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接诊及网上看到有好多宝宝出疹的病例,妈妈们为了给宝宝寻求治疗方法可谓忙得焦头烂耳,加上求医又心切,因而在这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宝宝仍然免不了吃药打针之苦,还往往延误了病情。因为西医对疹病的基本病因还没有清楚的认识,更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现代中医对此病的认识也非常不一致,治疗思路和方法相当混乱。为了让大家从古中医理论角度去正确认识这个疾病,我整理了小儿疹病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MM。 小儿疹病(麻疹、急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病因:小儿本身体质脾胃功能虚弱,肝木失养,外界暑气感应,饮食燥热伤津或失调。病机:木气疏泄,肺气虚散,相火上逆,中气虚弱。辩证分析:一是顺证,二是逆证。顺证:表现为发热较高,精神较好,疹色红、形态饱满,疹出呈粒,四肢膝下都有,小便清或淡黄,量正常,无腹泻便溏。伴随症状可有咳嗽、鼻塞、泪多等。逆证:表现为发热不明显,面色萎弱,精神欠佳,嗜睡甚至昏迷,疹色不红,疹出不呈粒或成片,有的出疹不畅,要么一出即收回、要么疹闷难出。多伴有小便短少,四肢凉,如果伴有呕吐或腹泻,则比较危急,预后不良。在广州这个地方,因为气候在冬天时不是很寒冷,经常还会打雷,火热之气比较重,逆证出现的机会比较多些。治疗方法——小儿推拿:不管顺证还是逆证,下面的基本手法都用:清肝、清肺、小天心、分阴阳、补脾、清小肠、外劳宫;另外,要根据辩证相应增加对应手法。食疗:对于顺证,用黄豆、黑豆、饭豆、绿豆各10克,煮水或打成豆浆喝,只要有发热,不论麻疹是否已出,均可使用,有补养中气、调和木气、升肝清肺、收敛相火的作用。对于逆证,关键是要看小便,如果小便比较少、脉比较微弱的话,要加用肾气丸、巴戟天、乌梅、理中丸或四逆汤等。外治:可以用艾叶煮水连续洗3-5天;或者用红藤、苦参、荆芥穗、海风藤煮水洗澡,连续洗3-5天。变症:如果有消化不良,食滞的情况,上方要加些消食导滞的药,如神曲、鸡内金、麦芽、谷芽、淡豆豉等。或者直接用淡豆豉代替饭豆亦可。如果伴有咳嗽,不能用止咳化痰平喘的药,只用黄豆、川椒、五味子、白菜心等即可。如果出汗较多,小便长,烦燥,大便干燥或不大便的,去掉饭豆。用药禁忌:1、出疹本身就是肝气的疏泄太过引起的,发散的药物(包括退热药)会引起肝气疏泄更甚,虽能一时降温,但很快都会反复。2、出疹时中气都相对虚弱,寒凉的清火的药物(包括抗生素)会使脾胃功能受到损害,所以会越清越虚弱,精神会越清越差。3、出疹时相火上逆,表现出明显的热象,如果误用燥热的药,会将肝胆的火气激起,变成热邪壅滞,肺阴枯竭。4、牛奶、鸡蛋、肉类禁食。5、只要不发生呕吐或腹泻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可以不用吃药,一般静养7天也可痊愈。6、出疹时能每日服用葡萄干3-5克,能保证出疹过程平安,因为葡萄能温补肝肾,平而不燥,非常适合出疹时的病机。[ 本帖最后由 七弦琴 于 2010-1-19 11:59 编辑 ]
七弦琴:感谢你的支持!能让又需要的人学到实用的东西,是我的初衷。中医是好,也是难,所以要普及并不容易。我只是做了我喜欢做的并能帮到人的事查看原文是真的呢,我买了好多关于中医的书,总是看了没多少页就看不下去了哎,还是不懂就来这里问问你们专业人士吧
天lang妈妈:儿子两边耳背的地方长了很多红点点,在耳朵下面还摸到几个包包,是怎么回事呀?这几天晚上都很晚才睡,基本都要到11-12点,怎么办?查看原文你提供的症状太少啦,不好判断呢。小孩红点点痒不痒?是片状还是?吃喝拉撒睡情况呢?
今年“三伏天灸治疗”时间:入 伏:2017 年 7月 02日星期日初 伏:2017 年 7月 12日星期三中 伏:2017 年 7月 22日星期六中伏加强:2017 年 8月 01日星期二末 伏:2017 年 8月 11日星期五欢迎大家预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