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骑鲸之旅:怎样为孩子挑选绘本?怎样千方百计"引诱"孩子去阅读

10143105婴幼育儿

全部回帖
  我也有自己的极限:咳嗽咳得肺都快吐出来了,米尼还一个劲要求“妈妈,再读一本好吗?”。某本绘本明明已经讲了上千遍了——换一本吧?不行!孩子坚决不同意。工作和家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可时间一到,米尼捧着书推开众人就来了:“妈妈,该读书了。”或者一群家长站在一起,这个说:“我孩子能背十几首诗了!”那个说:“识字图我们都认了三四张了。”轮到我的时候,我张口结舌,尴尬微笑。
  对一个普通妈妈(或爸爸)来说,亲子共读是特别耗费精力和情感,比较花钱(相比而言),并且需要巨大的自信心与定见方能支撑前行的事。要突破极限别无他途,只有冲破所有外在和内在的、心理和体力上的阻隔,排他地、别无异议地守护在孩子心灵之畔,只有靠你自己。
2013/07/28回复
  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识到,我也是经过许多深夜,才突然发现:共读——两年乃至十年——这样的承诺已是灵魂之约。共读双方都需要付出不可计数的心力,父母更需要巨大的力量,来和以前那个懒惰的、守成的、虚荣的、困于琐碎生活而缺乏想象力的自己搏斗。而那个本来的自己,就是极限。在每次捧起书时,她(他)都会冲出来喊“停”,喊“我累了”,喊“够了,这样就行了”。那个本来的你,对这趟波澜壮阔的灵魂之旅缺乏想象。
2013/07/28回复
  如何突破极限?如果是半年前的我,可能会罗列下许多小要点和技巧。但现在,我发现——只要坚持读就行。如果小鲸鱼们在初期尝到共读的快乐,他们会爱上共读。接着,在你遇到极限,并仍坚持捧起书,机械地、木然地读着时,奇迹突然出现了——那些小鲸鱼会引导你,启发你、调动你。只要你像辛勤的老农沉默而无所求地翻动土壤那样翻动绘本,孩子们一定会从灵魂里开出热烈的花来呼应你。
  没错,突破极限的唯一力量是爱。但这个“爱”,并不单纯指母爱(父爱),而是互爱。当面临极限时,坚持下去,并把引导权交给孩子,他们会为此行护航。
  
2013/07/28回复
共识
  许多妈妈告诉我,她们的共读计划曾遭到家人诸多质疑和非议。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但当我们家在短短一两个月时间里一下子涌进一两百本体积庞大、花费不菲的绘本,家庭空间被严重蚕食时;当家人看到米尼瞪着懵懂吃惊的双眼,听着我指天画地时,我也听到过“这种书都在骗钱吧?”“孩子这幺小怎么听得懂这些?”“编些故事跟他说就行了!”这样的话。
2013/07/28回复
  如果计划未来数年内延续和孩子的共读,就需要家人在精神上、时间上、住宅空间上,乃至经济上的认可和支持。一帆风顺的共读绝不单是你和孩子两个人的行为。从这个角度上说,孩子两岁前,你已经迫切地需要取得全家的共识,为日后的共读行为打下坚固基础。一个好的共读引导者,有责任让全家人意识到:共读不仅仅是亲子游戏,共读带来爱。你有责任让全家成员共享骑鲸之旅的旖旎风光,并像舰长一样指引方向。
2013/07/28回复
取得全家共识,我是以如下步骤进行的
   A. 分享绘本带来的爱。绘本中有许多讲述家庭之爱的优秀图书,如《我爸爸》《我妈妈》《爷爷一定有办法》《魔奇魔奇树》《先左脚,再右脚》《给爸爸的吻》《团圆》《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因为讲述的是熟悉的家人,一岁半之后的孩子都会投入阅读。这些书总能激发孩子们内心的爱。米尼经常拿着这些书,依偎在外公(或外婆或爸爸)怀里,说着“看到这本书就想你了”“绝对不要和爸爸分开”“一定要保护爷爷”这样甜蜜的话。能带来爱的绘本是不会被人拒绝的。(注意:在挑选“举家共爱”的绘本时,需考虑到老人的心理忌讳。有些讲隔代感情的绘本涉及死亡,如《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爷爷变成了幽灵》,挑选时建议参考家里情况决定。)
2013/07/28回复
   B. 分享绘本带来的成长。真正尊重灵魂的共读是不需要炫耀成果的。但让家人感受到“绘本给孩子带来成长”是取得共识的上好法门。有段时间,我常对家人说:“米尼刚说起的这个形容词是从某本绘本里学来的!”“他从绘本里学到了红绿灯的道理!”慢慢地,我妈我爸也会要求我:“给米尼找找不怕打针的绘本吧。”“有没有让孩子不怕妖怪的绘本呢?”当家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时,是他们认可共读、接受共读的美好开端。
2013/07/28回复
  
   C. 邀请家人参与共读。获得全家共识最好的法门,莫过于邀请家人参与共读。我们家设有几本“归爸爸念”的书。这些书是我先生觉得有趣,乐于和孩子共读,并自己购买的书。比起绘本,我爸我妈更愿意说些传统故事,他们从书店买了一套《小小孩影院》,在他们的“亲孙时间”给米尼讲《猴子捞月》《聪明的乌龟》《龟兔赛跑》等故事,很快米尼就也能绘声绘色地讲了。我婆婆——米尼的奶奶——年纪大了,每隔一段时间来和米尼待一阵子。她只会说家乡话,但每逢她说起往事,我会拉米尼在边上认真地听,同时把大意告诉米尼,说“奶奶说的故事真好听!”。让孩子听历经岁月的灵魂的讲述,是他们的福气。哪怕仅仅沉浸在当时的气氛中,他们也会因为感受到爱和尊重,让心灵越来越敞亮开阔。另一方面,对家人来说,“孩子喜欢我说的故事啊”是个鼓励,他们进而也能够接受“孩子喜欢故事”的说法,成为共读的拥趸。
2013/07/28回复
  当然,亲子共读经常是属于被窝、属于你和孩子彼此唇齿之间、属于安静夜晚的。但它绝非“关上门”的、“有门槛”的、“高高在上”的游戏。取得家人共识的亲子共读,使骑鲸之旅更多元、更有生机,它是拒绝孩子成为书呆子的第一步。
2013/07/28回复
书目
  每个刚刚进入骑鲸之旅的父母都迫切需要书目,我也是。在之前的笔记中,我也曾列举过许多“找到适合我孩子的绘本”的方法。回想起来,我也曾从共读的先行者那里得到很多帮助。共读父母之间的呼应和互助都源于对孩子的爱,是非常可贵难得的。
  然而,在共读父母的互助圈中,总会遇到这样的爸爸妈妈,他们会说:“上次某某推荐的某本书,根本不适合我家孩子,白花钱了。”“某某推荐的书,里面的情节让我孩子学坏了。”在各种论坛、书评留言板,乃至自己的微博里,我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这样的留言。所以,我想和怀着这样心态进行共读的父母谈谈。
2013/07/28回复
  由于每个孩子个性不同,当家长把那些被广泛推广的共读书目嫁接到任何一个孩子身上时,无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失败。为此我还写过一篇关于“失败之书”的绘本笔记。但如果抛弃经济上的痛感,“失败”也是共读中非常奇妙的一环。想象一下,你把孩子不喜欢的书合上,对孩子说:“如果这是你现在还不能接受的东西,我们就先放在一边吧。”这恰恰是父母开始学习放开自我权威,尊重孩子选择的契机。日本最知名的当代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就曾说过,父母不该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卸给某些“专家”,希望“专家”能说出让育儿过程一帆风顺的话,从而放弃本该和孩子一起承担的失败、挫折和停滞。如果你对“专家”过分怀抱希望,就不可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孩子所处的境地。
2013/07/28回复
  在到达所向往的亲子共读的“自由”之前,首先必须自己承担责任。对父母而言,这过程总带着痛苦。因为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笨拙、无助、刚愎自用、精力不济……但要知道,没有孩子需要十全十美、万无一失的教育。当孩子们和我们一起经历无数错漏,发现爸爸妈妈站在所有错误、琐碎、失败之中——还在奋力为自己大声朗读,孩子们就会意识到,什么是勇气、责任和爱。
  所以,查考所有资料,再用自己的直觉和信心为孩子制订个人阅读计划——哪怕错漏百出,都是你的权力和爱。不要把责任推诿给任何“专家”或组织。这意味着父母从一开始就甘愿处于自己孩子教育的附属地位,甘愿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和可靠性存疑的他人。
  请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骑鲸之旅最珍贵的自由自在。
  
2013/07/28回复
heheuuheheuu93楼
有用,留印。
2013/07/28回复
书架的魔法
  在《骑鲸之旅1》的笔记中,我介绍了“独立书架”在哪怕十八个月大孩子的共读中所取得的巨大作用。现在,如果孩子“独立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书架的第二个魔法就出现了。
  为了说明书架的第二个魔法,得先说说“超市和书店码堆”魔法。在快销品营销策略中,产品在卖场上出现在什么位置、是否触手可及、是否有显著标志,都会强烈暗示与影响购买者的选择。当米尼有超过两百本绘本,必须有三排书架才能容下他的库存书时,我开始把他的独立书架想象成一个书店(或者超市),引入超市和书店的“整理陈列柜方法”。
2013/07/28回复
  孩子永远在“旧世界多么有安全感”和“新世界真有趣”这样两种情绪中摇摆。米尼的三层书架,底下那层总放一些他看过的书,是他“蹲下身就可以追溯的过去”;伸长胳膊可至的那层,是他没读过的书,是他“努力一下就可以理解的未来”;与他视线平行的那层非常重要,这里放着他近期读的书,他走来走去时就可随时浏览、取阅。
  书架中间这层“重要”的书,一直以沙漏似的极其缓慢的速度变化着。每隔一周,会有三四本阅读过的图书被放入底下一层(过去),或上面一层(经检验现在还接受不了),代入新书。这样保证他总能“温故”,却在选择时常能“知新”。被他所热读过的书常会消失一阵,又回来,带来他回忆中的惊喜。
2013/07/28回复
【共读案例】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作者:(美)汤米·狄波拉 文/图
  译者:孙晴峰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我一直认为,应该和孩子谈论两件事:无常和父辈。
  我们共同生活在不断流逝、不断失去的人生中。孩子和父母、和父母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在不同时空里奋力而孤独地爱着对方。这就是世代。无论孩子多小,他都有权利知道:这个世界容易时移世易、容易沧海桑田,但虽然肉身易逝,却依然有什么永不蹉跎。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给了像我这样软弱的父母诉说这一真相的勇气。
  在共读这本书时,我第一次尝试和二十二个月的米尼谈到死。虽然心里打着鼓,但我还是选择直接使用“死亡”“去世”这样的词,看着他的眼睛,而不隐晦吞吐。
  
2013/07/28回复
  在这本书里,幼小的汤米总喜欢和九十四岁的曾外婆一起“绑”在椅子上,吃着针线盒里的糖果,一边聊天,一边度过一个下午的时光。后来,曾外婆去世了,汤米知道她再也不会回来了。妈妈却说:“每当你想起她,她会回到你记忆里”,“你看到的流星,都是她给你的亲吻”。
  读完这本书后有一天,我们家保姆唐阿姨的妈妈去世了,她请假回了老家。那天傍晚,我和米尼手拉手散步时谈起这事。我问他:“米尼,老奶奶死后会怎么样呢?”他想了想。我等着他。
  我以为他会按书上的逻辑回答我:“人死后会变成流星。”但他慢条斯理地回答:“死,就没有糖吃了。”
2013/07/28回复
  这是个意外的答案。我随手记在自己的微博里。在美国进修临终心理关怀的朋友看了后,和自己的导师谈及此事。据说,她导师认为未满两岁的孩子给出这样的答案很RARE,因为他们难以把“死亡”和“不存在”“没有”联系在一起。
  和朋友谈完话的那个晚上,米尼睡觉后,我独自坐在沉沉黑夜中回忆这本书,突然意识到,自己也缺乏承认“不存在”的勇气。我们说起死,宁可接受变成流星、变成蝴蝶,甚至变成厉鬼的结局,也无法理解彻底的空性。
  直视空无,需要最勇猛的智慧。
2013/07/28回复
《第五个》
  作者:(德)恩斯特·杨德尔 文  (德)诺尔曼·荣格 图
  译者:三禾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在我害怕的时候,我最反感别人对我说:“不许怕!”“这根本没什么好怕的!”我会不可抑制地感到更害怕,且在害怕的情绪中倍感孤单。
  大多数人也和我一样吧。因此,那些能说服大众克服和超越恐惧的人/物显得很有力量。对婴幼儿来说,《第五个》也是这样一本“有力量”的绘本。
2013/07/28回复
  
  一群小玩具在黑漆漆透着灯光的小屋子前列队坐着,一只轮着一只走进小屋去——再走出来,断了鼻子的小木偶排在最后,怀着越来越忐忑和孤独的心情,等待着自己未知的命运。对孩子而言,这样的故事不啻于为他们量身订制的“悬疑大片”了吧。
  小屋子里究竟有什么?小木偶的命运会怎样?当绘本翻到最后一页,图画视角像镜头一样有了偏移,我们顺着小木偶的目光,看到小屋子里站着一位笑眯眯的、为玩具们疗伤的大夫,一切才恍然大悟。
  孩子们向来以感性为主导认识世界。在他们心中,疾病的痛苦比起在陌生又冰冷的医院接受各种莫测的诊断所带来的痛苦,要小得多吧。不,不仅是看病,所有陌生、无法自主的命运,都是柔弱的孩子们心中最大的恐怖。
2013/07/28回复
猜你喜欢

在家的全职妈妈 每天都在做什么?

绘本推介——讲故事真好

分享下我家妞喜欢过的书吧

与想象力有关的有趣绘本

【7月睡前故事】+ 绘本世界多美妙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21条建议,欢迎补充

热点推荐

广州赏梅正当时 从化花海错过要等明年

长见识了!萤火虫动漫嘉年华好热闹

怒省2300!苹果15免费维修成功

寒假还没有开始 寒假作业布置了一堆

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2025年装修交流群 杜绝踩坑等你加入

纠结 用热水器划算还是用天燃气划算

国补国补又来啦

老公看王刚师傅学做菜 成品还不错

朴朴的羊扒中看不中用 肉质很一般

广州塔下的惊喜 好听音乐市集开集!

干饭人的最爱!青椒炒牛肉好下饭

今天买到一块好牛腩 做清汤腩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