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为见性本人在妈网同各位网友的交流记录,不知能否回复九月微凉网友的问题。
也欢迎九月微凉网友把你的联系方式发站内短信给我,欢迎多交流
想孩子跳级的妈妈请进 不进会后悔
1610299家有小学生
(日报原版文件见附件http://news.sina.com.cn/o/2008-07-03/040514107572s.shtml)
这些孩子的父母们自己组织了一个HOMESCHOOL. 我个人觉得深受启发。
给我的启发:
我一直想改变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想给孩子们找一所最好的学校,可这世界那儿有现成的。即使有也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理想啊。
我郑重提议:想改变自己孩子的妈妈们,想跳级的妈妈们,我们应该行动起来,由我们的家长来组织一个学校。
我的联系电话不便公布,妈妈们在回帖后,请,我将把我的电话通过短信方式给大家。
2008/07/04
全部回帖

见性:
回复 8楼 的帖子是的,跳级是表象,其本质是跳级的这个孩子的人格因素(通常叫法为EQ)是否强大,简单点说就不要往小象身上加负荷,而成年大象则可以多一点。 孩子是否跳级关键看孩子是否在人格方面健康成长,看孩子是否开心的学, 如果这两点做到了,跳不跳级则顺其自然 回复 5楼 的帖子谢谢呵,
很普通的小孩,绝不是“资优”啊,我对他的要求是85分以上就可以了哦,要求低点,表扬多点,都可以的啊,最关键是要持续这样就有难度了。回复 34楼 的帖子正总结中,下次尽我所能专门发一帖说说这次跳级的经验和教训。但在此作特别说明,在这里发帖没有任何炫耀的意思,算是抛砖引玉吧。人生是一长跑,跳级一次成功只是一个微不足的开始。而且并不能导孩子人生的成功,我始终认为坚持3Q (HQ健康商业 PQ人格商数IQ智力商数)协调发展,又以HQ PQ为重,为先。坚持让孩子以高兴心态,高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其它一切皆为形式,只要我们家长不 太看重形式,而看重内容本身时,一切便有了答案。 回复 36楼 的帖子事实是我的孩子比别的孩子玩的时间还多。 建议楼上的有空搜索以下几个人的名字 孙维刚 魏书生,吕型伟 吴正宪 于永正等 他们才是真正的老师啊,他们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现在太多的老师成为教书匠了。而我们的孩子大多在教书匠的逻辑下,成为新世纪的废品啊。我绝对没有贬低老师的意思。我父亲也是老师。毕竟,中国的教育系统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金字官僚构似的江湖。 回复 48楼 的帖子有些孩子认为是压力的情况 别的孩子刚好认为是最大的动力。 孩子是需要一点挑战的,在一个太容易达成任务的环境里,孩子会厌学,会臃懒。 同 时也建议您看看给其它人的回帖。补充一个,我对学业的要求就是85分就可以。发表于 2008-7-2 18:07 只看该作者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本楼地址 引用:原帖由 爱昕 于 2008-7-1 23:37 发表 有关跳级的规定吗?是老师推荐还是家长要求
? 最有决定权的是你的孩子。如果孩子不同意,千万别跳。 如果孩子想跳,千万别扼杀了他的良好的动机,成就他吧,多想些办法吧,这是一个真正称职的父母应该做的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7-2 18:15 只看该作者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本楼地址 引用:原帖由 violetyao1998 于 2008-7-1 23:17 发表 每门功课85分?相信大多孩子在小学期末考中都能达到。君不见期末成绩表中全班上下一片A(85分)!这样都可跳级了。当然少年老成是件好事!但想到要孩子14或15岁就把人家18-20才做的事给做了,心里有点戚戚然。
要求低点,回报高点。这也算是我的一种教子策略吧。只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放松,君不见,现在全是90多分,如果孩子考试一个不小心,名次可以跌老大远,如果不给孩子真正松绑,孩子能玩得开心吗,能真正放松吗? 建议妈妈们不妨多试试吧 让孩子真正“放下”。这样,相信我,孩子给你的回报通常不会是85份啊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7-4 11:21 只看该作者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本楼地址 关于孩子的教育的个人感受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就那么几年时间,而孩子的右脑潜能开发最时期在1-8岁,至了13岁之后,就比较难以开发出来了。现在的大多数老师已经不是什么灵魂的工程师了,而是挣MONEY的专家了,孩子只是实现他们职位的一个工具,教书只是他们后个职业而已,对他们也许没错,对我们的孩子而言也许是一生。这种情况特别像病人和医生。医生见惯死亡。对医生来说,死亡,疾病不过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性,而对病人来说却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但是我们不懂太过专业的医学。所以我们只能把生死存亡的大事交给他们。教育孩子呢,对于我们来说,孩子上学这些年是孩子成长的关键中的关键时期,妈妈们,我们却把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交给老师,而老师呢 只是这个中国最大的教育官僚体系中最普通一员而已。我们能寄望他们吗? 我扪心自问。医学我们不懂,教育呢,难道我们一点也不懂吗?既然我不能变革中国的教育体制,难道我不能改变我自己吗? 难道我们眼睁睁看着我们的孩子继续这样走下吗?不能,我的本能告诉我,我已经是这种体制的受害者,难道如此明显的悲剧还要在我的孩子身上重演吗?昨天《广州日报》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家长一起办一个HOMESCHOOL.让我看到了署光。 一个小孩在家学习绝对不行,但一帮孩子一起学习是完全可能的。 妈妈爸爸们,申出你的手,我们一起前行吧这一切不过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至于教学方面,我的一些初步的设想是这样的:以大纲的知识为主线,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是。3Q(HQ.IQ,PQ)为我们的目标体系,以二高(高兴,高效)为标准,以四大学习观念(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快速学习,人格学习),全新的课程体系。
查看原文


2008/07/11回复

一切为了孩子,就从孩子全方位身心着想,拔苗助长,让孩子不能享受童年少年应该享受的正常社交友谊,是爱孩子吗?
孩子跳了N级后,班里的同学能够和孩子做朋友吗?
湖南卫视去年某个节目,那个孩子自从跳级之后,负面的情况之糟糕,直到孩子强烈的恨当年支持她跳级的做老师妈妈的节目看过吧?
为了楼主的孩子,强烈建议楼主看看。
孩子跳了N级后,班里的同学能够和孩子做朋友吗?
湖南卫视去年某个节目,那个孩子自从跳级之后,负面的情况之糟糕,直到孩子强烈的恨当年支持她跳级的做老师妈妈的节目看过吧?
为了楼主的孩子,强烈建议楼主看看。
2008/07/11回复

《变形计》第二季纪实 母女换位?真的这么简单吗?
时间:2006-9-7 |来源:湖南卫视
--------------------------------------------------------------------------------
谁会对一对母女故事兴趣?这种兴趣,包含了想要探求一个“母女不和”故事的好奇心,包含了想要调和一对“不和母女”的同情心,还包含了透过这对普通母女折射出来社会“代沟”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这是一对看上去很平常的母女。母亲,刘轶群,同生湖国际实验学校高三文(8)班班主任,英语老师。女儿,刘佳沐,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高三文(8)班学生,美术特长生。如果说这对母女有什么特别,可能就是她们同处一个班级体中,并且是师生关系,还有,她们的母女关系在大部分旁人看来,恐怕要形容为“不和”。
青春期的孩子,多少总有些叛逆,但是叛逆到刘佳沐这样和母亲的关系冷若冰山,怕不是简单的叛逆问题了。说起佳沐的时候,刘妈妈很容易就泪眼婆娑“不知道这个孩子是怎么回事,好冷好冷啊,连好好和我说句话都难”。而说起妈妈,佳沐的表情很酷“她是个合格的老师,但不是合格的妈妈”。除了争吵的时候,母女俩沟通不多。
佳沐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长久以来忙于工作,从新化老家一路工作到长沙,从偏僻的县城中学来到了城市的私立学校。长久以来,佳沐跟随妈妈一路迁徙,转学、搬家,成为小佳沐生活里很频繁的事件。而小学五年级就直接跳级念初中,导致成绩的下降,也是小佳沐偶尔想起就会埋怨妈妈的一件事情。说起现在母女俩人的境况,刘妈妈是很自责的,她觉得自己长久忙于工作,疏忽了对佳沐很多方面的关心和教育是现在两人不和的原因。
没有人愿意和自己的亲人不和,尤其是血肉相连的亲生母女。遇到湖南卫视《变形计》的工作人员,听到了我们的节目理念——“母女互换七天,交换身份,感受对方的生活,达到彼此理解和和谐”以后,刘妈妈马上答应参与我们的节目,从那一刻开始,她对于这个节目,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抱定了巨大的希望。
但是说服佳沐,小费了一些周折。她毕竟只是个16岁的孩子,和妈妈互换生活,到自己的班上去当七天的班主任,她很担心自己做不做得来。对于未知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何况是小小的刘佳沐,但是她又何尝不想和妈妈和好呢?她又何尝不想要妈妈理解自己,不希望自己明白妈妈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佳沐还是答应了我们的互换计划。
七天互换就此开始,大批拍摄人马入驻同升湖,刘佳沐从高三学生变成高三文(8)班的班主任,而刘轶群则住到学生寝室,扎扎实实重回青春。
新班主任刘佳沐上任伊始就面对了“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给班上同学换座位,平时都和善可亲的同学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多意见呢?协调东协调西,协调来协调去,刘佳沐第一次感受到了一个班主任的不容易。住进寝室的刘轶群也不轻松,虽然当了多年的老师,可是她这次才真正感同身受的知道,当一个高三的学生是多么辛苦——她上课也竟然打起了瞌睡。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作为班主任,刘佳沐晨跑缺席,上英语课态度敷衍被同学造反,被年级组长狠狠批评;作为学生,刘轶群迷惑在18岁与40岁的代沟中间,还要接受我们给她的“青春任务”,最重要的是,母女二人确实体会到了另一种人生。
刘佳沐的情绪反复无常,叛逆的因子在她身上,时不时跳出来干扰一下我们的拍摄,今天情绪不好不愿意完成我们设定的任务,明天不太舒服,需要请个假,而且她常常缺乏主观能动性,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实践自己当一个班主任的职责。母亲很担心,一是担心会不会耽误自己心爱的学生们的学业,二是开始担心这个节目是不是真的对佳沐有作用。她的眼中出现了深深的疲惫和迷惘。
转折在第6天的晚上,当天下午一同出行的母女二人发生了严重的矛盾,伤心到极点的刘妈妈终于崩溃,提出退出节目。
这该如何是好,难道真的宣告互换失败,告诉世人这对母女关系没有救了?
编导组找到刘佳沐,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孩子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其实她心里何尝不难过呢?她马上答应向母亲道歉,努力说服母亲继续参与节目。
母女俩人在寝室的床上开始了从未有过的长聊,冰山一点点地融化。
互换的最后的,是母女二人联袂出演的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还有谈互换体会的班会上女儿给母亲的一个深深拥抱。
我们并不知道这对母女以后会有怎样的关系,我们也不能保证,我们的节目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7天人生的互换,一定会是这母女二人人生里最特别的一幕,而这七天的感动和泪水,也一定会感动电视机前的你。
-------------------------------------------------
“而小学五年级就直接跳级念初中,导致各种的不适应,是小佳沐每次想起就会埋怨妈妈的一件事情。”
节目过去这么久了,给我印象之深不能忘记,楼主还是好好看看吧。
时间:2006-9-7 |来源:湖南卫视
--------------------------------------------------------------------------------
谁会对一对母女故事兴趣?这种兴趣,包含了想要探求一个“母女不和”故事的好奇心,包含了想要调和一对“不和母女”的同情心,还包含了透过这对普通母女折射出来社会“代沟”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这是一对看上去很平常的母女。母亲,刘轶群,同生湖国际实验学校高三文(8)班班主任,英语老师。女儿,刘佳沐,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高三文(8)班学生,美术特长生。如果说这对母女有什么特别,可能就是她们同处一个班级体中,并且是师生关系,还有,她们的母女关系在大部分旁人看来,恐怕要形容为“不和”。
青春期的孩子,多少总有些叛逆,但是叛逆到刘佳沐这样和母亲的关系冷若冰山,怕不是简单的叛逆问题了。说起佳沐的时候,刘妈妈很容易就泪眼婆娑“不知道这个孩子是怎么回事,好冷好冷啊,连好好和我说句话都难”。而说起妈妈,佳沐的表情很酷“她是个合格的老师,但不是合格的妈妈”。除了争吵的时候,母女俩沟通不多。
佳沐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长久以来忙于工作,从新化老家一路工作到长沙,从偏僻的县城中学来到了城市的私立学校。长久以来,佳沐跟随妈妈一路迁徙,转学、搬家,成为小佳沐生活里很频繁的事件。而小学五年级就直接跳级念初中,导致成绩的下降,也是小佳沐偶尔想起就会埋怨妈妈的一件事情。说起现在母女俩人的境况,刘妈妈是很自责的,她觉得自己长久忙于工作,疏忽了对佳沐很多方面的关心和教育是现在两人不和的原因。
没有人愿意和自己的亲人不和,尤其是血肉相连的亲生母女。遇到湖南卫视《变形计》的工作人员,听到了我们的节目理念——“母女互换七天,交换身份,感受对方的生活,达到彼此理解和和谐”以后,刘妈妈马上答应参与我们的节目,从那一刻开始,她对于这个节目,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抱定了巨大的希望。
但是说服佳沐,小费了一些周折。她毕竟只是个16岁的孩子,和妈妈互换生活,到自己的班上去当七天的班主任,她很担心自己做不做得来。对于未知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何况是小小的刘佳沐,但是她又何尝不想和妈妈和好呢?她又何尝不想要妈妈理解自己,不希望自己明白妈妈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佳沐还是答应了我们的互换计划。
七天互换就此开始,大批拍摄人马入驻同升湖,刘佳沐从高三学生变成高三文(8)班的班主任,而刘轶群则住到学生寝室,扎扎实实重回青春。
新班主任刘佳沐上任伊始就面对了“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给班上同学换座位,平时都和善可亲的同学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多意见呢?协调东协调西,协调来协调去,刘佳沐第一次感受到了一个班主任的不容易。住进寝室的刘轶群也不轻松,虽然当了多年的老师,可是她这次才真正感同身受的知道,当一个高三的学生是多么辛苦——她上课也竟然打起了瞌睡。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作为班主任,刘佳沐晨跑缺席,上英语课态度敷衍被同学造反,被年级组长狠狠批评;作为学生,刘轶群迷惑在18岁与40岁的代沟中间,还要接受我们给她的“青春任务”,最重要的是,母女二人确实体会到了另一种人生。
刘佳沐的情绪反复无常,叛逆的因子在她身上,时不时跳出来干扰一下我们的拍摄,今天情绪不好不愿意完成我们设定的任务,明天不太舒服,需要请个假,而且她常常缺乏主观能动性,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实践自己当一个班主任的职责。母亲很担心,一是担心会不会耽误自己心爱的学生们的学业,二是开始担心这个节目是不是真的对佳沐有作用。她的眼中出现了深深的疲惫和迷惘。
转折在第6天的晚上,当天下午一同出行的母女二人发生了严重的矛盾,伤心到极点的刘妈妈终于崩溃,提出退出节目。
这该如何是好,难道真的宣告互换失败,告诉世人这对母女关系没有救了?
编导组找到刘佳沐,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孩子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其实她心里何尝不难过呢?她马上答应向母亲道歉,努力说服母亲继续参与节目。
母女俩人在寝室的床上开始了从未有过的长聊,冰山一点点地融化。
互换的最后的,是母女二人联袂出演的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还有谈互换体会的班会上女儿给母亲的一个深深拥抱。
我们并不知道这对母女以后会有怎样的关系,我们也不能保证,我们的节目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7天人生的互换,一定会是这母女二人人生里最特别的一幕,而这七天的感动和泪水,也一定会感动电视机前的你。
-------------------------------------------------
“而小学五年级就直接跳级念初中,导致各种的不适应,是小佳沐每次想起就会埋怨妈妈的一件事情。”
节目过去这么久了,给我印象之深不能忘记,楼主还是好好看看吧。
2008/07/11回复

见性:
以上为见性本人在妈网同各位网友的交流记录,不知能否回复九月微凉网友的问题。也欢迎九月微凉网友把你的联系方式发站内短信给我,欢迎多交流
查看原文我认为让一个孩子跳级则损害了孩子可以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做玩伴,一起长大的机会。
搞个家庭学校就更糟糕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友谊来自同学之间的友谊,最铁的过命的交情是一同长大一同读书的发小,最稳定的社会关系也是这些同龄的同学,互相帮忙。
为了高效率地发掘多一点右脑(还不知道是否成功),伤害了孩子一生的友谊,一生的情商,值得吗?
有话版聊,我觉得你的帖子很像广告,希望不是吧,用站内短信广告是很让人反感的,所以有话不妨摆出来说。
你说你的做法是为了孩子,我也是为了孩子的LONG TERM的利益,一生的利益着想,人的一生,读书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会怎么做人更重要。
[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8-7-11 11:56 编辑 ]
搞个家庭学校就更糟糕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友谊来自同学之间的友谊,最铁的过命的交情是一同长大一同读书的发小,最稳定的社会关系也是这些同龄的同学,互相帮忙。
为了高效率地发掘多一点右脑(还不知道是否成功),伤害了孩子一生的友谊,一生的情商,值得吗?
有话版聊,我觉得你的帖子很像广告,希望不是吧,用站内短信广告是很让人反感的,所以有话不妨摆出来说。
你说你的做法是为了孩子,我也是为了孩子的LONG TERM的利益,一生的利益着想,人的一生,读书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会怎么做人更重要。
[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8-7-11 11:56 编辑 ]
2008/07/11回复

我有个朋友去美国后生了两女孩, 小的是99年4月的, 现在是5年级, 我儿子97年的, 现在也是5年级, 她告诉我们说, 当初决定跳一级时, 老师只是要他们再次考虑一下, 将来中学时候, 班里的孩子都开车去玩了, 按法律规定她还不能, 这样能不能接受. 他们还是决定让女儿跳一级, 原因是课程太简单, 女儿在班里觉得很无聊, 跳级了功课还是学得十分好!和同学相处得十分好!
我觉得, 跳不跳主要是由孩子的心理年龄来决定. 如果不具有这个心理年龄,跳了上去, 未必是好事.
是祸是福? "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我觉得, 跳不跳主要是由孩子的心理年龄来决定. 如果不具有这个心理年龄,跳了上去, 未必是好事.
是祸是福? "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2008/07/11回复

九月微凉:
过度开发孩子潜能会扭曲孩子的生命力 2008-05-21 09:12:24转自 笨笨小猪 | 被7人转藏 | 放进我的口袋 相信很多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为孩子的兴趣班问题操过心,大家的困惑可以说集中在以下三点: 第一,孩子的智力和兴趣是否开发得越早越好? 第二,应该给孩子挑选什么样的兴趣班? 第三,如果孩子坚持不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市面上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孩子的智力和兴趣一定要早早开发,否则,儿童大脑的发育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完成了,以后再开发就晚了,因此一定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大脑有几百亿个神经元,通过自身的成长机制,以及外界的刺激,神经元之间形成链接,婴儿逐渐开发与其年龄相符合的反应、技巧、能力和记忆。这些链接不仅仅关乎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塑造个性品格,建立世界观。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大脑会进行修剪(pruning),保存有用的链接,摒弃无用的部分。按照某些理论,人类大脑应用的平均值仅仅为其容积的10%,因此有些人力图通过早期人为的刺激来进一步开发大脑的应用。有的家长相信这样的理论,早早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为的是不漏掉任何一种可能开发出来的“本事”。 科学家对大脑的研究证明,人类大脑的自然修剪,是为了让人能够更加集中精力、更加具体细致地运作生活、降低可塑性(和轻信度)、并抑制自动性反射。人类的成长是分成阶段的,某些大脑的功用只是配备给某个具体的阶段,一旦那个阶段已经顺利度过,大脑会自动弃除这些功用。某项大脑功用比较发达,就会占据其他功用的空间,比如我们大多数都是右撇子,那么控制左手功用的空间就会缩小,这不是什么坏事,而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好事。 科学家通过对人类婴儿的试验和观察发现,八九个月以下的婴儿有两项特殊的本领,一是能够辨认不同的猿类面孔,二是能够分辨出极其细微的语言发音差别。但是这两样本事基本上过了8个月之后就消失殆尽。科学家们分析总结出这样一个理论:辨认猿类面孔以及细微发音差别对于婴儿的生存来说没有很多益处,反而侵占了有用的空间,因此大脑自动“删除”了这些功能,以便婴儿集中精力开发对其生存有益的能力。 每个人生下来都具备许多天赋和潜能,都有可能在音乐、美术、语言、舞蹈、运动、棋艺、文学、生物、科技等等方面成才。但是我们不可能发展所有的天赋和潜能,不可能成为什么都精通的全才,除非我们不睡觉了。实际上,即便我们不睡觉,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开发所有的潜能。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然而人的生命,也就是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如果我们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开发才艺上,势必会剥夺我们享受生活以及和亲友共享生命的时光,并且妨害我们最基本的健康。一个长期严重缺乏睡眠和休养的人,生命质量能有多高?一个无亲无友、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暇欣赏鸟语花香的人,生命的意义又何在? 大自然也在帮助我们选择。就好比一颗果树,如果每一根小枝子都保存下来,“平均”分配营养,很有可能到最后结不了什么果,或者结一些小小的酸涩果子。如果修枝剪叶,保存主要的枝干,去除次要的发育不良的枝干,则成熟时期能够结出硕果。 果树需要人为的修剪,但是人脑的发育基本上靠自然的修剪。人为的过度刺激和开发,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越老越聪明 人类大脑是非常奇妙的,就学习一事来说,人这一辈子,大脑永远都在接纳新的知识、调整神经元之间的线路。即使你45岁了,一直从事会计工作,但是突然有一天你想成为护士,你去从头开始学习病理、药理、护理知识,去考护士证书,都不在话下。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类不是越老越糊涂,而是“越老越聪明”。60岁的老人在吃苦耐劳、记忆力和心算方面比不上20岁的年轻人,但是在洞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智慧。人到60岁,大脑依然处于高效运作状态,并非日薄西山。 原来我们一直认为,一个人成年之后,大脑的脑细胞量不再增加,而是随着身体的老化日渐减少。近年来,美国的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人类的大脑每天都在产生新的脑细胞,即便老年人的大脑也是不断“刷新”的。 以色列精神病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智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而并非在25岁以后停滞不前。事实上,坚持智力活动可以不断增加老年人的智商。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鲍威尔通过对25~92岁的1583人的理解力、记忆力以及视觉和辨别空间位置的能力进行多次测试后发现,80多岁的人中有1/4~1/3比年轻人毫不逊色。少数八九十岁老人的智力在所有不同年龄的人群中位居榜首。 波士顿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彼得等人研究大脑表明,正常情况下,老年人的脑细胞会收缩,但不会大量死亡。罗彻斯特大学两位科学家解剖了15位刚刚死去的人的大脑,用特制的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发现其中5位老年死者脑细胞的树突数以及树突长度和分支都明显胜过另外5位中年死者。 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日渐长大、自己日渐衰老的父母们来说,不啻是天大的福音呢! 所谓技巧之类的本领,并不很重要,多大了开始学都行。就拿绘画来说,我不主张让孩子在八九岁之前练习素描等基本功,他即使40岁了想当画家都来得及。徐浩渊博士在美国曾经被一台灭火器砸到头上,大脑受了轻度损伤。医生为了她的康复,建议她去学钢琴。她那时候已经年近半百,也学得津津有味,弹得有声有色。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利普为了演好小提琴老师,40多岁勤学苦练了三个月的小提琴,就能跟大师级演奏师上台了。《断背山》的作者安妮·普罗是50岁才开始写作的。 着眼长效 曾有妈妈质疑,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孩子多开发哪怕2%的脑力,难道不可以吗? 让孩子的脑力应用多出2%,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要衡量一下,为了这多出来的2%,我们的孩子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开发智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修复已经损毁的情商,则可能是一辈子都难以完成的。 早期开发的研究“硕果”都是在两极比较之下产生的,在那些得不到任何智力方面良性刺激的儿童身上,的确会看到飞速的进步。在现代化文明的城镇当中,过度的刺激,反而无益于儿童的发展,孩子需要很多安静、独处的时候,也需要时间来消化所接受的各类刺激。 更何况,多年来,脑神经科学家进行的所有研究,都仅仅发现并证明了,缺乏恰当的经历或者有害的经历,会阻碍乃至损伤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进程;却偏偏没有找到确凿的事实和证据,说明怎样做才能够促进或者加速大脑的发育。所有进入市面的理论,都缺乏长期效益(long-term effect)的证明。胎教、给婴儿听贝多芬莫扎特、闪卡、进行所谓的“早期开发”活动,等等,都的确能够取得短期的“提高”智商效应,然而一旦进行长期效应的控制小组比较,这些早期开发活动毫无例外都不能证明自己有什么真正长远的好处。 而教育孩子,恰恰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我们具备远见,而不是短视。只要我们仔细想想:我的孩子在3岁会背唐诗、会心算口算,和他到了8岁再学会这些本事,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再问一个问题:哪一名22岁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信和简历上,会堂而皇之地写上:“本人3岁即认识2000个字,会背100首唐诗,5岁会弹奏贝多芬,6岁拿到围棋二段证书”? 哈佛大学校长说,他们招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孩子过去有多么辉煌,而是考察他未来能够为哈佛以及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聪明≠创造力 当一个小小的孩子,会煞有介事地背诵唐诗宋词时,会指尖翻飞弹出高难曲段时,大家看着觉得她很可爱,夸她“好聪明!”家长也会为生出一个“聪明”的孩子而沾沾自喜。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却说,聪明的孩子不一定富有创造性,富有创造性的孩子大多数都很聪明。 凯根博士对富有创造性儿童的定义是:能够不断总结出事物不同寻常的品质并由此发明出对问题新颖的有启发性的解决方案。 这些儿童的创造性来源于三个性格特征: 第一,他们惯于发掘不同寻常的事物; 第二,他们乐于发表新鲜观点; 第三,他们不怕犯错误。 富于创造性人物的最显著性格特征就是对犯了错误之后可能导致的羞辱无动于衷。 在20世纪60年代对两组建筑师的调查中发现,“成功”人士不一定富有独创性,那些独创性人才的特征是:富有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喜欢独自工作;不在乎其他人怎么看待他们。富有创造力的人善于发掘新颖的解决方案,无论这种方案如何反传统并且不受欢迎。 培养并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不需要早早把他们送进课堂接受灌输和培训,而是需要放手给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和时间,并且不以家长的意志为先,不强迫孩子为了迎合和讨好家长而去违心地取得什么成绩。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让孩子很小就开始学习某些技巧,首先违背人类大脑的自然发育过程,其次侵占了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 那么我们人类从小最最应该注重开发的是什么?不是智商,而是情商。知识可以后补,人格却很早就成型,今后改变非常困难。 人的记忆和学习动力,是跟情绪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跟荷尔蒙的分泌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度过快乐的时光,增强他体内内酚酞、多巴胺、血清素等等令他安宁、愉快的激素的分泌,从而让他在学习和考试的时候应对自如,而不是早早地逼迫孩子学这个会那个,增加他体内皮质醇、肾上腺素等等令他焦虑、紧张的激素分泌,让他面对任何挑战都厌恶、恐慌、不知所措。 就好比你要做一锅炖菜,门外有一个菜市场,永远有新鲜蔬菜供你挑选。这锅菜,最重要的是把汤(情商)熬好,熬不好汤,放多少蔬菜(知识、技能培训)都做不出那个正宗味道来,拿给客人(生活的考验)吃,人家尝一口就吐了(成功与否)。 这个选择,相信大家都能明白。 然而,现实生活中,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已经将我们孩子的生活塞的满满当当。我们孩子在小小年纪,过得居然是比父母还要繁忙还要沉重的生活。 儿童不是小小的成人。他们并不具备成人所拥有的生理、社交、情感以及认知技能。但是越来越多的家长表现得好像孩子具备这些技能。更糟糕的是,家长要求孩子过的日子,家长本人作为成年人都力所不能及。因为孩子急于讨好家长,他们只好服从。因为孩子急于讨好家长,他们经常参与自己并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活动。因为孩子急于讨好家长,当家长把成绩看得高于一切——把孩子的行为看得高于孩子本人时,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童年并非为了成年而进行的彩排!童年是生命中独立的、独特的、奇妙的一段时光。当我们努力让孩子超过他人时,就将他的童年一把夺走了。(瑞·皮卡《活跃的儿童》) 作者建议每一个家长扪心自问: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像成年人一样生活,他们还有什么盼头? *我们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在青春期尚未来临时,就已经在不断的敦促和压力之下精疲力竭了? *如果我们剥夺了他们童年的魔力,他们怎能在今后生活的挫折当中找到应对困难的魔力呢? *如果“成功”变成他们生活唯一的目标,他们长大之后,童心泯灭殆尽,无法享受生活最简单的乐趣,生命也变得毫无价值了。他们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谁在童年结束的时候会长叹一声:“要是我少玩儿了点儿就好了”?谁会乐意在追忆往昔的时候后悔当年错过了唯一能够做一个小孩子的机会呢? 当家长对孩子怀有不现实的期待时,全美青年运动联盟主席弗莱德·恩格将之称做“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尤其是当这种期待发生在孩子成长时期,这些期待和要求会让孩子一辈子不得安宁。他们永远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幸福,永远不满意也不满足,因为他们小时候做得不够好。失败将主导他们的生活并击垮他们的意志。 在努力达到家长所要求的成就的过程中,这些孩子逐渐积存起压力所带来的症状。在他们20岁和30岁时,他们开始出现慢性头疼或者肠胃问题——腹泻、便秘、胃酸。当他们40岁和50岁时,他们过渡到胃溃疡、高血压、精神过度紧张、惊慌失措以及抑郁症。无论他们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他们已经形成习惯:这还不够,他们还需要努力得到更多。 研究表明,重压之下学龄前儿童的大脑非常类似重压之下成年人的大脑,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过度。 《要求完美的负面作用》作者伊丽莎白·顾斯瑞克和凯西·马修斯说,当家长不容儿童自己找到学习的兴趣、动力和干劲儿时,他们“无法开发成年后真正成功所必备的想象力、对自我能力的内在肯定以及动力。”而对于成功来说,动力(motivation)往往比才华更加重要。 被家长催促的儿童,往往会和家长失去感情联络,也无法发现自我。一个被催促的儿童在发现自我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我是谁?我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什么给我乐趣?因为无论在意识层面还是潜意识层面,他都被家长蚀空了,他的家长一直在努力创造他们自己所需要的孩子,而不是接受上天赋予他们的那个孩子。其结果就是,当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挣扎着成为独立的成人的过程当中,他们没有快乐可言。 专家们警告,在这种重压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难免患上抑郁症,甚至导致青春期自杀。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着脚尖无法长久站立,迈着大步无法长远行走。 愿天下所有家长引以为诫。
查看原文九月网友
至于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的问题,我没有发言权,但大体观点是差不多的
敬请不要把我放在您的对立面。
觉得您对教育有深入研究,我真心的希望听到您自己的观点
至于您举了不少个案,不知道你有没有更权威的一些个统计资料,整个跳级的学生的状况是怎样的,少年班学生整体取得成绩又如何 如您所见,如果真有许多问题,我们家长应该如何, 您是如何评价现行的教学体制的,合理吗,不合理 如果不合理,您有改进的意见没有,
跳级的孩子,少年班的孩子个别有问题,请问按现行的教学体制就不出问题了吗。 近者,如广州的大学城,“跳楼声 声声入取耳”,如果您作为家长作何感想
至于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的问题,我没有发言权,但大体观点是差不多的
敬请不要把我放在您的对立面。
觉得您对教育有深入研究,我真心的希望听到您自己的观点
至于您举了不少个案,不知道你有没有更权威的一些个统计资料,整个跳级的学生的状况是怎样的,少年班学生整体取得成绩又如何 如您所见,如果真有许多问题,我们家长应该如何, 您是如何评价现行的教学体制的,合理吗,不合理 如果不合理,您有改进的意见没有,
跳级的孩子,少年班的孩子个别有问题,请问按现行的教学体制就不出问题了吗。 近者,如广州的大学城,“跳楼声 声声入取耳”,如果您作为家长作何感想
2008/07/11回复

九月微凉:
我认为让一个孩子跳级则损害了孩子可以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做玩伴,一起长大的机会。搞个家庭学校就更糟糕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友谊来自同学之间的友谊,最铁的过命的交情是一同长大一同读书的发小,最稳定的社会关系也是这些同龄的同学,互相帮忙。为了高效率地发掘多一点右脑(还不知道是否成功),伤害了孩子一生的友谊,一生的情商,值得吗?有话版聊,我觉得你的帖子很像广告,希望不是吧,用站内短信广告是很让人反感的,所以有话不妨摆出来说。你说你的做法是为了孩子,我也是为了孩子的LONG TERM的利益,一生的利益着想,人的一生,读书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会怎么做人更重要。[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8-7-11 11:56 编辑 ]
查看原文认为让一个孩子跳级则损害了孩子可以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做玩伴,一起长大的机会。(失去几年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去赢得那些友谊,成本可不低,而且跳级仍然会难道就不能刻赢得友谊吗)
搞个家庭学校就更糟糕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友谊来自同学之间的友谊,最铁的过命的交情是一同长大一同读书的发小,最稳定的社会关系也是这些同龄的同学,互相帮忙。(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最能帮助你的是你自己)
为了高效率地发掘多一点右脑(还不知道是否成功),伤害了孩子一生的友谊,一生的情商,值得吗?(孩子的进步是直接看得到的,孩子是否快乐他自己也知道。谁说这样做就伤害了孩子的情商,这样反而提高啊孩子的情商啊,难道如现在这般的教学才能搞高孩子的情商吗?至于长远的成功,谁知道呢,你不能保证你的孩子,我也不能保证我的孩子,但我希望教会孩子自己让自己获得快乐人生的方法。 我希望我作为人父,要尽我的人事而已)
有话版聊,我觉得你的帖子很像广告,希望不是吧,用站内短信广告是很让人反感的,所以有话不妨摆出来说。(我觉得通过这种方式来讨论挺累人的,挺费时的。而且大家想表达的意思也未必准确,所以电话是沟通的最好方式,你同意吗,至于广告,我不希望一些联系的锁事都通过版聊来处理,即浪费大家的版面,也不能及时沟通,你可以提供更好的处理办法吗)
你说你的做法是为了孩子,我也是为了孩子的LONG TERM的利益,一生的利益着想,人的一生,读书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会怎么做人更重要。(我非常同意,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您不觉得现在的教学体制浪费了太多时间了吗?)
此次回复作为我们交流的最后一次针对您的回复。再次感谢您给我带来的思考 。
欢迎你发站内短信给我,告诉你的联系方式,我非常乐意同您交流。
下午有事,不能网聊了,顺祝妈网的朋友们周末愉快!
搞个家庭学校就更糟糕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友谊来自同学之间的友谊,最铁的过命的交情是一同长大一同读书的发小,最稳定的社会关系也是这些同龄的同学,互相帮忙。(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最能帮助你的是你自己)
为了高效率地发掘多一点右脑(还不知道是否成功),伤害了孩子一生的友谊,一生的情商,值得吗?(孩子的进步是直接看得到的,孩子是否快乐他自己也知道。谁说这样做就伤害了孩子的情商,这样反而提高啊孩子的情商啊,难道如现在这般的教学才能搞高孩子的情商吗?至于长远的成功,谁知道呢,你不能保证你的孩子,我也不能保证我的孩子,但我希望教会孩子自己让自己获得快乐人生的方法。 我希望我作为人父,要尽我的人事而已)
有话版聊,我觉得你的帖子很像广告,希望不是吧,用站内短信广告是很让人反感的,所以有话不妨摆出来说。(我觉得通过这种方式来讨论挺累人的,挺费时的。而且大家想表达的意思也未必准确,所以电话是沟通的最好方式,你同意吗,至于广告,我不希望一些联系的锁事都通过版聊来处理,即浪费大家的版面,也不能及时沟通,你可以提供更好的处理办法吗)
你说你的做法是为了孩子,我也是为了孩子的LONG TERM的利益,一生的利益着想,人的一生,读书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会怎么做人更重要。(我非常同意,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您不觉得现在的教学体制浪费了太多时间了吗?)
此次回复作为我们交流的最后一次针对您的回复。再次感谢您给我带来的思考 。
欢迎你发站内短信给我,告诉你的联系方式,我非常乐意同您交流。
下午有事,不能网聊了,顺祝妈网的朋友们周末愉快!
2008/07/11回复

看到好多家长一看到"跳级"这两个字,就兴奋得双眼放光,理解大家的心情,不过,请各位家长一定要冷静,我和九月微凉的意见竟然惊人地一致!
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即使是学生,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我自己个人人为,小朋友在学校里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一个人,而不仅仅是学会加减乘除ABCD.
家庭教育,在中国这个地方,我个人觉得只能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请大家冷静下来,好好想一想,我说得对不对?
我想说个身边的例子,我女儿所在的年级,每次都考前几名的那几个小朋友,没有一个要跳级的.
如果你的孩子的确是天才,那么,放心去跳级吧.只要你认为他的心智足够成熟.
不过,有多少个天才?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天才,还是老老实实做一个普通人吧,
请大家关注小朋友的心理成长,而不要仅仅关注他的学业成绩.跳级,把他从一个正常生长所必须的大环境隔开,那么以后让他长大以后去月球生活好了.不仅仅是教育,社会上好多问题都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我经常教育我的女儿:要学会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你.
还有,发现楼主弄很多新名词来迷惑大家,理论怎么说根本不重要,放到实践中是否可行,有效,才是最重要的!
天才不是没有,能够跳级成功的人也不是没有,不过,想想你的孩子是普通人中的优秀者,还是天才,这个区别可大着呢!各位家长一定要慎重啊,因为这关系到小朋友将来的前途!!!
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即使是学生,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我自己个人人为,小朋友在学校里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一个人,而不仅仅是学会加减乘除ABCD.
家庭教育,在中国这个地方,我个人觉得只能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请大家冷静下来,好好想一想,我说得对不对?
我想说个身边的例子,我女儿所在的年级,每次都考前几名的那几个小朋友,没有一个要跳级的.
如果你的孩子的确是天才,那么,放心去跳级吧.只要你认为他的心智足够成熟.
不过,有多少个天才?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天才,还是老老实实做一个普通人吧,
请大家关注小朋友的心理成长,而不要仅仅关注他的学业成绩.跳级,把他从一个正常生长所必须的大环境隔开,那么以后让他长大以后去月球生活好了.不仅仅是教育,社会上好多问题都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我经常教育我的女儿:要学会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你.
还有,发现楼主弄很多新名词来迷惑大家,理论怎么说根本不重要,放到实践中是否可行,有效,才是最重要的!
天才不是没有,能够跳级成功的人也不是没有,不过,想想你的孩子是普通人中的优秀者,还是天才,这个区别可大着呢!各位家长一定要慎重啊,因为这关系到小朋友将来的前途!!!
2008/07/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