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的小朋友可以学?
初二小女孩荣获“广东省武术套路锦标赛3个金牌”
1047459家有小学生
全部回帖

南怀瑾先生传补亏法
密宗与道家都有这个修法,而道家此法似乎较密宗及瑜伽术更为完备。有病年老,及破漏之身都有大效,又称接命法。
预备及姿势:练习本功法时采用坐、卧或立姿均可,旨应保持脊椎正直,不可弯腰驼背。呼吸以轻、慢、细、长、自然、舒适为宜。舌尖轻顶上鄂,眼神放虚内敛或微闭。如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天人合一的境地,功效自然倍增;
坐姿:如坐在椅子上,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间,宜均保持约九十度直角形,双手自然放松置于大腿上。如能以盘腿打坐的姿势,当然亦可;
卧姿:以仰卧为佳,保持全身平直、放松,双手可交互叠置于丹田之上,或放于胯侧,枕头不宜过高;
立姿:背直,肩松,垂肘,膝盖微弯。
修习方法:此法等于密宗的智慧灌顶。观想头顶上有太阳光明,或月亮光明,最好有一发光的明点,有一道光,(明点若观不出来,可变通地观想头顶上有一发光小白球),由头顶中央的百会穴进入头内,在脑部中心的位置上大放光明,光明遍照整个头的内部,大约停留20-30秒钟。明点再沿着后脑进入脊椎骨,由头顶一直顺沿着脊椎骨部位缓慢下行,所经之处用眼识和意识上接此光来配合此明点之运行。明点经由脊椎底部而至会阴穴(肛门前二指处)向上达到丹田(脐下三指处),再由丹田分为两个发光之明点,由髋骨同时进入左右二大腿腿骨,所经之处骨头一节一节地发出白色的亮光,直至双膝。若膝盖有病痛的,可让明点在膝盖多待一会儿。发光之明点再由小腿胫骨,到达脚跟至脚心,所有脚趾骨及脚趾头均发光发亮。二明点再由脚心而上,接着倒转上来,循小腿胫骨,膝盖,大腿腿骨,经由会阴到丹田汇合成一发光之明点,循任脉(身体前方正中央的一条脉路)而上,经肚脐部位、心窝部位、喉头、人中,过眉间,再回到头顶中央百会穴的位置。如是观想循环九遍或更多。行功最后,白光转到哪里均可放空,不一定须再回到头顶中央百会穴的位置。行功之后精神充沛,身体自然直起来,再将身体空掉,不理它,保持一念清静,清清楚楚。
原理与说明:道家所谓的还精补脑、长生不老,一般都以为生命最重要的精,是在下丹田部分(男性)或子宫部分(女性),其实,最重要处在前、后脑之间,称之为“间脑”,年老精神衰弱,则间脑萎缩,脑下垂体(注一)分泌不足。此“补亏法”是直接由上面补它,使脑下垂体刺激生命机能,恢复灵力,使萎缩的间脑恢复功能,生命能即可自我充实,且对百病的治疗均具功效。故中年人施行此法,六、七天之间阳气即可充沛,生命力迅速充实。老年人练习此法,时间需要长些,有病的人亦然。
注意事项:道家的毛病在于走“不空”的路子,太易于着相。待行功有些基础后色身所起的变化或有可能会引出一些心理上的境界,此时如果心随境转,加上自己的胡乱猜测与幻想,自以为是,容易误入歧途。当阳气发起时,要注意化掉它所附带引起的欲念。当境界出现时,不论好坏,就应一概不去理会它,把色身在意念上空掉它,把持“魔来魔斩,佛来佛斩”的原则,当不至于会练出差错。如果练法导致任何身体不适,可能练法有误,则应停止练功,应向善知识请教,不要盲修瞎练。注意练功期间每餐少吃,多次分食较好,能够素食更佳;饭后须过一小时练功为宜;孕妇、大手术初愈等等特殊病症者,不宜练此功法,待身体恢复较平稳以后,方可锻炼。
注一:脑下垂体位于脑底部的中央位置,是体内的“最主要腺”脑下垂前叶和脑下垂后叶所分泌的荷尔蒙的能源,是用来影响所有的细胞和生理上的实际效果。其有如下功能:作用于动脉管壁,能调节血压,故也称血管加压素。作用于远曲小管与集尿管,以增加对水分的再吸收,减少尿液中的水分,分泌不足会造成尿多且稀。它是内分泌的总司令,包括甲状腺、肾上腺等许多种,都由它统领。脑下垂体是我们寿命的闹钟,它把我们叫醒,因为它既然掌管免疫系统和内分泌,也就如同一个国家的国防和经济首长,因此,甲状腺和肾上腺的机能,全受它的调度。
密宗与道家都有这个修法,而道家此法似乎较密宗及瑜伽术更为完备。有病年老,及破漏之身都有大效,又称接命法。
预备及姿势:练习本功法时采用坐、卧或立姿均可,旨应保持脊椎正直,不可弯腰驼背。呼吸以轻、慢、细、长、自然、舒适为宜。舌尖轻顶上鄂,眼神放虚内敛或微闭。如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天人合一的境地,功效自然倍增;
坐姿:如坐在椅子上,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间,宜均保持约九十度直角形,双手自然放松置于大腿上。如能以盘腿打坐的姿势,当然亦可;
卧姿:以仰卧为佳,保持全身平直、放松,双手可交互叠置于丹田之上,或放于胯侧,枕头不宜过高;
立姿:背直,肩松,垂肘,膝盖微弯。
修习方法:此法等于密宗的智慧灌顶。观想头顶上有太阳光明,或月亮光明,最好有一发光的明点,有一道光,(明点若观不出来,可变通地观想头顶上有一发光小白球),由头顶中央的百会穴进入头内,在脑部中心的位置上大放光明,光明遍照整个头的内部,大约停留20-30秒钟。明点再沿着后脑进入脊椎骨,由头顶一直顺沿着脊椎骨部位缓慢下行,所经之处用眼识和意识上接此光来配合此明点之运行。明点经由脊椎底部而至会阴穴(肛门前二指处)向上达到丹田(脐下三指处),再由丹田分为两个发光之明点,由髋骨同时进入左右二大腿腿骨,所经之处骨头一节一节地发出白色的亮光,直至双膝。若膝盖有病痛的,可让明点在膝盖多待一会儿。发光之明点再由小腿胫骨,到达脚跟至脚心,所有脚趾骨及脚趾头均发光发亮。二明点再由脚心而上,接着倒转上来,循小腿胫骨,膝盖,大腿腿骨,经由会阴到丹田汇合成一发光之明点,循任脉(身体前方正中央的一条脉路)而上,经肚脐部位、心窝部位、喉头、人中,过眉间,再回到头顶中央百会穴的位置。如是观想循环九遍或更多。行功最后,白光转到哪里均可放空,不一定须再回到头顶中央百会穴的位置。行功之后精神充沛,身体自然直起来,再将身体空掉,不理它,保持一念清静,清清楚楚。
原理与说明:道家所谓的还精补脑、长生不老,一般都以为生命最重要的精,是在下丹田部分(男性)或子宫部分(女性),其实,最重要处在前、后脑之间,称之为“间脑”,年老精神衰弱,则间脑萎缩,脑下垂体(注一)分泌不足。此“补亏法”是直接由上面补它,使脑下垂体刺激生命机能,恢复灵力,使萎缩的间脑恢复功能,生命能即可自我充实,且对百病的治疗均具功效。故中年人施行此法,六、七天之间阳气即可充沛,生命力迅速充实。老年人练习此法,时间需要长些,有病的人亦然。
注意事项:道家的毛病在于走“不空”的路子,太易于着相。待行功有些基础后色身所起的变化或有可能会引出一些心理上的境界,此时如果心随境转,加上自己的胡乱猜测与幻想,自以为是,容易误入歧途。当阳气发起时,要注意化掉它所附带引起的欲念。当境界出现时,不论好坏,就应一概不去理会它,把色身在意念上空掉它,把持“魔来魔斩,佛来佛斩”的原则,当不至于会练出差错。如果练法导致任何身体不适,可能练法有误,则应停止练功,应向善知识请教,不要盲修瞎练。注意练功期间每餐少吃,多次分食较好,能够素食更佳;饭后须过一小时练功为宜;孕妇、大手术初愈等等特殊病症者,不宜练此功法,待身体恢复较平稳以后,方可锻炼。
注一:脑下垂体位于脑底部的中央位置,是体内的“最主要腺”脑下垂前叶和脑下垂后叶所分泌的荷尔蒙的能源,是用来影响所有的细胞和生理上的实际效果。其有如下功能:作用于动脉管壁,能调节血压,故也称血管加压素。作用于远曲小管与集尿管,以增加对水分的再吸收,减少尿液中的水分,分泌不足会造成尿多且稀。它是内分泌的总司令,包括甲状腺、肾上腺等许多种,都由它统领。脑下垂体是我们寿命的闹钟,它把我们叫醒,因为它既然掌管免疫系统和内分泌,也就如同一个国家的国防和经济首长,因此,甲状腺和肾上腺的机能,全受它的调度。
2014/07/15回复

太极拳九诀全解之八:《十八在诀》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
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卷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逼)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
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卷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逼)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2014/07/18回复

【教学地址】
天 河 体 育 中 心: 星期二.四晚上7:30--9:00点和星期六.日上午10---12点
(番禺区)南国奥林匹克花园 : 星期五.日晚上7:30--9:00点
金 海 岸 花园: 星期六下午4:30---6:00点
万 达 广 场: 星期一.三晚上7.30--9.00点
中山医科大学 (烈士陵园旁边): 星期六.日上午10---12点
其它时间在燕塘地铁站附近: 私教班(一对一教学)
天 河 体 育 中 心: 星期二.四晚上7:30--9:00点和星期六.日上午10---12点
(番禺区)南国奥林匹克花园 : 星期五.日晚上7:30--9:00点
金 海 岸 花园: 星期六下午4:30---6:00点
万 达 广 场: 星期一.三晚上7.30--9.00点
中山医科大学 (烈士陵园旁边): 星期六.日上午10---12点
其它时间在燕塘地铁站附近: 私教班(一对一教学)
2014/07/22回复

太极拳九诀全解之三:《十三字用功诀》
逢手遇掤莫入盘,粘沾不离得着难。闭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捋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实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注释>
逢手遇掤莫入盘,粘沾不离得着难。
第一句,在推手时,如遇对方的掤式很严密,两肩腋下的弹簧性知觉很灵敏,随动的功夫也很严密的情况,就只有采用入手的方法,叫对方不得还手为是,如只用粘沾不离(听劲)不易得势。
闭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第二句,和对方相接,如遇对方掤式不易攻入,就要采挒的手法,如果已经被我抓捋住,我急向右带或者趁机进用其他手法,因为迟则变,疑则慢,都容易被对方乘机攻入。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第三句,四正就是四个正方,四隅就是四个斜角。在和对方交手当中,我一面要主动地把持着四个正方,一面要寻找对方的四个斜角,为的是转移对方的正方,先破他 的中心动,假如对方守住了他的四正,我就设法变动自己的正方,来找对方的四隅进击。总起来说,就是用我的正面来袭击对方的侧面,所以叫做“按定四正隅方 变,触手即占先上先”。是说明先发制人的方式,不是以静待动的方式。如果对方距我太远,当然可以以静待动,假若已经临近,或是偶然接上手的时候,即应先发制人。
捋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第四句,在太极拳中,捋和挤归为一法,因为有捋必有挤,如将对方的掤式捋开,即可以趋势使用挤法进攻。肘靠是说明用肘肩胯来靠击对方时,必须进攻在对方的足跟之前,如在对方的左侧,就进右脚;如果在对方的右侧,就进左脚。
遇机得实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第五句,此可说明和对方攻守之间,对于进退要相机运用,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必须进退有法。怎样才是进呢?进是进身、进步、进手,是先发制人,而不被对方所制的方式;退是闪展腾、挪,要看对方的来势灵活转变,是取守的方式,走(主)要做到展转变化。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第 六句,“周身实力意中定”是说明全身竖力发击(出)的方法。全身大部分可分三节:脚跟是根节,腰胯是中节,头颈是梢节,此三节是发周身实力的重点。俗说: 根节动,梢节发,三节齐到力增加。所谓三节齐动,必定意注于腰,即三节力量的主宰在腰上,如果腰不动,根梢二节虽然动也不能发整力,是是局部之力。所以在 技击中必以腰为主力,才能发出周身之力。“听探顺化神气关”太极拳中的听劲,是由于手腕、肘臂的磨擦而生出来的知觉,是便于攻和守的方法,在于对方接手 时,感觉出对方刚戒柔的出处和部分运动的方向,就可以化解对方的来势和乘机顺势地向对方发着进击。也就是沾粘连随的进攻方式。听者不是以静待动,而是在动 的里边,沉着应付,随机进取之意,探是在沉着应付中,审知对方的虚实,可攻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击,宜守者,就蓄意待机。顺是不与对方的来势而取其 法,随着对方的来势而取主动的方法,化其来势而进我的着手,遇虚变实,遇实变虚,以柔化刚,而刚紧随其后;以刚运柔,而柔不失其坚(坚是坚定,乃柔的本体,不是软而无力)“神气关”的意义,是在运用听探顺化的进行当中,要全神贯注,不可怠慢,才不致于失机和错乱,要应付自如,非将气沉着不可,如紧张恐慌,气必上浮,气一上浮,动作失措,易被敌乘。太极拳认中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以意行气”“以气贯神”和“神贯顶”者,也就是这个道理。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第七句,在虚实的运用上,如果得到人手,就是手已得实的时候,就立刻放手来发着,不可错过机会,如果见实(却)没有立即发着,便成落空有体无用了。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第八句,练太极拳的人要明白体和用,练拳得到健康的效果和自发性的劲路,就算得到了本拳基本功夫,再能发挥拳义,可以在技击上应用,才算集其大成;俗说:功夫好练劲难得、能练筋长一分,不练肉厚一寸,是有道理的。
逢手遇掤莫入盘,粘沾不离得着难。闭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捋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实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注释>
逢手遇掤莫入盘,粘沾不离得着难。
第一句,在推手时,如遇对方的掤式很严密,两肩腋下的弹簧性知觉很灵敏,随动的功夫也很严密的情况,就只有采用入手的方法,叫对方不得还手为是,如只用粘沾不离(听劲)不易得势。
闭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第二句,和对方相接,如遇对方掤式不易攻入,就要采挒的手法,如果已经被我抓捋住,我急向右带或者趁机进用其他手法,因为迟则变,疑则慢,都容易被对方乘机攻入。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第三句,四正就是四个正方,四隅就是四个斜角。在和对方交手当中,我一面要主动地把持着四个正方,一面要寻找对方的四个斜角,为的是转移对方的正方,先破他 的中心动,假如对方守住了他的四正,我就设法变动自己的正方,来找对方的四隅进击。总起来说,就是用我的正面来袭击对方的侧面,所以叫做“按定四正隅方 变,触手即占先上先”。是说明先发制人的方式,不是以静待动的方式。如果对方距我太远,当然可以以静待动,假若已经临近,或是偶然接上手的时候,即应先发制人。
捋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第四句,在太极拳中,捋和挤归为一法,因为有捋必有挤,如将对方的掤式捋开,即可以趋势使用挤法进攻。肘靠是说明用肘肩胯来靠击对方时,必须进攻在对方的足跟之前,如在对方的左侧,就进右脚;如果在对方的右侧,就进左脚。
遇机得实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第五句,此可说明和对方攻守之间,对于进退要相机运用,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必须进退有法。怎样才是进呢?进是进身、进步、进手,是先发制人,而不被对方所制的方式;退是闪展腾、挪,要看对方的来势灵活转变,是取守的方式,走(主)要做到展转变化。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第 六句,“周身实力意中定”是说明全身竖力发击(出)的方法。全身大部分可分三节:脚跟是根节,腰胯是中节,头颈是梢节,此三节是发周身实力的重点。俗说: 根节动,梢节发,三节齐到力增加。所谓三节齐动,必定意注于腰,即三节力量的主宰在腰上,如果腰不动,根梢二节虽然动也不能发整力,是是局部之力。所以在 技击中必以腰为主力,才能发出周身之力。“听探顺化神气关”太极拳中的听劲,是由于手腕、肘臂的磨擦而生出来的知觉,是便于攻和守的方法,在于对方接手 时,感觉出对方刚戒柔的出处和部分运动的方向,就可以化解对方的来势和乘机顺势地向对方发着进击。也就是沾粘连随的进攻方式。听者不是以静待动,而是在动 的里边,沉着应付,随机进取之意,探是在沉着应付中,审知对方的虚实,可攻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击,宜守者,就蓄意待机。顺是不与对方的来势而取其 法,随着对方的来势而取主动的方法,化其来势而进我的着手,遇虚变实,遇实变虚,以柔化刚,而刚紧随其后;以刚运柔,而柔不失其坚(坚是坚定,乃柔的本体,不是软而无力)“神气关”的意义,是在运用听探顺化的进行当中,要全神贯注,不可怠慢,才不致于失机和错乱,要应付自如,非将气沉着不可,如紧张恐慌,气必上浮,气一上浮,动作失措,易被敌乘。太极拳认中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以意行气”“以气贯神”和“神贯顶”者,也就是这个道理。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第七句,在虚实的运用上,如果得到人手,就是手已得实的时候,就立刻放手来发着,不可错过机会,如果见实(却)没有立即发着,便成落空有体无用了。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第八句,练太极拳的人要明白体和用,练拳得到健康的效果和自发性的劲路,就算得到了本拳基本功夫,再能发挥拳义,可以在技击上应用,才算集其大成;俗说:功夫好练劲难得、能练筋长一分,不练肉厚一寸,是有道理的。
2014/07/25回复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
一、本书编著之要旨,在乎体用兼备。世之学太极拳者,日见繁多,未明体用之法,殊鲜心身之益。故特不珍弊帚以千金,冀得造极登峰之多士,自强之旨,窃愿与国人共勉之。
一、太极拳本易之太极八卦。曰理,曰气,曰象,以演成。孔子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岂能出于理气象乎?惟理气象乃太极拳之所胚胎也。三者得能兼备,而体用全矣。然象则取法太极八卦,气则不出于阴阳刚柔,理则主宰变易不易,以穷其化。学者尤宜先求其象,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
一、太极拳之主体,贵在动静有常。故练时举步之高低,伸手之疾徐,运动之轻重,进退之伸缩,气息之宏细,顾盼之左右上下,腰顶背腹之俯仰,须知各有常度。不可忽高忽低,忽疾忽徐,忽轻忽重,忽伸忽缩,忽宏忽细,忽左右上下俯仰之不匀也。惟步之高低,手之疾徐,如能得有常度,则亦不必拘其高低疾徐之有一定法则也。
一、太极拳要点,凡十有三,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虚灵顶劲,松腰胯,分虚实,上下相随,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意气相连,动中求静,动静合一,式式均匀。此十三点,凡一动作,皆要注意。不可无一式中,而无此十三要点之观念。缺一不可,学者希留意参合也。
一、本书之用法,为已熟练太极拳者,进一步而言也。故方向不必拘定,则四正四隅皆可试用。如未熟练拳法者,不可躐等而习用法,恐素无根底,终少成效。初学者,希细阅上图之单人功架,久娴体法,则用法不难而得也。
一、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成法,倘有可移易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乌待我辈乎? 愿后之学者,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欲进精纯,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兹照旧本校正,以垂为正范。
一、太极拳,非专为与有力者斗狠而作。盖三丰真人,创造柔拳,以资助道体之用。世之有愿卫身养性,却病延年者,无论骚人墨客,羸弱病夫,以至老弱闺人,皆可学习。有恒者,三岁有成。若问其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盖顺其势而取之也。卫身养性之要,亦曰顺而守其弱也可,不然虽有勇力如贲育者,亦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
一、初学此拳式者,万不可贪多,每日仅熟练一二式,则易窥其底蕴,多者仅得其皮毛耳。练毕弗即坐,须稍散步数圈,以调畅其气血。
一、炎夏练毕,弗用凉水盥手,恐其郁火。严冬练罢,宜速着衣,以免受凉。功夫宜寒暑增加,所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比春秋日胜。晨甫起床,及夜将就睡,两时万不可间断,则功夫易见有成也。
一、太极剑及枪刀戟等,当陆续刊行,以供同好。
一、本书编著之要旨,在乎体用兼备。世之学太极拳者,日见繁多,未明体用之法,殊鲜心身之益。故特不珍弊帚以千金,冀得造极登峰之多士,自强之旨,窃愿与国人共勉之。
一、太极拳本易之太极八卦。曰理,曰气,曰象,以演成。孔子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岂能出于理气象乎?惟理气象乃太极拳之所胚胎也。三者得能兼备,而体用全矣。然象则取法太极八卦,气则不出于阴阳刚柔,理则主宰变易不易,以穷其化。学者尤宜先求其象,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
一、太极拳之主体,贵在动静有常。故练时举步之高低,伸手之疾徐,运动之轻重,进退之伸缩,气息之宏细,顾盼之左右上下,腰顶背腹之俯仰,须知各有常度。不可忽高忽低,忽疾忽徐,忽轻忽重,忽伸忽缩,忽宏忽细,忽左右上下俯仰之不匀也。惟步之高低,手之疾徐,如能得有常度,则亦不必拘其高低疾徐之有一定法则也。
一、太极拳要点,凡十有三,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虚灵顶劲,松腰胯,分虚实,上下相随,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意气相连,动中求静,动静合一,式式均匀。此十三点,凡一动作,皆要注意。不可无一式中,而无此十三要点之观念。缺一不可,学者希留意参合也。
一、本书之用法,为已熟练太极拳者,进一步而言也。故方向不必拘定,则四正四隅皆可试用。如未熟练拳法者,不可躐等而习用法,恐素无根底,终少成效。初学者,希细阅上图之单人功架,久娴体法,则用法不难而得也。
一、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成法,倘有可移易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乌待我辈乎? 愿后之学者,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欲进精纯,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兹照旧本校正,以垂为正范。
一、太极拳,非专为与有力者斗狠而作。盖三丰真人,创造柔拳,以资助道体之用。世之有愿卫身养性,却病延年者,无论骚人墨客,羸弱病夫,以至老弱闺人,皆可学习。有恒者,三岁有成。若问其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盖顺其势而取之也。卫身养性之要,亦曰顺而守其弱也可,不然虽有勇力如贲育者,亦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
一、初学此拳式者,万不可贪多,每日仅熟练一二式,则易窥其底蕴,多者仅得其皮毛耳。练毕弗即坐,须稍散步数圈,以调畅其气血。
一、炎夏练毕,弗用凉水盥手,恐其郁火。严冬练罢,宜速着衣,以免受凉。功夫宜寒暑增加,所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比春秋日胜。晨甫起床,及夜将就睡,两时万不可间断,则功夫易见有成也。
一、太极剑及枪刀戟等,当陆续刊行,以供同好。
2014/08/05回复

太极拳的开胯和松胯练习
一、开胯练习
开胯对学习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胯开的、松的程度对今后太极拳动作的规范和发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方法:
1、坐 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丹田呼吸三次。
2、抬膝 全身放松,丹田吸气。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按膝 全身放松,丹田呼气,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几天即可彻底开胯。随着胯开得程度,下按两膝贴地静止的时间逐渐加长,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二、松胯练习
我们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
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
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以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大家通过静练和慢练,细细体悟会找到感觉。努力吧!
一、开胯练习
开胯对学习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胯开的、松的程度对今后太极拳动作的规范和发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方法:
1、坐 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丹田呼吸三次。
2、抬膝 全身放松,丹田吸气。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按膝 全身放松,丹田呼气,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几天即可彻底开胯。随着胯开得程度,下按两膝贴地静止的时间逐渐加长,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二、松胯练习
我们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
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
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以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大家通过静练和慢练,细细体悟会找到感觉。努力吧!
2014/08/27回复

学过陈式太极剑49式。
2014/09/16回复

讲拿法,多是如何拿人。此论:人以拿法拿我,我如何破解之法。此乃“以拿还拿”之法的介绍。其还是以歌诀形势论述,故仍依歌诀的内容,一一阐释。
【原文】
一
将我左手屈背后,左脚管后须要骤。
即用撑肘向肋摧。背靠跌翻不能救。
阐释:
解拿还拿之法,仍是顺势借力之法,即能化解,又能攻击,此乃诀窍,就是“无争为争”的“无为法”之要妙。习拳应于此处用心,方能明白。
对方拿我左手腕肘,将我左手拧转屈于背后。我顺其拧转之势,疾将左脚管其右后脚,随用左撑肘法向其肋门冲击,或背靠法将其跌翻地。此两法皆因顺势借力,出乎对方意料之外,故对方不能及时解救而落败。
【原文】
一
将我左手屈背后,左脚管后须要骤。
即用撑肘向肋摧。背靠跌翻不能救。
阐释:
解拿还拿之法,仍是顺势借力之法,即能化解,又能攻击,此乃诀窍,就是“无争为争”的“无为法”之要妙。习拳应于此处用心,方能明白。
对方拿我左手腕肘,将我左手拧转屈于背后。我顺其拧转之势,疾将左脚管其右后脚,随用左撑肘法向其肋门冲击,或背靠法将其跌翻地。此两法皆因顺势借力,出乎对方意料之外,故对方不能及时解救而落败。
2014/11/10回复

何为裆?陈鑫云:肾囊两旁谓之裆。(肾囊者,外阴也。理解成大腿根应该相差不多吧?然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还望各位指正。)又云: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可见开裆之难矣。
那么如何开裆呢?开裆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呢?
纵观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全书,仅此一处说到裆。而如何开裆,想是方家之秘,只字未提。但在形意名家宋世荣先生传下的内功四经中有较为详尽的阐述。
内功经云:按肩以炼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又云: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而孙氏内家拳中亦有抽臀圆裆之说。
逼臀开裆为的是提起谷道,引气机上升。逼臀开裆之后,会阴自然提起,不须着意也。外间有云:收会阴,提肛如忍大便状。忍大便时裆却是收紧的,大家不妨试试。
那么如何开裆呢?开裆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呢?
纵观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全书,仅此一处说到裆。而如何开裆,想是方家之秘,只字未提。但在形意名家宋世荣先生传下的内功四经中有较为详尽的阐述。
内功经云:按肩以炼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又云: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而孙氏内家拳中亦有抽臀圆裆之说。
逼臀开裆为的是提起谷道,引气机上升。逼臀开裆之后,会阴自然提起,不须着意也。外间有云:收会阴,提肛如忍大便状。忍大便时裆却是收紧的,大家不妨试试。
2014/11/17回复

寸步
在前之足不退,向前进步。后足蹬力,催前足(又谓之垫步)。此招之用,为敌所逼,无暇换步,方取此捷径,以制敌所不备,以其全用寸力,故日寸步。
践步
前足先进,后足一直向前大进,即进之足复为后跟,以其步法运环,故日践步。
弓箭步
两足斜丁势,前足着地,足心悬起,五指抓地,腿似半圆形势,后足尖着地,足跟欠起,膝盖下蹲,腿似曲弓,即返弓,因其两腿似弓,其要点全用后足尖往前放力催身。此步用途最广,消息全凭后足蹬,故日弓箭步。
(注:圆圈代表足尖着地之足,全脚掌着地之足印成了脚印形。左右进步换势皆以此类推)
三角步
进退皆以三角势,或左右,或进步,抽撤无方,行踪无定,以其进退曲斜,故日三角步。
在前之足不退,向前进步。后足蹬力,催前足(又谓之垫步)。此招之用,为敌所逼,无暇换步,方取此捷径,以制敌所不备,以其全用寸力,故日寸步。
践步
前足先进,后足一直向前大进,即进之足复为后跟,以其步法运环,故日践步。
弓箭步
两足斜丁势,前足着地,足心悬起,五指抓地,腿似半圆形势,后足尖着地,足跟欠起,膝盖下蹲,腿似曲弓,即返弓,因其两腿似弓,其要点全用后足尖往前放力催身。此步用途最广,消息全凭后足蹬,故日弓箭步。
(注:圆圈代表足尖着地之足,全脚掌着地之足印成了脚印形。左右进步换势皆以此类推)
三角步
进退皆以三角势,或左右,或进步,抽撤无方,行踪无定,以其进退曲斜,故日三角步。
2014/11/20回复

几种练习下盘的功法
——转
想要练好太极拳,下盘功夫至关重要。以下是几种腿功练习方法,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髋(胯)骶松后内劲才能下达至足,腿的灵活、劲力的大小取决胯、骶的圆活。故此式更应认真体悟。
松胯法:两脚分开约30-40厘米,足跟相对,足尖外撇至极限时双脚成“一”字,两腿伸直,身体中正,双手在胸前合十成掌,然后曲膝下蹲至大腿成水平时由百会穴带领站直。一上一下共49次。吸气时意在下丹田(脐下1.5寸)。动作越缓越好。
开骶法:双脚平与肩宽站立,双脚尖内扣至极限亦成“一”字时,身体向前俯,双手在体前抱圆。身体前俯至极限时,由大椎带领往回收,一前一后为一次共49次。吸气时意在下丹田。本式对全身的平衡通过双脚的调节而达到上、下、左、右均衡的状态。在实战中不论哪一个角度发力都可达到最佳状态。
松膝法:双脚并拢站立,双手叉腰,脚部放松向下跪,胯向前靠,使大腿与躯干成一直线,下颌内扣,头顶向上顶,跪的时间越长越好。意想把膝跪足面。极限时提膝慢慢起立,做30次。要点:缩臀靠胯、百会向上顶,下颌靠胸,把全身重心放在膝部,起立时要缓,必须由百会穴带领,使重心由膝起至足。跪时酸麻胀极难忍受,起立时只觉有一股热流由膝直冲至脚底畅快无比。此式练久则小腿胫骨部肌肉丰满,充满弹性,而且对膝、踝外伤、风湿、及因外练胫骨致伤的后遗症有疗效。
——转
想要练好太极拳,下盘功夫至关重要。以下是几种腿功练习方法,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髋(胯)骶松后内劲才能下达至足,腿的灵活、劲力的大小取决胯、骶的圆活。故此式更应认真体悟。
松胯法:两脚分开约30-40厘米,足跟相对,足尖外撇至极限时双脚成“一”字,两腿伸直,身体中正,双手在胸前合十成掌,然后曲膝下蹲至大腿成水平时由百会穴带领站直。一上一下共49次。吸气时意在下丹田(脐下1.5寸)。动作越缓越好。
开骶法:双脚平与肩宽站立,双脚尖内扣至极限亦成“一”字时,身体向前俯,双手在体前抱圆。身体前俯至极限时,由大椎带领往回收,一前一后为一次共49次。吸气时意在下丹田。本式对全身的平衡通过双脚的调节而达到上、下、左、右均衡的状态。在实战中不论哪一个角度发力都可达到最佳状态。
松膝法:双脚并拢站立,双手叉腰,脚部放松向下跪,胯向前靠,使大腿与躯干成一直线,下颌内扣,头顶向上顶,跪的时间越长越好。意想把膝跪足面。极限时提膝慢慢起立,做30次。要点:缩臀靠胯、百会向上顶,下颌靠胸,把全身重心放在膝部,起立时要缓,必须由百会穴带领,使重心由膝起至足。跪时酸麻胀极难忍受,起立时只觉有一股热流由膝直冲至脚底畅快无比。此式练久则小腿胫骨部肌肉丰满,充满弹性,而且对膝、踝外伤、风湿、及因外练胫骨致伤的后遗症有疗效。
2014/11/27回复

乾隆抄本太极拳经,首见于姚馥春、姜容樵著《太极拳讲义》(1930年上海武学书局出版)第十章。此章名为《太极拳谱释义》,小标题依次为《歌诀一》、《歌诀二》、《歌诀三》、《歌诀四》、《歌诀五》、《十三势》、《十三势歌诀六》、《二十字诀》、《十三势行功心解》、《歌诀七》。
其中,《十三势歌诀六》即《十三势歌》,它和《十三势行功心解》、《二十字诀》,都在杨家有传,已如前述。唯有歌诀一、二、三、四、五和歌诀七,在杨氏无传。研究发现,这六首歌诀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它与《十三势歌》分开,合称为 “乾隆抄本歌诀六首”。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每首歌诀后面都有解释文字。《歌诀五》后面的《十三势》的内容,实际是对《歌诀五》的解释文字,被误传为另一篇拳论。令人惊奇的是,这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完全包含了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也就是说,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是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的一部分。显然,六首歌诀与杨氏所传经论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太极拳经(歌诀) 太极拳谱(释文)
武当张三丰著 山右王宗岳解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背松,然后窒。
束胁下气把裆撑 提顶吊裆,心中力量。
胃音开劲两捶争 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五趾抓地上弯弓 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练如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动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
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
举步轻灵神内敛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
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意上寓下后天还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
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之力,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
哼哈二气妙无穷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
动分静合屈伸就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缓应急随理贯通 人刚我柔为之走,人背我顺为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之一
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
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加至道藏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手慢手快皆非似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
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四两拨千运化良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
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
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
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
枉费工夫耳。
歌诀五
极柔即刚极虚灵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
运若抽丝处处明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
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开展紧凑乃缜密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待机而动如猫行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歌诀六
掤捋挤按四方正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斜角成 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乾坤震兑乃八卦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退顾盼定五行 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此五行也。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其中,《十三势歌诀六》即《十三势歌》,它和《十三势行功心解》、《二十字诀》,都在杨家有传,已如前述。唯有歌诀一、二、三、四、五和歌诀七,在杨氏无传。研究发现,这六首歌诀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它与《十三势歌》分开,合称为 “乾隆抄本歌诀六首”。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每首歌诀后面都有解释文字。《歌诀五》后面的《十三势》的内容,实际是对《歌诀五》的解释文字,被误传为另一篇拳论。令人惊奇的是,这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完全包含了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也就是说,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是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的一部分。显然,六首歌诀与杨氏所传经论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太极拳经(歌诀) 太极拳谱(释文)
武当张三丰著 山右王宗岳解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背松,然后窒。
束胁下气把裆撑 提顶吊裆,心中力量。
胃音开劲两捶争 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五趾抓地上弯弓 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练如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动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
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
举步轻灵神内敛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
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意上寓下后天还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
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之力,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
哼哈二气妙无穷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
动分静合屈伸就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缓应急随理贯通 人刚我柔为之走,人背我顺为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之一
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
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加至道藏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手慢手快皆非似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
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四两拨千运化良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
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
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
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
枉费工夫耳。
歌诀五
极柔即刚极虚灵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
运若抽丝处处明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
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开展紧凑乃缜密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待机而动如猫行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歌诀六
掤捋挤按四方正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斜角成 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乾坤震兑乃八卦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退顾盼定五行 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此五行也。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2014/12/01回复

刚和柔是分不开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刚为主,以刚带柔,因为骨头(刚)在肉(柔)的中间,骨头在肉内,内为阴为精神,以阴带阳,所以骨为主动。
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动,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肉既不能主动,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为精神是产生在肉里的骨头,肌肉是柔,是被动的,以刚带柔,既精神”骨”带动肌肉。
“空”与”松”要区分开来,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还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还要经过后面背肌往下松,初学时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气,就能松下,但这是暂时的,往后必须在放松肌肉时的正常自然呼吸。
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头在肉的松沉的同时也就飘起来了,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飘得起来,就是在于沉的作用下产生的。
纯松是塌,纯空是顶,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处处都是一分为二,关节、骨头和肌肉也是这样,但刚和柔分不开的,因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空和松却要分得开,空即每个关节要脱离开来,松开关节,这叫空,在松开关节的同时,肌肉也要松开,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于劲的下沉而相反必然会使意的上升,所以,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另外,空和松究竟空到什么程度,松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沉下五寸则上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松,骨头向上升,一沉一升是同时进行的,并非一边上升,一边不动仍留在原处。
刚和柔搓和在一起,太极叫做有动未动有预动之势,这又叫做腾挪。刚和柔是相济的,是分不开的,但又都有空和松,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又如静如山岳,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个是腾挪,一个是上与下的东西,要慢慢体会,再就空松二字来说。
松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如以起势为例来说,起势时两手的意原在膝下,却可以一直到脚下,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空松一道做之后,就可以”气遍身躯不稍痴”。
上升是由于下沉反射上来的,关节的松开后可以贯气,腾挪二字,即是刚柔混在一起,刚中少不柔,柔中不能缺刚,然而空与松必须分清楚,它是肉练出来的东西交给骨,骨又练出来的东西交给肉,腾挪可以帮助空松,刚柔又要混在一道。这里所讲的东西是主要的,拳却是次要的,以前是先学拳后理论,现在是理论和拳一起来教。
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动,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肉既不能主动,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为精神是产生在肉里的骨头,肌肉是柔,是被动的,以刚带柔,既精神”骨”带动肌肉。
“空”与”松”要区分开来,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还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还要经过后面背肌往下松,初学时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气,就能松下,但这是暂时的,往后必须在放松肌肉时的正常自然呼吸。
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头在肉的松沉的同时也就飘起来了,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飘得起来,就是在于沉的作用下产生的。
纯松是塌,纯空是顶,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处处都是一分为二,关节、骨头和肌肉也是这样,但刚和柔分不开的,因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空和松却要分得开,空即每个关节要脱离开来,松开关节,这叫空,在松开关节的同时,肌肉也要松开,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于劲的下沉而相反必然会使意的上升,所以,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另外,空和松究竟空到什么程度,松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沉下五寸则上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松,骨头向上升,一沉一升是同时进行的,并非一边上升,一边不动仍留在原处。
刚和柔搓和在一起,太极叫做有动未动有预动之势,这又叫做腾挪。刚和柔是相济的,是分不开的,但又都有空和松,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又如静如山岳,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个是腾挪,一个是上与下的东西,要慢慢体会,再就空松二字来说。
松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如以起势为例来说,起势时两手的意原在膝下,却可以一直到脚下,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空松一道做之后,就可以”气遍身躯不稍痴”。
上升是由于下沉反射上来的,关节的松开后可以贯气,腾挪二字,即是刚柔混在一起,刚中少不柔,柔中不能缺刚,然而空与松必须分清楚,它是肉练出来的东西交给骨,骨又练出来的东西交给肉,腾挪可以帮助空松,刚柔又要混在一道。这里所讲的东西是主要的,拳却是次要的,以前是先学拳后理论,现在是理论和拳一起来教。
2014/12/04回复

床下六段功
最好在练完床上八段锦之后接着下床习练此功。此功须在心静神凝和意守丹田的情况下练,否则收效不大。习练此功时,任何动作都要做成全身性动作,一功无有不动。呼吸要随动作保持自然(最好用鼻呼吸),也可在吸气时舌抵上颚,呼气时舌放下,功毕口中液下咽入丹田。
第一段--两脚站成内八字形,两脚跟距离如肩宽,腿腰伸直,目前视,意守丹田。
两臂沿上体慢举齐胸,然后向前平伸,两掌竖立,五指并拢,掌心向前,如关门状;然后,两腕和十指齐用力向前挣动两臂的筋十次。此功可使两臂上的经络气血畅通,增强臂肌。
第二段--两臂从前势转为侧平举,手心向上,两臂齐动耸肩十次。此功可活动颈部,对头脑也有良好作用。
第三段--两手由前势收回胸前,然后沿上体和两腿自然下垂,掌心向下,手指向两侧平伸用力按十次(按时,两手下假想似葫芦)。此功有疏肝明目的作用。
第四段--腰和腿各保持正直,上体前倾,尽量下屈,两手掌心向下,左右交互向下摸时务顺其自然,切勿用拙力,以免伤气。此功有助于强腰健肾。
第五段--两手由前势变成手心向上,如捞物状,慢慢向上提至两乳部,将手指伸开,掌心向外翻,举至头顶,两臂伸直相距如肩宽;然后,掌心向上用力托十次。此功对三焦有良好作用。
第六段--两手由前势变为轻握拳,先以左手向前向下伸,用力如抓物状,然后收回至乳部,再换右手抓。左右如此交替各抓十次。此功可宽胸怀,增臂力。
最好在练完床上八段锦之后接着下床习练此功。此功须在心静神凝和意守丹田的情况下练,否则收效不大。习练此功时,任何动作都要做成全身性动作,一功无有不动。呼吸要随动作保持自然(最好用鼻呼吸),也可在吸气时舌抵上颚,呼气时舌放下,功毕口中液下咽入丹田。
第一段--两脚站成内八字形,两脚跟距离如肩宽,腿腰伸直,目前视,意守丹田。
两臂沿上体慢举齐胸,然后向前平伸,两掌竖立,五指并拢,掌心向前,如关门状;然后,两腕和十指齐用力向前挣动两臂的筋十次。此功可使两臂上的经络气血畅通,增强臂肌。
第二段--两臂从前势转为侧平举,手心向上,两臂齐动耸肩十次。此功可活动颈部,对头脑也有良好作用。
第三段--两手由前势收回胸前,然后沿上体和两腿自然下垂,掌心向下,手指向两侧平伸用力按十次(按时,两手下假想似葫芦)。此功有疏肝明目的作用。
第四段--腰和腿各保持正直,上体前倾,尽量下屈,两手掌心向下,左右交互向下摸时务顺其自然,切勿用拙力,以免伤气。此功有助于强腰健肾。
第五段--两手由前势变成手心向上,如捞物状,慢慢向上提至两乳部,将手指伸开,掌心向外翻,举至头顶,两臂伸直相距如肩宽;然后,掌心向上用力托十次。此功对三焦有良好作用。
第六段--两手由前势变为轻握拳,先以左手向前向下伸,用力如抓物状,然后收回至乳部,再换右手抓。左右如此交替各抓十次。此功可宽胸怀,增臂力。
2014/12/08回复

四种无解擒拿死扣
擒拿死扣,指的是擒拿手拿到位置以后的成型状态,在拿到这种状态后,即进入彻底控制,不再存在技术上的解脱方法,传统武术中称为“死扣”,现代搏击中称为无解脱成型。
一、背后锁颈部
代表性招法:黑龙十八手——踹腿锁喉
原因:由于膝窝被踹击,丧失了利用腿部屈蹲发力的能力,多数正常情况下是被后面偷袭的人压倒在地,然后由后方锁住颈部且以体重控制,四肢均难以进行有效的解脱技术使用,可以认作无解。这个招式原本就是武警为抓捕嫌犯的偷袭手。
二、腕肘肩三节被控
代表性招法:擒敌拳——拉肘别臂
原因:老话讲,丢手不丢肘,丢肘不丢肩,丢肩不丢头。事实上,手、肘、肩三节如果同时被控制,就可以认为是拿到死扣了。由于对方以重心靠压,压制了另一只手的动作,并且使被擒拿的人无法转腰走化,拿到肘部后压肩扭腕,确实是高招,这种细微的细节上才能看出一门招式是否简洁直接有效。与单单腕部或肩部被抓拿后可以以手法化解不同,三节同时被控的情况下,整个手臂被打直,即使力气大于对方三倍,也无法强行解脱。
三、咽下软骨被掐
代表性招法:伏虎拳——黑狗戏猛虎
原因:咽下软骨被掐中之后,如果仅仅是掐住,当然可以解破,但是如果加上旋转、推拽,将导致被掐的人根本无法反抗牵引的力,像老牛被牵住鼻子一样,任何解破都会被轻易推散,无论是踢裆还是插眼又或者是所谓拆解,只需轻轻一推,巨大的窒息和疼痛感瞬间使人不得被顺着推力向后退,任何招式在这种重心严重受到控制的情况下都无法正常施展。
四、肘肋 被制
代表性招法:二十七式通背拳——挑臂掌(国标套路)
原因:按照武学常理,这个应该不算是死扣,但是挑臂掌这一手有些特殊,由于制肘的手法式是压肩手法的一部分,两者合二为一,以前手压肩,小臂很巧妙自然的制在肩下的肘部上,形成一个奇特的杠杆:肩越高则肘越疼,肘越高则肩越疼。使被擒的人无法用肩解救肘,也无法用肘来支援肩,一手管两路,封的十分精妙。因此将导致死扣的形成,也是通背拳处处出乎意料的奇特之处。
擒拿中的死扣非常多,很多已经公认的可以以反擒拿破解的擒拿技术,也是存在大量死扣的,学习一门反擒拿前可对照前三点,看看被“反”的擒拿能不能“反”,是不是死拿。
擒拿死扣,指的是擒拿手拿到位置以后的成型状态,在拿到这种状态后,即进入彻底控制,不再存在技术上的解脱方法,传统武术中称为“死扣”,现代搏击中称为无解脱成型。
一、背后锁颈部
代表性招法:黑龙十八手——踹腿锁喉
原因:由于膝窝被踹击,丧失了利用腿部屈蹲发力的能力,多数正常情况下是被后面偷袭的人压倒在地,然后由后方锁住颈部且以体重控制,四肢均难以进行有效的解脱技术使用,可以认作无解。这个招式原本就是武警为抓捕嫌犯的偷袭手。
二、腕肘肩三节被控
代表性招法:擒敌拳——拉肘别臂
原因:老话讲,丢手不丢肘,丢肘不丢肩,丢肩不丢头。事实上,手、肘、肩三节如果同时被控制,就可以认为是拿到死扣了。由于对方以重心靠压,压制了另一只手的动作,并且使被擒拿的人无法转腰走化,拿到肘部后压肩扭腕,确实是高招,这种细微的细节上才能看出一门招式是否简洁直接有效。与单单腕部或肩部被抓拿后可以以手法化解不同,三节同时被控的情况下,整个手臂被打直,即使力气大于对方三倍,也无法强行解脱。
三、咽下软骨被掐
代表性招法:伏虎拳——黑狗戏猛虎
原因:咽下软骨被掐中之后,如果仅仅是掐住,当然可以解破,但是如果加上旋转、推拽,将导致被掐的人根本无法反抗牵引的力,像老牛被牵住鼻子一样,任何解破都会被轻易推散,无论是踢裆还是插眼又或者是所谓拆解,只需轻轻一推,巨大的窒息和疼痛感瞬间使人不得被顺着推力向后退,任何招式在这种重心严重受到控制的情况下都无法正常施展。
四、肘肋 被制
代表性招法:二十七式通背拳——挑臂掌(国标套路)
原因:按照武学常理,这个应该不算是死扣,但是挑臂掌这一手有些特殊,由于制肘的手法式是压肩手法的一部分,两者合二为一,以前手压肩,小臂很巧妙自然的制在肩下的肘部上,形成一个奇特的杠杆:肩越高则肘越疼,肘越高则肩越疼。使被擒的人无法用肩解救肘,也无法用肘来支援肩,一手管两路,封的十分精妙。因此将导致死扣的形成,也是通背拳处处出乎意料的奇特之处。
擒拿中的死扣非常多,很多已经公认的可以以反擒拿破解的擒拿技术,也是存在大量死扣的,学习一门反擒拿前可对照前三点,看看被“反”的擒拿能不能“反”,是不是死拿。
2014/12/11回复

澄甫先生谓古人练拳分四步功夫。一是练体的固精,即是练架子,在筋肉方面,使其增加弹力;在关节方面使其增强活动;在骨骼方面,使其坚实并精髓充满也。二是练精以化气,即行养气功夫,使饱满之精髓化成充实之中气也。三是练气以化神,即是养气藏神功夫,在气足精满之后,仍朝夕锻炼下去,它就会发现神明的灵智,无论用于任何事务,都可达恰到好处之境,不独是打拳、推手神妙也。四是练神以还虚,即是静极默笃以养虚灵之功夫,练出神明灵智后,将它藏于内心骨骼之中,含而不露,表面看来,似乎什么亦没有,然在实际上它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无所不为,无所不然的,如以绢裹明珠,光泽内藏,能普一切也。”于此可知太极之妙,与道相通,无怪乎在养生技击上有出神入化之境也。
2014/12/1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