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妈网号召】★古中医教你防治小儿手足囗病★
2176293婴幼育儿
响应妈网素素编辑的号召,把对付手足囗病的好办法顶上去!
用古中医的方法教你防治小儿手足囗病
发病逐年增长,形势非常严峻
每年5-8月份是手足囗病暴发的高峰期,2007年5月全国共报告手足囗病5459例,死亡2例。与2006年5月相比,报告病例上升119%。2008年5月全国共报告手足囗病例17.6万余例,死亡40例。可见手足囗病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防范形势非常严峻。(摘自广州市预防医学会资料《手足囗病可以预防》)
2008年5月的报告病例比2007年同期猛增3124%,可见其扩散发病得非常迅速。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控制,将产生严重的后果。虽然死亡率不高,但落到谁的身上都是灾害性的。
西医对发病原因认识和症状表现:
“手足囗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囗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多以小儿为主要发病对象,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呈流行性趋势。
这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用西医西药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就像感冒一样,只能进行对症、支持、预防感染等处理,让病人自己恢复。
目前的治疗和预防情况:
而现在的西医生,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都是大量的使用抗生素、消炎镇痛药,甚至激素,满足于短期内对症状的控制。如果小儿体质还好,能挺得过去,一周左右就会逐渐好转至恢复;一旦体质较弱,或病情有一点反复,就会出现危险情况,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现在手足囗病逐年增多流行和那么多的小孩死于手足囗病就是明证。
还有很多的所谓中医生,放弃了中医辩证论治的精华,加之又受西医治疗思路的影响和制约,对小儿手足囗病人大量使用清热解毒、发散解表的中药,致使小儿元气耗散,脾胃亏虚,体质下降,免疫力抵抗力低下,也很容易引起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更有不少人打着中西医结合的旗号,大肆使用对人体体质有严重伤害的中西药物,其影响甚至比单用西药或中药更严重、更可怕,千万要引起注意。
古法中医的认识:
根据古中医的理论分析,认为手足囗病还是属于虚症的范畴,重点病机是中气脾胃不足,肾失封藏,肝胆相火上逆。
主要原因是小孩子中气不足,脾胃虚弱,化生气血不足,肝木无血滋养则化燥生风,肺金无气补充则收敛无力,加上肾的封藏功能较弱,不能保养元气,脏腑气血的根基虚浮,易于燥动,都会使肝胆相火上逆,耗伤津液,出现发热、疱疹等症状。
西医认为是肠道病毒传染脾土虚弱固摄乏力,也正说明了该病的病位在脾胃,囗腔、四肢又都是脾胃所主管的区域。所以保护好脾胃对该病的治疗有着关键的作用。
治疗原则:健脾助运,补益气血,养阴生津,收敛相火。请找专业的中医辨证治疗。如果医生用药都是清热一类的,请注意用药风险。一般来说调理胃和补中气的药应占主要分量。
预防原则同上,只是使用更平和的食疗方法。
预防方法:
1、食疗方:黄豆3克、黑豆3克、绿豆3克,水泡胀后用约200ML水煮半小时,加冰糖5-10克,二小时内服完。
用法:舌头无舌胎,小便少的,可加乌梅半枚。年龄每大一岁增加半枚。
舌胎厚腻,面色不红的,加淡豆豉30粒。年龄每大一岁增加30粒。
此为二岁小儿一次的用量,每天喝一到二次。一岁以内减半。年龄每大一岁各增加1克。
其中黄豆、黑豆养脾胃、滋肝木、降相火,绿豆补中养胃、清肺热,乌梅收敛肝阳、滋补肝木,淡豆豉消食、通滞、生津,都是药性平和,功效显著的常用食物。服用安全可靠,可做为平常预防使用。
如果经过中医辩证,分清脏腑功能的虚实,进行适当加减则效果更佳,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发热时,没有明确指征不能使用寒凉药物和发汗解表的药物。特别是脉象虚弱的小孩子。可配合中药敷脚心退热。
3、近期饮食应清淡,少进食油腻难消化的、辛辣发散的、燥热伤津的食物。
4、重点推荐小儿推拿:
清补脾经10-20分钟;清肝经5-10分钟;清肺经5-10分钟;清天河水5-10分钟。
伴咳嗽的加运内八卦10分钟;
痰多的加揉小横纹10分钟;
伴恶心呕吐的加清胃经10分钟;
伴腹泻加清补大肠10分钟;
发热时清天河水15分钟以上,高热不退的再加退六腑15分钟;
宝宝体弱加推三关10分钟,揉二马穴15分钟。
5、如以上处理未见明显效果,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6、需要观察的项目:精神、睡眠、舌胎、面色、囗喝、饮食、汗出、大小便等情况。
[ 本帖最后由 七弦琴 于 2010-4-26 22:13 编辑 ]
200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