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初二小女孩荣获“广东省武术套路锦标赛3个金牌”

1047659家有小学生

为弘扬中华武术传统文化,检阅广东省武术水平,使武术在新时期得以发扬光大,2012年8月7日上午, 由广东省体育局主办,肇庆市体育局承办的2012年省武术套路锦标赛(传统项目)在肇庆体育中心荷花馆打响。来自全省各地和港澳地区的武林高手聚集端城“论剑”、共襄武学,参加名次赛的约有1200人次,而等奖赛约1400人次,规模创2009年肇庆承办省武术赛以来之最。

        小师妹学习太极三年,在偶然的机会得知有此次比赛,仅准备了1个月时间,参加的3个项目分别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杨式剑(刀),杨式太极拳42式3个项目,并且在3个项目中全部夺得金牌!
     以下是小师妹练习太极剑的照片。(本来想发视频上来,不过不知道怎么发)





2014/03/25
全部回帖
6岁小师妹月庭小朋友打太极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8f92540101f23t.html
2014/03/26回复
笑倩妃笑倩妃板凳
不错哦
2014/03/26回复
太极门“十不传”
一不传外教;

二不传无德;

三不传不知师弟之道者;

四不传收不住的;

五不传半途而废的;

六不传得宝忘师者;

七不传无纳履之心者;

八不传好怒好愠者;

九不传外欲太多者;

十不传匪事多端者。
2014/04/08回复
有成人班吗?如何收费?
2014/04/08回复
青菜籽:
有成人班吗?如何收费?
查看原文
大人小孩都一样练习的,所以不分少儿班还是成年班的,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联系张师傅
2014/04/09回复
关于习练杨式太极拳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作用,我总结了以下五点:

一、正骨骼。杨式太极拳要求姿势中正,不偏不倚,“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骨骼处于柔和活动中,既纠正了不良姿势,又锻炼了颈椎、腰椎、上下肢肌肉骨骼。加上户外空气新鲜及阳光中紫外线适量照射,人体钙质容易吸收,也就少患由骨骼疏松而引起的骨骼变形折裂等病症。

二、宣肺。杨式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久而久之,肺组织得以锻炼而肺活量增加,免疫力改善,也就少患呼吸道疾病。

三、健肠胃。杨式太极拳迈步如猫行,松沉安舒,动作如螺旋又如抽丝。不用拙力而轻柔缓慢,不会肌肉酸痛、大汗淋漓、口渴难熬。而且长期有节律的腹式呼吸使横膈肌活动扩大,肠胃器官蠕动加快,促使食欲增进、消化机能加强。对便秘、痔疮等疾病也有疗效。

四、促循环。由于杨式太极拳重视呼吸配合,在吐故纳新加强气体交换的肺部活动的同时,必然会促进血液循环。再加上饮食合理,少食盐,减少精神压力,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循环系统疾病就会少患及改善。据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调查,常打太极拳者平均血压13..1/80.5毫米汞柱,对照组老人154.5/82.7毫米汞柱。动脉硬化指标太极拳组为39.5%,一般老人为46.4%。

五、利脑养性。以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为例,锻炼者完成八十五个动作的过程,就是大脑记忆锻炼动作的过程。且练拳者全神贯注、从容不迫、以柔克刚,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验。杨式太极拳锻炼对失眠、忧郁、烦躁等也有一定疗效。
2014/04/15回复
要是能在黄埔开一个点就好了
2014/04/15回复
funderfunder9楼
人生多美好:
杨式太极,嫡系真传、推手技击、免费体验 广州学杨式太极拳-选择传统杨式太极拳馆! 学杨式太极,就要学真传的! 这是中国最传统的杨式太极拳,跟市面上流传的各类太极拳完全不同!免费体验嫡系真传的杨式太极教学,了解详情,请加入Q Q:42077372.,联系电话:15360017826,张师傅【杨式太极拳传承表】  杨露禅---杨健侯---杨澄甫---崔毅士---方 宁---张 寅  方宁老师近九旬。1981年任合肥市武术协会委员、推手训练班高级组教练。曾被《武林》特聘为顾问。业余组织张三丰太极拳研究社授徒数千,遍及国内外。  张师傅是方宁老师的数千弟子中最出色的弟子之一,2003年起即被方宁老师指派,代其教授太极拳。曾受广州电视台的邀请,讲解杨式太极拳,现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太极拳协会主教练,南方电网局太极拳协会主教练;【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由武当张三丰依道家“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思想而创。至清末民初,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精研创编成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大方,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用法上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杨式太极拳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杨家三代人当年凭此在高手云集的北京打下三代“杨无敌”的称号。  杨式太极拳在强身健体方面作用十分明显,总结了有十大保健作用,这就是强心,养肝,补肺,固肾,益脑,健脾,调气,和血,练性,怡情。此外,经相关医学证明,修练杨式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的兴奋抑制起调节作用,对治疗鼻炎、失眠、高血压等病有显著疗效,有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提高内脏功能、增加骨骼肌肉质量,提高思维能力的功效。  综上所述, 杨式太极拳是一门高级武术,是最好的终身运动,是最好的保健方式。  【教学内容】  传统杨式太极拳养生功, 传统杨式太极拳基本功,  传统杨式太极拳13式、37式、大架85式(老六路),   传统杨式太极拳拉筋功,传统杨式太极拳桩功,   传统杨式太极剑, 传统杨式太极刀, 传统杨式太极枪,  传统杨式太极拳推手,传统杨式太极拳散手对练,太极擒拿与反擒拿,  传统杨式太极拳秘传拳架,传统杨式太极拳拳架用法,传统杨式太极拳内功心法。  内容丰富,欢迎前来体验咨询!  【教学特色一对一式循环辅导】  区别于一般拳馆的群体学习模式,前面一个教练带后面一大帮学员跟着练,教练不能和学员很好的沟通交流,大大影响了学员的要领掌握,是现今武术教学普遍的一大弊端。  一对一式循环辅导是本拳社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下,所具有的特色教学模式。具体步骤就是对学员逐个依次单独教授辅导,然后学员自己练习揣摩,助教从旁协助辅导,教练再循环回来依次检查纠正指导。此法特点是让教练更好的了解每个学员的进度和特质,因材施教,使每个学员既能零距离接受教练的单独言传身教,又能与同门交流比较,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更快的掌握要领精髓,还有就是随到随学,学员不会因为一两节课没来学习而跟不上进度。  【教学地址】  天河体育中心: 星期二。四晚上7.30--9.00点  中山医科大学 (烈士陵园旁边): 星期六。日上午10---12点  星河湾  : 星期六。日下午3.30--5.00点  嘉禾旺岗站附近(地铁3号线): 星期一。三晚上7.30--9.00点  其它时间在燕塘企业附近(地铁3号线燕塘站):私教班(一对一教学)  联系人:张师傅  联系电话:15360017826  联系QQ:42077372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207224404
查看原文
怎么收费的?
2014/04/15回复
广州丫丫妈妈:
要是能在黄埔开一个点就好了
查看原文
你们有想学拳的可以联系多几个,然后让张师傅过去教嘛
2014/04/17回复
funder:
怎么收费的?
查看原文
有兴趣的话,可以联系张师傅,不贵的
2014/04/17回复
2014/04/23回复
2014/05/07回复
释原论

武澄清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谓阴阳分,合谓阴阳合;太极之形,如此分合,皆谓己而言。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懂劲之谓也,揣摩日久自悉矣。

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合即拨也,此字能悟,真有夙慧者也。

左重、右重、仰之、俯之:是谓人也。

左虚、右杳、弥高、弥深、愈长:是谓己,亦谓人也。虚、杳、高、深、长,人觉如此,我引其落空也。

退之则愈促:乃人退我进,促迫无容身之地也,如悬崖勒马,非懂劲不能走也(或不能如是也)。

此六句,左右前后上下之谓是矣。

一边沉则转,双重则滞,不使双重,即不为人制矣,是言己之病也。

硬则如此,软则随,随则舍己从人,不致胶柱鼓瑟矣。

《释原论》作者武澄清,字霁宇,号秋瀛。生于1800—1884年。系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之胞兄。进士出身,曾任河南舞阳县知县。载有《太极拳论》、《十三势 行功歌》等文章的残抄本,就是他在舞阳时发现的。原习家传武艺,后亦习太极拳。在太极拳研究上,与武禹襄各有论述。本文当是他学习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体会和认识。
2014/05/14回复
浑圆桩
形法:两脚如铁轨一样平行站立,身子稍稍前倾,能感觉到前脚掌受力便可,这样可以帮助小腹放松,然后将绷紧的膝盖略微松弛,双手自然抬起至胸前,呈抱球状,拇指微扣,其余四指松开,自然弯曲成荷叶掌,指尖朝向胸,掌心照着乳头,两手掌距胸十五公分左右,两手之间的距离也是十五公分左右,全身放松。眼睛可以闭上,也可以垂帘。李仲轩推荐眼睛微微向天上瞟,以接天气,效果不错。

心法:

开始练功时想——神融全形,融深融透。

跑神时想----神归形,融深融透。

站桩过程中有时可以想——中和虚静。

收功时想——神归形,气归体,中和收固。

注:所谓神,就是思想。所谓形,就是身体。想的时候不用力,似想非想即可。婴儿出生后,开始时神与形是完全合一的,所以婴儿一哭,全身抽动,一笑,也是全身一起动。随着长大,婴儿开始认识外界事物,爸爸,妈妈,环境,食物……人的思想能量不断地向外部世界发射,以便认识环境,寻求食物,适应环境,保证生存。进入学校,从小到大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思想——神的向外消耗越来越大,神与形逐渐分离,人的身体便逐渐衰弱。如果神与形完全分离,那便是死亡,所谓魂飞魄散,灵魂出窍。站桩的心法就是把向外的思想转向向内,促使神与形重新结合起来。这个全神与全形相合的过程,是一个逐渐从表层向深层,从局部向整体,从不平衡向平衡发展的过程,所以说融深融透,所以说中和收固。

每一次站桩时间,每一天站桩时间,可以从五分钟开始,逐渐延长,多多益善。如果是为了保健,最好一天能站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如果是为了提高生命智慧,治愈沉疴大病,或修习高级武功,则需要每天站桩一个小时以上。
2014/05/20回复
杨式太极拳已故前辈乐奂之(字幻智,河南固始人,生于1899年,卒于1960年)之子乐亶太极文摘

太极拳之大概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太极拳亦然。或见懂劲者举重若轻,出手神妙,遂谓太极劲奥秘艰深,绝无踪迹。好之者探讨一世,人称画鬼、实干者流汗三车,奈无诀要。然则,太极拳果空泛若此乎?曰非也。常见穿弄堂磨剪刀者乎!弓腰垂肘稳而有力,其即太极劲也。再如老屠割肉,好手作画,功夫到家,熟则生巧,其于一刀一笔之间,莫不合于太极之妙理,虽其茫不自觉,且不能扩而充之,而于日用之间,确能实受其惠焉,是故太极劲者无他,熟练规矩,则水到渠成。

既非画鬼。亦无秘决,苟未得之,必于规矩求之也。

循规矩而练拳者必先得其圆劲,久而又得方劲,然后内外相合,乃得太极之劲。所谓“进退须有转换,往复须有折叠,腰如转轴,气如车轮”,此即园劲也;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立若平准,静若山岳,此即方劲也;方中寓园,园中寓方,方圆相成,动静相因,此即绵绵不断之抽丝劲也,然后提起精神,转换意气,一动无有不动,一到无有不到,开如游龙腾空,合如鹰隼敛翼,皆是活动,不许搬移。

练到此时,必为“主宰于腰,发之于腿,其根在脚,形之于手”,以后则愈练愈细,与日俱进矣。

既谓,太极劲随处可见,规矩臻然,然则若是之易乎?曰否。其尚有三难,一曰拔筋,二曰养气,三曰悟劲是也。人自少年练拳,举手投足,已未必合于规矩,故须认清规矩,久久练之,流汗酸痛,至为艰苦;至若忽略规矩,径求意劲,摇头晃脑,自谓舒服。则其懂劲之难,实如登天,古蜀道之难,犹未介此也。拔筋之时,又须养气,以太极用劲,最重神气,神气不足,筋骨亦僵,今人身心繁忙,神气不免于散乱,况又标准难高。易盈易虚,颖播一世,依然故我,此其尤为可悲者也。神气清爽,始有悟性,大匠只能授人以规矩,巧则使人自悟,规矩不熟不能悟、神气不足不能悟。规矩可练也,神气可养也,然则始终不悟者,其必在意识之间矣!如何谓松,如何谓得劲,十人言之,十人不同,认识高低,自属功夫先后,而旁门左道,则必谬以千里矣。

练拳之事,首在认识,认识对路,惟练而已。神气腰腿,皆是功夫,功夫进步,认识亦长。然而所贵不在功夫,而在认识者,功夫小犹可练,认识错则枉费矣。然则如何而使认识正确,则非练拳之所能为矣。(此为真言耳。)

太极心得

一、人们练拳常易挺在错误之支点上,如胸、肩、膝、腹、等处,拳乃不会进步。必须挺在腰脊处。

二、腰脊处为支点,亦为主宰。脊椎为一身主干,故首顾脊椎拎起,连住脚跟,腰脊与手掌脚根三点相反相成,运劲如开弓。脊椎本身先练拳、擎、引、松、散、节节贯串,然后手足配合运动如游龙在天,是腿长在腰上,不可腰长在腿上。

三、浑身皆须荡开,不可有丝毫缩劲,蓄劲是开劲,亦不是缩劲。若有缩劲,一无是处。膝节最难荡开,一旦荡开,处处荡开。膝若撑住,肩亦不开,胸腹之间,结成一块不能运化。故浑身各处皆应呈张力状态,即在足腕亦如此要求。

四、擎、引、松、放须从“意”练起,而后到气,到腰到劲。能擎、引、松、放、故能不断。意尚僵住,气亦不能。但求骨肉变化,势必断断续续。

五、有不得劲不得势处,必于腰腿求之。而得劲得势之感觉,须从练打中得来。每于手之前节,常能得软得势,则腰腿尺寸,自亦合于规矩。若专注于腰腿,不手上足上得劲得势,则腰腿往往亦错。力强者手前节常过硬,弱者手前节过软,松而有力,俗称软硬劲方对。

六、前辈理论上都已道尽。懂理论不难,唯懂劲为难。练拳须懂自己劲,有凹凸处否?有断续处否?有缺陷处否?一一解体认明,始能迹渐上路。不破不立,破字当先,于拳亦然。练打须懂对方劲,见其强则见其弱,见其实则见其虚,强可侧而制之,实可引而竭之,神而明之,只在熟而生巧耳。练打时只跟对方劲变化自己随时得劲,须不言而喻,否则心分两用决难有效,唯有问题必须返求论已,于练拳时解决。

七、太极拳妙全在引劲落空,此劲即在“擎” 、“松”两处练得。能荡开,能拎起,能连续,始能有效。太极拳得劲处,则全在开合有整劲,即在“引”、“放”二处练得。能浑身配合,曲中求直,始能有效。云手一势,乃开合劲运动路线之典型,务必领会。

八、太极拳能用得轻松,固与巧妙有关,然与实力更有关。本钱大用得少,自然轻松。本钱小,用得巧,亦可以弱胜强,但未必轻松。每人实力,常受天赋限制,然于提高效率,求之,亦前途无限。

九、练拳不迷不能成功,然亦须与其他方面求得平衡,否则更不能成功。(此为至理之言。)

十、太极劲说到妙更常是难以形容。若说得平常,无可谓人人都会,虽人人都会,唯不自觉,故难以发扬。然否唯决不言妙,故决能练会也.。
2014/06/13回复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说明。

(一) 手

手眼身法步,把手摆在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手的动作是最多的。而在技击中,手是击人最主要的部分。手的形状、手的动作、手的位置等合理、准确,即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反之,会影响练习和使用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的手分掌、拳、勾。

1、掌: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掌型有如下八种: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这种掌法运用较多,一般前推均用此掌,如按式的双掌;搂膝的推掌等。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撵猴式的前掌;有手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麻捶式的上掌等。

C、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坡掌在拳式中运用是很多的。

D、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马式的后拉掌。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鹤亮翅式的左掌,搂膝掌等。

F、横掌:手心向前,横向摆掌,如白鹤晾翅的上掌。

G、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转身摆莲式开始的双掌。

H、垂掌:指尖向下,如海底针式的插掌。

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劲点,分清劲点所在之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劲点在全掌,横掌在小指一侧,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侧等等。无 论是练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杨式太极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与防的意识,所以对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后左右运转要讲究用 意,不宜随意出手,不能象做体操那样,简单的完成动作了事。
2014/06/24回复
猜你喜欢

重磅!华附招生啦!

不到嵩山非少林,重阳节嵩山少林寺一日游

2016广马开始报名了!爱运动的广州市民都可以来参加!

拉玛泽无痛分娩学习归来

前进幼跟晓港中马路幼儿园的优缺点

番禺钟村寻学记(一)2016.03.01

热点推荐

文化公园中秋灯会 近千盏灯好靓!

中秋食光至!晒长假美食领10W金币!

国庆旅途正当时!晒行程领金币

花式过双节!珠江露天草地演唱会

#花式过双节#承德之夜的惬意时光

逛服装店啦~

陪孩子去看电影《东极岛》

#花式过双节#+到表弟的豪宅一游

#花式过双节#赴一场月圆之约-岭南天地灯展

广州从化流溪河森林公园

如果从这条窗帘看,应该算几级台风?

# 花式过双节#国庆旅途正当时!晒行程赢金

夜逛正佳旁的美食街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