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孙园早期毕业孩子该上初中了,近况可好?

580438家有小学生

恒福幼儿园03年开办,当年入学的孩子现在上初中了吧?
近况如何?
小学过得顺利吗? 孩子的独立性与学习主动性是否较其他幼儿园的要强呢?
上初中后蒙氏基础的优势是否显示出来?
请当年恒福园毕业孩子的家长进来说说
2013/08/06
精选回帖
只要不是极差的幼儿园对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几乎察觉不到,最大区别在于父母素质和家庭教育
2013/08/07回复
乐聪乐聪5楼
是的。父母素质和家庭教育是第一位。不过父母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会决定孩子上什么理念的幼儿园,是传统的还是新式的。
2013/08/07回复
乐聪乐聪7楼
但是你对孩子的教育,总是要有一个一贯的理念吧。这个理念可能是认同集体管制,也可能是认同自由发展的。但是你总是需要做一个选择啊。不可能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是那样吧。
2013/08/07回复
全部回帖
嗯,妈妈网好象没有银川的, 不然可过银川妈妈网问问孙园孩子上初中后的情况
2013/08/06回复
请妈妈们进来说说孩子们的成长趣事吧
2013/08/07回复
恒福幼儿园03年开办,当年入学的孩子现在上初中了吧?
近况如何?
小学过得顺利吗? 孩子的独立性与学习主动性 ...
只要不是极差的幼儿园对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几乎察觉不到,最大区别在于父母素质和家庭教育
2013/08/07回复
乐聪乐聪5楼
lilyxuli:
只要不是极差的幼儿园对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几乎察觉不到,最大区别在于父母素质和家庭教育
查看原文
是的。父母素质和家庭教育是第一位。不过父母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会决定孩子上什么理念的幼儿园,是传统的还是新式的。
2013/08/07回复
是的。父母素质和家庭教育是第一位。不过父母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会决定孩子上什么理念的幼儿园,是 ...
不认同,父母素质高未必很执着教育理念,
2013/08/07回复
乐聪乐聪7楼
lilyxuli:
不认同,父母素质高未必很执着教育理念,
查看原文
但是你对孩子的教育,总是要有一个一贯的理念吧。这个理念可能是认同集体管制,也可能是认同自由发展的。但是你总是需要做一个选择啊。不可能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是那样吧。
2013/08/07回复
小人们走出去了,大人们却想进来
记者_王宏宇 北京报道  摄影_刘浚

尽管在5年前拍摄的纪录片《小人国》中并没有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但46岁的导演张同道还是打心眼里认同,新式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小人国》是一部关于孩子的纪录片,从2006年开始,陆陆续续拍到2008年,记录了几个孩子在一个采用新式幼教理念、 “啥都不教”的北京芭学园里的成长过程。

影片主要有4个主人公:要好得像是在“约会”的辰辰和南德,爱打架的孩子王池亦洋,和“爱搞破坏”的锡坤。在影片中,园长李跃儿对他们的行为一概不制止,而是采用“疏大于堵”的方式来诱导。除此之外,上课时也完全看不到每个孩子规规矩矩背手听讲的场面—大家都围着圈儿坐着,遇到任何不想听的课,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自由选择听或者不听。
2013/08/07回复
《小人国》,以及与《小人国》套拍的18集纪录剧《成长的秘密》在2009年公映后,家长们看了评价好坏参半,一种说芭学园太好了,孩子像生活在天堂里;一种说这是个破幼儿园,“啥都不教”。

但出乎意料的是,学界对此的观点几乎是一边倒地大声叫好。这部片子拍完,张同道被当成半个幼教专家,全国各地幼教学术论坛,都要请他去参加,会上遇到从教委领导到园长、专家,几乎一边倒地赞同,孩子就应该这样教。

张同道对此的看法很纠结。他自己的儿子和池亦洋差不多大,当初拍片时,张同道真想把他送到芭学园去,但因为家太远,日托接送的时间成本太大,无奈选择了体制内的北师大幼儿园,后来又进了同样属于体制内的北师大附小。
2013/08/07回复
但几年观察下来回头看,他无论如何也没法认同体制内的教育理念,“只要高考还存在,孩子就不可避免地要从学生变成考生,”他说,“我每天都想让孩子转学出来,不想让他参加高考。但家人无论如何不能接受—他毕竟还要在中国生活。”

张同道觉得自己是个“不彻底的革命者”,他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再拍一部《小人国2》,看看《小人国1》里接受新式幼教的这些孩子在几年后,究竟变成了什么样。

结论似乎已经没有悬念。三个摄制组几周前就已经开工,《小人国》和《成长的秘密》里涉及的多数孩子都在上小学,基本都已经接触到了,有些去了国外,有些去了私立学校,还有些去了家庭学校。
2013/08/07回复
小人们上小学了

李淑娟说,现在回头看,她特别佩服把孩子送到芭学园的家长们,“2006年时新式幼教还像做实验,各种问题都有,只因为相信一个理念,就能把孩子真的送进去,我特别佩服他们的勇气。”

李淑娟是《小人国》的制片主任,目前是《小人国2》里一个摄制组的执行导演。她后来参与拍摄和导演的《成长的秘密》中的两集《窗边的小公主》,还得了2009年四川电视节的纪录片大奖。

《窗边的小公主》用两集的篇幅,讲了当时芭学园一个叫“柔柔”的小女孩,聪明善良,喜欢钢琴,喜欢芭蕾,最喜欢公主的故事,梦想有王子来接她,用李淑娟的话说,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小孩。
2013/08/07回复
但她却因为思考方式与众不同,总受到小朋友们的排挤。片子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会对欺负她的小朋友说,“你长大了,上帝就不会再给你食物了。他看到你这样会不高兴。”慢慢地,她没有固定的伙伴,一遇到挫折,就回到窗边,在自己的世界里呆着。

芭学园园长李跃儿在影片里单独给柔柔上了一次课,判断她仍然是自信的,没有受到伤害。同时又发现她仍然善待对她不友好的小朋友们,由衷感叹说,“如果人都这样善良,高贵,世界上就没有战争了。”
2013/08/07回复
故事有一个光明的结尾。柔柔上小学前,已经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玩在一起,也不老是被别人欺负哭了。同时她也还是会独自一人坐在窗边叠纸飞机,唱着“I believe in angels”。

但李淑娟前几天再见到柔柔时,还是被她的变化震惊了。“她跟片子里相比,变化非常大。离开幼儿园,她的性格、价值观、世界观,仍然和充满竞争的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她又陷入了一种不太合群的状态。”李淑娟说。

10岁的柔柔如今在北京北五环外的一家家庭学校上学,这所学校除了她,只有4个学生。即便如此,这仍然带给柔柔很大的困扰。她告诉李淑娟,她已经从公主梦里走出来了,现在会考虑更加现实的问题,比如成绩不太好。

“她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因为整个大环境的原因,她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和以前相比,有一种光芒内敛的感觉。”李淑娟说。唯一让她欣慰的是,在祈祷时,那种熟悉的光芒,又会回到柔柔的身上。
2013/08/07回复
但李淑娟还是为她拍摄的柔柔,和另一个在孙瑞雪的蒙台梭利实验班上学的小孩感到庆幸,因为他们虽然也有压力,但毕竟还不需要面对方菲正在面对的那么大的压力。

方菲,是《小人国》里老跟柔柔在一起,大叫“谁敢上树”的阳光女孩。离开芭学园后,她进了一所不错的公立学校,如今正在等待升入五年级,要准备小升初了。

李淑娟当时在片子里给方菲的定义是“社会活动家”。值得庆幸的是,相比5年前,她的性格并没有太大变化,还是大大咧咧,得过且过,什么都应付得来,特别有主见,但小升初的压力,迫使她必须做到最好。

方菲的暑假只休息了一个星期,就按照妈妈制定的小升初计划,开始忙着上各种辅导班,每周三个辅导班轮流上,还要参加合唱团、田径的训练,参加各种比赛争取获奖,甚至要竞选大队委—这一切都是为了小升初时获得加分。
2013/08/07回复
李淑娟见了方菲两次,带她去公园玩最喜欢的抓鱼,玩得特别高兴。尽管回到家里看到家长紧张兮兮的,免不了发发脾气,但生活仍然要继续。李淑娟很高兴她保留了公立学校里很难见到的本真和阳光。

“她已经适应了这种环境,而且适应得特别好。”李淑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伤感,“她不知道还有其他选择。”
2013/08/07回复
关键是一个怎么选拔人的问题

“芭学园从创立到现在,一共毕业了6批孩子,他们多数都很适应这个社会,而且很优秀。”李跃儿说,“我相信我们的孩子越长大,在传统体制里成长得就越好,因为他们本来适应能力就很强。但这并不代表应试教育就是对的。”

53岁的李跃儿是应试教育的坚决反对者,她原本专注于美术教育和画画,7年前受日本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里描述的儿童理想国感染,转向幼儿教育,并用书中理想国的名字“芭学园”命名了自己的幼儿园。
2013/08/07回复
相比于孙瑞雪在蒙氏教育上的专注,李跃儿的教育理念更多样,按照学园网站上的介绍,她的教育理念核心是东方哲学,同时“吸收了华德福教育、蒙台梭利教育、瑞吉欧教育、奥尔夫音乐等精华”。两者的区别也许在出版的著作上可看出一些差异:孙更偏重理论,李的书中则有更多实证。

与孙瑞雪不同,李跃儿坚持不过早让孩子接触文字。她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国家教委幼教司、北师大、华东师大的首席专家都来参观过芭学园,赞同我们的理念。他们做出来的国家幼教指导纲要、秉承的理念也和我们完全一致。”李跃儿说。

但现实并非一纸纲要这么简单。与张同道看到的不同,像柔柔这样脱离体制教育的孩子,在芭学园只是少数,多数孩子离开幼儿园后,都进了公立学校,像方菲一样,为一次次升学竭尽全力。
2013/08/07回复
李跃儿还没打算创立一所小学,来延续自己的教育理念,“有太多家长的思想工作要做”。更困难的是培养教师,“很多进入师范学校的人本来就是学习不太好,教育背景不太好的,芭学园比一般幼儿园的老师配备更多,要求又更高,所以我现在主要都在培训老师。这行流动性又特别高,培养一批走一批,我现在的状态是每次辛苦爬到山顶,就滑下来,接着再往上爬,处于一种完全没法解套的状态。小学?想都不敢想。”

在某种程度上,芭学园更像是一颗种子,在等待春天发芽。李跃儿对朱清时在南科大“去高考化”的制度努力,并不抱太大希望,“他的准备还没作好,家长、社会、媒体的教育还没有到位,试试可以,但做好不现实。这件事必须八个爪子一起动,投入全部精力和勇气去做。”她的目标很实际:希望接下来可以更多接触媒体,宣传芭学园的理念,合适的时候,到贫困山区去再办一家免费的芭学园。

张同道也同样被这样的焦虑感困扰着,他非常关注南科大的教育改革试验,但同时也非常悲观,“现在的教育体制,搬走一张桌子都会流血。高考是我们整个教育制度的奇观,也是这个制度的灵魂,关键是一个怎么选拔人的问题。”

他正在考虑一个纪录片的项目:去三五个不同的国家,用类似《小人国》的纪实手法展现一下这些国家的升学制度和现实,让人们了解,其实选择不止一种。“我儿子将来要在这里接受高考,我希望那时候升学的体验是愉快的。”张同道说。
2013/08/07回复
小人们走出去了,大人们却想进来

“一旦你身处芭学园,就感受不到那些纠结与焦虑了。”董力说。2007年美术专业毕业后,他却扛起了摄像机来到芭学园,成了《小人国》的助理摄影师。摄制组走后,他就成了专职的摄影师,拍摄的培训素材和教学录像堆满了一柜子。

董力最喜欢的事就是坐在电脑前剪片子。他几乎熟知园里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可以讲出每一个片段里的趣事。他说,从画面中他读到了快乐。“我相信快乐的东西一定是好的。”他甚至希望,将来他也可以用这些素材剪出一部《小人国》那样好的纪录片。

出于这种考虑,前年,董力说服了刚毕业的女友加入了芭学园,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两个人住在城乡接合部的一处群租房里,打算生一个孩子,把TA送到芭学园。

另一位未透露姓名的女教师也告诉记者,她本来在深圳从事IT行业,当年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了就不想走了,索性留下做了教师。“在这里什么都忘了。”她坐在蒙氏教室的地板上,一边缝着布娃娃,一边认真地说。
2013/08/07回复
小人们走出去了,大人们却想进来

“一旦你身处芭学园,就感受不到那些纠结与焦虑了。”董力说。2007年美术专业毕业后,他却扛起了摄像机来到芭学园,成了《小人国》的助理摄影师。摄制组走后,他就成了专职的摄影师,拍摄的培训素材和教学录像堆满了一柜子。

董力最喜欢的事就是坐在电脑前剪片子。他几乎熟知园里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可以讲出每一个片段里的趣事。他说,从画面中他读到了快乐。“我相信快乐的东西一定是好的。”他甚至希望,将来他也可以用这些素材剪出一部《小人国》那样好的纪录片。

出于这种考虑,前年,董力说服了刚毕业的女友加入了芭学园,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两个人住在城乡接合部的一处群租房里,打算生一个孩子,把TA送到芭学园。

另一位未透露姓名的女教师也告诉记者,她本来在深圳从事IT行业,当年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了就不想走了,索性留下做了教师。“在这里什么都忘了。”她坐在蒙氏教室的地板上,一边缝着布娃娃,一边认真地说。
2013/08/07回复
猜你喜欢

我是不是买到了假的学位房?求鉴定

借读生升初中需要赞助费吗?

家长如何为孩子顺利选择最合适的幼儿园

该不该给一年级的孩子额外“加量”?

今年越秀区小升初派位大好啊!

2012年,是我们选择幼儿园,还是幼儿园选择我们?

热点推荐

广州新开大型商超开业啦 逛完要足一日!

人气高企的大头虾越南菜 每次吃都要等位

巽寮湾退潮超好玩!抓虾摸螺娃玩到不肯走

618分享有礼!无限复购的好物推荐

2024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花了1h验收贴砖 这2点要重点检查

孩子劝架学校颁见义勇为奖 我却很担心

儿子成绩中等还早恋了 点样处理好

化学实验礼盒备起来 好过电子产品

重温湖南柴火鱼 159元双人套餐吃饱饱

唯馨花厨 西餐厅也有好吃的儿童套餐

西瓜跌破1元每斤 广州什么时候有?

试水广西客家菜白七刀 白切口味很清淡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