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楼主是想做得更好,做妈妈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先为楼主的努力点赞。作为过来人谈2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1、
同理心:先看调羹事件,引楼主原文,
重点看孩子的需求“孩子还在脱鞋,看到奶奶这样子就
哭着要出去找奶奶,我只能各种安慰,说奶奶回去拿点东西就回来,但
2岁半的孩子根本听不进去,继续的各种
哭闹……孩子还是继续哭闹
要找奶奶,我说,你除了奶奶,还有爷爷,还有爸爸妈妈,还有外公外婆,奶奶只是出去一下子很快就回来。各种劝说还是不停的哭,还来一句:喜欢奶奶,不喜欢爸爸妈妈,不喜欢爷爷,
就要奶奶,妈妈不要过来。”虽然孩子情绪非常激烈,但需求还是很明显地表达出来了。这样的需求(先不论为什么有这样的需求)没什么不合理的,妈妈最好以同理心来理解和满足孩子,而不是一味的“说教”甚至制止。“奶奶只是出去一下子很快就回来”这个结论是大人的经验,而2岁半的孩子还没有这样的“生活连接”。所以,换作是我,会陪孩子出去找奶奶,先平复孩子的情绪。出门在找奶奶的路上,相信孩子的情绪也平静了一些,也许半路就与奶奶汇合了,这个时候再说“奶奶只是出去一下子很快就回来”,孩子才能接纳也才会信任妈妈也是站在她一边的。
楼主说到,陪孩子玩没问题,但是一旦教育或者哭闹时就非要奶奶,可能也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教育时可能会遇到孩子心理的抵触,哭闹更是孩子情绪激烈时,这个时候“非”要怎么样,反而将孩子推向对立面,感觉与妈妈不贴心。比如后面有妈妈在孩子要“马上蒸水蛋”时就立刻去做,那个奶奶也许过几天也蒸了水蛋,但是孩子过几天后的需求也许不是水蛋了。几次下来,那个奶奶就失去孩子的“亲”。所以,陪伴孩子要走心,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合理的需求要满足。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而哭闹时,一句话不说搂着他,擦眼泪、亲他或者在一旁陪着也比说教一番更有效地安慰孩子。
2、
重视孩子的东西也是尊重孩子:十几块的调羹在楼主心里是完全可以拉下买新的,但在孩子心里,你不知道他对调羹的感情有多深。2岁半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萌发时,对“我的”有特别强烈的感情。所以,发现调羹拉下了,第一时间应该爸妈带着孩子出去找。即使错过了第一时间,也应该第二时间带着孩子跟随奶奶的脚步。我也是个马大哈妈妈,试过在残羹冷炙里找孩子2元的塑料戒指。当时后厨房的人都以为我在找金戒指(开始不让进,我说是戒指),当他们看到塑料戒指时,哄堂大笑。只有我知道,孩子在旁边看着妈妈怎么做。当然也试过想起来时太晚了,大人的经验当然是找不回来了,但是我还是不动声色带他去找,去问酒楼的人,甚至一起给酒楼的人提建议,不要轻易扔掉客人拉下的东西,一起商量怎么办等等,衍生很多亲子话题。
说得有点多了,就是要彻底站在孩子的立场,要成为孩子那一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