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个老师一而再地改错你孩子的作业时,应该怎样对待?
587211家有小学生

2009/12/17
全部回帖

老师可能是属于固执又呆板的那种,不过还算是认真改作业的。我小孩的老师是翻开本一个大对勾完事,从来没错的,她判完我再慢慢改错,多少次错误她就是发觉不了,有时真想直接去找校长,那老师很多家长没法和她沟通。最近听说被家长去教育局告了,详细情况不清楚。
2009/12/17回复

我的办法:站在高一点的角度,评论这些。
比如,我孩子的练习册上的题目也挺令人费解的,因为是一年级,怕孩子不识字,所以题目都用图来表达,那些图,有的还真挺费解,有的题目我的孩子做过打了叉叉后我才知道需要怎样怎样做。老师的要求也是按着同一思路去理解题目,不能有开放的思想。
如果孩子因为有不一样的思路被判了叉叉,我们就会一起分析老师为什么给叉叉,然后像对待笑话一样地对待它。
举例:有一次数学作业上有一题:左边画了10个松果,右边画了4个松鼠各抱了一个松果,题目问共有多少松果?
女儿做:14-4=10,共10只。我说不对,应该是:10+4=14,共14只。
女儿的理解:本来有14只松果,松鼠抱走了4只,所有现在共有10只。她的理解无可厚非。我告诉她:你的意思是对的,但我猜得出这道题目的本意是让你做10+4=14,老师肯定会给你打叉叉。
于是,我俩打赌老师会不会给叉叉。果然,老师给了叉叉,我赌赢了,两人大笑。
比如,我孩子的练习册上的题目也挺令人费解的,因为是一年级,怕孩子不识字,所以题目都用图来表达,那些图,有的还真挺费解,有的题目我的孩子做过打了叉叉后我才知道需要怎样怎样做。老师的要求也是按着同一思路去理解题目,不能有开放的思想。
如果孩子因为有不一样的思路被判了叉叉,我们就会一起分析老师为什么给叉叉,然后像对待笑话一样地对待它。
举例:有一次数学作业上有一题:左边画了10个松果,右边画了4个松鼠各抱了一个松果,题目问共有多少松果?
女儿做:14-4=10,共10只。我说不对,应该是:10+4=14,共14只。
女儿的理解:本来有14只松果,松鼠抱走了4只,所有现在共有10只。她的理解无可厚非。我告诉她:你的意思是对的,但我猜得出这道题目的本意是让你做10+4=14,老师肯定会给你打叉叉。
于是,我俩打赌老师会不会给叉叉。果然,老师给了叉叉,我赌赢了,两人大笑。
2009/12/19回复
帮顶

2009/12/19回复

文灏妈妈,您好!很高兴看到您复的贴子,我知道您是一位老师,我想知道老师的心理,您认为我是直接跟老师沟通好呢,还是有其他的沟通方法,因为我怕老师"小气",因为毕竟老师也是人,我想有一个比较愉快的沟通,请教请教

2009/12/22回复

我儿子在学校也出现过,就是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但过程不一样,老师都是改错的。因为要从基础开始,一步一步按教学计划进行。我倒是很理解,和儿子商量后,让他还是按老师的要求一步步计算,但是平常做练习时,我一般让他把自己的方法做一次,再按老师的要求做一次,因为有兴趣,他也不会觉得乱费时间,很乐意做两次,一次是完成任务,一次是个人探讨!
制度教学还是配合的好!!!
制度教学还是配合的好!!!
2009/12/23回复

有一次数学作业上有一题:左边画了10个松果,右边画了4个松鼠各抱了一个松果,题目问共有多少松果?
我个人理解是:
如果问共有多少松果,就应该用加法,如果问还有多少松果,就应该用减法,呵呵,所以这道题还是应该用加法比较合适吧。
我个人理解是:
如果问共有多少松果,就应该用加法,如果问还有多少松果,就应该用减法,呵呵,所以这道题还是应该用加法比较合适吧。
2009/12/23回复

WENDY杨:
有一次数学作业上有一题:左边画了10个松果,右边画了4个松鼠各抱了一个松果,题目问共有多少松果?我个人理解是:如果问共有多少松果,就应该用加法,如果问还有多少松果,就应该用减法,呵呵,所以这道题还是应该用加法比较合适吧。
查看原文同意.
如果小孩子做成14-4,是因为她只看图,没有结合题目
题目已经有很明显的引导"共有"
所以老师才会打叉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也站在了不同的要求上看,
所以家长会认为"可以的"的问题,其实换个角度想是不全面的.
我相信这点老师会更清楚点
如果有怀疑,或者自己也不能理解,可以问问老师,老师会很清楚这题的考察出发点及关键的条件
其实现在很多的考试卷也会这样,只是我们家长有时候不理解考核的意图是什么
[ 本帖最后由 iamtt 于 2009-12-23 21:47 编辑 ]
如果小孩子做成14-4,是因为她只看图,没有结合题目
题目已经有很明显的引导"共有"
所以老师才会打叉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也站在了不同的要求上看,
所以家长会认为"可以的"的问题,其实换个角度想是不全面的.
我相信这点老师会更清楚点
如果有怀疑,或者自己也不能理解,可以问问老师,老师会很清楚这题的考察出发点及关键的条件
其实现在很多的考试卷也会这样,只是我们家长有时候不理解考核的意图是什么
[ 本帖最后由 iamtt 于 2009-12-23 21:47 编辑 ]
2009/12/2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