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的付出抛物线则恰恰相反,形成了一个“剪刀差”。父母通常在孩子0~3岁时,很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段的上升,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孩子15岁之后,面临考大学等问题时,家长对孩子的关照达到空前,学习、吃、喝、玩、交友无一不过问。而这个时候,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导致亲子矛盾频发。
人见人爱才是“人上人”
王开敏说,一次旅行中吃饭,看到一位妈妈无视一桌子人,拼命给十几岁的儿子夹菜,她感到无语。难道十几岁的孩子自己不会吗?家长都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的伢做“人上人”。关于“人上人”,王开敏有新的解读:想成为“人上人”,就要人见人爱,当你想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时,人人愿意给你当垫底。
王开敏认为,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形成自我认可。“家长帮孩子检查作业签字对不对?”台下有人说对,有人说不对。王开敏说,儿子艾天小时候,老师也让她在作业本上签字。但她从来不签,还授意儿子,“你的作业又不是我的作业,你永远代我签,老师不可能发现”,结果儿子从小就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要对自己负责。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学习不自觉,做事拖拉,多半是因为家长往日的越俎代庖帮了倒忙。
加强学习母强则子强
“我妈妈总喜欢让我看纯文学的书,而我更喜欢读科幻类的书,该听谁的?”一名小男生站起来提问,他经常因类似的问题与妈妈发生争执。王开敏答得斩钉截铁:妈妈不对。
王开敏认为,看什么书看似一件小事,但反映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无知。对比中国的妈妈和美国的妈妈说,美国妈妈在图书馆看书用车推,而中国妈妈更愿意给孩子买书。有一次,她在书店看到一个孩子手上的书多得抱不住,而妈妈两手空空,没给自己买一本。问其为何自己不买,答曰:没有我看的。
王开敏说,孩子小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可能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可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家庭教育可能会呈混沌状,更多的是互动,谁对谁有理就听谁的。母强则子强,为了孩子,母亲同样要注重后天学习。
■名师讲授
前日下午,平民教育家、母亲文化研究专家王开敏作客晨报“名师课堂”,与近百位家长面对面交流。
前日下午3时~5时,由团市委、市青少年宫与晨报联合举办的大型公益活动“小时候·晨报名师课堂”第167期在市青少年宫A101教室开讲。现场除少数几位爸爸外,妈妈占据了近九成席位。“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管孩子,教又不听。”近七成的妈妈是冲着这个难题来的。
“母亲是天生的教育实践家,但我不赞成当全职妈妈。”学理科的王开敏边说边操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坐标轴,纵轴代表生存工作,横轴表示家庭工作,从圆点引出一条45度的直线,以直观的形式告诉大家要学会寻求平衡点。在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上,重要的是做而不是说,更不要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混为一谈,让家庭变成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一天到晚要求孩子学这学那,跟这个比跟那个比,自己却坐着看韩剧,孩子听你的话才叫有鬼。”此言一出,个别胆大的孩子鼓掌响应。
王开敏说,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教孩子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家庭教育怎样算成功?“把孩子养到18岁,一脚踹出门,踹到哪里都能活。”王开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