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体会如何抓住生本教育的“根”何春兰5月7—10号,我有幸跟领导和同事一起参加了在广州金城宾馆举办的为期四天的“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的学习。我听取了广州骏景小学陈武女校长、增城市实验中学胡首双校长、“生本之王”江苏丹阳六中荆志强主任、生本教育理论的创办人——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他们有关生本教育的学术报告,以及到博罗县罗阳二中、花都育才实验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学校,听课、学习、交流。这次培训从生本理论的学习到生本课堂的观摩以及阅读郭思乐教授有关生本教育的书籍后,使我对生本课堂的操作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郭教授简洁地讲了生本教育的概念、生本教育的情况与意义和如今应该怎么做生本教育。我认真地记着教授的经典语句: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是相对于师本教育而设计的教育。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所谓极致:放开生命,就能达到。生本语文:不是教师你厉害,而是要学生超越你,要更懂语文。数学就像一棵树,不能是“叶子思维”,教师要帮助他们长第一条根,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帮他们长第二条根、第三条根……回到“根思维”。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要相信学生,让学生满载着不完善蓬勃生长,这是生命的特征,这是课堂的灵魂。生本教育要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要从“牵牛上树”到“驱牛向草”。这一句句话,似乎都在拷问着自己的教学。特别接触到郭思乐教授提到“根”,我一直思考如何抓住生本教育的“根?在目前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常出现以下种种类型的教法:盲目型、考点型、问题型、肢解型、基础型。因为有了不止上面的种种传统教学类型,所以我们的教学始终上不了什么新的台阶,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特别是每当考完试,我们的老师总免不了发出无奈的叹息声: “我都不知道强调了几百遍了,这些学生怎么还不会呢?” “我平时上课讲得够细了,他们是怎么记的呀?” “我抓了他们一个学期的习题强化训练咯,怎么还不过关? “这学没法教了,学生没有悟性,不会读题的。” “唉,这样的简单的题他们都不懂,怎么会这样答题?我们的学生真的是没有悟性、没法教了吗?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反复细化的知识学生真的吸收了吗?我们在教学中考点化的知识真的对学生的学习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了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为什么我们如此精心、细化地备课,最终学生的成绩如此不尽人意?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树立“根”的意识,没有抓住教学的“根”?我们对教学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枝”、“叶”的认识上,所以我们做的只是光顾“枝”、“叶”的工作,“根”的意识没有了,丢弃了“根”,“枝”的繁“叶”的茂又从何谈起呢?只有培好了根,育好了根,根基牢固了,枝、叶的问题顺理成章就会得到解决。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中,”如何把教转化为学:语文学科——阅读推进未?数学学科——根本抓住未? 英语学科——活动形成未?其它学科——综合上述进行。这里提到就是各科的提到“根”。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去抓住并抓好这个“根”呢?我想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便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生本教育”理念中强调“以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爱学习,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把“教能”转化为“学能”,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帮助者。过程大致有三个过程:(一)起步阶段。 我们知道,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叫做学习兴趣,兴趣是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兴趣是爱学、好学的基础。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本教育”理念给了我们非常明确的指导——“低入”,即降低难度、降低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能够去做,而且有兴趣去做,做了就一定会有成就感。比如,就教材来说,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怎样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那我们不妨设置一些“前置性作业”(即预习),给足时间让学生去预习将要学习的课文,给学生一些“低入”的问题:读了课文,你感受最深或收获最大的是什么?这道数学题你还有什么方法?你如何设计去探究这个实验?“前置性作业”最大享受就是学生自己先思考与感受,回归到教学的原本意义上去,即自由、自主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才会慢慢地越来越高。当我们坚持“低入”的原则,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过多的干预,降低了学习难度。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就会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的问题便逐渐得到解决。(二)指导阶段。当我们的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你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学习,他们不再认为教材上的内容“没有什么好学的”、“没有什么意思”、“没有方法”,而是感到自己可学的内容其实有很多,他们会感到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太多了,自己急切地想通过大量找资料不断让自己视野开阔、头脑充实、精神愉悦。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毕竟是有局限的,是非判断的能力还是会有模糊、方向不明的时候。所以这种时候我们老师是需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一方面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如何找资料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课文的教学,向学生提供一些探究实验器材的帮助,还可以在他们课堂讨论的时候适时对于一些难点给予纠正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选择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正确的方向性,更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使得学生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走进文本的方法到走出自己的方法,从单纯的灌输到积极的思考。(三)提升阶段。只有通过深入思考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所以,当学生养成了学习的习惯、爱好学习的时候,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指导外,我想我们更应该注重学习的“质”,即让学生在学习中多些思考,将所学化为己有,从学习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教育的目的的促进人生长。教师是园丁,但园丁的作用不是把花草修剪整齐,而是想办法让它百花争艳,让每一个学生的长处都得到发扬,让每一个学生的短处都能转化为长处。概言之,就是要让所有的生命都自然、健康、和谐地生长。秉持这种“生长观”的生本教育,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周期,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时间,反对用频繁的、低效的评价去干扰学生的自然发展。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立一个“根”,然后让其尽情生长。尽管每一棵树的生长周期都不同,生长的高度、幅度也千差万别,但不论什么树,最后都能充分生长,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树林。走入其中,只见阳光闪耀,树影婆娑,生命的美丽和神奇会让你流连忘返!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抓住了“根”,那么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学生就会用“心”去思考与感悟学习。当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时,就会自觉自主地学习,这样我们还需为学生的成绩不能提高而忧心忡忡吗?还会苦不堪言吗?我想这些“忧”、“苦”将远离我们,我们的课堂不再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沉闷地听的死气沉沉的没有活力、没有朝气的课堂,而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盛宴,我们会在其中享受思想交流后的成功感,我们将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