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深奥
很有道理
二千四百多年前,那个老头说的关于教育孩子的事……
21979家有小学生
2400年前,有一个姓石的老臣劝谏那个宠溺自己的宠妾生的儿子的卫庄公说的话,我觉得写得好极了,部分思想比很多2400后的父母的做法明智。
那个叫石碏的老臣劝喻卫庄王:臣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就要教孩子以大义,让孩子不至于走歪道。骄奢淫逸,就是管不好自己,走上的邪道。四者之来源,乃因父母宠禄过度也。
一个人是很难做到这些的:受宠而不骄,处于骄贵的地位而能降低自己的身份,降低身份而不埋怨,有埋怨但能克制自己;做不到的话,骄纵引起的就是祸害了。作为父母要在坏习惯没有成为孩子祸害之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如果天下父母都懂得孩子的骄奢淫泆(逸)的坏毛病都是来自父母的过度宠爱,物质过剩;明白养成了骄奢淫泆的毛病的孩子,这些坏毛病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祸害,爱之,就把好的习惯,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带给自己的孩子的话,这2000年中,这个世界会美好得多。
很可惜,这2400年来,大多数父母和卫庄王一样:不听劝。以为宠就是爱,其实过宠就是害。(今天还看个帖子,居然极端到养成懒儿,饿死自己的惨剧。那就是极端宠爱下的悲剧了。)
这个受宠的儿子公子州吁杀兄篡位,却不能摆平民心,后来也丧了命(这和他成长的过程被骄纵过度是脱不了关系的);
后来,卫国人迎接在晋国做质子的逆公子回国为王,其他兄弟都挂了,自然只能立他为王,倒是平白便宜了这逆公子了,这就是后话了。
石家老头还劝了卫庄公什么是六逆,什么是六顺,写得倒不是不好,只是这六顺,只有君臣父子兄弟的份,没女人什么事,这就明显的看出那个时候女人毫无地位的状况,学习前人的文章,要学而思,你不能要求前的人写的东西都符合今天的人的道德标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好。
---------------------------------------------------
附:相关原文文节录自《左传》《隐公三年》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太子)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读音gui一声)。生孝伯,蚤(通‘早’)死。其娣(妹)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宠妾)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於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读音zhen三声,稳重、克制)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
[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10-8-6 10:36 编辑 ]
201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