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避开“理财误区” 20万现金收益怎样最大化
我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发现大家的理财意识正在一点一点地加强,很另人欣慰。 但是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绝大多数人在理财上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单纯地把理财认为是投资。
几乎每天都看到人在问“请问我有20万元,怎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样的问题。对不起,对于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一律是“您的问题太笼统,无法回答”。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您看到这里也有这样的疑问,那么,您就要好好地往下看了。还是用上面的问题举例子。
首先,您和您的家庭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单身朋友、是刚结婚的年轻夫妻、是孩子在上中小学的家庭、是孩子已经上大学的家庭、还是已经退休的家庭?
其次,您和您的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如何?
是保守型的,一点风险都不愿意承担;是平衡型的,可以承担一定风险,但不能太多;还是激进型的,就喜欢高风险高回报的短期投资?相信所有的人都喜欢高回报,但是请永远记住一条不变的定律“高回报永远伴随着高风险”。在SOHU理财你问我答里面常常有人这样问我“请您帮我推荐风险小收益高的产品”,实在抱歉,如果这种产品真的存在,那么大家都可以在家里睡觉不出来工作了。低风险低回报,高风险高回报!!!!!
第三,您和您的家庭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和收支平衡表如何?
也就是说您和您的家庭现有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是怎样的?固定资产是指住房、汽车、物品等实物类资产;流动资产就是指现金、存款、证券、基金以及投资收益形成的利润等。另外就是您和您的家庭的收入情况和支出情况是怎样的,每个月有多少净现金流入。您和您的家庭有没有负债?负债多少?是恶性负债还是良性负债?利率是多少?
第四,您和您的家庭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年轻的朋友可能是找份好工作,找个好伴侣;刚结婚的朋友可能是买房、买车,尽早偿还贷款;中年朋友则是为孩子的未来和赡养老人着想,那么是以后送孩子出国念大学还是在国内念大学;是专门为老人设立赡养费基金还是让老人未来和自己一起住;处于空巢期的家庭可能在积累资金为退休后的养老做准备等等。这其中又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比如计划一年内买车就是短期目标,计划10年后送孩子出国就是长期目标。不同的人生目标伴随着不同的理财方式。
第五,您个人和您的家庭成员的保障如何?
现在很多人没有任何保险就去投资,举例子来说明。有人把绝大多数的资产都投资于房产,结果家庭成员突然出了意外,需要用一笔不少的钱,又没有保险,只能靠卖房子变现。我们都知道房产的流动性是很差的,房子不是说卖就能卖出去,想卖得快就只能降低价格,结果损失了不少。又或者有的家庭,丈夫年收入20万,妻子年收入3万,孩子2岁,但是家庭只给孩子购买了很多保险,以为孩子好就一切都好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丈夫出了意外,家庭的经济支柱一下子失去了收入能力,或者收入降低很多,又没有保险赔付,家庭的经济情况急转直下。以上是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保险是理财成功的基础之一。
第六,您和您的家庭的投资经验丰富吗?
经常很多人问“您能推荐只基金吗?我去按照您说的买”。同样,非常抱歉,我不推荐是因为我对您负责。即使我为您推荐了一只目前非常好的基金或者股票,谁又能保证在未来几个月、半年、一年内这只基金、股票还会好呢?我不可能伴随您一辈子,基金、股票等投资工具走势的好坏只能您自己去分析、判断。这些知识和经验从哪里来?通过自己一点一滴地学习。一开始可以非常少量购买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练手,获利了就赚了,赔了就当交了学费。慢慢的,投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随着投资时间的增加,投资经验的成熟,相信您在投资领域里就能游刃有余,决战杀场。
考虑完了以上几个方面,才真正涉及到投资领域。同样的20万,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投资方式,要根据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保险情况、人生目标规划、资产负债情况、收支平衡情况、投资偏好、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去制定投资方案。
现在的时代是黄金的时代,兴起了炒金热。这是通俗的说法,专业来说就是黄金投资。风险的大小不在于投资项目本身的风险大小,而在于风险控制能力的大小。黄金及投资是属于一般来讲风险比较大的投资,就是所谓的高利润伴随着高风险,每个投资都是伴着风险的。但是这个行业的投资风险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就是用严格的资金管理方式来控制风险,这就需要专业的知识。在此祝大家成功
引用帖子:想和大家讨论下定投的问题
今年5月份的时候买了指数基金和债券基金,按照3:1的比例进行配置。现在准备将每月的余钱定投基金,那我是同样按照3:1的比例分别投入两种基金呢?还是都把余钱投入指数基金呢? 因为债券基金的波动比较缓慢,定投的意义不是很大。想和大家讨论下,如何操作更优化?谢谢!
宝宝亲的回答如下:
目前股市大盘低位的时候当然是投资偏股票型基金,由于目前市场情况比较差,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市场做多能量不足。虽有利好,但也不可能像2006年一样一下飞高。所以这一两年做定投比较好,如果放在2006年当时大牛市的情况下,买基金还是一头扎进去,一次性购买享受直升的利润。债券型基金波动缓慢但做定投可以规避通货膨胀。而且买基金如果是单笔一次性买入的话,建议是分三次买入,卖出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分三次卖出,因为我们是小散户永远不知道哪个是底部,那个是顶部。分三次买,可以越买越降低成本,分三次卖是为了防止自己判断失误价格卖低了。这是我个人的建议,请参考。
[ 本帖最后由 宝宝亲 于 2009-6-16 23:29 编辑 ]
请走出理财的误区
1056797家庭理财
最大的理财风险不在于金融市场短期价格的上下波动,而在于通货膨胀侵蚀了长期辛苦资本累积的真正价值!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
市场短期的上下波动创造资产组合调整的绝佳机会,在下跌时以便宜的价格买进;在上涨时逢高出脱,藉买低卖高的机制达成长期稳定成长又能管理风险的目标。
对于短期投资者而言,
市场短期的上下波动牵动情绪反映,在下跌时产生恐惧而考虑出脱;在上涨时容易贪婪而加码追高,在买高卖低的循环下,终将难以战胜投资最大的对手-我们自己。
股市是万年的,不是靠一天的赌就能发达
股市进入调整阶段.
每年收益一次的是高管,每月都有收益的是员工,每天都有收益的是卖菜的,干活就有收益的是零工。 收益的大小与
机会的多少成反比,与结算周期成正比。每天都有的机会收益一定很小,遍地都是的机会是留给收破烂的。 越大的资
金,越高的收益,它们的机会其实不多。找到了或等到了那样的机会,它们其实只出动一次,眼花缭乱,到处都是机会
,市场上充斥着喧哗与骚动,在其中大呼小叫汗流浃背的身影,都是散户。争先恐后抢着埋头拾钱的,迟早被拾了。
越到高处,小资金的机会越多,大资金已经在结算;越到低处,小资金找不到机会(因为没有今天买进明天入帐的)
,才是大资金的机会,它的收益日在很远的地方。 穷人和富人最根本的区别是,穷人每天都在找机会,一天没有收益
他就会惶然不安,他最幸福的日子就是每天都能进点,所谓的细水常流。而富人知道,机会其实并不多。从时间上不
多,所以经常要等;从空间上也不多,所以要耐心寻找.要想有富人的心态,先改变内心的结算周期,不要为每天都
有的小收益沾沾自喜,不要为找不到小收益惴惴不安。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小钱来的很快。因为总是能够很快地来
点小钱,所以总是没有大钱。穷人眼尖手快,所以经常表现出聪明,尽管很小;富人动作迟缓,经常显得笨拙,事后
才知道那是若愚。穷人不吃小亏,经常占些小便宜;富人经常吃些小亏,占的都是大便宜。
8月19日股市行情心得(转贴):
创业板爆炒,主场大量资金就会撤出。
国际版扩大市场融资,股市供需失衡!
股指期货,做空股市!
所以社保,保险都跑了,只有散户还在死守等待解套。
[ 本帖最后由 宝宝亲 于 2009-8-20 12:49 编辑 ]
2009/06/14
全部回帖
转贴:财富规划元年走出三大误区 并非有钱人才可谈理财
从2007年人们逐渐关注理财市场以来,大众投资者的金融知识及经济知识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累,并快速运用。但投资者理财知识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并未马上建立起来,在市场火热的情况下,人们的投资观有所偏离,把投资与理财画上了等号,并产生了诸多误区。
市场中永远都有你的机会
2008年,随着股票、基金、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集体大幅滑坡,投资者悲观的情绪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个别悲观的投资者甚至对在2009年继续投资失去了信心。然而,随着春节之后A股市场持续走强,越来越多的人对2009年有了信心,2009年投资者在投资理财时应注意什么?对此,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理财师杨恋娜表示,不要对市场失去信心,机会永远都有,投资者要学会聆听市场,千万不要随波逐流、盲目跟风,逐渐培养良好的投资心态,建立止损机制,克服消极投资。
带着问题选理财师
多位读者在同记者交流时表示,他们有很强烈的理财愿望,但总觉得拿自己的钱,请别人打理不太放心。也有人担心,理财师会不会像保险推销员一样,缠着客户买产品。怎样才能选一个尽职的理财师呢?对此,中国银行成都锦江支行理财师相青的建议是:带着问题选理财师。先把自己的理财需求罗列出来,提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去咨询理财师,一方面听听他们的建议,另一方面也可以看看对方是否对市场融会贯通,是否能给出比较中肯的意见。相青说,"一个好的理财师,应该是长期'顾问式'的,有自己的观点,提出客观的建议。"
并非有钱才可谈理财
关于理财,许多人以为自己钱不多,可以暂时回避理财问题,实际上理财投资没有门槛,钱少有钱少的投法,钱多有钱多的投法。在国外,金融品种繁多,既有长线的,又有短线的。不过投资理财还需从定期小额投资开始,才是成功理财之道。此外,不少人把个人理财看成了即期收益的方式,对自己的家庭收支平衡性、资产配置以及投资产品等方面缺乏考虑,对未来生活和财务状况的变化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缺乏统筹规划。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理财师罗艺说,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在谈到钱时羞于启齿,尤其是对聘外人理财还是存有戒心。"其实,理财顾问业是社会专业分工的必然结果,要善于借助专业理财顾问的帮助,这是一种双赢策略。"
引用姐妹们的提问:
请姐妹们支招`买什么保险好?
说一下具体情况`
LP:25岁 LG:30岁
我目前辞职在家备孕`老公一个人工作
他公司有社保,我只有在老家参新农村合作医疗保。
想买一些意外还有重大疾病之类的保险`
之前没了解过,听朋友说过一些,迷迷糊糊的,请了解的姐妹支招`
有哪些比较合适的险种`哪家保险公司比较好?
宝宝亲回答:
首先声明我不是保险公司的,只是自己有研究过这行的东东,至于楼主目前的情况我和二楼宝宝他爸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去保险公司之前要知道,您先生的工作环境如果是比较相对安全的行业不属于高危作业的话,保险费用是可以和保险公司谈的,因为他们在卖保险给您的时候肯定是会对您家的情况做评级的。另外千万别买分红险,因为说是有分红,其实到年底真正兑现承诺的保险公司多得是,这就叫说得比唱的好听。建议像宝宝他爸说的那样,买消费险,以换取最大的利益。所以消费险就是每年交多少钱不返还的保险,很多人的思维是交了钱还想拿回来,这就不叫买保险了,如果还想拿回来的话,随便闭着眼睛买个基金,放个十年八年的收益率绝对比分红保险高,所以我家买保险就是消费险,投资方面是基金,这样组合比分红类保险来得更有保障和高利润。
[ 本帖最后由 宝宝亲 于 2009-6-16 23:30 编辑 ]
从2007年人们逐渐关注理财市场以来,大众投资者的金融知识及经济知识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累,并快速运用。但投资者理财知识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并未马上建立起来,在市场火热的情况下,人们的投资观有所偏离,把投资与理财画上了等号,并产生了诸多误区。
市场中永远都有你的机会
2008年,随着股票、基金、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集体大幅滑坡,投资者悲观的情绪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个别悲观的投资者甚至对在2009年继续投资失去了信心。然而,随着春节之后A股市场持续走强,越来越多的人对2009年有了信心,2009年投资者在投资理财时应注意什么?对此,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理财师杨恋娜表示,不要对市场失去信心,机会永远都有,投资者要学会聆听市场,千万不要随波逐流、盲目跟风,逐渐培养良好的投资心态,建立止损机制,克服消极投资。
带着问题选理财师
多位读者在同记者交流时表示,他们有很强烈的理财愿望,但总觉得拿自己的钱,请别人打理不太放心。也有人担心,理财师会不会像保险推销员一样,缠着客户买产品。怎样才能选一个尽职的理财师呢?对此,中国银行成都锦江支行理财师相青的建议是:带着问题选理财师。先把自己的理财需求罗列出来,提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去咨询理财师,一方面听听他们的建议,另一方面也可以看看对方是否对市场融会贯通,是否能给出比较中肯的意见。相青说,"一个好的理财师,应该是长期'顾问式'的,有自己的观点,提出客观的建议。"
并非有钱才可谈理财
关于理财,许多人以为自己钱不多,可以暂时回避理财问题,实际上理财投资没有门槛,钱少有钱少的投法,钱多有钱多的投法。在国外,金融品种繁多,既有长线的,又有短线的。不过投资理财还需从定期小额投资开始,才是成功理财之道。此外,不少人把个人理财看成了即期收益的方式,对自己的家庭收支平衡性、资产配置以及投资产品等方面缺乏考虑,对未来生活和财务状况的变化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缺乏统筹规划。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理财师罗艺说,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在谈到钱时羞于启齿,尤其是对聘外人理财还是存有戒心。"其实,理财顾问业是社会专业分工的必然结果,要善于借助专业理财顾问的帮助,这是一种双赢策略。"
引用姐妹们的提问:
请姐妹们支招`买什么保险好?
说一下具体情况`
LP:25岁 LG:30岁
我目前辞职在家备孕`老公一个人工作
他公司有社保,我只有在老家参新农村合作医疗保。
想买一些意外还有重大疾病之类的保险`
之前没了解过,听朋友说过一些,迷迷糊糊的,请了解的姐妹支招`
有哪些比较合适的险种`哪家保险公司比较好?
宝宝亲回答:
首先声明我不是保险公司的,只是自己有研究过这行的东东,至于楼主目前的情况我和二楼宝宝他爸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去保险公司之前要知道,您先生的工作环境如果是比较相对安全的行业不属于高危作业的话,保险费用是可以和保险公司谈的,因为他们在卖保险给您的时候肯定是会对您家的情况做评级的。另外千万别买分红险,因为说是有分红,其实到年底真正兑现承诺的保险公司多得是,这就叫说得比唱的好听。建议像宝宝他爸说的那样,买消费险,以换取最大的利益。所以消费险就是每年交多少钱不返还的保险,很多人的思维是交了钱还想拿回来,这就不叫买保险了,如果还想拿回来的话,随便闭着眼睛买个基金,放个十年八年的收益率绝对比分红保险高,所以我家买保险就是消费险,投资方面是基金,这样组合比分红类保险来得更有保障和高利润。
[ 本帖最后由 宝宝亲 于 2009-6-16 23:30 编辑 ]
2009/06/14回复
转贴:百姓理财需量力而行 选择适合的理财方式
国内家庭理财的一个普遍误区——人们往往遗漏了对个人风险收益需求和资金运用期限的分析,而这恰恰是理财的关键步骤。
具体来看,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个人资产中有多少是流动资金,多少是短期投资,多少是长期投资用来退休养老的。再分析每类资金可承受风险的能力,然后才是为风险承受度不同的资产匹配相应风险收益水平的理财产品。
这个资产配置的步骤往往被国内很多投资人忽略了,或者是没有仔细分析,只是想当然的决定,所以才会出现把所有的资产投在单一理财品种上的情况。比如全部用来购买货币市场基金,也难怪人们那么在意收益率的一点点风吹草动了。要不就是全部投在高风险的股票资产上,难免会在熊市中遭受惨痛的损失。
我们可以把各类基金产品和食品做个类比:
货币市场基金和超短债基金像我们喝的水,几乎人人都适合,能提供较好本金安全性和流动性,但预期收益率较低,适合短期资金。货币市场基金和超短债基金以投资剩余期限较短的、较高信用等级的债券、回购为主,不投资股票,不做新股申购,不投资可转债,因而完全规避了股市风险,对债市利率风险也不敏感。货币市场基金和超短债基金每个工作日免费申赎,赎回资金到帐快。
债券基金像素食,适合各类期望稳定增值的个人或机构投资人,能力争中长期本金安全、相对股票基金较稳妥的变现能力和中等收益,适合中长期资金。债券基金有类似“活期债券”的便利,每个工作日可以申购赎回,不用像柜台国债那样一期一期等;也没有固定的期限,投资人可根据自己的财务需求灵活安排;赎回时不会像定存或柜台国债,提前支取利率降低,而是按照有效赎回申请当日的基金份额净值计算赎回价格。
股票基金像荤食,适合高风险偏好及长期持有的资金,中短期波动较大,长期增值较高。其中指数基金始终保持95%的股票资产仓位,完全跟踪市场指数,适合牛市短期急涨行情;主动投资的股票基金,依据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风格及基金经理的运作,可在一定幅度内调整股票资产仓位或品种,业绩差异较大;在调整市或熊市中,平均表现常好于指数基金。
引用姐妹们的提问:
定期到了,该怎么投资
有定期到了,是给宝宝存的教育金
该怎么做呢
理财师让我买新基金,说有6个月的建仓期
羽珊让我买次新基金,说新基金现在在高位建仓,次新是便宜的仓
或者是买点实物黄金?可理财师说现在黄金已经是高点
不想买股票,不懂
已经每月定投4000
家里的保险也够了,暂时不想加
请高人指点
谢谢
宝宝亲回答如下:
建议如下:
一,买保险不要买所谓的分红险,这是保险公司抓住大家买了保险又想拿回钱的心理而创造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保险种类,如果有专业的培训过的人都知道,同样的金额用来买同样的分红险和消费险,分红险的保额远远低于消费险,所谓消费险就是每年投资一笔如果没有意外就拿不回来钱的这种。大家可以试比较一下就可以算出,举例如果同样的每年2万元买分红险您得到的保险赔偿是10万元的话,买定期寿险也许您就可以得到60万元甚至更高的保额。这只是举例,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二,没有必要给孩子买寿险,我自己也是孩子的妈妈,所以说这话不过分,因为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所以重点买保险保护的对象是家长,除非您的钱真的是很多可以考虑买一些教育险。
三,如果您想买保险又能拿回钱的话,买分红险,您就别指望保险公司给您承诺的年底分红利润有多高多高,因为他们自己心里也知道这只是销售时的话语,十年八年后的事情谁也不知道,所以最好的配置方式是:买定期寿险+基金或基金定投。很有意思的是,保险公司的推销员一般不喜欢销售定期寿险,也不知道是顺应大众消费的观念还是另有原因。
四,投资基金定投是好的习惯,但是建议在目前股票相对低位的时候可以一次性购买一些,如果以后涨起来了,可以享受更多的利润,如果目前买的点位相对以后高了,也可以通过定投来拉平成本。我就是这样操作的,目前收益不错,相当于做了一个即期交易和一个远期交易。
五,买基金和保险都是一样,不要听信别人怎么说怎么说,其实次新和新的基金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我就是去年买入一些老基金,收益率并不比新基金低。基金不是用新旧和目前市值价格来评估的。
六,目前中国的理财机构还不成熟,很难可以为您量身定做很合适的理财方案,加上您自己家庭的状况一直在变化中,要实现理财的目标不是靠一两个方案一成不变地就能达到的。所以请用知识武装自己,最好的理财师其实就是您自己,但是前提是要学习哟,加油加油!
[ 本帖最后由 宝宝亲 于 2009-6-16 23:31 编辑 ]
国内家庭理财的一个普遍误区——人们往往遗漏了对个人风险收益需求和资金运用期限的分析,而这恰恰是理财的关键步骤。
具体来看,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个人资产中有多少是流动资金,多少是短期投资,多少是长期投资用来退休养老的。再分析每类资金可承受风险的能力,然后才是为风险承受度不同的资产匹配相应风险收益水平的理财产品。
这个资产配置的步骤往往被国内很多投资人忽略了,或者是没有仔细分析,只是想当然的决定,所以才会出现把所有的资产投在单一理财品种上的情况。比如全部用来购买货币市场基金,也难怪人们那么在意收益率的一点点风吹草动了。要不就是全部投在高风险的股票资产上,难免会在熊市中遭受惨痛的损失。
我们可以把各类基金产品和食品做个类比:
货币市场基金和超短债基金像我们喝的水,几乎人人都适合,能提供较好本金安全性和流动性,但预期收益率较低,适合短期资金。货币市场基金和超短债基金以投资剩余期限较短的、较高信用等级的债券、回购为主,不投资股票,不做新股申购,不投资可转债,因而完全规避了股市风险,对债市利率风险也不敏感。货币市场基金和超短债基金每个工作日免费申赎,赎回资金到帐快。
债券基金像素食,适合各类期望稳定增值的个人或机构投资人,能力争中长期本金安全、相对股票基金较稳妥的变现能力和中等收益,适合中长期资金。债券基金有类似“活期债券”的便利,每个工作日可以申购赎回,不用像柜台国债那样一期一期等;也没有固定的期限,投资人可根据自己的财务需求灵活安排;赎回时不会像定存或柜台国债,提前支取利率降低,而是按照有效赎回申请当日的基金份额净值计算赎回价格。
股票基金像荤食,适合高风险偏好及长期持有的资金,中短期波动较大,长期增值较高。其中指数基金始终保持95%的股票资产仓位,完全跟踪市场指数,适合牛市短期急涨行情;主动投资的股票基金,依据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风格及基金经理的运作,可在一定幅度内调整股票资产仓位或品种,业绩差异较大;在调整市或熊市中,平均表现常好于指数基金。
引用姐妹们的提问:
定期到了,该怎么投资
有定期到了,是给宝宝存的教育金
该怎么做呢
理财师让我买新基金,说有6个月的建仓期
羽珊让我买次新基金,说新基金现在在高位建仓,次新是便宜的仓
或者是买点实物黄金?可理财师说现在黄金已经是高点
不想买股票,不懂
已经每月定投4000
家里的保险也够了,暂时不想加
请高人指点
谢谢
宝宝亲回答如下:
建议如下:
一,买保险不要买所谓的分红险,这是保险公司抓住大家买了保险又想拿回钱的心理而创造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保险种类,如果有专业的培训过的人都知道,同样的金额用来买同样的分红险和消费险,分红险的保额远远低于消费险,所谓消费险就是每年投资一笔如果没有意外就拿不回来钱的这种。大家可以试比较一下就可以算出,举例如果同样的每年2万元买分红险您得到的保险赔偿是10万元的话,买定期寿险也许您就可以得到60万元甚至更高的保额。这只是举例,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二,没有必要给孩子买寿险,我自己也是孩子的妈妈,所以说这话不过分,因为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所以重点买保险保护的对象是家长,除非您的钱真的是很多可以考虑买一些教育险。
三,如果您想买保险又能拿回钱的话,买分红险,您就别指望保险公司给您承诺的年底分红利润有多高多高,因为他们自己心里也知道这只是销售时的话语,十年八年后的事情谁也不知道,所以最好的配置方式是:买定期寿险+基金或基金定投。很有意思的是,保险公司的推销员一般不喜欢销售定期寿险,也不知道是顺应大众消费的观念还是另有原因。
四,投资基金定投是好的习惯,但是建议在目前股票相对低位的时候可以一次性购买一些,如果以后涨起来了,可以享受更多的利润,如果目前买的点位相对以后高了,也可以通过定投来拉平成本。我就是这样操作的,目前收益不错,相当于做了一个即期交易和一个远期交易。
五,买基金和保险都是一样,不要听信别人怎么说怎么说,其实次新和新的基金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我就是去年买入一些老基金,收益率并不比新基金低。基金不是用新旧和目前市值价格来评估的。
六,目前中国的理财机构还不成熟,很难可以为您量身定做很合适的理财方案,加上您自己家庭的状况一直在变化中,要实现理财的目标不是靠一两个方案一成不变地就能达到的。所以请用知识武装自己,最好的理财师其实就是您自己,但是前提是要学习哟,加油加油!
[ 本帖最后由 宝宝亲 于 2009-6-16 23:31 编辑 ]
2009/06/14回复
楼主说的不错,理解了保险的实质意义。
具有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既有保障又有收益,一分钱掰成了两分钱花,看起来的确好。
但,钱就这么多,既要保障,又要收益,到最后都是投资无收益,保障亦不足。
因为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讲,一分钱掰成两分钱的技术还没有被研究出来。
所以,我们还是需要自己多学习。主动掌握理财的几个基本工具
用少量的保费建立足够的保障,用其他的钱用在自己擅长的投资工具上。
具有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既有保障又有收益,一分钱掰成了两分钱花,看起来的确好。
但,钱就这么多,既要保障,又要收益,到最后都是投资无收益,保障亦不足。
因为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讲,一分钱掰成两分钱的技术还没有被研究出来。
所以,我们还是需要自己多学习。主动掌握理财的几个基本工具
用少量的保费建立足够的保障,用其他的钱用在自己擅长的投资工具上。
2009/06/14回复
有几个外国朋友和我提起过,他们很纳闷为什么在国外都没有分红险,所谓可以回收利益的险种在中国如此畅销,这种险就算是拿到外国也基本没有什么市场的。因为懂得理财的人都知道,这种理财方式只不过是自我心理安慰和理财下下策而已。
理财支招:走出基金定投五大误区 基金定投业务以其“长期投资摊低成本、积少成多复利增值、定时扣款省心省力”三大独特优势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此投资方式不但能平均成本、分散风险,而且类似于“零存整取”储蓄存款,只要去银行或证券营业部签约,就可实现自动投资,方便快捷,坐享收益。然而,基金定投不是万能的“赚钱”工具,作为一名投资者,有必要了解基金定投的一些误区,以免操作不当遭受损失。
误区一:任何基金均可做定投
许多投资者对各类基金的属性和特点不是很了解,以为所有的基金都适合做定投,从而选择了错误的基金进行定投。事实上,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差异,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基金都可以拿来做定投的。比如说,[url=http://baike.jinku.com/doc-view-6737.html]债券型基金[/url]收益一般较稳定,波动不大,采取定投和一次性投资效果相差甚微,做定投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而股票型基金波动较大,长期收益相对较高,定投优势突出,更适合用定投来均衡成本和风险。指数型基金也是定投较好的选择品种。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盘指数总是呈波浪式上升的,如果确定长期(如10-15年以上)的投资期,选择指数型基金就不必承受股票型基金中对于某只基金面临清盘或基金公司业绩的风险,是比选择股票型基金更加省事的定投选择。
误区二:基金定投不赚钱
基金定投产品的本质就是体现在“长期投资摊低成本、积少成多复利增值”的功能上,是在分享中国经济的果实,而不是短期牟取暴利。由于投资者选择以固定时间、固定金额投资某只基金产品,由基金[url=http://baike.jinku.com/doc-view-8426.html]托管人[/url](即银行)为投资者自动完成基金申购的理财方式,所以,即使基金净值短期出现暴涨暴跌,投资者也将获得一个平均值,可以较为稳定地获取长期投资的平均收益。而且在市场震荡波动期,基金定投可以让投资者避免选时选点的烦恼。不论市场行情如何波动,它都会定期买入固定金额的基金。当基金净值上升时,买进的份额较少,而在基金净值下降时买进的份额较多。长期累积下来,成本及风险自然会摊低,收益也就增加了。
误区三:只要市场波动就停止投资
巴菲特的股票从20元涨到10万元,并不是一路涨上去的,也经历过800跌到400,2000跌到500的时候,但巴菲特并没有买进卖出,而是始终持有。巴菲特投资多年,其投资年收益率也只是24%而已。所以我们平时看到身边的所谓股神都只是暂时的,他们迟早会被打回原形,更多的时候,要带着一份平常心长期来投资,别指望通过投机来一夜暴富。基金投资是一个长期投资的工具,投资低于3年是很可能看不到效果的,如果基金投资能坚持10年左右,收益往往非常惊人。但是,当市场出现暂时下跌时,基金净值往往也会暂时缩水,许多投资者会因恐惧在下跌时停止定投或者赎回基金。其实,投资者只要坚持基金定投,就有机会在低位买到更多基金份额。长期坚持下来,平均成本自然会降低,从而无惧市场涨跌,最终获得不错的收益。所以选择定投的最好时机反而应该是在市场震荡加剧的时候。
误区四:定投之后可以不闻不问
虽然定投强调的是长期投资,但也并不意味着扣款之后就可以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了。长线投资是指经过分析、判断和选择后,持有基金一年以上的投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长线投资理解为不闻不问,甩手不管。试想一下,市场上风云突变,再好的基金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投资者购买基金后不关心基金的成长,不了解基金公司的经营业绩,不知道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人的变化,一旦买入的那只基金业绩不好,或者基金公司出现问题,原来长线投资的梦想就会化为乌有。况且有的基金业绩确实不太好,已经明显感觉成长乏力,这时不变换投资品种就是下策了。因此,投资者投资基金后要经常关注基金的成长和变化。
误区五:任何一天都可当作扣款日
定投虽采用每月固定日扣款,但因为有的月份只有28天,所以为保证全年在固定时间扣款,扣款日只能是每月1-28日,如遇节假日将自动顺延。如果客户在签约时不指定具体扣款日期,银行一般会将扣款日期认定为当月的第一个交易日。此外,客户通过银行当日签约定投的,系统需要T+2日时间确认签约关系的成立,扣款日至少在T+2日以后方能交易。在扣款日,一旦法定交易时间内投资者指定的资金账户余额不足,银行系统会自动于次日继续扣款,并按实际扣款当日基金份额净值计算确认份额,如果扣款日账户余额不足,且违约次数达到三次,系统将自动终止投资者的基金定投业务,所以,投资者在确定扣款日时,一定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
[ 本帖最后由 宝宝亲 于 2009-6-16 23:21 编辑 ]
理财支招:走出基金定投五大误区 基金定投业务以其“长期投资摊低成本、积少成多复利增值、定时扣款省心省力”三大独特优势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此投资方式不但能平均成本、分散风险,而且类似于“零存整取”储蓄存款,只要去银行或证券营业部签约,就可实现自动投资,方便快捷,坐享收益。然而,基金定投不是万能的“赚钱”工具,作为一名投资者,有必要了解基金定投的一些误区,以免操作不当遭受损失。
误区一:任何基金均可做定投
许多投资者对各类基金的属性和特点不是很了解,以为所有的基金都适合做定投,从而选择了错误的基金进行定投。事实上,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差异,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基金都可以拿来做定投的。比如说,[url=http://baike.jinku.com/doc-view-6737.html]债券型基金[/url]收益一般较稳定,波动不大,采取定投和一次性投资效果相差甚微,做定投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而股票型基金波动较大,长期收益相对较高,定投优势突出,更适合用定投来均衡成本和风险。指数型基金也是定投较好的选择品种。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盘指数总是呈波浪式上升的,如果确定长期(如10-15年以上)的投资期,选择指数型基金就不必承受股票型基金中对于某只基金面临清盘或基金公司业绩的风险,是比选择股票型基金更加省事的定投选择。
误区二:基金定投不赚钱
基金定投产品的本质就是体现在“长期投资摊低成本、积少成多复利增值”的功能上,是在分享中国经济的果实,而不是短期牟取暴利。由于投资者选择以固定时间、固定金额投资某只基金产品,由基金[url=http://baike.jinku.com/doc-view-8426.html]托管人[/url](即银行)为投资者自动完成基金申购的理财方式,所以,即使基金净值短期出现暴涨暴跌,投资者也将获得一个平均值,可以较为稳定地获取长期投资的平均收益。而且在市场震荡波动期,基金定投可以让投资者避免选时选点的烦恼。不论市场行情如何波动,它都会定期买入固定金额的基金。当基金净值上升时,买进的份额较少,而在基金净值下降时买进的份额较多。长期累积下来,成本及风险自然会摊低,收益也就增加了。
误区三:只要市场波动就停止投资
巴菲特的股票从20元涨到10万元,并不是一路涨上去的,也经历过800跌到400,2000跌到500的时候,但巴菲特并没有买进卖出,而是始终持有。巴菲特投资多年,其投资年收益率也只是24%而已。所以我们平时看到身边的所谓股神都只是暂时的,他们迟早会被打回原形,更多的时候,要带着一份平常心长期来投资,别指望通过投机来一夜暴富。基金投资是一个长期投资的工具,投资低于3年是很可能看不到效果的,如果基金投资能坚持10年左右,收益往往非常惊人。但是,当市场出现暂时下跌时,基金净值往往也会暂时缩水,许多投资者会因恐惧在下跌时停止定投或者赎回基金。其实,投资者只要坚持基金定投,就有机会在低位买到更多基金份额。长期坚持下来,平均成本自然会降低,从而无惧市场涨跌,最终获得不错的收益。所以选择定投的最好时机反而应该是在市场震荡加剧的时候。
误区四:定投之后可以不闻不问
虽然定投强调的是长期投资,但也并不意味着扣款之后就可以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了。长线投资是指经过分析、判断和选择后,持有基金一年以上的投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长线投资理解为不闻不问,甩手不管。试想一下,市场上风云突变,再好的基金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投资者购买基金后不关心基金的成长,不了解基金公司的经营业绩,不知道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人的变化,一旦买入的那只基金业绩不好,或者基金公司出现问题,原来长线投资的梦想就会化为乌有。况且有的基金业绩确实不太好,已经明显感觉成长乏力,这时不变换投资品种就是下策了。因此,投资者投资基金后要经常关注基金的成长和变化。
误区五:任何一天都可当作扣款日
定投虽采用每月固定日扣款,但因为有的月份只有28天,所以为保证全年在固定时间扣款,扣款日只能是每月1-28日,如遇节假日将自动顺延。如果客户在签约时不指定具体扣款日期,银行一般会将扣款日期认定为当月的第一个交易日。此外,客户通过银行当日签约定投的,系统需要T+2日时间确认签约关系的成立,扣款日至少在T+2日以后方能交易。在扣款日,一旦法定交易时间内投资者指定的资金账户余额不足,银行系统会自动于次日继续扣款,并按实际扣款当日基金份额净值计算确认份额,如果扣款日账户余额不足,且违约次数达到三次,系统将自动终止投资者的基金定投业务,所以,投资者在确定扣款日时,一定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
[ 本帖最后由 宝宝亲 于 2009-6-16 23:21 编辑 ]
2009/06/14回复
陆杨:
汗,一堆硬伤。。。。别的我不懂,保险这块我还是有点点研究的。特别是数据上,没有调查研究还是不要乱转帖好了,还号称是资深人士,我真是晕倒在地。
查看原文你来过过招吧。

2009/06/14回复
楼上的不用酸酸的,我的帖子也是转贴过来的,在我看来人家就是资深的,因为我本来就不是行内人士,外行看内行就是专家。我最怕的就是某些号称是行内人士的专家明知山有虎还将客人往虎山推,就是要让大众多看看多听听各界的声音,大家都可以去自己学习分辨,希望您也能拿出您的见解,好让我们看看什么叫“硬伤”又该如何去疗伤。欢迎拍砖的来,这年头没有几个唱反调的,戏才不精彩……
2009/06/14回复
再转帖:工商银行总行理财支持团队保险组副组长高业伟先生
保险就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工具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那么怎么才能做到“预”呢?保险就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工具,因为保险具有分散风险、补偿损失、强制储蓄等多种功能,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此,每个个人、每个家庭的理财组合中都应该配置保险,并把它作为理财组合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一个家庭的保险规划涉及到需要多少保费、需要多少保额、谁最需要购买保险、应该购买什么保险等几个方面。针对此,在进行保险规划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保费支出要量力而行。许多人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应该拿出多少钱来投保,一般来说,保费支出额要根据家庭的收入支出、保险需求等多个因素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但按照通常的做法,一个家庭每年的保费支出应以年收入的10%为宜,因为如果保费太少,可能购买不到足够的保险;如果保费支出过多则会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
其次,保险金额要足额。一个家庭应该需要多少人寿保险呢?这个问题对每个已经拥有或者即将购买人寿保险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处于金融海啸下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像保费支出一样,保险金额特别是寿险金额的确定,也要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而确定,通常有多种方法可以帮助家庭确定保险金额,如倍数法、生命价值法、遗属需求法等,这几种方法各有特点和利弊,有的考虑了一般经验,有的则需要在进行科学的分析后确定。建议在进行规划时咨询专业人士,由其帮助确定合适的保险金额。
再次,保险对象“先大人后孩子”。对于应该先给大人投保还是先给孩子投保这个问题争论的已经很多了,有些人认为,孩子的抗风险能力弱,应该先给孩子投保,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应该先给大人投保,从保险的本质来说,后者无疑是正确的,即应该先给大人投保,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有句成语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一个家庭最需要投保的人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父母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往往比孩子更需要保障。因为只有父母健康,才能够保证家庭有持续的收入,孩子才能够正常生活和成长。所以,为了保证家庭安全,先给大人投保是最有必要的。
最后,保险类型“先保障后投资”。从功能上分,保险分为两类,即保障型和投资型,前者一般都可以较低的保费投入取得较高的保额保障,而后者的主要功能是投资,其保障功能一般都较为简单,且保额较低,不能很好地体现保险的“保障”功能。所以,在购买保险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但一般情况下,应该先将保障功能作为购买保险产品的主要目标,在满足了最基本的保障型保险需求后,再根据自身和家庭情况适当进行投资型保险的配置。
[ 本帖最后由 宝宝亲 于 2009-6-15 00:22 编辑 ]
保险就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工具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那么怎么才能做到“预”呢?保险就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工具,因为保险具有分散风险、补偿损失、强制储蓄等多种功能,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此,每个个人、每个家庭的理财组合中都应该配置保险,并把它作为理财组合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一个家庭的保险规划涉及到需要多少保费、需要多少保额、谁最需要购买保险、应该购买什么保险等几个方面。针对此,在进行保险规划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保费支出要量力而行。许多人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应该拿出多少钱来投保,一般来说,保费支出额要根据家庭的收入支出、保险需求等多个因素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但按照通常的做法,一个家庭每年的保费支出应以年收入的10%为宜,因为如果保费太少,可能购买不到足够的保险;如果保费支出过多则会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
其次,保险金额要足额。一个家庭应该需要多少人寿保险呢?这个问题对每个已经拥有或者即将购买人寿保险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处于金融海啸下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像保费支出一样,保险金额特别是寿险金额的确定,也要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而确定,通常有多种方法可以帮助家庭确定保险金额,如倍数法、生命价值法、遗属需求法等,这几种方法各有特点和利弊,有的考虑了一般经验,有的则需要在进行科学的分析后确定。建议在进行规划时咨询专业人士,由其帮助确定合适的保险金额。
再次,保险对象“先大人后孩子”。对于应该先给大人投保还是先给孩子投保这个问题争论的已经很多了,有些人认为,孩子的抗风险能力弱,应该先给孩子投保,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应该先给大人投保,从保险的本质来说,后者无疑是正确的,即应该先给大人投保,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有句成语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一个家庭最需要投保的人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父母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往往比孩子更需要保障。因为只有父母健康,才能够保证家庭有持续的收入,孩子才能够正常生活和成长。所以,为了保证家庭安全,先给大人投保是最有必要的。
最后,保险类型“先保障后投资”。从功能上分,保险分为两类,即保障型和投资型,前者一般都可以较低的保费投入取得较高的保额保障,而后者的主要功能是投资,其保障功能一般都较为简单,且保额较低,不能很好地体现保险的“保障”功能。所以,在购买保险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但一般情况下,应该先将保障功能作为购买保险产品的主要目标,在满足了最基本的保障型保险需求后,再根据自身和家庭情况适当进行投资型保险的配置。
[ 本帖最后由 宝宝亲 于 2009-6-15 00:22 编辑 ]
2009/06/15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