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童聚一家分享站】一至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217413家有小学生

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

单数:1、3、5、7、9 ······

双数:2、4、6、8、10 ······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
: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3、几和第几

△▲▲★△☆☆△△△▲★★★☆★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4、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

······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三、比一比



1.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四、加减法(一)



1.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2.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3.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4.知道以下规律

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5.整理与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0+1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




0+2



1+2



2+2



3+2



4+2



5+2



6+2



7+2



8+2



+2




0+3



1+3



2+3



3+3



4+3



5+3



6+3



7+3



+3






0+4



1+4



2+4



3+4



4+4



5+4



6+4



+4






0+5



1+5



2+5



3+5



4+5



5+5



+5








0+6



1+6



2+6



3+6



4+6



+6








0+7



1+7



2+7



3+7



+7










0+8



1+8



2+8



+8










0+9



1+9



+9












0+10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




2-2



3-2



4-2



5-2



6-2



7-2



8-2



9-2



10-2



-2




3-3



4-3



5-3



6-3



7-3



8-3



9-3



10-3



-3






4-4



5-4



6-4



7-4



8-4



9-4



10-4



-4






5-5



6-5



7-5



8-5



9-5



10-5



-5








6-6



7-6



8-6



9-6



10-6



-6








7-7



8-7



9-7



10-7



-7










8-8



9-8



10-8



-8










9-9



10-9



-9












10-10



-10


五、 加减法(二)



1.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凑十法”

“凑小数,拆大数”,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11+6=17

15-3(个位上够减,5-3=2)15-3=12


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这时?在大括号下面的中间。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 :这时?在大括号的上面一边。

(3)大数-小数=相差数 :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4)原有-借出=剩下 :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


六、分类



1、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所属的类别,根据这些类别将同类的事物分在一起就是分类,而这些类别就是我们分类的标准。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如:△△●●☆☆●△●●△△☆●

按形状分:1、△ 按颜色分:1、有颜色


2、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给定标准:当已知分类标准时,我们只需要判断所给的事物是属于哪个类别的,然后将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即可。

(2)未给定标准:当有很多物体摆在面前,让我们自己确定类别分类时,应首先观察每个物体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特点的物体放在一起,表示同一类,而这些特点就是分类的标准。

(3)分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作用等将物体分类。


3、常见题型有:

(1)把同一类的物体圈起来。

(2)同类的物体画符号“○”“√”。

(3)同类的物体序号填在一起。


七、认识物体和图形



1.立体图形

长方体

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相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正方体

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平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魔方就是正方体。


圆柱体

圆柱就像一根柱子。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平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2.平面图形

长方形: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而且一样长。

圆形:没有角

三角形:三条边

(注:三棱柱可以画出三角形和长方形,可不要漏选哦!)


八、认识钟表



1、认识钟表

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四种时间。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 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 4: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6:00

······

半时:时针指1和2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1时半。 1:30

时针指2和3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2时半。 2:30

时针指3和4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3时半。 3:30

时针指4和5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4时半。 4:30

时针指5和6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5时半。 5:30

时针指6和7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6时半。 6:30

·····


注意:半时的时候,分针一定指6,时针指在两数字中间,如时针指的是一个数,则这个时刻是错误的。而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p=25, null, left]信息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p=25, null, left]小编:童童记者
2015/01/07
全部回帖

第一 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 2、进位加法。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 2、退位减法。


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解决问题

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认识角:

1、 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 角的画法:(1)、定顶点。(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表内乘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

1、意义: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相同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2、名称:乘数×乘数=积


1-9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会口算乘法算式。

1、补充口诀。

2、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看图写乘法算式。


第四 解决问题



1、已知每个多少和个数,求一共多少?每个数量×个数=一共的数。


2、加法和乘法对比解决问题:求一共有多少?

理解题意、仔细审题、选择方法:看单位,分方法,单位相同用加法,单位不同用乘法。


3、乘加、乘减的算法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观察方位选用不同的解决问题。先算乘法,再算加、减。


第五 观察物体



1、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或正面、侧面或左面右面、后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3、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六 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单位“分”: 1分时间的长短,知道钟面上分针周1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知道1小时=60分;


2、认识几时几分:会认、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一刻等时间。时针在指几是几时,分针指几,就要几乘5,乘积就是几分。


3、解决问题。



信息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小编:童童记者

2015/01/07回复

时 分 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 (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 (读数时写汉字 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 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 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 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 1000克=1千克


倍的认识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同分子分母的分数。


信息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小编:童童记者

2015/01/07回复
2015/01/08回复
美人鱼游游:
多谢楼主的分享
查看原文
不客气,分享给孩子的。
2015/01/08回复
猜你喜欢

结合2016年中考成绩分析学位房的中考保底作用及推算三区平均分

分享——2岁到十10岁孩子的注意力训练方法

提高孩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小游戏,学起来!

科目三广汕路一次性顺利通过经验贴

我儿子四岁八个月左右,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用进位的两位数心算,下步该如何教育?

奥数该不该学?怎样学?什么时候学?

热点推荐

能摸贵价龟领白化龟!这个乌龟展太懂娃了

陪娃做幼儿园作业快疯了 差点直接上手帮做

不用跑腿无需等药 广中医就医体验太圈粉

打赏竟然变成了投诉 被顺丰客服气到了

误打误撞进了佬麻雀 被名字和装修圈粉

2025妈网装修交流群 省钱不踩坑

现炒现炖满满烟火气 雨天和铁锅炖更配!

谢添地纯牛奶 顺滑奶味太正了

猫奴的新据点!这家猫咖好治愈

台风天包租婆出来卖菜 牛马别抱怨了

莲藕胡萝卜炖骨 一口清甜润心肺

人均 60 + 吃蕉叶!这波羊毛薅值了

鱼仔店饮茶我真的会谢!上菜慢到离谱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