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作协调过程,数数的目的是为了确认物体的数量,但确认数量需要具备几个条件:正确点数物体的能力、将序数转换为基数的能力、说出总数的能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3~4岁的孩子虽然能正确点数实物,却常常不能说出被数物体的总数,而是随意地说一个数,或者用一个固定的数词来作答。所以,孩子在数数时,明明数出了8个物体,却回答一共有3个,这实际上是这一年龄孩子在计数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个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孩子目前对数数的意义特别是总数的意义还不理解。
我们知道,数数的目的在于确认所数物体的确切数目,当孩子对计数的目的不理解时,他仅仅是把计数当作一种配合点数动作的语言游戏,就像是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自然,在所谓的“数数”结束后,当你问他“一共有几个?”的问题时,乱回答一气了。
即时儿童理解了数数的意义,并且能够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它也未必能够认识到“最后数到的那个数就是总数”。因为对总数的意义的理解,有赖于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类包含”的逻辑观念。
在自然数的序列中,1、2、3、4……并不是简单的先后关系,而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其中每一个数都包含了前面所有的数,同时又被后面的数所包含。例如,1包含在2里,1、2包含在3里,1、2、3又包含在4里……所以当我们点到8这个数的时候,它不仅表示最后点到的这个物体,而且表示前面所有被点到的物体的总和。这就是总数的意义。孩子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地说出总数。否则,他只能把8理解成最后点到的那一个物体,而要问他一共是多少,孩子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如果我们要求拿5个物体来,孩子会很认真地从1到5数出5个物体,然后出乎意料地把第5个拿出来给你。其中的原因,也就不言不明了!
幼儿数学教育问答
1352379幼儿园早教
全部回帖

这是一个涉及到时间概念的周期性的问题。孩子提出这一问题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数的排列顺序有了一定经验,且把星期日当作了星期七,深信7的后面应该是8,而后产生出疑问:“为什么没有星期八”。给3—4岁孩子做解释时,如果和他们谈论历法,也许过于复杂和理性化,你一定也有这样的顾虑才感到为难对吗?那么,我这里有两个建议也许能帮你在孩子面前解个围。
第一,孩子的心灵是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的世界,在他们尚且无力理解超越他们接受能力的知识时,童话传说也许最能满足这一年龄孩子的求知欲。尽管孩子也知道童话不是真的,但是他们却乐于接受这样的一种解释。有一则故事《星期妈妈和她的七个孩子》(详见附录)可以讲给你的孩子听,让他(她)了解一周七天的排列和轮回规律,并让他(她)自己琢磨一下为什么没有星期八。也许,你会为终究没有给孩子做出科学的解释而担心。不过,就这个问题来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当孩子逐渐长大进入学龄期后,他们的知识面也将会随之扩展,同时他们也会有能力分辨童话传说中人们的想象和真实的历法规定之间的区别。到那时候,孩子就能自己找到儿时的问题答案了。
第二,除了上面的办法,你还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观察白天黑夜的轮回、季节的轮回、日落日升、月圆月阕、潮涨潮落等自然现象,来帮助孩子理解轮回现象,从而引申到记载时间的轮回。你可以和孩子共同在一个星期轮盘(如图7所示)上做白天和夜晚的记录,轮盘中的一格就代表一天,到了白天就贴一个太阳,到了晚上就贴一个月亮。你剪出来,让他(她)来贴,每天早晚各贴一次。当一周七天的格子都贴满时,就需要更换一个新的轮盘来贴,借此说明一周的轮回结束,新的一周即将开始。这样孩子也能领悟到:原来星期八就是第二周的星期一,不过人们不习惯那么叫罢了。
附:故事:《星期妈妈和她的孩子》
天宫里有一位美丽且做事认真的星期妈妈专管安排每一天的周历。她派她的七个孩子——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每人轮流值一天班,轮到谁值班,那一天就用谁的名字来表示。
七个姐妹按顺序排成队,每人值一天班,日子过得平平淡淡。
有一回,星期二和星期三悄悄商量:“咱俩长得挺像的,换着值一天班吧。”这下可乱套了。星期三的火车,提前一天就开走了,许多人没赶上车误了大事。本来星期二就要动手术的病人,虽然疼得哇哇大叫,却只能躺在床上等。星期六也挺调皮的,她伸出长脚,把星期五钩到自己后面去了。孩子们可开心了,纷纷从学校回家,不上课了。星期日爱睡觉,轮到她值班时,常常四脚朝天睡大觉,直到星期一来接班了,她还不乐意呢。星期妈妈知道这些事后很生气,这样下去可不行,她把七姐妹召集到一起,把人间发生的事情讲给七姐妹听,要求谁也不许捣乱,好好按顺序值班。
这以后七姐妹再没敢马虎过,日子又变得正常而有规律了。
第一,孩子的心灵是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的世界,在他们尚且无力理解超越他们接受能力的知识时,童话传说也许最能满足这一年龄孩子的求知欲。尽管孩子也知道童话不是真的,但是他们却乐于接受这样的一种解释。有一则故事《星期妈妈和她的七个孩子》(详见附录)可以讲给你的孩子听,让他(她)了解一周七天的排列和轮回规律,并让他(她)自己琢磨一下为什么没有星期八。也许,你会为终究没有给孩子做出科学的解释而担心。不过,就这个问题来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当孩子逐渐长大进入学龄期后,他们的知识面也将会随之扩展,同时他们也会有能力分辨童话传说中人们的想象和真实的历法规定之间的区别。到那时候,孩子就能自己找到儿时的问题答案了。
第二,除了上面的办法,你还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观察白天黑夜的轮回、季节的轮回、日落日升、月圆月阕、潮涨潮落等自然现象,来帮助孩子理解轮回现象,从而引申到记载时间的轮回。你可以和孩子共同在一个星期轮盘(如图7所示)上做白天和夜晚的记录,轮盘中的一格就代表一天,到了白天就贴一个太阳,到了晚上就贴一个月亮。你剪出来,让他(她)来贴,每天早晚各贴一次。当一周七天的格子都贴满时,就需要更换一个新的轮盘来贴,借此说明一周的轮回结束,新的一周即将开始。这样孩子也能领悟到:原来星期八就是第二周的星期一,不过人们不习惯那么叫罢了。
附:故事:《星期妈妈和她的孩子》
天宫里有一位美丽且做事认真的星期妈妈专管安排每一天的周历。她派她的七个孩子——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每人轮流值一天班,轮到谁值班,那一天就用谁的名字来表示。
七个姐妹按顺序排成队,每人值一天班,日子过得平平淡淡。
有一回,星期二和星期三悄悄商量:“咱俩长得挺像的,换着值一天班吧。”这下可乱套了。星期三的火车,提前一天就开走了,许多人没赶上车误了大事。本来星期二就要动手术的病人,虽然疼得哇哇大叫,却只能躺在床上等。星期六也挺调皮的,她伸出长脚,把星期五钩到自己后面去了。孩子们可开心了,纷纷从学校回家,不上课了。星期日爱睡觉,轮到她值班时,常常四脚朝天睡大觉,直到星期一来接班了,她还不乐意呢。星期妈妈知道这些事后很生气,这样下去可不行,她把七姐妹召集到一起,把人间发生的事情讲给七姐妹听,要求谁也不许捣乱,好好按顺序值班。
这以后七姐妹再没敢马虎过,日子又变得正常而有规律了。
2010/03/23回复

教孩子认识时间,可以发展孩子的时间知觉,引导他们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确实具有重要意义。但时间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个很抽象很模糊的概念,它不象孩子玩的玩具那么有形有色,也不象孩子吃的点心那么有滋有味。摸不着看不见,难怪我们常常会感到犯难。
其实,3—4岁孩子虽然不能建立年、月、日、时、分、秒等时间概念,但对一些笼统的并不十分确定的表示时间的词汇还是能够理解的,例如表示时间段的:“早上”、“晚上”;表示时态的:“以前”、“正在”、“后来”;表示时间长短或先后的:“很久很久”、“一会儿”、“先……后来……”等。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都与一定的事件紧密联系在一块,因此,你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事件来引导孩子学习和领会:
早上孩子起床的时候,可让孩子去看看天气,用“今天天气……”向家人报告;再让他(她)观察一下一家人早上都在忙什么,用“早上爸爸在……,早上妈妈在……,早上宝宝在……”进行表述;在去幼儿园的路上,也可让孩子说一说,早上都见到了谁,听到了什么。早上爸爸妈妈要去哪里,宝宝要去哪里?等。到了晚上,让孩子用“今天在幼儿园……”向家人说一说白天幼儿园的生活。还可以用“晚上,爸爸妈妈在……”“晚上,宝宝要……”来表述家庭晚间的生活。
在孩子的读物中,一些文学作品是孩子百听不厌的。有许多故事的开头都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这样的句式,你可以提醒孩子注意这样的时间交代,帮助孩子理解这些句式所指的时间含义。讲完一个故事,可问问孩子故事的情节发展线索,引导孩子用“故事开头是……后来……最后……”来进行复述。
孩子在独自玩耍,到了该吃饭或该洗簌的时候,你可以提醒孩子:还有一会儿就该……,或问问孩子:下面的时间,我们该干什么了?孩子自然就会意识到特定事件的时间要求,同时也会慢慢建立起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的时间观念。
另外你还可以用一些简便的方法来教孩子掌握时间。例如,在电子钟的8点位置贴一个标记,告诉孩子:如果白天短针指着标记时,宝宝就该走到幼儿园了。如果晚上短针指着标记时,宝宝就该向大家道晚安去睡觉了。有一位朋友曾告诉我,她的孩子原先每次刷牙都是马马乎乎地把牙刷伸进嘴里捣鼓两下就算完事。后来她就在孩子刷牙时摆上一只三分钟才能漏完的沙漏,要求孩子在沙漏没漏完之前,不能草草结束刷牙,那孩子于是学会了控制刷牙的时间。
以上这些方法,都能帮助你的孩子认识时间,你不妨也试试?
其实,3—4岁孩子虽然不能建立年、月、日、时、分、秒等时间概念,但对一些笼统的并不十分确定的表示时间的词汇还是能够理解的,例如表示时间段的:“早上”、“晚上”;表示时态的:“以前”、“正在”、“后来”;表示时间长短或先后的:“很久很久”、“一会儿”、“先……后来……”等。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都与一定的事件紧密联系在一块,因此,你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事件来引导孩子学习和领会:
早上孩子起床的时候,可让孩子去看看天气,用“今天天气……”向家人报告;再让他(她)观察一下一家人早上都在忙什么,用“早上爸爸在……,早上妈妈在……,早上宝宝在……”进行表述;在去幼儿园的路上,也可让孩子说一说,早上都见到了谁,听到了什么。早上爸爸妈妈要去哪里,宝宝要去哪里?等。到了晚上,让孩子用“今天在幼儿园……”向家人说一说白天幼儿园的生活。还可以用“晚上,爸爸妈妈在……”“晚上,宝宝要……”来表述家庭晚间的生活。
在孩子的读物中,一些文学作品是孩子百听不厌的。有许多故事的开头都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这样的句式,你可以提醒孩子注意这样的时间交代,帮助孩子理解这些句式所指的时间含义。讲完一个故事,可问问孩子故事的情节发展线索,引导孩子用“故事开头是……后来……最后……”来进行复述。
孩子在独自玩耍,到了该吃饭或该洗簌的时候,你可以提醒孩子:还有一会儿就该……,或问问孩子:下面的时间,我们该干什么了?孩子自然就会意识到特定事件的时间要求,同时也会慢慢建立起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的时间观念。
另外你还可以用一些简便的方法来教孩子掌握时间。例如,在电子钟的8点位置贴一个标记,告诉孩子:如果白天短针指着标记时,宝宝就该走到幼儿园了。如果晚上短针指着标记时,宝宝就该向大家道晚安去睡觉了。有一位朋友曾告诉我,她的孩子原先每次刷牙都是马马乎乎地把牙刷伸进嘴里捣鼓两下就算完事。后来她就在孩子刷牙时摆上一只三分钟才能漏完的沙漏,要求孩子在沙漏没漏完之前,不能草草结束刷牙,那孩子于是学会了控制刷牙的时间。
以上这些方法,都能帮助你的孩子认识时间,你不妨也试试?
2010/03/23回复

我家猪跟爷爷去坐缆车
他想坐5号车,可是人太多没有坐到,就上了下面一辆
在车上,爷爷问小猪,我们坐的是几号车啊?
小猪回答:6号!
车上的人很惊讶,问他,你怎么知道的啊?
小猪回答:我们没有坐到5号车,我们后面的是7号车(窗户里可以看到后面一辆车的号码),那我们坐的当然是6号了。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这种数学的思维了
他想坐5号车,可是人太多没有坐到,就上了下面一辆
在车上,爷爷问小猪,我们坐的是几号车啊?
小猪回答:6号!
车上的人很惊讶,问他,你怎么知道的啊?
小猪回答:我们没有坐到5号车,我们后面的是7号车(窗户里可以看到后面一辆车的号码),那我们坐的当然是6号了。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这种数学的思维了
2010/04/0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