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话你知 论“屎忽”

如果你碰到一些来家做客的人,久坐不走,如同黏性强的糯米似的粘在椅子上,你的心一定笑称此人为“糯米屎忽”。
广州话说的“屎忽”,北方话的口语词是“屁股”, “屎忽”又写作“屎窟”,其实它的本字是“胐”。宋代韵书《广韵》(成书于1008年)对“胐”的注释是:音读“苦骨切” 广州话说“屎忽”,折合成今天的广州音是:fat1,与“忽”或“窟”同音;词义是“胐臀”,即臂部,说白了也就是“屁股”。
既然是口语词,自然就有与之相关的熟语。常听到大人呵斥小孩儿道:“又试屎忽痕喇?”,并不是说孩子的屁股又痒了,而是做错了事,该打!
愿受奖励还是愿受惩罚?说成是“打边炉定打屎忽”。根据实际情况办事或处理问题,同时也表示做事要尽量节省,勿铺张浪费可说成是“度住屎忽裁裤”,而“捉虫入屎忽”无异于自找麻烦。
“屎忽鬼”指两面三刀者,如果某人大叫:“正屎忽鬼嚟嘅”,拿拿声大家马上走人。
表示不想看的人或事,有一则歇后语:“屎忽生疮———冇眼睇”。旧时,老百姓绝对不敢惹官府人员,否则会被打得屁股开花,民间流传:“斗官穷,斗鬼绝,斗到衙门屎忽裂”。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