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在段位赛中曾输得一塌糊涂的几个原因
可可在升段后的第二个半年,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低谷,表面上看,段位赛的成绩,甚至退步了。实际上是面临着比赛环境的转变,自已棋风的转变,自已实力也的确不济的三重压力。实力不济是不言而喻的,毕竟那个1段不是很硬朗打回来的一段,比赛环境的转变,则是从玩乐型的比赛,转向水平均衡的,带竞技性质的比赛时,比赛习惯的不适应,成绩自然相应下滑。可可从小参加的比赛,包括升段成功的“岭南杯”,所有出成绩的时侯,都是在参差不齐的对手环境中取得。大致上,如果要打七轮,至少有两三轮是不用担心的廉价胜利,又有两三轮是不必指望的必然失败,关键的场次只有一两场。赢了这一两场,名次就上去了,输了就下来了。碰到这种情况,可可的发挥也会比较正常。结果就经常出现“最后一个获奖”的惊喜。近来好了一点,进化到了第六名获奖。
反之,甚至在六级和四级的比赛(如果连续4-6场以上是水平接近和相当的比赛),她在心理上自已就撑不住了,后面的场次会哗啦地输下来。甚至到了六级(四级?)的比赛时,就已经重演了“最后一名获奖(升级)”,原因已经不是实力问题,比赛心理本身就是问题。这种情况在黄闻睿,以及如王彦雅的身上也有表现。可能也是吸引爱好时的比赛,与定段升段赛最大的区别。如果不适应新的比赛环境,很难通过定段赛。缺点不仅仅是比赛时水平不稳定,还在于习惯于廉价的胜利和无望的失败,小朋友就缺乏平时做题和训练的积极性。
对比一下段位赛(包括定段赛)与级位水平的比赛,除了比赛的对手环境“均衡”程度不同以外,还可以发现,业余段位选手的棋,开始出现了专业的含量。大致上就是一般都会有几手自已擅长的定式、手筋,以及习惯棋型中的死活,简单说就是有几手拿手的招式;尽管除此以外,几乎就是凭感觉的随手棋。级位棋手全盘就是随手棋,难得看到比较工整的定式和手筋,而无论级位棋手下棋下得有多勤奋,定式和手筋这些基本功,很难凭天赋自已掌握。当这些勤奋的棋手碰上人家练定的招式时,是非常吃亏的,渐渐地自已信心就不足了。
但是已经习惯于“廉价的胜利+无望的失败”,级位上来的棋手,精神和注意力都集中到“拼刺刀”的一两盘上。他们不感到平时的做题摆定式之类的训练,对于增加廉价的胜利,能有什么帮助,也没有感受到,能够免于高手泰山压顶般的实力,因此他们平时就不愿意付出代价。所以这些棋手一到达定段和升段的比赛,就会因为比赛环境的落差,输得稀里花拉的。可可实际上是在一段组里,重新开始了定段和升段的历程,当然就要经历一段输得稀里花拉的过程,直到她发现,自已钻研定式和手筋,真的能在比赛发挥作用后,情况就好转了。
不过,可可在一段组中,一度输得稀里花拉的,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棋风转变过程中,有些短边,相对她的新棋风(比较搏杀型),开始显得很致命。这种短边在稳打稳打的棋局中,暴露得不明显,但是在搏杀型的战略中,就非常需要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