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这篇文章,说得很实在,很细致,觉得很有用,放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下。、
如何帮孩子度过“入园焦虑期”(2009-09-09 17:02:35)
分离终归是要来临的,这是最难面对的一个难关,对孩子,对父母都是。如果前期陪伴孩子在园,使孩子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已消除,不再认为家长会把他抛弃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自己离开。但是,无论陪伴多长时间,在家长离开的时候,孩子仍然会感到痛苦。孩子入园期有两部分恐惧源:对环境不熟悉而产生的陌生恐惧,因家长离开而产生的分离恐惧。
怀着良好的心态,坚决果断地与孩子分离
送孩子的时候,要事先和孩子说好:“妈妈送你到幼儿园,你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下午放学时妈妈就来接你。”到了幼儿园,与老师事先约好做好准备,在孩子没有抓住妈妈的衣领或头发时,将他快速地放到老师怀里,然后,放松地微笑着与孩子说再见,并且马上离开(真正地离开,而不是躲在一边看着)。接下来的事,交给老师处理。这样几天过后,孩子就会发现妈妈离开后并没有什么危险,也就不会感到严重的恐惧了。
在离别时切忌与孩子缠绵。实际上这种缠绵都是家长不信任孩子能够承受离别的表现,更多是家长自己不舍得离开孩子,给孩子说很多的话,讲很多要离开的道理,不断地重复与孩子拥抱。这一过程使孩子酝酿了过多的离别悲伤,成人的行为又暗示了离别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孩子就会朝着家长暗示的方向,将这一过程变得异常艰难起来。
做好“分离适应期”孩子的身心护理
在分离期,孩子要独自一人面对幼儿园,心灵多少都会受到一些创伤。如果家长处理得当,孩子会很快地抚平伤痛,变得快乐起来。在分离期家长要面对孩子的心灵做精心护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会在分离的时候哭,就事先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别哭,只是和他说:“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说,上学的路上和孩子说说笑笑,讲一个小故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到幼儿园后,暗暗给老师一个眼色,双方配合好,然后果断和孩子说再见,转身离开。
第二、如果孩子在分别的时候,抓住了家长的头发或衣领,不要让老师抱住孩子的身体强行抢夺,这样做给孩子造成的恐惧要比离别还严重。如果孩子抓住家长的衣服或头发,家长可以将孩子抱在怀里轻轻抚摸着,慢慢将他的手从头发和衣服上拿下来,切忌强行拉下,然后平静地把孩子交给老师。如果孩子一直不肯松手,可以上孩子站在地上,家长蹲下来,两手扶着孩子的腋下,平静地对孩子说:“请放开”。如果这样还不行,妈妈可以轻轻掰开孩子的大拇指,孩子的手就会松开,然后立刻将孩子总供给老师,快乐地和孩子道声再见。
第三、如果孩子躺在地上打滚,就让老师蹲在孩子的身边,防止他爬起来再扑到妈妈怀里。妈妈让孩子看到自己快乐的面容,然后再见。
家长如果能在分离期做到每天都能果断、愉快地离开,孩子就不会由于分离而产生心理问题。
由“同化”到“顺应”所引发的心里失衡
孩子上幼儿园后不哭了,并不等于就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真正的适应要经历一个“顺应”的过程,从“同化”家庭到“同化”幼儿园。儿童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同化了自己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可是进入幼儿园后,一切都有了改变,老师不会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这种情况下,孩子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于新的环境。当成长起完全不适应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的生存方式后,孩子才算“同化”了幼儿园。
这个同化的过程,必须经历一个改变自己顺应幼儿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将这种变化过程叫做“顺应”。顺应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孩子就成长了。
淘淘入幼儿园的前期,准备做得非常好,他刚上幼儿园时基本不怎么哭,表现非常好,每天跟着老师快乐地参加各种活动,可能一回到家里,就变得不可理喻,专门找到各种理由哭闹,看上去像故意折磨家人。他的家人甚至不相信他在幼儿园的良好状态,不理解为什么他在幼儿园表现那么好,在家里却要这样的胡闹。
淘淘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顺应期现象”,淘淘白天的良好状态并不是从心理适应了幼儿园的表现,智商很高的他明白这里不是家,于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使自己表现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一天下来,淘淘透支了自己的心力,到了晚上,会感到疲惫不堪,心烦意乱。对家人的安全感以及家庭环境的舒适,使他可以放松地去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时家人能理解这一切,给予耐心的倾听,孩子就会发现,家庭仍然是自己的坚实后盾,从而能够补充白天透支的力量。孩子内心带着一个可靠的充满爱的精神食粮,第二天精力充沛地去应付还没能被同化的陌生环境。这对孩子非常有利的,就像一个吃饭了肚子要去打仗的士兵,无论心理上还是肢体上都充满了信心。
如果此时家长不了解孩子,不能耐心地倾听孩子,在孩子了发脾气时也忍不住向孩子发脾气,这样孩子就像一个饥饿了很久的人,不但得不到食物,还要看别人的狼吞虎咽,精神上更加饥饿,承受双倍的痛苦。第二天,孩子会带着痛苦不安去面对将要面临的人生最大的冲突。此时,孩子无法思考,无法选择,又过于渺小,从比例上来讲,离开家庭上幼儿园是人生最大的挑战,作为后方的家长一定要给前方的战士——孩子,准备好充足的给养,让孩子发现有一个温暖、坚实、依然如故地爱他的人群。
因此,顺应期的处理不当会加重孩子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