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亲属说,可以不要赔偿,但要求将事实全部还原,给他们一个说法。
1214784谈天说地
众亲友赶到殡仪馆,准备陪杨峰去认尸。此前,杨峰发动200余亲友帮助寻妻。
确认妻子死讯后,杨峰情绪激动,站在凳子上向媒体讲述寻亲遭遇。
2011年7月23日晚,32岁的杨峰,身穿红色睡衣,在绍兴家中悠然自得地看着电视,心头不时牵挂着怀孕已7个月、人在旅途的妻子陈碧。但这平静的气氛在10点左右终止,一个霹雳击中了杨峰。
睡衣都没来得及换
妻子和岳父母、妻姐、外甥女5位亲属所乘坐的D3115次动车出事了!接到这个电话,杨峰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开上车,拉上堂弟,从绍兴赶往温州,一路飞驰近4个小时,终于在凌晨时分来到这片遍地狼藉的现场。
凌晨2点的雨中,他和堂弟踩过稻田,趟过小河,拨开穿梭的人群,先从地面的车厢找起,一无所获。再顺阶梯爬上桥,为了突破障碍,杨峰用力砸破好几块车窗玻璃,大喊“陈碧、陈碧”。妻子手腕戴的表,手上戴的结婚钻戒,都是他找寻的标志物。可是,一直到第二天上午11点,杨峰还是一无所获。
还是不甘心,也不能甘心,五位亲人六条人命!杨峰电话发动两百多名各地亲友,帮助他在温州各大医院寻找。尽管还是没有找到妻子,但三位亲属已确认罹难。万幸的是,老丈人在事发时,觉得列车开得太慢就站起来走动,在过道上幸免于难。
杨峰在东奔西跑中,突然想起自己还穿着睡衣,于是拜托朋友在地摊上买了上衣裤子。25日10点,杨峰来到事发地附近的殡仪馆,还是没找到妻子的名字。但一位朋友提供了一条线索,康宁医院收治了一个孕妇。杨峰又赶紧开车前往康宁医院,但还是没有陈碧。
在殡仪馆默默祈祷
在医院时,一个四处询问的保险公司人员引起了杨峰注意。在他手上的名单里,杨峰看到了陈碧的名字,得知殡仪馆有一具孕妇尸体。11时50分,他焦急地踏上返回殡仪馆的路。路上,电话响起,那是通知自己爱人下落的电话,原来,陈碧所乘坐的16号车厢受到严重撞击,不幸被毁容,因此无法登记。
一直没有掉眼泪的杨峰此刻还是强忍悲痛,只是接电话的声音出奇得大,带着一夜大喊的嘶哑嗓音。挂了电话,他沉默片刻,下车后迅速跑向太平间,将其他亲友甩在脑后。在等待其他亲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殡仪馆空荡荡的椅子上,闭上双眼,口中念着:“希望不是她,希望她被好心人救走”。
3分钟后,他第一个走出太平间,和进去时的表情一样坚韧,但眼圈红红的。他隐忍的悲伤让亲友和媒体动容。
■ 声音
遇难者家属洒泪安置点
本报讯 数十个小时未合眼的杨峰,一直在寻找D3115次动车上的爱妻。昨天下午,噩耗被证实。
事故中,他的岳母、妻姐、外甥女、妻子,还有他尚未出生的孩子丧生。
昨天下午,杨峰出现在温州市23中安置点,浑身披麻戴孝。
他说自己24日凌晨2点半到达出事地点时,“现场已停止救援,他们说没有生命迹象了”。但是,妻子和岳母的遗体是24日下午才找到的,“我太太(当时)就在下面,为什么没有营救?”由于妻子不幸被毁容,杨峰流泪问道:这是撞的,还是被挖的?
杨峰还说,就在现场救援人员宣布车厢内没有生命迹象后,仍然找到了一名生还的小女孩。如果当时继续抢救,他的妻子或者其他乘客,是不是还有可能生还?
杨峰亲属说,可以不要赔偿,但要求将事实全部还原,给他们一个说法。
2011/07/26
全部回帖
哎, 會有真相嗎?
2011/07/26回复

杨峰凌晨就从家里赶到了事故现场,但是由于武警封锁了现场,他无奈之下,只好通过小路农田穿越到现场,其间又浪费了1个多小时,真正到达车旁的时候才是凌晨2点多,那个时候,据说,只看长官在给集结的士兵训话,基本已经放弃搜救准备处理现场了。
2011/07/26回复

7月24日开始,传中宣部连续下发禁令着手为报道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降温。
有媒体传言称,中宣部通知各媒体称,“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各媒体要及时报道铁道部发布的消息,各地媒体不派记者去采访,特别是要管好子报、子刊和网站,不要链接高铁发展相关信息,不做反思性报道。”
另一禁令则要求,“1、死伤数字以权威部门发布为准;2、报道频度不要太密;3、要多报道感人事迹,如义务献血和出租车司机不收钱等等;4、对事故原因不要挖掘,以权威部门的发布为准;5、不要做反思和评论。”
上述禁令是否准确,目前尚无法确认。不过确有报纸编辑确认,中宣部向多家媒体发出了以新华社报道为准的禁令,除了直接指令记者的报道方向外,中宣部通过向媒体施压,点名要求召回记者的办法,为此事报道降温。
7月24日,有多家派出记者参加上述发布会的媒体都收到中宣部给报社主管单位的电话。
有资深媒体人称,首先,官方通过这场发布会的签到名单,收集出席记者名单与从业媒体,并上报中宣部相关部门。随后,中宣部官员就打电话给报社的主管单位,要求召回记者,“不是直接打给报社,还不准问是哪个部门,哪个人打电话来。”
有广东媒体的记者披露,24日广东省委宣传部发出通知,“目前,在温州火车出轨事故现场采访的我省媒体记者有
:羊城晚报(夏杨等2人)、南方电视台(徐静、姚宏等两组5人)广州日报(邱伟荣等2人)等等(略)。请速撤回记者。”
有媒体称,中宣部这一措施,比直接的禁令与报道指令更为精细,更为隐秘。
对此,一家广东媒体的资深编辑说,“面对***的舆论管控、灭失真相的反人类行为,我们沉默就是在做帮凶,历史会写上你我的懦弱的。”
当天下午,《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宝成通过EMS向铁道部办公厅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铁道部公开723事故中死伤者信息。他说,“我们想知道真相。”
有媒体传言称,中宣部通知各媒体称,“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各媒体要及时报道铁道部发布的消息,各地媒体不派记者去采访,特别是要管好子报、子刊和网站,不要链接高铁发展相关信息,不做反思性报道。”
另一禁令则要求,“1、死伤数字以权威部门发布为准;2、报道频度不要太密;3、要多报道感人事迹,如义务献血和出租车司机不收钱等等;4、对事故原因不要挖掘,以权威部门的发布为准;5、不要做反思和评论。”
上述禁令是否准确,目前尚无法确认。不过确有报纸编辑确认,中宣部向多家媒体发出了以新华社报道为准的禁令,除了直接指令记者的报道方向外,中宣部通过向媒体施压,点名要求召回记者的办法,为此事报道降温。
7月24日,有多家派出记者参加上述发布会的媒体都收到中宣部给报社主管单位的电话。
有资深媒体人称,首先,官方通过这场发布会的签到名单,收集出席记者名单与从业媒体,并上报中宣部相关部门。随后,中宣部官员就打电话给报社的主管单位,要求召回记者,“不是直接打给报社,还不准问是哪个部门,哪个人打电话来。”
有广东媒体的记者披露,24日广东省委宣传部发出通知,“目前,在温州火车出轨事故现场采访的我省媒体记者有
:羊城晚报(夏杨等2人)、南方电视台(徐静、姚宏等两组5人)广州日报(邱伟荣等2人)等等(略)。请速撤回记者。”
有媒体称,中宣部这一措施,比直接的禁令与报道指令更为精细,更为隐秘。
对此,一家广东媒体的资深编辑说,“面对***的舆论管控、灭失真相的反人类行为,我们沉默就是在做帮凶,历史会写上你我的懦弱的。”
当天下午,《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宝成通过EMS向铁道部办公厅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铁道部公开723事故中死伤者信息。他说,“我们想知道真相。”
2011/07/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