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美式教养 ---《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560446谈天说地

全部回帖
第二部分

  13 可可

  咱家有一条不会遛弯,出门就狂奔的萨摩耶德犬。

  14 敦、雅典、巴塞罗纳和孟买

  我们非常喜欢带着孩子去旅行。?大女儿12岁、小女儿9岁那年,她们就已经把自己天真烂漫的脚印,留在了世界各地的39座城市和岛屿。

  15 波波

  我的西方婆婆坚信,孩子们的童年就应该是一幅用顺其自然的随意、自由自在的天性、充满好奇的发现和丰富多彩的体验泼墨挥就的美丽画卷,而我从来不会把整整一天变成女儿们随心所欲的“开心秀”。

  16 生日卡

  作为一位中国妈妈,我只做正确的事,并不在乎怎样讨孩子们喜欢。

  17 “大篷车”奔向肖托夸

  为了带露露拜见一位世界顶尖的小提琴老师,我们倾巢出动,驾车9个小时,带着花大价钱请?的辅导老师及其男友、受伤后拄着双拐的索菲娅,还有我们的狗……

  18 深水潭

  杰德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我和露露前一分钟还扯着大嗓门儿朝死里地相互威胁,而后一分钟就见我们嘻嘻哈哈地躺在床上,一起海阔天空地谈琴聊书,笑声不断。

  19 梦想的舞步

  杨教授把手掌和手指拢成杯状、拱成帐篷之形,那些琴键似乎变成了一群孩子,他的手指“哄”着他们发出美妙的声音。而他的手指既刚劲有力又柔美优雅,就像芭蕾舞演员修长美丽的腿。

  20 卡内基音乐圣殿

  中国人为教育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大大超过西方人。作为母亲,我就是不会让自己停下来,喘口气,轻松一下。我知道,那些我们曾经害怕去尝试的事情,其实才是最有价值的。

  21 首演和试音

  从练习的准备到登台演出,为观众表演就像是在为他们“献血”,它掏空了你的情感,让你感到有一点轻飘飘的。这首曲子把欢乐带给观众,而与你朝夕相伴、耳鬓厮磨的音乐,就不再仅仅属于你。

  22 走红布达佩斯

  热情豪放、慷慨宽厚的匈牙利人三次全场起立,把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送给了这对美国的“音乐神童小姐妹”。可他们哪里知道,演出前的排练却是如此的一波三折……
2011/04/12回复
鱼宝宝BEE:
说真的,我不喜欢这样的教育
查看原文
那就把它当做反面教材来看。
2011/04/12回复
目录(3)  

第三部分

  23 普希金

  它喜欢将自己的肚子紧贴在冰凉的地板上,四肢向外伸展,仿佛有人将它从半空中扔下来,它就这样俯身朝下、四肢张开,像个短胳膊短腿儿的“大”字,毫不走样地“吧唧”一声降落到地面上!

  24 秀发DIY

  露露用剪子“咔嚓”了自己的头发!而刚刚被她DIY的头发,有一边参差不齐地挂在下巴旁,另一边高高地夭折在耳朵之上,呈现出难看的锯齿状……

  25 光鲜与黑暗

  和三妹美文在一起欢度的童年时光在我的记忆中光鲜无比。35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亲密无间。但是有一天我接到美文的电话,得知她被诊断出患有一种致命的白血病!

  26 青春期反叛

  我为杰德的50大寿张罗了生日聚会,露露断然拒绝为父亲写贺词。我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切办法来威胁她、贿赂她、启发她、羞辱她,答应在写作时帮她出谋划策,向她发出最后通牒……结果,我的努力却一败涂地!

  27 向白血病宣战

  在美文住院之前,她坚持要为孩子们洗衣服,一洗就是满满两大筐。当她仔仔细细地叠好儿子的衬衫、抚平女儿的围嘴和连裤衣,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

  28 一袋大米

  家里一片狼藉。只见一个大粗麻袋被撕成碎片,碎布和塑料袋满地都是,而可可和普希金正在室外的暴风雨中狂吠。就在那个时候,索菲娅一脸郁闷地走进厨房,手里还拿着一把笤帚……

  29 穿过绝望的迷雾

  美文的第一个化疗疗程并没有成为一个无法苏醒的噩梦,第二个疗程或许还有机会弥补。可是现在,极为残酷的是我听不到来自她的消息,而时间却在一天天地悄然流逝。

  30 《希伯来旋律》

  “我不会在我的成年礼上演奏!我讨厌小提琴,我不拉了,放弃了!”露露在家里尖声叫喊的分贝高得无法测量……

  31 红场

  莫斯科咖啡馆,“鱼子酱风波”陡起。我冲出咖啡馆拼命地奔跑,不知道要逃往何方。一个疯狂的46岁的女人,脚蹬一双凉鞋以百米冲刺般的速度在飞跑、在哭泣……

  32 象征

  小提琴象征着卓越、高雅和深邃。可是对露露来说,小提琴却携带着“压抑”,她把这种“压抑”也传给了我。

  33 向“西”走

  为了在星期六早晨能够去打网球,露露决定辞去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这个决定让我在每一秒钟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34 故事的结局

  在为大法官们演奏的宴会中,索菲娅的钢琴曲技惊四座;网球场上,教练盛赞露露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小姑娘”。

尾声

  致谢
2011/04/12回复
译者序:“中国式妈妈”→“美国式成功”(1)  

    我是本书的翻译,也是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中国妈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有幸赶在众多读者之前,走近了本书作者蔡美儿。

  一页页地感受美儿教育孩子的真实和真情,一遍遍地惊叹美儿的投入和执著,一次次地体验美儿的超凡和绝然,一步步地走进美儿的喜怒和哀乐……美儿的鲜活形象越来越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不经意间,我就被美儿深深地吸引了,打动了。

  我不得不说,做母亲做到美儿这份儿上,真的很震撼!

  引发竞价大战的猜想

  毫无疑问,出生在美国、生活在美国的美儿,当然是一位“美国妈妈”。可在本书中,美儿却总是骄傲地称自己为“中国妈妈”。而在美国人的眼里,她却是两位“音乐神童小姐妹”的母亲,充满传奇色彩,并散发着几分东方的神秘。

  美儿有两个女儿——索菲娅和路易莎,姐姐17岁,妹妹13岁。从跨进学校大门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她们就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姐妹俩差不多从3岁开始练琴。姐姐索菲娅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妹妹路易莎在12岁那年,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大庭广众之下,她们的举手投足更是彬彬有礼、可爱迷人,被羡慕不已的美国妈妈看做同龄人的楷模。

  在美国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这对姐妹的出类拔萃令美国父母惊叹:“中国式妈妈”是怎样获得了他们极难企及的“美国式成功”?

  或许,这正是本书在美国尚未出版,就引发竞价大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的成功越来越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方式”不再是一个仅仅与落后为伍、与保守同类的贬义词。尤其是2010年12月,由世界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有34个国家参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一举夺得阅读、数学、科学的冠军,使得中国的教育也进一步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而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也将在今后得到更多的关注呢?

  2010年10月,我随先生在美国待了一个月,并去了好几个城市拜访朋友。谈起这本尚未在美国出版的书,我的美国朋友依然感觉这位中国式妈妈教育孩子的做法相当“另类”, 这本书很可能会引起西方社会的争议。其实,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她的做法甚至也非同寻常!也许,正因为“另类”或非同寻常,人们才值得走近后看个究竟。
2011/04/12回复
译者序:  “中国式妈妈”→“美国式成功”(2)  

对“不努力”说“No”

  美儿在美国西方文化的包围中坚持做“中国妈妈”, 绝不是海外华人追根寻祖的情感使然,而是?经历中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和认真比较后,她清醒而坚定地认同并选择了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美国人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尊重,他们常常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结果孩子很轻易地就选择了放弃,因为没有什么人天生就喜欢努力,孩子们也宁愿张开双臂去拥抱轻松。美儿认为,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担忧过多,但是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做每件事情都会有机会成本。因此我们所作出的每个选择,其实都意味着与此同时的某些放弃。而美儿的选择,?在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我们看到,这其实是最好的一种选择。至于你是让孩子去弹钢琴还是拉小提琴,是玩吉他还是吹长笛,是画画还是游泳……让孩子选择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然后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坚持不懈地去做。孩子自然就会体验到,要做好一件事情,他需要怎样去做、要努力到何等程度。其实这个过程本身,就会让孩子在举一反三中受益终身。
2011/04/12回复
译者序:“中国式妈妈”→“美国式成功”(3)  

“青春”不会永远“反叛”

  我们从第31章美儿的“泪洒红场”,看到她与小女儿露露长期以来的对立和冲突,由一粒小?的鱼子酱而激起轩然大波。青春期叛逆的波涛,冲毁了美儿多年来构筑的坝堤……

  然而,美儿在美国做妈妈的成功,并不会因露露的青春期反叛而黯然失色,也不会因女儿辞去青年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而前功尽弃,虽然这令美儿在每一秒钟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实际上,当露露活跃在网球场上,从刚开始参赛时被人“剃光头”,到打败新英格兰种子选手;当露露主动延长训练时间、狂练反手球,并要求妈妈为她申请额外的网球训练课程;当我们听到露露的网球教练感叹:“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小姑娘。”我们?楚地看到,美儿已经把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深深地种在了女儿的心里;让自信、执著的基因,成为了流淌在孩子血液中的红细胞;更别说高难度的小提琴带给灵魂的洗礼、情操的熏陶,以及赋予女孩的那份优雅和美丽!而那些曾经魂牵梦绕的旋律,难道会轻飘飘地悄然远去或消失吗?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将目光投向国外,寻求和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开始反思我们自己甚至摈弃中国传统的养育思想之时,蔡美儿——这个“中国式妈妈”获得“美国式成功”的故事,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

  最后,请允许我对毕明建、江燕、晶晶、?莉(Julie)、艾丽珂(Erica)和珍妮弗(Jennifer)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帮助我解读本书的音乐专业术语和难点,才让我得以把这本书生动地呈现给千千万万个读者和母亲。
2011/04/12回复
这本书,看过了。
观点有些赞同,有些不赞同。其中有个观点(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父母不能看着孩子在困难面前轻易说放弃。好像是这样吧。感觉这个观点倒是值得我接受。
听新闻说,她的大女儿已经收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书了。
2011/04/12回复
新闻报导,“虎妈”蔡美儿的大女儿Sophia同时收到哈佛和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Sophia 已取决定,“接受哈佛录取,在那里进行大学教育。”
2011/04/13回复
中国妈妈(1)  

    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是否有害?怎样要求才算“严格”?学习上的生动有趣是第一位的吗?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Vs.西方妈妈。

  许许多多的美国人,都对中国父母如何能够成功地培养出不同凡响的优秀孩子备感惊讶。他们想知道—“制造”众多的数学精英和音乐奇才,中国父母到底做了什么;他们家庭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子;中国父母的成功又能不能被他们所复制。

  好吧,让我来揭开这个谜底,因为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中国妈妈。

  不过,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最好还是先来看看下面这些我从来就不允许女儿索菲娅和路易莎涉足的事情:

  在外面过夜

  ●参加玩伴聚会

  ●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

  ●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2011/04/14回复
2 索菲娅(1)

  在我们这个“华裔+犹太=美国”的家庭,她18个月就认识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简写本并开始学弹钢琴。

  索菲娅是我的第一个女儿。我丈夫杰德是个美籍犹太人,而我是个华裔。这样,我们的孩子就成了“华裔—犹太—美国”人,属于一个似乎颇具异国风情的人群。确切地说,在某些社交圈子里,这类人的数量还不少,尤其是在大学城里。

  在英语里,索菲娅的名字代表“智慧”,而这个词的发音,很像是我母亲给孙女取的中国名字—思慧。

  从索菲娅呱呱落地起,她就显示出极为理性的禀赋和特别专注的能力,而这些品质得益于她的父亲。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索菲娅总是乖乖地入睡,整个夜晚都不吵不闹;偶尔啼哭,也有着格外明确的目的。那时,我正在撰写一篇有关法律的文章(从我供职的华尔街一家法律事务所休产假后,我拼命地想找到一个大学里的教职——这样我就不必再重返华尔街了),仅仅两个月大的索菲娅对此似乎十分理解。在她1岁之前,她都是那么安然而沉静,只是睡觉、吃东西,并瞪着一双纯净无邪的大眼睛,看着时常文思枯竭、大脑短路的我。

  索菲娅的智力发育比较早,她在18个月时就认识字母表。我们的小儿科医生从神经学的意义上否认这种可能性,他坚持说,这只是小孩子的牙牙学语。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拿出一张由蛇和独角兽等小动物乔装打扮的大大的字母彩图。医生看看图片,瞧瞧索菲娅,然后再把目光转向图片。?狡黠地眨眨眼睛,指着一只披着睡袍、戴着贝雷帽的蟾蜍所代表的字母。

  “Q!”索菲娅用稚气的嗓门尖声地叫道。

  “无师自通……”医生惊讶地咕哝着。

  我在一旁为医生的非正式测验暗暗紧张。终于到了最后一个字母,那是一条飞吐着数根血红舌头的九头蛇。“I。”索菲娅依然准确无误地读出了它。

  索菲娅在上幼儿园时就非常出众,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当其他孩子还在用创造性的美国式方法,以小棒、珠子和锥形物体等道具学习从1数到10的时候,我已经在用死记硬背的中国式方法,教索菲娅加、减、乘、除,以及分数和小数,而它们是很难用小棒、珠子和锥形物体来演示正确答案的。

  杰德和我结婚的时候曾达成协议,要让我们的孩子说中国的普通话,但遵从犹太人成长的礼节。(我虽然是在信奉天主教的家××大的,但对宗教信仰并不十分执著,因为天主教在我的家庭里并没有扎下多深的根,是到了后来才有了更多的影响。)回想起来,这真是一个可笑的协议。因为我的家乡在中国福建,我自己并不会说普通话,而杰德压根儿就不信教。我雇了位能不断和索菲娅说普通话的中国保姆。在索菲娅两个月大的时候,我们也第一次欢庆了犹太人的“光明节”(Hanukkah)。

  待索菲娅长大一点点,我们发现她似乎吸纳了两种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她秉承了犹太人永无止境地追求和刨根问底的精神,也从我这里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技能。我并不是指任何天生就拥有的技能,而是指那些以中国人的方式培养出的勤奋、自律和自信,并让这些素质不断拓展的技能。
2011/04/17回复
banianbanian31楼
怎么看到了我的影子,不知能不能成功
2011/04/17回复
SYSUSYSU32楼
学习虎妈战歌
2011/07/17回复
banian:
怎么看到了我的影子,不知能不能成功
查看原文
谢谢来顶帖,我会继续把《虎妈的战歌》的中文板发到这帖上。
2011/07/19回复
3、 路易莎(2)

  刺骨的寒风在–6℃的低温中扑面而来,短短几秒钟,我就感觉到像刀一样锋利的北风似乎刮伤了我的脸。但是,如果孩子桀骜不驯、难以管教,我宁愿要一个听话的中国孩子。在西方的文化里,顺从只与狗和森严的等级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文化中,它却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如果你不听妈妈的话,你就不能待在屋子里。”我严厉地对露露说,“那么现在,你想做个好女孩,还是要待在外面?”

  听了我的话,露露竟然自己走到院子里。她扬起头来看着我,一脸的挑衅。

  我开始有些担心,因为露露只穿着毛衣、紧身裤和饰有皱褶花边的小裙子。她不再哭喊,事实上,她安静得让人害怕。

  “好吧,你想做个乖孩子,”我赶紧为她搭了个台阶,说,“那么现在,你可以进来了。”

  可露露却摇了摇头。

  “露露,别傻了。外面冰天雪地,你会冻坏的,赶快进来吧!”

  瑟瑟的寒风中,露露冻得牙齿打战,但她依然摇着头,用倔犟的神情拼写出一个无言的“No”。将此情此景看得真真切切的我发现自己低估了露露。她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小小的她宁愿站在雪地里冻死,也不愿意屈服!

  我不得不迅速改变战术,我知道—在这场战争中,针尖对麦芒,我赢不了!我的脑子飞快地转动着,于是掉转头来,乞求、哄骗加贿赂,终于把露露拉回了屋里。当杰德和索菲娅回家的时候,他们看见露露浸泡在热气腾腾的浴缸里,正就着带蜜饯的核仁巧克力饼,惬意地享用着一杯香甜浓郁的热可可。

  而露露也低估了我—刚刚打了败仗的我正在重新武装自己。

  战场已然铺开,可露露对此却一无所知。
2011/07/20回复
4、蔡氏家族(2)
  父亲在1961年正式向母亲求婚,同年的晚些时候,他们就双双来到波士顿。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地方正是美国的灵魂所在。他们用微薄的奖学金维持日常的开销,?至无法负担冬季的取暖费。在他们初到波士顿的那两个冬天,常常要裹着毯子来保暖。可是不到两年,父亲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并在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的普渡大学担任助教。

  在美国中西部长大,我和三个妹妹时时感受到我们与别人的不同。

  我们每天都要用保温盒将中式午餐带到学校,而我是多么渴望像其他同学那样吃到一块夹着腊肠的三明治!父母要求我们在家里说中国话,如果一不留神说漏了嘴,在言语间夹杂着一两个英语单词,立刻就会为此受到惩罚:用筷子打手板,而且是被狠狠地打。每天下午,我们都得演算数学、练习钢琴,父母从不?许我们到朋友家过夜。父亲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家,我都要恭恭敬敬地为他脱下皮鞋和袜子,递上拖鞋。

  我们的成绩通知单一定要完美无缺—我们的朋友也许会因好几门功课得到“B”而获得家长的奖励,可我们哪怕是在全“A”中仅有一个“A–”,都会令父母感到难堪。记得八年级那年,我在一次历史考试中得了第二名,学生和家长都参加了颁奖仪式。有位同学因为全优的成绩获得基瓦尼斯奖,还在会上受到特别褒奖。颁奖仪式结束后,记得父亲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千万、千万不要再让我像这样丢脸了!”

  我的朋友听到这个故事之后,他们通常以为我的童年恐怖无比,可这并不是事实。实际上,在这个让外人感到怪异的家庭里,我汲取了奋发向上的力量和信心。在刚开始步入美国社会的时候,我们完全就像一些局外人;但逐步地,我们融入了美国社会,成为美国人。

  记得父亲每天晚上都工作到凌晨3点。他是那样的专注,甚至常常无法察觉我们走进了房间。我至今还记得他兴奋地向我们推荐墨西哥玉米面豆卷、邋遢乔辣汁肉末三明治①、奶品皇后等各种风味美食,以及可以敞开肚皮吃个够的自助餐,更别提那些带我们去坐雪橇、滑雪、捉螃蟹和野营的开心时光了。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个?国男孩嘲笑我将饭店的单词“restaurant”发成了“rest-OW-rant”,他一边做着鄙视的手势并模仿我的口音,一边狂笑不止。就在那一刻,我发誓要彻底摆脱我的中国口音。参加女童子军、玩呼啦圈、进行诗词竞赛、到公共图书馆看书、在“美国革命的女儿征文比赛”获奖,以及为父母加入美国籍而自豪的情形,都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至今都感觉历历在目。

  1971年,父亲接到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的聘书,于是,我们全家打点行装来到美国西部城市伯克利。在那里,父亲留长发,穿着带有“和平”印记的夹克衫。后来,他对收集葡萄酒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建造了一个能容纳上千瓶葡萄酒的酒窖。在他因自己的混沌理论而成为国际知名学者时,我们开始在世界各地旅行。我的高中二年级先后在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慕尼黑和瑞士的洛桑就读。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甚至把足迹留在了遥远的北极。

  然而,我父亲仍然是个中国式的家长。
2011/07/20回复
4、蔡氏家族(3)
  到了该选择并申请大学的时候,他坚持让我就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时我已经被这所大学录取),并且要住在家里。这就是说,我要面对一种全然没有校园生?的学习—这样的选择令我极其痛苦。我开始违抗父命,一如当年他对家庭的反叛。我伪造他的签字,悄悄地申请了我听人们谈及的一所位于东海岸的学校。当我公开自己的秘密行动,告诉父亲我已被哈佛大学录取时,他的反应真令我大跌眼镜——从大发雷霆逐渐转变成为女儿骄傲,他折腾了整整一宿。

  尽管在女儿离家时会有一丝淡淡的哀伤在他心里挥之不去,但父亲后来享受到了很多的自豪时刻——我从哈佛法学院毕业;他的二女儿美夏怀揣毕业证书走出耶鲁大学和耶鲁法学院;而他最开心的,是他的三女儿美文也上了哈佛大学,并在那儿拿到了硕士和博?学位。

  美国改变着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我4岁的时候,父亲曾经对我说过—“你将来嫁人一定要嫁给华裔。嫁给非华裔男人?哼,只要我还在喘气儿,就绝对没门儿!”但是最后,我却嫁给了杰德,一个有着犹太血统的美国人。如今,我的丈夫和父亲居然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父母对残疾人并无特别的同情心。即便是在今天,许多亚洲人也将身患残疾看做是令人羞愧之事。因此,在我最小的妹妹美音带着唐氏综合征①的先天残疾来到这个世界时,母亲经常为可怜的小女儿伤心落泪,一些亲戚也劝我们赶快把她送到菲律宾的慈善机构去。可母亲并没有这样做,她拜访了对残疾人进行特殊教育的老师,联络了不少拥有残疾孩子的父母。很快,她就开始不厌其烦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美音一起玩拼图,并教她画画。当美音该上小学的时候,母亲就教她读书,和她一起练习乘法口诀。如今,美音已在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项目上先后夺得过两枚金牌。

  担心数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在我这里不能得以延续,对没有嫁给中国人我似乎有那么一点点惋惜。但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对美国给我们提供的自由天地和机会心怀深深的感激。我的女儿生活在美国已不再有异国他乡之感(我有时候还会有),而对我来说,那丝淡淡的乡愁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更像是一种殊荣。
2011/07/20回复
猜你喜欢

这3个年龄段的孩子千万别打,再生气也别动手!影响孩子一生

妈妈关注:虐童何时休!惩罚是教育孩子最失败的方式

写给那些婆媳关系恶劣的美妈们

2012年,是我们选择幼儿园,还是幼儿园选择我们?

很好的文章---关于打骂孩子的观点<<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任性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热点推荐

不可思议!在市场被偷走半只鸡!

隐秘的绿野仙境!广州10个亲子徒步好去处!

房子卖不出?还不如装修好继续住

终于熬到女儿读大学 为人父母太不容易了!

地铁1号线--初音未来

2025妈网装修交流群 省钱不踩坑

突然发现【鹤洞东站】含金量还在上升

华鹤的古韵之美

路过皇冠假日酒店,顺便拍几张照

分享生活#夜上白云山

逛逛吃吃的一天

索菲亚沿线

游览哈尔滨“卢浮宫”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