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初二小女孩荣获“广东省武术套路锦标赛3个金牌”

1047559家有小学生

全部回帖
编者:本文来自湖北省公安县,文中所述的方法,以前尚未见到有人谈过。

    修炼养生太极,必须注意克服两个弊端:一思维“魔障”;二动作僵拙。如不克服此二病,无论练什么套路,也无论练多长时间,必定收效甚微。

    笔者约十年前,重病缠身,痛不欲生,似乎生命就要结束。后来根据一位师傅传教的十二式太虚太极认真修炼,如今病魔悄然而退,精力旺盛。现将师傅传教的方法摘要披露如下:

    针对心理干扰(又名魔障),师傅传教的方法是:解脱烦恼。师傅说:“人有八万四千魔障,我有八万四千法门。”又说:“心田即苦海,心田亦福田,看你蹈何田?”我的理解是:习拳者应有较高的人生境界与较完美的人格。练太极本是一种循规蹈矩的技术操作,但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拳者的整体心境、心态要平和、安祥、宁静、宽松。要有所解脱,断绝一切险恶的欲念,应有孔子讲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的理念,应遵孟子的告诫养我浩然正气,防止意志消沉。总之,如果始终有高尚的追求,魔障自退。所以先贤们一再讲,练命先练性,练功先练德,练高功需练高德,此乃是悬之日月不泯灭之理。    针对练拳中极易出现的技术弊端——僵拙用力,师傅传教的方法是:骨点运行法。骨点运用的好处是:轻灵、松活,最易体现太极之灵魂;中正安舒,最易体现太极核心;阴阳相济,最易解决太极之关键;以意导行,最易体现太极之要则;易于克服僵拙,僵直、僵硬之力,使内功悄然上身;易于排除干扰,使全身放松,即使身处闹境,亦可自我排解,从而提高练拳质量,较有效地达到治病防病、健身强体、开智益慧、延年益寿之目的。

    骨点运行基础为:拳路的动作已经比较熟练(五百次以上)其操作程序为:

    一、以观想骨架法进入无极式

    第一步,在心安体舒、身体中正、呼吸匀缓后,观想自体骨架结构(忽略肌肉),其顺序为从隐白穴(大脚趾甲后端中半厘米处)始,依次△趾骨一△踝骨一胫骨一膝骨一股骨一△胯骨一△脊柱骨一△肩骨一上臂骨一△肘骨一下臂骨一△腕骨一△指骨一△颈骨一头骨一牙齿(古人称齿为骨,颚骨上下为任督二脉交接之处)。

    第二步,重点骨节观想。人体200多骨节很难一节一节观想到,故须进行主要骨节观想,特别注意九大关节观想(前面带“△”者)。

[page]

    第三步,骨筋观想。意念中呈现一块一块骨头脱落而不真脱掉,每两节总有-线拉扯着,如到此境,全身必轻飘飘,松活活,柔软软,手动足移已不知,便可自由自在行拳。

    二、骨点运拳

    第一步,注意意念中的各点。有温热点、注视点、引领点、引劲点、关照点、结合点、交叉点、攻击点及转换点。热温点指劳宫穴与涌泉穴的四个热点,至始至终,保持温度,行拳意味无穷。运拳是通过温热点对应意念点的统摄、引领下成为事实的。忽略意识点的引领、关照、交叉、结合、转换,必定带有动作的僵拙。比如,简化起势,双手平举,上上下下,意念点在中指端或无名指端,由此引领双臂骨架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在其上下中,有各指端点的结合,有手指端与脚趾端各点的呼应,上上下下皆有转换、关照,动作自然轻灵。

    第二步,注意意识点对关节点的带动、转换、交接。一个动式的运行过程不仅靠意识点的引领,还要靠关节点的支撑、移动、交接、转换。关节点进、退、移、摆运动骨架自然动。不是靠手带身子,而是靠主要关节带身子。初练拳最易犯的毛病是用手的动作带臂、带腰、带腿,这就必定拙力。我的体悟是:手心热气球,脚心气球热,腰引胯膝踝,背催肩肘腕。比如:运行手挥琵琶式,动式如同犹抱琵琶,右手前臂骨在肘尖带动下内旋,掌心向左,肘曲至胸,左掌骨随身体向前弧形上举,左肘骨内旋,掌心向右,肘窝对右手掌心。定势为右脚骨实,左脚骨虚,左臂骨架横肘,右臂骨架垂肘。这个动作出现时,下肢是收腹股沟即腰骨催胯骨带膝骨带踝骨,上肢是由背骨催肩骨带肘骨带腕骨逐渐缓慢完成的。因而轻松自如,自然而然。

    第三步,注意骨点动作运行的整体性与虚无性。拳路运行中视整个身体为一副骨架,没有衣、毛、皮、血、肉附着,空空荡荡,飘飘渺渺,柔柔软软,迷迷离离,虚虚茫茫,整体意境为恍兮惚兮,如梦如醉。有意念而不执著,返观内视,内听天籁之音,内视骨架之象,对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骨架运行动作既真实又虚幻,达到妙不可言之状。如从白鹤亮翅转入左搂膝拗步时,意念点先在背催肩肘腕时右手中指骨端点引领向耳边,运行推出至左前方时,左臂骨向膝前方捌出,下肢骨关节移动,周身上下一致,“协调统一,很虚无,很微妙,脚下阴阳互换,心意玄奥”。

    三、骨点运行的收势较为特别,分大收与小收。

    大收指一次练习结束,小收用于一个动作或一个套路的转换。大收为双手拢小热气球沿眼前至鼻至胸至腹下指点带手外旋下按,然后收腹股沟下蹲,略停一二秒,再然后双手外旋托掌向上转内旋,腰椎骨点带胯膝踝等关节,同时背催肩肘腕,身子缓慢中正直立,两手掌心轻靠于外大腿侧。此为大回环;再然后,双手劳宫穴再次拢球先外旋后内旋从眼前而下收至腹前,落于大腿外侧,此为小回环。大收有两个回环,小收只需运行一个回环。

    如坚持此法习练,其感觉为练前心驰神往;练中,意味无穷,练后,意犹未尽。百次即有小效,千次即有中效,万次必有大效。何为大效?愉悦无限,健康灵敏,神奇灵验。
2014/12/22回复
1、一代宗师杨澄浦说过“不懂顶头悬,白练三十年”。意识上百会穴有一小绳上提,下巴要微内收。脖子要后靠,靠着衣领。
        2、太极拳讲究“留余”,腿不能蹬直,手也不能伸直。要留点余地,留余地是为了更好的变化。即便在发劲的时候也要打出八九分,留上一两分,不能把全身的劲整个往外打。
        3、人有四个生理的自然弯曲,颈椎、胸椎、腰椎和尾闾。颈椎是向前的,下颚内收,顶劲领起,是为了把颈椎拔伸。胸椎是向后的,含胸是为了胸椎的拉伸。腰椎又是向前的,塌腰不是往前顶腰,这样就把腰顶死了,内气不能畅通,上下身形成脱节。腰、裆、胯是连接人体上下体的枢纽,这一块一定要它通畅、松活,才能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应在松胯的前提下尾闾下垂,尾闾像一个秤砣一样往下坠,往下拉。与顶劲形成对拉整个身躯像一张弓。一身备五弓,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身弓。在松胯下沉的基础上,打拳就像坐在凳子上,尾闾向下一个垂线,两个膝关节向下一垂线,形成一个不停变化的三角形。
        4、屈膝松胯开裆,开裆要很饱满地向外撑劲。开裆不是两膝越往外开叫开裆,而是会阴穴开才是开。腿前后都开才是开。
        5、虚脚的扣很重要,要先扣脚尖再外翻,劲才饱满。
        6、太极拳又称为“掤劲拳”。从起势开始一招一式掤劲都不能丢,动作要饱满,掤劲是太极八法中的第一劲,也是贯穿始终的。
        7、太极拳符合儒家道家的哲理,不丢不顶,不卑不亢,不贪不欠。做人也是这样,拳练好了也是对你人的修炼。
        8、结缘太极要知足,学习太极要知不足,练习太极要不知足。太极永远无止境,终生不能尽其妙。
        9、练太极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一层一层地来,一层功夫一层体会。一成深一层,层层妙无穷。
        10、练拳时要做到“三平”:头要平,肩要平,胯要平。
        11、太极拳要求要有整体劲,外三合要合好,还要交叉相合。揽扎衣时右手像有根绳子把左脚带过来;单鞭也同样,左手打开时右脚跟着扣过来。后塌前碾缠的劲要出来。击地拳转身时、金刚捣碓提腿震脚时、第三金刚捣碓转身时都像是有皮筋扯着一样,既协调又清清楚楚。
        12、先倒重心再转腰,不要倒重心和转腰一起来。
        13、松还有几个阶段:第一是不知松,动作僵硬,说得多了你有了一点体会,但还是不会松。第二是不敢松,有放松的意识了,但腿上没劲,想松松不了,一开步松沉腿直发抖也松不下来。第三是不能松,到了一定时间,腿上有劲了,也知道松的好处和怎样松了,但细节做不好。真正松开的目的并不是把劲都丢掉,是为了让全身各部位协调起来,更好地重新组合。比如发力时有向前伸的肌肉,也有向后的拉扯的肌肉,让你放松在发力的一瞬间再用力,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对抗肌的用力,如果有一百斤的力达到稍节还有八九十斤的力。若非常紧张的话可能只剩下二三十斤的力了。就像电的损耗一样,在传导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14、发劲前要蓄好劲,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15、做缠丝练习时,要身体带动,以身领手,手随身转。大圈是公转,公转好学,学一套拳就会了,有了型,会划大圈。但有没有内涵,就要看顺逆缠丝,螺旋缠绕的自转运动。自转要与公转相结合,内容就更丰富了。
        16、太极拳有很多剪刀劲,反方向的劲。手和膝用的是相反的力量,膝在人腿外内扣时上肢的劲向外走,反之膝在人内时劲向里走(或脚向外扫,上肢的劲向里来),相反的方向运动成为剪刀力。掌握了这个原理,可自由发挥。
        17、陈鑫的缠丝劲论说的就是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不懂此劲不懂拳。不懂得缠丝就是不懂拳,就是瞎胡练。重心要到位:年龄小的蹲得低一些,年龄大的架子高一些,但不管高低重心要到位。比如:揽扎衣式的右腿,膝关节要和右脚尖相对照,要垂直,才有支撑力。否则,一推就倒。
        18、虚脚要扣,扣好再松胯。才能够圆裆,圆裆可下盘更稳,八面支撑。
        19、倒换重心时要始终保持裆走后弧,膝走八字的方式。这是一个规律
        20、掩手肱拳的发力不能只注意右手的拳头上,要把注意力放在左手上,左肘的后肘尖上。左肘肘劲打得好,右手的力量才能大。右边的力要往前,拧腰扣裆。松左胯,为右边让开道。(把左边的门打开,右边才能过得去),右腿要蹬地,结合松胯转腰,以腰为轴产生旋转,形成离心力。如伞上的水珠,要把它摔下来,手一拧伞把,水珠就形成了一个切线下来,不会随着伞边走圆的弧线,这是离心力形成的切线。前拳后肘要对称,要在一个平行面。还有,打前要收好,蓄而后发。欲右先左,欲左先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发劲时要发声,通过鼻口自然发出“哼”的声音。
        21、打拳过程中,上肢既不能挺,双手不能拉得太直,也不能丢,要舒展饱满。手型在到位的时候要坐腕,中指领劲,形成外边有棚劲,里边有撑劲。
        22、太极拳不是广播体操,它是通过练习把动作、意念和呼吸三者密切结合,形成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要通过放松下沉走出气感,才是太极拳内在的灵魂。
2014/12/29回复
吾师喻润川二十年前口授的太极拳的劲力密要,不得外传。在多年的太极拳教学中甚感精深奥妙。现为纪念吾师、弘扬太极,精心整理,对外公布,与同仁同享共勉。太极拳的劲力密要如下:

  劲与力之区别:劲无形而力有形,劲沉而力浮,劲聚而力散,劲由筋而达于四肢可发可放,力由骨阻于肩背而不能发。太极拳尚巧劲而不用拙力,呆力愈大者,巧劲愈小。螺旋劲、抽丝劲、麻花劲,如千年枯藤,不易拆毁,即引即发,蓄发相变,即用巧劲之谓。太极拳的八种劲别,由锻炼拳路得来,现分述如下:

  1、 劲:练太极拳,全力无一处无 劲。

  劲分防御和攻击两方面,乃有弹性之劲,如蓄气于球内,此按彼起,令力不得下落,但必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此就防御方面言之。在攻击方面说,如未之先,想发人应往后向下用引劲诱之,使敌劲出,焦点显露,借其力而发之。看敌不用气力,无由假借,即不能发。乃用单手或双手向前向上激出之劲, 之地点,以人之活节或结构处为最易得势,使人不能滑脱。

  2、捋劲:凡人挤我时,用捋劲以舒散其力,使人力腾散,不得复聚。用捋劲时,一手掌缘沾其腕,一手肱部沾人臂外面,捋至己身左右,边补其他发劲之不足,使人跌至己身后,未捋之先,故忌用劲时到己胸口前,使人抵挡,一变即捋。捋之方向,以弧线为好,捋发之时,必坐腰松胯而转腰,捋发之际必须借人之力,如已过则势尽不能发,未到尚难得势不能使人前俯,更不能移动其重心,重心不动,不能倾倒,劲居于人手下面,而向圈外,捋劲系居于人手上而向圈内,由腰旋转以变 ,谓之逆抽丝,由 旋转而变捋,谓之顺抽丝。捋两劲,随便倒换。捋为蓄之动用居多, 为发之功用居多, 捋倒换,劲效显著。

  3、挤劲:挤乃补助不够之劲,多用于双手互相交叉,亦可谓之左右手的合劲。挤生于人捋时,我顺势将力前升、屈臂,将另一手粘其腕部而挤之,挤亦可用于人靠之后,但挤不可用于臂之力,必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身体,勿向前俯,免倾重心,挤用双手,防御固,而变化多,攻守兼备,须双手俱有劲,如车轮之功用,旋转自如,变化自灵,挤可用于捋人之后,顺势加以挤劲,使其倾倒,可谓捋挤不分。

  4、按劲:以一手或双手向下沉按,使对方之足跟浮起。彼用挤时,我乃变捋为按,以顺步为得势,并含有由前往后之纵圆圈,如直按,反易为对方借力,用按时,以起步为虚为引,落步为实为发,按必用腰腿劲,手臂蠕蠕按出,敌人必觉累而受制,上为重心勿前俯,恐被人捋按人时,必须在其真劲未发之前,即可使对方势背,自动后跌。按须固定一点,不使对方滑脱,以掌根和指为主,变化时,即可为采和其他三劲。捋二劲近于走,按挤二劲近于粘。捋进蓄劲, 进运劲,挤进接劲,按进发劲。拳谱云:“ 捋挤按系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四手以四正为主,系在圈内,若遇对方大开大合,必定越出圈外。若出圈,四正不能用,必用四隅手补救之,四隅即采肘靠。

  5、采劲:采为反方向之挤劲,挤为合劲,采为分劲。采即以手执人腕或肘,往下采沉,使人重心向前者更使其前倾,采则须人来势,接取其劲,此法即捋之变,捋则把提在人手臂外面,采则在内,捋必双手顺人右向并用,采则以单手按抓,采用双手时,乃一手外,一手顺势下采,如取树上果品一样,一手执枝,一手摘果,用采之手,亦须抽丝质向后下斜采,并非平向后采,采如得势,使对方头晕眼花,全身连根拔起,即可发之。采人不可过轻,轻则易为人所借力,不采则已,采必采足。

  6、 劲:法系执人之手,反捋其势,控其关节,即一处以制其全力,亦捋之变法,还有因我势背,来不及还招,用另手照对右面部内面,趁其惊惶,转败为胜,为击劲之一种,求击中,而不求击倒,遇对右有空隙或拗处,顺其右向面击之, 时一手用 ,另手须有里缠丝劲,以保持身体平衡,时,须与对右相距数寸远,方可用之,当用身法,步法与之配合。 必须捋和采之后,一手按人臂,一手用手背反人领际,使之后仰倾跌。如已被人用野马分鬃式至势背后仰之时,即可用 以转顺,反借其势,使之后仰跌出。

  7、肘劲:肘为击人之二道门,遇手出圈时,贴近己身,亦为出圈,不能用采补救只可用肘击之,比手短力猛,发之得势,可直攻人心窝是为毒手,不可用,发进须与膝合,大捋中之肘,含于人捋己后,以肘还击之,推手中肘,含于分开人手之时,一手执人,一手用肘击其胸部。用肘劲之时,则手腕间之劲,转换至肘点,肘以下如指腕处则空空无物,若非对方防肘劲时,则肘以下之手,自可回归中正,此仍是以隅手补助正手之法。

  8、靠劲:靠为击人之三边防线,以肩击人胸口或腋下,较肘更猛,如有用双手掤时,来不及收回,只用靠以济其穹,靠用于人距离较近,所谓七寸靠,亦有离地七寸,用肩靠人膝以下者,在上为肩靠,在下为膝靠,以胯为发劲之枢纽,迎面为腹靠,转身为背折靠。除手足外,以身击人者,均为之靠,如能节节贯串,即能节节发人,所以用靠时,必须手足失其用,以靠补救之,身进似挤,击出似掤,靠须己身中正,肩与胯合,脚根拔劲,顺步用靠,就插入对方裆内,成丁字形。靠时须防己之面部及靠边之手臂,恐对方击面或撅臂,故靠时,另一手须护手靠边之手臂的弯处,以防意外。能靠,则身瘦劲小者可以攻力大者,因肩劲较手足劲大故也,四隅手中采二劲,用于制止浮飘乱舞之手居多,用在沾粘劲之先,以救四正手之不及,肘靠二劲,因个人势已出圈无法挽回时,用在沾粘之后,以补助四正之太过,因不及和太过,均系病手,所以在推手时,有不过界之说。

  以上所列为入门劲别,在太极拳全套架式中,均系隐于内之劲,不可显于外。若外显,则内劲不能生。

  太极拳除以上八劲外,还有沾、粘、走、借、拿、长、发等劲。现分述如下:

  (1)粘劲:粘由不丢而得,粘劲发生后,方可将吸方吸住,为我所制,我顺人背谓之粘,此劲出来后,皮肤上有似云雾之气,如胶如漆,一遇敌手,即不丢不离,不仅手上有,周身皆有,气虽厚,不能目视,仅自知,四字密诀:敷、盖、对、吞,无形无声,是以气言,全身发之于毛,亦意气为之。

  (2)沾劲:沾衣欲湿杏花雨之沾,又如蜻蜓点水,一触即起,形容轻灵善变,活泼不滞之谓,与人交手,稍触即知,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劲也。

  (3)走劲:即不顶之劲,人刚我柔谓之走,此劲由懂劲而来,不懂不粘,如何能走。人之来势高低上下横直左右长短屈伸,原无一定方式,走化人之重力,不与之相抗,推手时,觉人有重意即变为虚,遇偏重则偏松之,双重则偏沉之,泻去其力,随其方向而去,使人处处落空,此劲全在腰腿,假令腰腿无功,即不能粘走,看粘化劲,须快慢相合,快则不有引人入笱,慢则不能化去其劲,若化人之发劲,必须俟其劲,将出而未全出,将至而未全至之倾,勿过早过迟,化圈以愈小愈好,还有后化前进,即上身似化,下身同时前进;又有上半圈化,下半圈发之法;又如人以柔法听我,我以柔法听人。拳各有界,人引我进,只可至吾界边,不可再过,倘再进则失势,无有不败者,如人引我前进,未出吾界,即变为刚,是人惧我,所以变为刚,我当仍以柔对之,如人引我至吾界,是时正宜窥彼之机势,形色魄力如何,假令有机可乘,即以柔忽变为刚击之。如到交界之际,强为友架,亦宜击之,如人引至吾界,不变柔为刚,柔劲如常,是对手也,当退看吾门户,人若误以我怯,冒然变刚,我但稍低其手,徐徐引之使进,且令其不得不进,至彼不得势时,我只以柔变刚击之。不费大力,一转即克之。如人来击,其势甚猛,我不与之硬顶,手足与身,顺其来劲而卸之,步手落彼之旁面,让过彼这风头,彼这锐气,在彼前冲,不顾左右,彼向前之气力,彼然转之左右不易,我从旁击之,以我之顺力,击彼这横面甚易,可拿可发长,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4)借劲:此劲仅含少许化劲,无引无拿,乘人之势,借人之力,高来高往,低来低去,无须觅其焦点背势,人不知不觉出去,如果来势愈大,则被击之劲愈猛,能借劲力小可挫力大,弱劲可攻强劲,人之任何部分可借,我之任何部分可发,然必须注意时间、机势、方向,不可或早或迟,早则人劲未击,无从假借,迟则已中己身,亦无从假借,须在人劲将出犹未全出,犹未全到这一刹那间,顺其方向,乘其机势发之,最为有效。

  (5)拿劲:拿时须动作轻灵,使人不知不觉又必须拿其活节,如腕肘肩等处,使其不能滑脱,双手拿人,如以称衡物,全凭力学,重者称锤移于外,轻则称于内,使高低轻重相等,拿时自己要稳定重心,不使丹田气浮,又要拿人不过膝,如离人过远须进步身,才可以功深者拿人,一搭手即得,被拿者身不自主,名日入笱,拿又分有形圈无形圈两种,无形者两**肤相粘,稍一转变,即可引拿,拿为发之先锋,故发之先,须有拿一拿至人发呆,而已之意到时即发功焦点,即结构处。

  (6)长劲:此劲即柔慢伸长者,或激出亦可用于手臂肩肘腰胯膝脚和周身,各部均可,唯手之长劲须用肩肘劲,但必须腰腿脚一致击发才能发出劲来,化拿人之后,人现出焦点,即将已劲渐渐沉而长发于焦点之上,彼必跌出,用丹田之气,由背而手,达于人身,使人腾空跃出,如拍球然,拍之愈急,其升愈高,先用长劲,致人将出未击时,补以截劲,或先用截劲,再使人将知而不能变化之时,再加长劲,对其中心发之,先截后长,则人先倒退,退至长劲,完时后腾出,先长后截,则对右先腾出,后倒退,因先后所发之劲均蓄于敌力,先入后出,后入先出。

  (7)发劲:发劲之初,当先知劲路,故拿人发人,先制其根,所谓摧敌先摧根。

  发劲有三要点:

  1、机势:即我顺人背,人之重心,偏于一侧,露出焦点,同时其气亦上浮,重心不稳;

  2、方向:与人推手时,无论上下左右前后正隅,顺其方向而发之;

  3、时间:在人旧劲已完,新劲未生之时,即发呆时,或后退之时,而发之。不可或早或迟,早则人势未完,易生抵抗,迟则人已发觉,而生变化。发人之距离,亦甚重要,远则劲不能达于敌人,太近则劲被闭闷,不能发出,发这地点有发其呆处,有发其虚,而不能变化处有时用指引其力出,而以掌发之。虚虚实实,先使敌意气散乱,重心不稳,引出其焦点即拗处而发之,并随屈就伸弯,人屈则就其屈处以发之,人弯就其弯处以发之。发劲时,须周身一致,发者,本身自觉无劲,而受者愈觉沉重,因发者全部劲已透出,勿使稍停留于手臂中。发劲不畅达者,约有三停:以上肢言每停于肩与肘于掌;以下肢言,每停于髋于膝于趾;以中部言,每停于胸于腹于丹田。发劲时,将背脊骨稍微突出,坐腰松胯,才能周身一家。发劲中内部运气有二:一为由前往后,将丹田所说之气由丹田贯于四肢了;一为由后往前,即将气贴脊背,由脊背贯于四肢。发人能将人双足离地腾空而倒发人者,劲与气不足被发者,仅带跳带退而已发劲中,又分冷劲,断劲,抖跳劲等。冷劲在引发人于不知不觉势甚猛;断劲即在引发得势后内劲稍断,即以全身蓄劲直发于人身;抖跳劲,即己劲与人劲粘住时,用腰脚劲,抖拍之敌身,则双足腾起亦应之而倒地。还有半圈化而半圈发,常不见其形而人已发出至于发人,高低上下亦须慎重,人过低则发其上部,人过高则发其中部或下部,矮者宜发其上部,长者宜发其中下部之间,上下轻重相当者,宜发其中部,上轻下重者,发其下部,上重下轻者,发其上部,此种轻重可于推手时,用沾引化各劲探知之。
2015/01/05回复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虚灵顶劲,气沈丹田,两背松,然后窒。
束胁下气把裆撑:提顶吊裆,心中力量。
胃音开劲两捶争: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五指抓地上弯弓: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捕鼠、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
举步轻灵神内敛: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即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意上寓下后天还: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辟如将物之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坏之速而无疑。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
哼哈二气妙无穷: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
动分静合屈伸就: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缓应急随理贯通: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与性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实则右虚,右重则左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加至道藏: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雄豪所向无敌,盖皆由阶而及也。
手慢手快皆非似: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盖不外强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四两拨千呋迹翰焖膬蓳芮Ы镏洌@非力胜,观耄耋能御兄危旌文苎桑苛⑷缙阶迹焖栖囕哑F騽t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呋式宰誀懭酥普撸p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歌诀五
极柔即刚极虚灵:极柔软,然后极刚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呷舫榻z处处明: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开展紧凑乃缜密: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待机而动如猫行: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邉湃绯榻z。
歌诀六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捩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即乾、坤、震、兑,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以上系采、捩、肘、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2015/01/09回复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虚灵顶劲,气沈丹田,两背松,然后窒。
束胁下气把裆撑:提顶吊裆,心中力量。
胃音开劲两捶争: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五指抓地上弯弓: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捕鼠、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2015/01/12回复
无论是中医、气功的督脉,还是印度瑜伽的中脉,藏密的中脉,以及直腿坐松腰法,太极拳中的”练气入脊”,无一不是以脊柱为核心。因此,生命运动的锻炼只要抓住人体的这根生命之柱—脊柱,进行反复锻炼,使每节椎体灵动无碍,就一定能解决生命大问题。
    锻炼脊柱是健康长寿之捷径;是习拳练武之关键;是练功修道之根基;是智慧开发之源泉。
2015/01/15回复
歌诀第一句:顺项提顶,溜臀收肛。 八卦掌之功,掌法如轮,身法如龙,步法如水。以形练神,以神帅形,历来受到练功者的重视,说明了形体正确与否的重要性。此句歌诀对形体和内在提出具体要求,拧旋走转、闪展腾挪中,须始终保持“顺项提顶,溜臀收肛”之状态。
  “顺项提顶”:脖子自然竖直,方可头顶天。《内功经》云:“头正而起,肩平而顺。”头正则项顺,项顺则提顶。肩平可使头、项自然顺达。如此,周身上下方能高度协调一致,气血往来勿受阻碍,精神提得起,变化才自如。把平衡留给自己,把力量作用到对方身上。《易经》云:“化而载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化去不正之身姿,推进体内气血流通。
  “溜臀收肛”:拧旋走转中使臀部下垂之肌肉用意向上敛之,谷道收之,方可达到溜臀收肛之效。溜臀收肛之功上身,下肢之力方能使出来。掌法、步法、身法可配合得当。力根在八髅,其上带身腰,下带胯膝。溜臀之作用是使下肢轻捷便利,收肛之作用是使气不外泄。
  顺项提顶也好,溜臀收肛也罢,须在经年累月、朝夕不辍地磨砺中练就。
2015/01/26回复
练拳一:练太极拳全套架式,每日学一二式,继续不断,以常人资质,约月可以学全。须经两月之改正。再加月之苦练,共计四个月,其式样姿势,即离开师傅一年,可以不致变换。若仅一月光阴,粗知大略,不经改正,则不得谓之学会。因稍有间断,其方向与动作早已走变矣。但每日仍须复习,不可间断,若每日两遍,能使纯熟,每日三遍,能增功夫,每日一遍,不过不忘而已。
  
        练拳二:学习拳架,自第一动起,至末尾止,谓之一套。其中名目百余,式式皆要紧密周到,而且要轻灵沉着,无有一式可以随便,无有一式可以丢顶。丢者离也,顶者僵也。四肢百骸从轻,从绵,从柔,轻而不可忽,绵而不可断,柔而不可疏。若注意而起僵劲,此所谓顶,便离太极门径矣,初学者切宜注意之。
  
        练拳三:练太极拳趟,其经过时间是愈长愈妙,有练一遍需40分钟以外者。练慢之后,亦需练快,有以几分钟内练完也有更快练法的。无论慢快,总以均匀为贵。谱曰:“无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初学之人练一遍,最少八分至十分钟。如经过五六年后,工夫略深,即可练快,惟须式式到家,不可因快而草率。至于架式分三种:初练宜高架子,继则四平架子(眼平、手平、腿平、裆平),再则功夫日深,逐渐近于低架子矣。由高而平而低,皆从工夫上来,不可强求,否则弊病百出,无益于学者。
  
        练拳四:练架子外面注意动作务使均匀,谱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内部呼吸亦要均匀,若无事然。万勿并(编者:疑为“屏”字,有待高明释疑)气,心意不可呆滞,谱曰:“精神能提得起而无滞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也”。此外,各变劲工夫,例如本系提手上势之劲,一变而为白鹤亮翅之劲,再变而为搂膝拗步之劲。各式各气,各式各劲,由此式而变彼式,交接之后,换式换法,换法换意,由换意而换气,由换气而换劲。此中变换转动之间,与学者内部之意气运用外部之四肢伸转开台有极大关系务须依照谱中各论,而适台之。
  
        练拳五:所谓增工夫者,即学者之气,日渐增长,不致气喘身摇,手足日渐轻灵,腿腰日渐柔顺,手掌足底日渐增厚,头部与两太阳穴日渐充满,精神充足,思虑周到,发声洪亮,耐饥耐寒,能镇定,能任劳,饮食充分,睡眠酣适等等。
2015/01/29回复
命门穴位于两肾之间,属督脉,有生命之门,先天之根本的含义。命门穴与任脉的神厥穴(肚脐)又前后对称,与腰的带脉又缠绕一周。带脉的循行路线较为简单,起于季脉肋下方,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脐,后平十四椎。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意思,因其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带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

    腰腹部是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又为下丹田真气之所在。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一般位于脐和命门三七开,位于大椎和会阴穴也三七开,符合黄金分割线0.618的优选关键数字,顺应先天自然之规律。因此,只有气沉丹田,意守丹田,命门穴后撑等练功身法,就能通过神厥穴深部的经络网,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起着整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第一天老师教你基本功,就是站桩。会用手去摸摸你的命门穴,那是老师看看你的命门的坑是什么情况,正常人命门那都有个坑,站桩就是一个填坑的过程,这样你的身弓才能练出来,才能形成上下的整劲。有坑的,一定不是高手。呼吸,从丹田呼吸转入命门呼吸,退阴符,绕阳符。右转36圈,从丹田到命门为一圈,左转24圈。这样才有鼓荡劲,站桩有的呼吸,呼气从丹田达涌泉学,吸气从涌泉穴达命门。
    “腰为第一主宰”,说明了太极拳主弓的重要性。主弓弓把“命门”是带动四肢弓的纲,通过主弓节节贯穿及上下肢的调节协调,也就是“命门”调节上行与大椎、肩、肘、腕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同时,“命门”调节下行与胯、膝、足跟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周身身法处处联系起来,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
    具体操作上,用意把“命门”后撑,先取得前足蹬回的反作用力,与后足蹬力成为力偶,故“命门”向后撑实,即前足从地面反作用力而来。后坐时则反之,“命门”注后拉,是从后足前弓取得地面反作用力与前足反作用力成为力偶而来,后足蹬力主动催迫前足的反作用力而成为力偶,向前退后都成为左旋右转的力偶,立身中正不偏,四面转换,八方支撑,无不顺遂。如果单纯只考虑抽胯,只能从股关节的力偶转动,不能与上体协调解决
周身一家。“命门”则能为上下统领的总关要,掌握主弓的整体调作活动,照应上下肢四弓的协调活动,发挥主弓为中心点的弹力作用,在推手时能化能发,能粘能走,变化无穷。
    除了“命门”后撑之外,还必须注意“命门”向左右旋转或前后位移。拳论十三势歌中指明:“命意源头在腰际,变换虚实需留意。……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高度概括了腰腹部意气变换调节,以命门穴作为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在推手时,从接触点感知对方来劲之后,根据对方的劲路首先进行命门的内换,然后调整身体的各部分和各关节,一动无有不动。
     一动全动并不是单纯接触点的移动,如果不首先从命门变换虚实,而单纯上肢的移动,马上由手作出反应,这就会犯了“梢动”的毛病。解决“梢动”的毛病,“劲先由里边变换,才能知己知彼,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懂劲功夫”。命门穴里边变换,包括命门穴向左右及前后的位移,命门穴的转动,其位移及转动量的大小根据对方的劲路决定,命门的位移及转动带动身体四肢各关节作出调整反应,为化劲和发劲作好准备,使对方感觉不到我方内劲的变换,而实际我方巳把对方的力引上球面的切点抛出。所谓“四两拨千斤”,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推手时,意贯命门,注意命门后撑位移及虚实变换转动,通过命门穴调节上下肢十二个关节贯串,螺旋型缠绕绞转,把对方引上立体圆面切点,五把弓合一集中发劲,如箭直线发射,可见命门穴在练功和推手时都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这是外型动作难于觉察到,只能在练功和推手的过程中自我感知。
    太极拳是比较高深的,因为它不仅是惟一的一个注重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拳种,而且又是惟一的一个以养生为主的拳种。它的作用,古人描绘得神乎其神,信不信悉听尊便。信没什么坏处,不信也没有什么好处。至于今人那更是怎么评论的都有,怎么练习的都有,是冷是热都是自己的感受,没有必要统一思想,也没有争论的必要。理论和方法都是在不断变换,人的思想和感受也都在变换,这就是生活。练拳也是生活。

    说说尾闾,尾闾犹如古钟中间的钟锤,是练功的根本。尾闾所在的部位恰人体的上下的中点。人体身高约相当于七个半头部的长度。下巴到膻中为一个头部,膻中到肚脐为一个头部。直立时,膝到地面为两个头部。从肚脐到大腿中部约一个半头部。人体上下的中点约在耻骨联合处,即尾巴尖儿那个地方。

    松腰松胯跟尾闾有密切联系。要松腰,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看它体积虽小,却气机尚存。

    “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韧带封住了。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直接跟脑子连着,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一直传到脑子里。这里面是通过共振作用传上去的。尾闾一动弹,从椎管振动到脑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脑子里面去了。尾闾牵着骶椎韧带,振动椎管里面的脑脊液,还有马尾神经。马尾神经从椎管里面下来有好多,到最后只—根下来,它非常敏感,一动弹整个地都传上去了。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体形歪,尾闾也要正,直着往下垂。,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而你坐在上面,似坐非坐。运劲时尾闾中正往下垂,发力时,尾闾就是那板机,一撮谷道,等于扣动了板机,尾闾一前兜,力量就走了脊了。

    敛臀是为了通小周天,是初学者必须做的,泛臀是为通大周天,发劲时用的,泛臀与松开尾闾也有很大的关系。泛臀就是臀部往外泛。泛臀有开后胯的意思。脚尖往里扣,膝盖往里拧,胯关节往外翻,一翻一拧,把后面撑开,臀就往外翻出去了。陈氏小架尤为是这样。所说的后裆劲就是这样,确实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他影响外形的美观。
    当你站桩时,气机下行,大腿根部有热舒的感觉,意撑**,只是尾闾就会响动。自己有时会吓一跳,说明尾闾已经开。
2015/02/02回复
有粉友问我整体对局部的真实涵义,这里头牵扯到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我前头说的练整的问题,把全身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到身体哪个部分都是整体发力,就是孙禄堂说的身上到处都是支点。

这个前面说了很多了。第二个重点是内劲是什么?到底是怎么练出来的?你光有整体还不行,整体发力还得有这个力做基础,不然你只能打打普通人。以我自己的体会而言,内劲就是筋膜骨之合力,或者说筋为君、肉为臣,肌肉为筋膜骨力服务的。前面我说过两个问题,一是人身筋到哪经络到哪血到哪,二是筋在养。

筋到气到血到,这是黄帝内经里一个最基本的理论。而所谓内功,无论小周天还是大周天,都是筋、气、血强健的一个明显特征。通了周天的人力大,不练武的人不会用,但是也比普通人力气大很多,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说一切武技均以练筋为要务,尤其是内家拳,不尚拙力,纯任自然,所谓明劲、暗劲、化劲者。

那么这个所谓的内劲是怎么练出来的?很简单,就是你们自己门派传承几百年的那个练法练出来的。但无论内家外家、无论形意太极还是八卦,练出内劲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不用拙力,而且练武之初要先去浮力,也就是肌肉之力,要让你习惯不用拙力,然后慢慢的培养筋膜之力,也就是内力内劲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刚练上的时候,尤其是站桩的初期,会觉得有一阵子浑身没劲,软软塔塔的,还不如平常,那就是通过方法把你身上用拙力的习惯去掉,这个时候旧力已去,新力未生,是最软弱的时候。但不去拙力,内劲便无法生起,也就谈不到后面的提高进步了。内劲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用句上纲上线的话,是从虚无中来。所谓无极而生,分两仪有阴阳得以致用。只要看看太极拳就行了,人家说太极拳是老头摸鱼,其实那就是内家拳的核心真谛,秘诀中的秘诀,就是在这心平气和、纯任自然的姿态中,生命的本能、也就是先天精气勃然迸发,从微而著,渐成洪流。这也就是所谓的顺中用逆了。

如今很多练内家拳的都不知道这个内劲是怎么练出来的,就是一些练出来的老师傅使得出来但说出清楚,造成了很多误会。宝贝就在你们自己家里,不必到外头去找。无论太极形意还是八卦,拳就是功,功就是拳,只需以道入拳,摒弃人欲,自然不得而得。就算是放弃不了人欲也没关系,只要有所克制也能有所得。

从外在表现上看,气血越来越旺盛,身体里头就有东西生长出来,那是筋膜逐渐粗壮了,带动了身体各个部分的变化。从外表看你还是那个文文弱弱、秀秀气气的你,但一旦发力则非常人之拙力可能相比,所谓惊天地泣鬼神,到最高境界如孙禄堂,一个人打一百多个打一宿不累,可谓人中之神了。
2015/03/05回复
那时候练拳练的很苦。传统的太极拳有一种形式的练法叫定式。比如揽雀尾分六个动作,按每个动作去练定式。定着不动要多少时间呢,定六个呼吸,然后再换势。揽雀尾要用三十六个呼吸,差不多两分钟才能定完。正常人每分钟十八个呼吸,依此类推,全套拳有二百六十八个动作,你看要定多少时间?所以那时“定”的我筋疲力尽,汗流浃背。到冬天天气严寒,练完拳穿的鞋像趟过水一样,一脱掉可以倒出汗水。
练拳要练抻筋。提起抻筋好厉害,找一棵树,叫我背靠着树,身体扳直,老师在前面用脚把我的底腿勾住,树上有一滑车,有一皮兜兜住我一条腿的脚后跟,往上拉,把脚趾拉到脑门,再把拉绳拴住,定住不动。这样还好些,往后抻筋要把脚心拉贴在后脑勺上,这个罪真够受的,那时我做梦都怕它。如此类推,什么下腰、踢腿、铁板桥···等等,先折腾出来弄好了才开始练拳。过去练拳不像现在这样,一开始就去摸鱼。要把上面说的功夫练出来,其实人人都能练成,就看你练不练。
                  学各样推手,练三步功夫
   就这样我把定式练拳练完了,再练**。**就是推手,那时叫**,后来传到上海以后才改叫推手。练**先练单手推,两人谁也**不住谁之后再练双手推。由平推、立推、斜推,好像个女字型,把这些路子推纯熟以后,两个人身体渐渐向下矮,边往下矮边推,一直到身体擦着地面去推。有用手一履对方,自己的身体向后擦着地撤回去,等向前出去时,身体又擦着地出去,如同蛇一般左右回旋。各位听起来容易,可练起来就难了。记得有一次老师跟我说:你拿个筐去砖瓦铺买二斤疙瘩炭去。我以为老师有用处。
就到砖瓦铺买了三斤,多买了一斤,交给老师。老师说:我跟你说笑话,叫你把炭烧红了,好烤一烤你的筋。经过苦练,不动步的推手才算练成了,再练动步的推手。不动步的推手是正的,叫绷履挤按四个正方;动步的推手是斜的,叫采挒肘靠四个斜角。当然不是绝对的,正与斜是相互牵涉的。老师教你时,他站在中央,身子一转用手一采,你在外圈要随着紧跑,跑了多少步,刚追到头,他一转身又回去了,你又紧跑再追回去,所以练的满头大汗。后来我研究易经才知道,这就是得其圆中不支离,意思是围绕着一
个圆心去跑外圈时,要不支也不要离。听着也很容易,但这劲头很难掌握好的。总之这仅是素材,也就是才练了个大概,然后才开始练功。
    练功首先要练松功,这松功可难了,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两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头椎除了头颅之外全要松开。这么一练差不多把人给拆散了。然后再练太极拳的三步功夫:第一步叫着功,太极拳毕竟是个拳种,这么一来干什么使,那么一去干什么用,如揽雀尾是干什么用的,单鞭为什么要那样一转,一招一式,二百六十多个动作都弄熟了,都会使了,但还不算成,因为你只知道死谱,不知道变化,故此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变化。第二步功夫叫劲功,为什么叫劲功不叫力功呢,因为它不尚拙力,都是柔柔软软的,但这里边东西很多,等把劲功练完了,往下练更难了。第三步功夫叫气功,我说的气功不是外边练的气功,我说的是太极拳里边的气功,它的练法可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运气,运气使把气运到周身,想叫它到那里它就到哪里。周身内外由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无一处不能运气,身体也无一处不能打人的。你如不信可以试试,我用手指指你的手心,你会感觉有气的,你也可以随便往那里按我。我那里就能打你。另一部分是使气,既然能做到运气了,如果能使气处于你的身体之外,而又能达到对方的身体上去,然后要使你的气跟对方的气沟通,两个人变成一个,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自如了。你想叫他跪下他就跪下,你想叫他躺下他就躺下,他这个人就受你控制了。这个功夫很不好练,我前后练了十二年,十二年的时间很长了,我再愚鲁也不至于糊涂,为什么跟它干上没完呢?其中必然有它的兴趣与滋味。就如同吃橄榄一样,初食很涩,愈吃愈清香可口。这时我练出甜头来了。身体也强壮起来了。
2015/03/09回复
在基本浑圆力的修炼中,首先应按照“处处求圆”,“处处成圆”,“由大圈到小圈”的基本要求,练好身体各部位的基本浑圆力。所谓“大圈”,主要是指人体三大节即梢节臂、中节身、根节腿在运动中所形成的圆形动作与轨迹。所谓“小圈”,是主要是指人体各大小关节即肩、肘、腕、胯、膝、踝、颈、胸、腰、髋等甚至身体各部或各点在运动中所形成的圆形动作与轨迹。在太极拳的实际运动中,“大圈”总是以人体的中心即中丹田为圆心而运转的,所以俗称“公转”,而“小圈”则总是以某关节或人体上的某一点为圆心而运转的,所以俗称“自转”。但无论是“大圈”还是“小圈”,是“公转”还是“自转”,都离不开基本浑圆。如右臂的外开圈(左上右下)或里合圈(左下右上)、左臂的外开圈(右上左下)或里合圈(右下左上),实际属正浑元圈;右臂的平开圈(左前右后)或平合圈(右前左后),实际上均属平浑元圈。
      在基本浑圆力习练精熟的基础上,须进入螺旋缠丝圈的修炼,螺旋缠丝的本质就是习练太极拳时身体各部位基本浑圆圈的相互配合与转换。正如恩师所说:“在式子转换时的圆弧就是缠丝。如起式:掤有弧形,掤完转换捋时,转换间就是缠丝。”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系统,人体各部分既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的运动特别是太极拳运动不是作为刚体而是作为一个系统在运动,具有极为复杂多变的复合性。这种复合性必然使人们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人体各个部位(三节、九窍、十八球)在运行浑圆圈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既相互独立(师称之为“坤六断”)又相互联系(师称之为“乾三连”)的旋转动作,使得左右之间、上下之间、前后之间、三节之间、十八球之间等所形成的浑圆圈,时而同步时而不同步、时大时小、时长时短、时远时近,……组成各种螺转缠绕的复合浑圆圈即螺旋缠丝圈,产生太极拳所特有的“浑身俱是缠丝圈”、“一动无有不动,一缠无有不缠”运动要领和方法。能不能修炼好螺旋缠丝圈,是能不能练好太极拳的关键。所以在这一阶段中,习练者应认真努力地修炼和体验螺旋缠丝的功法,体悟各种缠丝如根、中、梢三节的顺、逆缠丝,双手的双开双合、左开右合、右开左合,手足之间的上开下合、上合下开,以及上下穿缠、左右穿缠、前后穿缠等等的
      在基本浑圆圈与螺旋缠丝修炼至一定程度时,就必然进入到第三阶段即乱环浑圆圈的修炼。师说:“各种各样的弧形圈,称之为乱环”。乱环阶段从形式上看,完全脱离了基本浑圆圈运行的规律与规矩,但从实质上看,最关键地是突出了运行浑圆圈时复杂多样的变化。太极拳前辈大师陈鑫说过,练拳练功也就是一个“始则遵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的过程,而乱环阶段正是处于“化乎规矩”至“神化规矩”这一过程之中。陈鑫进一步明确指出:“化也者,化乎规矩者也。化之境有二:有造化,有神化。造言其始,化言其终。”造化之境,表现在人体各部位运行混元圈时“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顺(用顺缠法,其精顺)或逆(用逆缠法,其精逆)”、或正或侧、或平或斜,但又绵绵不断、循环无端的无穷变化。而神化之境,则如陈鑫所述,习练者在运行浑圆圈时能“从心所欲”、“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往,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浑圆力修炼至此,已臻大成矣!则拳亦已臻大成矣!
2015/03/12回复
正常人不说了,太极人体就是个符合太极力学意象的样子了,简单说就是倒转乾坤。

习练太极拳基本有个共识——脊椎是人体最重要的力量来源。但太极人体究竟像个什么?

独角龙。

这条龙是头下尾上的,头就是太极腰部位。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头是通常使用的部位,而不是悬空一点。这个部位在哪?在尾闾和髋关节间。独角在哪?有人说是尾巴根,当然也可以是想象出来的太极腰的虚拟延长线。有多长?这就要根据人在掌握太极运动的感受而定了。脑袋插到裤裆里,正是倒转乾坤的生动写照。

龙的身子即是整个脊椎骨,方向是与地面垂直。整体看就是头下尾上。

龙的四肢就是我们的手脚。在龙这个形象中,接触地面的两个肢体是十分关键的,主要用来承载整个龙体的重量,同时又不单单承重,而且还需要腾出虚是肢体,发挥技击作用。有了这样的需要,龙的前肢(腿)就要求有手的灵活。

正常的双手是什么?就是龙的后肢了,不过这双手也要求变化了来用。把它视为龙脊椎的突起物。这个突起物是有关节的,同时也具有收放、击打、缠绕、附着等功能。它用时可刚可柔,犹如两只如意球通过一根线悬挂在肩井穴上。

这个龙如何运动?用意念抓住龙的独角,以腰眼(两肾之间)为支点晃动脊椎。俗话摇头尾巴晃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常说大脑只会身体,作为太极人体,一切行动应该听谁的号令?屁股。呵呵,有点不可思议吧。

一切行动听屁股指挥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太极拳对抗不能受情绪支配。大脑是很复杂的社会性产物,对抗过程中不免胡思乱想,既有骄傲自大暴露了防守空挡,又有胆怯而畏首畏尾。我们总说人打太极拳的时候要松静自然,那么克服大脑的心猿意马可就不好说了,不如交给屁股去思考,自然就没有瞻前顾后之忧了。

第二、太极拳提倡神经运动,粘粘连随,听劲攻守,全凭敏感的神经,那么把这个复杂的问题交给屁股来处理,就是提倡人应注重神经感受。

第三、太极拳要处理平衡问题,平衡好不好,就看你对大地的相互关系是否妥善融洽。屁股相对于头颅来说更接地气,把平衡的任务交给屁股,总比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好百倍。

摇头尾巴晃的力学原理,是模拟了杠杆原理得出的。握住独角去耍,就像一个鞭子被挥舞起来。
2015/03/16回复
太极行功法

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折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2015/03/19回复
五字诀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已,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截,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已,后,身能从心,由已仍是从人。由已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走架**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
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已,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是知人工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胞弟启轩常以毬比之,如置毬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比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得此一比,“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
2015/03/23回复
一、形意拳有八须:顶、扣、圆、毒、抱、垂、曲、挺。每一须对应人体三处,合计为二十四法。

拳式站定,此八须具备焉,皆所以蓄力养气,使敌我者无所措,此亦五行拳特有者也。

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

三扣:肩扣,则气力到肘;膝胯扣则全身气凑;手足指掌扣,则周身力厚。

三圆:脊背圆,其力摧身;前胸圆,则两肘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宣。

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观兔之饥鹰;手毒如扑羊之饿虎。

三抱:丹田抱气,气不外散;胆量抱身,临事不怯;两肘抱肋,出入不乱。(另一说为三敏即:心敏、眼敏手敏是也。)

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肩能摧肘;肘垂则肘能摧手。

三曲:两肱宜曲,曲则力富;两股宜曲,曲则力凑;手腕宜曲,曲则力厚。

三挺:颈挺则精气实顶,腰挺则力达四肢;膝挺则有弹力。
2015/03/30回复
头盘架子,中盘法,底盘随势认真打
2015/04/08回复
女孩是可塑之才
2015/04/18回复
神意我们说了水感,有人还是不得要领。
    我们平常都在心急里奔来奔去,这个心急惯了,就烙下毛病了,落下来对待事物体认的毛病。这样,就是不得要领。
    有天上午吃饭,快吃完了,有人说:炸鱿鱼好吃,我问:炸蘑菇也好吃吧?那人一愣,自己先笑的不得了:炸蘑菇怎么会吃出鱿鱼的味道了?这就是毛病。
    神意我们说了水感,你不要急,一急就不对了,要慢下来,慢下来还要静下来,叫自己不用力,不用力还不行,还要再柔软一下,这就差不多了,这就接上地气了。
    你一急,快了,就不是练法了,是用法了,这不对,练法是练法,用法是用法,要分清楚哦。
    你不急,叫身子不挂力,叫全身柔软一下,一点劲不要有,就不挂力了。
    你看这两位罗汉的手,他们的手上可以落苍蝇,你行么?要告诉自己要柔软,柔软,放松,放松,苍蝇能落,落下还不能惊了它。
2015/05/11回复
猜你喜欢

重磅!华附招生啦!

不到嵩山非少林,重阳节嵩山少林寺一日游

2016广马开始报名了!爱运动的广州市民都可以来参加!

拉玛泽无痛分娩学习归来

前进幼跟晓港中马路幼儿园的优缺点

番禺钟村寻学记(一)2016.03.01

热点推荐

文化公园中秋灯会 近千盏灯好靓!

中秋食光至!晒长假美食领10W金币!

国庆旅途正当时!晒行程领金币

花式过双节!珠江露天草地演唱会

#花式过双节#承德之夜的惬意时光

逛服装店啦~

陪孩子去看电影《东极岛》

#花式过双节#+到表弟的豪宅一游

#花式过双节#赴一场月圆之约-岭南天地灯展

广州从化流溪河森林公园

如果从这条窗帘看,应该算几级台风?

# 花式过双节#国庆旅途正当时!晒行程赢金

夜逛正佳旁的美食街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