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指着自己的生殖器问“这是什么”的时候,就是告诉他答案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妈妈的咪咪那么鼓,爸爸的却那么平呢?

  周末,爸爸妈妈带着琳琳在游泳池里游泳。他们快乐地在游泳池里嬉戏,突然琳琳看了看妈妈的胸部,又看了看爸爸的胸部,最后又用小手摸了摸自己,好奇地问道:“妈妈,为什么你的胸鼓鼓的,而爸爸的胸和我的胸都是平平的呢?”

[此帖子已被 羊宝宝 在 2006-05-22 9:34:14 编辑过]

2006/05/22回复

为什么妈妈咪咪那么鼓爸爸的小呢?

妈妈,为什么你有乳房?

  为什么爸爸的鸡鸡(妈妈的胸部)比较大?

  在妈妈带孩子洗澡时,孩子很容易发现自己与父母在身体上的不同,他们对于高矮胖瘦可能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性器官以及第二性征的不同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于是他们便向自己最为信任的父母发问。此刻,大多数父母会感到难为情。其实这正是一个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机会。

  “小孩子注意这个干什么!快好好学你的游泳。”

  对身体的关注是孩子好奇的天性之一,与父母在这一方面的交流也是他们成长的机会,而父母却用简单而粗暴的态度对待这个比较好的教育机会,对孩子的性心理发育自然无益处。

  “爸爸妈妈的胸部和你的胸部都叫做乳房,但是爸爸妈妈的身体里的激素不同,妈妈身体里的激素会让妈妈的胸部鼓起来。宝宝生下来后要喝奶,妈妈的乳汁就是小宝宝的粮食,乳房是给宝宝储存粮食的地方,所以妈妈的胸部是鼓的。爸爸的激素跟妈妈的不同,它不会让爸爸的胸部鼓起来,所以爸爸也就不能给小宝宝喂奶了。你的胸部小是因为你还比较小(参见下述回答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边叙边议、说故事加以讲道理的回答方式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和理解,而且可以加深印象。

  “妈妈胸部这两块叫做乳房。在你刚生出来的时候,没有牙齿,不能吃饭,只能喝妈妈乳房里的奶,所以妈妈的乳房要足够大,才能储存够你喝的奶啊。”

  妈妈的这种回答方式,是一种简单的回答方式,它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觉得妈妈的乳房大是“理所当然”的,这对男孩子来说已经足够了。

  “为什么妈妈的乳房这么大呢?因为我是妈妈。等到你要上中学的时候,你的乳房也会慢慢地长大,为你将来生小宝宝做准备。不过,在没有生小宝宝的时候,乳房里就不会有奶水;小宝宝长大以后,乳房里也没有奶水了,你看,妈妈的乳房里现在就没有奶水了,因为你比较听话,已经会自己吃东西了。”

  妈妈的这种回答方式非常适合女孩子,让她知道乳房的作用,同时告诉她:你长大了也会这样。

[此帖子已被 羊宝宝 在 2006-05-22 10:03:55 编辑过]

2006/05/22回复

为什么爸爸的小鸡鸡那里会长头发?

刚从外面踢完球回来,小强和爸爸浑身都被汗弄得湿漉漉的。于是两人便嘻嘻哈哈地一起走进卫生间洗澡。在洗澡的过程中,小强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边看着爸爸的下面一边异常惊奇地问爸爸:“爸爸,你的小鸡鸡那里怎么和我的不一样,怎么长头发了?”

  为什么妈妈的屁屁上会长毛?

  为什么妈妈的大腿间长了头发?

  孩子从3岁开始进入性别认知阶段。在洗澡的时候,父母经常会被问及体毛的问题。当孩子问“为什么会长毛”的时候,要想用科学的说法来回答似乎太困难了。

  孩子习惯地将所有的“毛”和“发”定义为“头发”,凭他们有限的观察经验,他们认为“头发”都该长在头上,所以,当孩子看到父母与自己和小伙伴有所不同时,心中立刻产生了种种疑问。这其实是他们认知发展的结果。

  但是,当男孩看见爸爸和自己相似却又不太一样,并且长着黑毛的阴茎时,一般都不会吓一跳,他们只会非常好奇地注视它,然后问“爸爸的小鸡鸡为什么会长头发……”

  “你这小屁孩怎么问这么多?”

  这其实是许多父母面对孩子提出性问题时的直接反应。他们觉得很尴尬,不好回答,甚至会觉得“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小小年纪就……”所以干脆采取呵斥或拒绝的方式企图蒙混过去。不过这样孩子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如果他们能从别的途径了解到正确的性知识和性道德还比较好,一旦从一些不正常的途径得到一些错误观念,继而影响到日后的性观念乃至正常生活,父母也许只能后悔莫及了。

  “你这小孩怎么这么不要脸!”

  成年人其实懂得很多道理,但是往往不能将其用到教育孩子上。大家都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知道“疏”比“堵”好,但是,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仍是一味地“堵”、“管教”,其实,孩子的发展正如树苗,需要引导,而不是单纯地修剪、控制。

  “长在头上的叫头发,长在胳肢窝中的叫腋毛,长在两腿间的叫做阴毛。”

  在孩子稍大后,父母可以在为其洗澡时,有意识地告诉孩子身体一些隐秘部位的正确、科学名称,比如“阴茎”、“外阴”、“乳房”等;而不要含糊地称“小鸡鸡”、“小麻雀”等。

  “长大以后,不管是谁的小鸡鸡都会长毛的。”

  “女孩子长大以后,大腿中间都会长毛的。”

  要想用科学的说法来回答“为什么会长毛”似乎比较困难。因此,像这样回答就可以了。

  “因为那是很重要的地方啊!有毛发就可以保护它。就像我们的脑袋,因为非常重要,所以先用硬硬的头骨来保护,然后再用头发保护它。”

  父母的这种回答方式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同时还向孩子说明了生殖器的重要,如果能再说明一下“生殖器是每个人的隐私,没有得到允许是不能随便看的,而且别人没有得到自己的允许也是不能看的”会更佳,因为性知识可以慢慢地从成长的岁月中得到,而性道德必须是在小时候就要学会的。

[此帖子已被 羊宝宝 在 2006-06-17 12:00:06 编辑过]

2006/06/17回复

为什么妈妈还用尿不湿呢?

              一次,妈妈在卫生间换卫生巾时被4岁的小玉看到,她非常好奇地问:“妈妈,你怎么还用尿不湿呢?”

  “妈妈害怕来不及,弄脏了衣服。”

  “那你早点来卫生间,就来得及了,妈妈,流血疼吗?”

  “妈妈不疼,过几天就会好的,但有些人可能会疼,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那我长大是不是也会流血?为什么会流血呢?”

  “因为妈妈现在不需要这些血了,就把它排掉,就像吃的东西过了期,变质了,就得扔掉一样。女孩子长大了都会流血的。”

  妈妈你怎么流血了?

  妈妈还用尿不湿吗?

  由于日常生活都在一起,有的母亲在来月经或者换卫生巾时,会不小心让孩子看到,一些孩子也偶尔会在卫生间里注意到妈妈的卫生巾或者卫生棉,他们会向妈妈问起它们的用途。面对孩子的这些疑问,不少妈妈回答时大费周章。这毕竟是一个连成人都不愿意去说及的话题,更何况与自己年幼的孩子进行沟通呢。这时候,父母万万不可羞于表达或者是气急败坏,而要平心静气地向孩子解释,因为一方面孩子都会碰到这些问题,提前给他们一个感知,会让他们日后不至于猝不及防;另一方面,孩子关心的并非是父母的隐秘,而只是现象本身,是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只要父母平心静气,孩子的这类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

  “哎呀,脏,赶紧出去。”

  有研究表明,一些女性成年之后的性方面出现种种障碍正是年幼的时候得不到健康的性教育引起的。上述的这一回答,其实正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当的表现之一。它不仅会让孩子觉得来月经是“脏”的,更会进一步觉得女性的身体是“脏的”。男孩可能会因此对女性产生歧视,女孩也许会因此而自卑,甚至会引起日后性方面的不协调。

  “这是‘大姨妈’,女人每月都会这么‘倒霉’一次。”

  这也许是一些“传统女性”的回答。其实,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这是一种禁忌的现象,人类排出的液体人们都会视为“脏”,因为他们与自己的身体分离,是被抛弃的东西。但是很显然,这是不当的。当孩子在不明所以然的情况下见到出血现象,本来就会感到可怕、讨厌等,而父母如果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更会加深孩子的不安情绪,认为月经就是“倒霉”的观念可能会很长时间伴随、影响着他们。

  “这没什么奇怪的,每个女人都会有的。”

  这种回答比较中性,但其实也不能完全满足孩子对生理知识的需求。过于简单的回答,可能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好奇心,很难保证他们不会从别的途径获取到一些更加不当的回答。

  “妈妈用的不是尿不湿,而是卫生巾,妈妈用它来吸收妈妈排出来的一些液体。妈妈身体里有一个供宝宝生长的地方,叫子宫,它每隔一段时间(差不多一个月)就会产生一个卵子。如果这个卵子遇到爸爸的精子,就会在子宫里安顿下来,长成一个小宝宝。当爸爸妈妈不想要小宝宝时,那颗卵子就不会被子宫收留,身体就会把它排出来,排的时候会出一点血。因为每个月会有一次,每次会持续几天,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过程叫做‘月经’。为了在月经时不把裤子弄脏,所以我使用卫生巾。女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或是初中,也会来月经,但是月经和身体受伤流出来的血是不一样的,不会损伤身体,所以不用为妈妈担心。你长大了也会有的,那时候就表明你长大了。”

  对于女孩子来说,这是妈妈最好的回答方式之一,妈妈耐心、科学地解释,本身就会让孩子感到尊重和满意。同时她们确知自己也具备这种能力之后,就会感到满足,对这种身体变化不再有恐惧心理,她们会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知识上的满足。

  “人长大了,身体就会有很多变化。像男孩子会和爸爸一样长出胡子和喉结,女孩子也会像妈妈一样来月经,这是很正常的。你长大了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的。”

  妈妈这种回答比较客观、准确地告诉了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发育会有不同的现象和特征。借此机会,父母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从男女的性格、身体、工作等各个方面综合认识男女之间的差别,理解女性特有的性别特征及其行为表现。同时可以告诉他们,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也是不同的,因此,男孩子要像一个男子汉,而女孩子要像一个女孩。

  许多成年人常常会感到这个时代发展、变化得太快,年轻人逐渐学会了早恋和同居以及对性的不在乎,许多女孩男孩甚至将流产当成了一种“避孕手段”。但是,仔细思考一下,这是不是与父母早期对孩子的性教育有关呢?研究显示,在中国,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明显加快,性发育也比改革开放前提前了。但是与此相对应的一个情况是,社会(以家庭为结构分子)对这一现象普遍认知不足,性教育相对滞后。许多孩子不是从父母和学校那里得到正确的性教育,而是从伙伴、不良书刊、影视和网络上得到了最初的性启蒙——而这些性启蒙显然是难以保证其正确性和合适性的。

在这里,本应作为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者的家长却因为种种的原因退居到了幕后。他们也许没有性教育的经验,甚至自己就是“性盲”,当孩子问及性知识方面的问题时,羞于言表,总是说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即使通过教育或者自主学习有了一些正确性知识的家长,也因为此问题的敏感性不敢和孩子展开关于性知识的对话。

  部分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破坏孩子的纯洁性,会在无意中起到教唆作用。其实,如果能在学龄前和小学期间让孩子懂得一些正确的性知识,养成正确的性道德,会使孩子在日后的岁月中不至于对此觉得过分神秘,再遇到一些性问题时也能自然而有序地来接受这种变化了。

  每个合格的老师在登台之前,都要克服自己的尴尬和不安,而作为儿童最初和最重要的老师的家长,更应该克服关于性教育的尴尬和不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勇敢地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引导。这是父母的责任。[此帖子已被 羊宝宝 在 2006-06-17 12:01:3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羊宝宝 在 2006-06-17 12:02:2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羊宝宝 在 2006-06-17 12:02:56 编辑过]

2006/06/17回复

为什么女孩子不能站着尿尿呢?

夏天的一个晚上,妈妈给玲玲洗澡,玲玲听到洗澡水哗哗的流动声,总是条件反射似地先蹲着小便一次,而今天她却非常特别地站着小便。

  于是妈妈问:“宝宝今天怎么站着小便呢?”

  玲玲说:“幼儿园的男生都是站着尿的,为什么女生不能站着尿尿呢?”

  为什么我不能像爸爸那样站着尿尿呢?

  为什么小明能站着尿尿,我不能呢?

  为什么我是从小鸡鸡里尿尿,而女孩子是从屁股里尿尿呢?

  通常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会对“性”产生好奇心,他们想了解为什么男孩子长着“小鸡鸡”,为什么妈妈有奶而爸爸没有等许多有关“性”差别的问题。如果大人对他们采取隐瞒或回避的态度,孩子心中会产生“性是不可以知道的”观念,并对“性”产生不正当的好奇心。

  那么父母怎样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呢?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父母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应该给予他明确的答案。家长的态度如果十分暧昧,吞吞吐吐地顾左右而言他,会让孩子的好奇感更强,产生不可捉摸的想法,从而越发对“性”感兴趣,只不过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而这是更为危险的。

  “因为性器官不同的缘故。”

  这种回答过于简单,孩子不易理解和接受。

  “你又不是男孩子,怎么能够那样撒尿呢?可不能这样!”

  其实不同性别的不同小便方式,是人类长期进化的自然选择结果,而不是人们从头开始的硬性规定。孩子尽可以去尝试她们的小便游戏,当女孩子看到尿湿的裤子或地板时,当她们感到这样做的确很不方便时,她们自然会放弃这种游戏行为,遵从人类正确的选择!

  “你是个女孩子,以后长大会成为女人,像妈妈一样。爸爸是男人——长大的男孩子。男孩子和男人都有‘鸡鸡’,而他们的尿——真正的名称是‘小便’——从他们的阴茎出来。我们女人和女孩子有阴道和另外一个被叫做尿道口的小开口,我们的尿从那个小开口出来,因为它是在两腿之间,所以我们蹲着或坐在便池上小便。”

  这种回答方法很明确地给孩子讲述了男女在排泄器官上的不同,让孩子能够以一种科学的认识来看待这些“奇怪的不同”。

  “男孩撒尿就像茶壶一样,他们有个茶壶嘴儿,所以站着小便也不会尿湿裤子,女孩子就没有,男孩女孩不一样呢,对吧?”

  这种贴近现实生活的“茶壶”比喻很贴切,孩子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

  “你能观察到男孩和女孩的差别,这说明你很细心。你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男孩有阴茎,可以把尿撒得很远,这样裤子就不会湿,女孩没有阴茎,尿直接从尿道里流出来,所以必须蹲下。现在你明白了,就不会再站着撒尿了,对不对?”

  这种从二者的器官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排泄方式的道理,很有说服力。如果能让女孩亲自尝试着做一次,就更容易让孩子明白了。

[此帖子已被 羊宝宝 在 2006-06-17 12:04:43 编辑过]

2006/06/17回复

为什么男孩子不能穿裙子?

军军的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经常出差,很少有时间和军军在一起。军军从小就住在外婆家,和表姐表妹们一起生活。外婆说女孩好养活,就让军军穿起表姐的衣服,还留起了长发,梳成辫子,活脱脱一个可爱的小女孩。

  军军6岁时,被爸爸妈妈接回了家里。爸爸妈妈重新打扮军军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军军只喜欢女孩的衣服和玩具,对于男孩的衣服和玩具没有一丝兴趣;而学校里,军军只喜欢找女同学玩,神态、声音也越来越像女孩子。

  一天放学后,军军一下子扑到了正在门口接他回家的妈妈的怀里,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并且非常委屈地说:“为什么他们总是嘲笑我?为什么女孩子可以穿裙子,我就不行呢?”

  为什么只有女孩子才可以穿裙子?

  妈妈我也想穿裙子,行吗?

  爸爸怎么不穿高跟鞋?

  父母从小就应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意识。最初的时候,可以简单地告诉他们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让他们对男女差别有个初步认识。然后通过服饰、游戏、行为、语言等方面,给他们强烈的性别暗示和明确的性别区分。例如可以在他们能够进行语言交流后,通过“看图识男女”的方式,让宝宝自己区分男女的不同,强化性别意识。

  “宝宝,咱们不理他们,宝宝穿裙子的样子最漂亮了!”

  有的父母会因为自己对孩子角色(性别)的期待,或者因为风俗使然,而对孩子进行异性的打扮,男孩打扮成女孩,女孩打扮成男孩。这其实很容易混淆他们的性别意识,让他们对自己的性别无法完成认同,甚至会对日后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男孩子穿裙子是很丢人的!”

  “男孩子就应该穿男孩子的衣服嘛!”

  父母的这种想当然的回答方式,孩子当然无法满意。他们不能从父母这里得到对自己性别的确认,也不能了解社会对个体的性别期待,自然无法在性别认知方面顺利成长。

  “宝宝,现在让我们给这位健壮的拳击高手穿上裙子看看是什么样子!”

  孩子有游戏的天性,如果让孩子在嘻嘻哈哈中得到教育,无疑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法。在这种角色混淆的游戏中,孩子以自己对周围人或是电视中的观察,也会觉得自己的这些穿戴十分可笑,继而放弃一些错误的观念或要求。

  “宝宝,如果爸爸穿着妈妈的裙子上班、到大商场,肯定会把大家吓坏的!”

  性别是生理的,也是社会的,男和女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多的体现在社会认知和表现中。正是因为社会对于男和女的期待不同,所以,男才成男,女才成女。父母也必须把这一点告诉孩子,让他(她)知道,男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女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样,孩子对于性别的认识才更深远,也更全面。

  不论我们说得多清楚,都很难一下子让孩子认识到性别的不同。性别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是一项重大而神秘的事情。一旦他们发现了这个基本差异时,就会感到好奇或是害怕,胡乱加以诠释,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有阴茎。

  其实,这正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的好机会。弗洛伊德认为,女孩会因为自己没有阴茎而感到焦虑。但这是文化熏陶的结果,而不是天生的。在重男轻女的社会中,男性的生殖器也会在无形中成为一种骄傲的象征。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无论有没有阴茎,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都是可爱的,父母永远会为他感到骄傲。

[此帖子已被 羊宝宝 在 2006-06-17 12:05:54 编辑过]

2006/06/17回复

这气球(避孕套)是买给我玩儿的吗?

兵兵在爸爸妈妈的房间里找前几天他刚玩儿过的玩具,但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最后竟然在床头柜里翻出一个纸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串连在一起的小塑料袋。

  兵兵好奇地打量着那些小袋子,问正在客厅看电视的妈妈:“妈妈,这里怎么有那么多袋子啊?里面装的是什么呀?”

  突然兵兵发现盒子上画着一个气球的模样,而一摸小袋子,里面竟然是光光滑滑的,不禁感叹道:“真的是气球呀!”于是拿着盒子非常高兴地跑进客厅,说:“妈妈,你怎么有这么多气球啊!是买给我玩的吗?”

  爸爸妈妈那么大了怎么还玩气球呢?

  大人也玩气球吗?

  避孕套、避孕药以及一些娱乐工具、敏感光盘等父母应该将其置于孩子难以找到的地方,以避免他们过早地接触这些东西。而一旦不小心被孩子发现这些东西,父母也不应该过分慌张,可以简单解释一下它的作用,告诉他们这是为了健康才使用的,而且是成年人才能使用的东西。

  “你怎么乱翻妈妈的东西?不像话!”

  斥责只能让孩子更加好奇,他们会在你不在的时候偷偷地翻看。

  “孩子,这种气球只能爸爸玩。”

  这种回答仍是对孩子进行搪塞,并没有解释那是成人用品。孩子仍会想:为什么只有爸爸才能玩?

  “宝宝,翻看爸爸妈妈的东西是不对的。因为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的空间。你翻看的那些东西是大人才可以用的,它可以防止妈妈怀孕再生小宝宝;你现在用不着,所以,爸爸妈妈把它藏了起来,你可以把它放在原来的位置。”

  这一回答在让孩子明白这些东西的作用的同时,也让他明白尊重别人(纵使是最亲密的父母)隐私的道理,是一语双关的回答。

  “宝宝,那些是成人用品,只有爸爸妈妈才能使用,是爸爸用来防止妈妈怀孕和生病的。”

  这一回答告诉了孩子那些东西是什么,又让孩子树立了成人用品只有父母才可以使用的概念。如果孩子年龄较大,父母也可以趁机向孩子介绍一些简单、正确的避孕和性健康常识。

[此帖子已被 羊宝宝 在 2006-06-17 12:07:39 编辑过]

2006/06/17回复
猜你喜欢

2012年,是我们选择幼儿园,还是幼儿园选择我们?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爸爸,你那为什么是鼓的?孩子性教育,你还打算视而不见?

八零后的女性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转:《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郁静

向家长推荐一位钢琴陪练家长的经历(有代表性,孩子曾经中断学琴)

转贴《育儿心得》

热点推荐

后悔了!装修怎么这么多套路啊

骗局防不胜防 拆解“医美托”的完美话术

10天带娃勇闯青甘线 高效玩转核心景点

全职妈妈兼职月2000 却要独自扛房贷车贷

家里想做全屋智能 会不会很复杂

2025妈网装修交流群 省钱不踩坑

喝中药之三煎

不知道怎么找到客服

后悔了!装修怎么这么多套路啊

南昆山溯溪~~~

收心游……深圳科技馆

悟空专题展

在沙面胜利宾馆感受岁月流转与历史传承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