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转载申爸育儿观念: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16969126家有小学生

全部回帖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六)——发现和探索

“孩子到底在听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不知道,在成长的孩子的小脑袋里,到底发生着什么事情。发生着的这些事情重要呃....它们将决定孩子思维的水平,认识事物的能力,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待周边人的态度,孩子未来的行为.....如果我们认同“头脑指挥着人的一切行为”的话,那么“头脑”的形成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可惜,我们还是不能直接知道孩子的小脑袋里,到底发生着什么事情。

尽管如此,事情也并不绝望:孩子自发的兴趣,可以透露出一些隐秘信息,让我们可以一窥里面那神秘的世界。
现在,一缕神秘光线....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缕光线....冲过重重迷雾,透露出来。
我要破解它带来的信息。

我的第一个猜测是:孩子为故事中亲切的语气所吸引....
大申听的《夏洛的网》是一个叫刘佩佩的姐姐讲的。佩佩姐姐的态度和蔼,语气亲切....我觉得有些太亲切了,称得上亲昵了....
妈妈给孩儿讲故事,态度、语气是很重要的事情哦....这大家都清楚。

测试这个猜测,很简单。
我还有佩佩姐姐讲的《法布尔昆虫记》。
同一个人播讲的故事,态度语气都是一样的。
我把《昆虫记》中的一节,插到《夏洛的网》里面,看看大申的反应怎么样。

《夏洛的网》在音响里正常播放着。大申坐在沙发上,手里翻着一本书,一边看,一边听。
佩佩姐姐在做一集的结语:“........到底是谁取得了胜利?故事总要是有悬念的。想知道的话,明天,不要忘记了,到这儿再来找佩佩姐姐。好啦,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啦。我们....明天再见啦!”

我紧张地观察着大申的反应。
一切都很正常。
大申看完了一页书,伸手去摸书页,准备翻页。
一个文件结束之后的短暂停顿。
接着,音响里想起了《法布尔昆虫记》的声音:“最近,毒王非常想家。”同样的佩佩姐姐清新亲昵的声音。
大申正在翻起书页的手,停在了半空中。孩子警觉地抬起头来,把脸转向音响,努力地、仔细地聆听,皱着眉。然后,佩佩姐姐唱了起来:“阳光照射着.....”
大申啪地一下合上书,把书往沙发上一摔,愤怒地大叫:“爸爸!《夏洛的网》!你放的不是《夏洛的网》!给我播《夏洛的网》!”
我赶紧跑过去,按键,跳到下一首。
“嗨!小朋友,今天,你心情好吗?真高兴,又和你在一起啦。我现在.....”是佩佩姐姐的《夏洛的网》。
这回对了。
大申愤怒地瞪了爸爸一眼,伸手去拿刚才摔走了的那本书。

我赶紧退回书房,打开千千静听。
《法布尔昆虫记》讲到“阳光照射着.....”的时候,时间显示:12秒。
我按了一下暂停键,呆住了。

很明显,孩子不是在听语气。
我的假设不成立,想错了。

让我吃惊倒不是这个。让我吃惊的是,孩子的反应速度。
12秒,这么短的时间,孩子凭什么确定,给他放的故事换了?
不仅时间如此之短啊....还有更甚者:孩子当时正在专心地看书。孩子是在一心二用的状态下,用了这么短的时间,捕捉到换故事这个事实的。

哎呀,神奇。
太神奇了。
2015/02/28回复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六)——真的喜欢听

实验过了各种假设。
没有一丝进展。
不知道孩子到底在听什么。

在合适的时候,给到孩子合适的环境,孩子自己就开始贪婪地吮吸。
我把成人的故事给了大申,孩子就没命地听起来了。
是时,大申5岁5个月。

冬天,天亮得很晚。早上七点半的时候,天才刚刚放亮。
大申五点半不到,就爬起来了。
小东西睡眼惺忪,跌跌撞撞地摸进卫生间,照着马桶的方向,来个大哗哗,也不知道都撒到哪里去了。
然后,就跑进客厅,打开灯,一只小手遮挡强烈的灯光,一只小手去抓Nano。

故事从音箱中流淌出来。
大申心满意足地到沙发上,端端正正地坐着,听。
只要故事一开始播,大申的睡意顿时全消,精神起来。
7点钟到了,大申动身去幼儿园。这时候,天还很黑,星星和月亮都还挂在天上。
那段时间,大申去幼儿园,动身前,他已经听了一个半小时的故事了。

周六日,大申不用去幼儿园,可以一直听。大约到了七点半的时候,大申坐不住了。
小东西跑到书架那里,抱来一抱书,摊在沙发上,一边看一边听。
除了出去玩儿,整个一天的时间,大申就这样一边看一边听。
小东西可以一直听到晚上九点。
听了一天,实在太累了。小脑袋瓜一沾到枕头,一分钟都不到,就睡熟了。

在大申入学前的三个月,大申从幼儿园结业了。
整整三个月时间,天天都是这么过的。
2015/03/02回复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七)——神性和听的结果

我想做个测试:大申一边看书,一边听,到底听进去了没有。

“黑暗中出现了一双明亮的眼睛,渐渐地…”音响里的故事说。
大申正坐在沙发上,专心地看他的《DK大百科·太空卷》。
“大申,这是谁来啦?”申爸问。
“多比!”
大申头也不抬,随口说。
说完就完了,大申仍然看他的书。
看书的专心,一点儿也没有被打断。

果真是多比来了。
大申看过DVD的。

这真让人惊奇:孩子在专心地看书,可也在专心地听故事。
这个叫做“一心二用”。岂止是一心二用,就这个例子来说,大申是在一心三用:一用于看书;二用于听故事;三用于听爸爸的问题并回答。

孩子来自于神秘之界。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带来了神性。我们成人办不到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却是轻松容易的事情。至少在大申五六岁的时候,这种一心多用的能力,惊绝老爸。
孩子自己,却浑然不知。
也许,“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于孩子来说。反倒是,大人竟然连一边看书,一边听故事都做不到,会令大申感到惊奇不已。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消失了,不见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今天的大申,还可以“一边....一边”地做事,但是,孩子已经开始喜欢“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情”了,偶尔,会拒绝一边看书,一边听什么东西。

这种转折点,是在7岁之后的某一个时刻。

在听完了《哈利·波特与密室》之后,词汇方面的效果就明显显现出来:大申的话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文陬陬的词儿,明显是从《哈利·波特》中学来的。从用词上看,用得基本不错。
看来,大申确实理解那些词汇的基本意思了。

举几个例子:
有一天,申爸和大申一块儿去大郊亭桥,买做科学实验用的玻璃器皿.....是时,大申五岁八个月......那边比较荒芜,很多小店用蜂窝煤取暖,烧剩下带孔的煤渣,就扔在门口的人行道上。
大申指着煤渣,问爸爸:“爸爸,这里怎么有这么多烟花的废墟啊?”
“废墟”!
从“废弃的东西”这个意思看,“废墟”用得还算可以,只不过从来没有人说烟花放过剩下的带洞的纸盒是“废墟”——当然,大申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蜂窝煤。

刚出门的时候:“大申,我觉得你应该练练新学的两首曲子。要不然,你下午上钢琴课,就得不到小贴画了。你说呢?”我对大申说。
“我早就对小贴画不感兴趣了。你还小贴画小贴画的。幼稚!”
呵呵,“幼稚”。
大申很“幼稚”,但不喜欢别人说他“幼稚”。他倒喜欢说别人“幼稚”。

前一天,就在去买玻璃器皿之前的那一天:
《可怕的科学实验》里面,“实验需要准备的东西”中有一个大玻璃碗,申爸和大申探讨,可否用大申的鱼缸代替大玻璃碗:“...那好吧,你再找别的东西吧…反正我是坚决不肯把我的鱼缸推荐给你做实验的…”大申总结说。
呵呵,“坚决不肯”。

“废墟”、“幼稚”、“坚决不肯”,这些都是第一次从大申口里说出来的词汇。大申用得显然还不够妥贴。可是,不管怎么着,大申是记住了,并且在用。用着用着,词意就会慢慢体会,能用得越来越精确了。
2015/03/02回复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八)——楔子

大申表现出了一种极度怪异的能力...就在差一点点不到六岁的时候....之所以说它怪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方面,这种能力极其重要....重要到几乎可以涵盖一切所谓“教育”的范畴;另一个方面,至今为止,据我所知,只有大申一个孩子有这种能力.....不管是现实中,我身边的朋友,还是成千上万的网友,都没有人报告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观察到了这种能力。就申爸所及的文字中,也没有提到这种能力。
当一个活生生的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真的是不可思议。

要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应该从“经典”谈起。
先说说经典,当做楔子。

经典文献,是些咋样的东西呢?
经典文献,自有它“经典”之原因。

有一类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他们为“范式的开创者”。雅斯贝尔斯的那个大部头的作品,名字叫《大哲学家》的,是少数我认真从头看到尾的书之一。

在《大哲学家》中,雅斯贝尔斯说,有一类哲学家,开创了一整个文明...这样的牛人,迄今为止,在人类这个物种中,总共才出来四个:佛陀,苏格拉底,耶稣和孔子。
这些人有意思,全都尊崇“述而不著”...其实,从我角度来看,“述而不著”无非是懒惰的代名词...佛陀传下来的经,金刚经什么的,是弟子后来记录的;耶稣的新旧约也是门徒所写;论语是孔子弟子所写。最绝的是苏格拉底,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下来。
要是您希望和这些人一样牛叉,就要每天光想光说,一个字不写。我是没指望了,因为已经写了这么多没用的文字在这里。

这里所说的“范式”,值得好好理解理解。一个文明的“范式”规定着这个文明的基本问题、整个文明大厦的主体结构、其文明的发展方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甚至什么可考量什么不可以思考...

跟这个同类,但比较好理解一点的是彼得·圣吉的“心智模式”。这个是指一个人,他认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既定的事实,根本不用去质疑....一个人,在你看来笨拙而迟钝,只要更改一点点,就能有重大的突破,他面前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可他就是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出现这样的事情,肯定是这个人的“心智模式”阻碍了他自己。
往大了说,一个文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科学主义精神的文明...他们的跟心智模式相对应的,就是“范式”。

了解了“范式”是啥,就很容易了解,范式开创者的著作,对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文明之中的人,意味着什么。

有一个人,捡到了一张纸,上面画着条条道道,标着长度宽度高度...他到国家大剧院去,拿着那张纸和实际的建筑对照,他发现:诶!真神,这图也不知道是谁照着大剧院画的:大剧院里有什么建筑,纸上就画着什么建筑;找个卷尺量量,建筑物的长宽高是多少,纸上的长宽高就写多少...
这个人以为那张纸是照着大剧院的实物画的,殊不知,他捡到的是大剧院的建筑总图。
事情的真相是:大剧院是照着那张图建的!

我们这个文明,是照着《论语》《金刚进》《道德经》里面所说的东西建的。你要是这样认为,不会有大错。

我自己的感觉吧......我和很多朋友们谈天儿的时候......我记得,好像在35岁之前,根本没有谈到过《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可是,现如今,每次聊天,时间长的那种...几乎每次都能聊到对《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的理解,要不然,也是引用里边儿的话:“呵呵,名可名么”,“君子以自强不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那么干法,暴雨飘风而已”....

我自己呢,当年是自己摸到《道德经》和《论语》这里来的。先是觉得那里面的话儿说得很对,总结得精辟...后来,就开始读这些文献,反复读,越读越觉得对,越读越觉得讲得妙...没有一句不中肯,没有一句无所指...我就像那个捡到纸的人一样,以为那经典总结了我身边的所有人事道理,我就想,孔老二老子这些家伙,咋这牛捏?好几千年之前,就把他死后好几千之后的事情的道理写了,写进了他的书里...

后来,有一天,我读《大哲学家》,我忽然意识到:靠!搞什么搞,那些经典就是建筑这个文明的建筑总图。这个文明是按照建筑总图构建起来的,要是觉得经典里面说的不对,那真的就不对了!

孩子还小,接受能力强。你给孩子什么,就是什么;教孩子什么,就会什么。
经典文献,是我优先考虑要给大申
的东西。
2015/03/03回复
lj6177lj617745楼
不错的分享。。。。。。。。。
2015/03/03回复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九)——听了一耳朵《论语》

这是一场遭遇战。
起先,我完全没有料到,事情会是这样。

我不是想给大申经典文献么.....咱们中华文明,首当其冲的经典,当然是《论语》......我就时不时地拿着论语,到大申哪里去试试:读给大申听。
不知道什么原因.......似乎和史代纳有关......我有种信念:如果某种知识真的是有价值的,孩子会自己喜欢它。是本能地喜欢,你不用做任何引导,只要给他,他就喜欢了。
那......“为什么我给我儿读《论语》,他不喜欢听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要不然,是时间未到;要不然,是时间过了。如果你在正好的时候,读《论语》给孩子,他会非常喜欢听的。

这是我的信念啊.....信念么,你知道的,没什么“为什么”。信念就是信念。
我就这么认为。这就是信念。

大约是从大申三岁的时候开始吧.....具体时间,我实在想不起来了......每过几个月,我就拿着《论语》到大申面前念一念。大申很好奇地听着,一两分钟吧,转身就跑了。
孩子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就不感兴趣呗,总有一天,孩子会“感兴趣”的:按照我的信念,事情应该如此。

最开始的时候,我用来给大申读的是一本《论语》的小册子。流行书的风格,没有定价和版权,应该是某种玩具的赠品。
后来,我把那小册子扔了,换做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

时间定格在2012年的4月底或者5月初的一个什么日子。我又像以前一样,拿出《论语》,读给大申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一路读下去,一边读,一边观察大申的反应。大申没什么反应,静静地听着。不过,这次跟以前不一样。以前,大申会跑开,而这次没有。

听了一会儿,大申要继续去听《哈利·波特》,我就不读了,让他去听哈利·波特。

这只是一丝微风。
微风过后,一切归于平静。
可是,一场风暴,马上就要降临了。
2015/03/04回复
实在写得不错,谢谢分享
2015/03/05回复
期待下文
2015/03/05回复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九)——啊呀!

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我想通了点儿什么,决定在大申那里试试。

每天晚上,我都给大申讲8页《可怕的科学》,绝不多讲。
我把这个当做亲子阅读。
大申天天听得甜嘴吧舌地,一边喝牛奶,听完我讲的“故事”,自己到卫生间刷牙,互道晚安,就睡觉。

大申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天9点多钟,刷过牙之后,就自己躺下,和我互道过“晚安”,不一会儿,就睡熟了。
我呢?早已经到了不需要那么多觉的年纪,就自己在旁边看书。根本不影响大申入睡。

大申刷完牙,我对大申说:“爸爸给你讲讲爸爸看的书,好不好?”
大申极感兴趣:“好!”

我顺手摸过《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这本书,从头开始给大申读了起来。
这是本“大人”看的书…内容的深度显然不适合大申的年纪…大申躺在床上,把头枕在爸爸的腿上,兴致勃勃地听着。

为了知道大申到底听懂了多少,我就停下来,问大申:“听懂了吗?”
大申点点头。
我问:“刚才说的什么意思?”
大申就用屁话回答:“刚才说的是‘屁’意思。”然后,哈哈大笑。

读了很久很久,我读得口干舌燥…大申那边呢?闭着眼睛,呼吸均匀,好像睡着了。我就停下来,自己往下看。
没一会儿功夫,大申就哼哼唧唧地说:“爸爸,你讲!”依然闭着眼睛,呼吸均匀,睡熟了的样子。
我只好再大声继续讲。

显然,大申没有“懂”。
可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懂”,要不然,大申不会不依不饶地要爸爸持续不断地“讲”。

隔几天,我没有给大申讲我的书。
目的是想看看大申什么反应。
什么反应都没有。
每天,讲完《可怕的科学》,互道晚安之后,大申就睡了;不管我看不看书。
大申不主动要求我给他讲“我的书”。

又过了几天,我看《创造性领导的挑战》这本书,就又跟大申说:“爸爸给你讲讲爸爸看的书,好不好?”
“好!”
于是就开讲:
“关于创造性领导的挑战

中庸的腐朽

我们的星球可能是颗珠宝吧,它不是。我们的社会是曾有过的最好社会吗?也不是。我们能否充满自信和满足,以至于如凯旋般地狂喜呢,我们不能。
怎么会这样呢?
这是由于我们当代社会趋向于选择一般性的对付策略,我建议称之为中庸。中庸释义为被迫过于盲从于多数人可能的或真实的认知、思想、感觉、要求和行为,以及它们在心理上的作用过程。到目前为止,一切都顺利。
…………
基本的建筑砖块

我把领导释义为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过程,其参与者扮演着基本上等价的但又是互补的角色,他们为了非凡的表现而获取到灵感和动机。
这个定义有着多种含意,包括:
领导并非某人所具有的一种品质,也不是某人为其它人所做的某件事。领导是一种特殊种类的人际关系,即人类之间不断交换着质量-能量和信号的一种特定秩序。
所谓的领导者和追随者,可称之为“领导”这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上边就是当时读的片段…不要说大申的年纪,就是成人,能够从上面这段文字整理出自己的思路的,恐怕也不多。

这一次,我不再问大申听不听得懂了。我径直读下去,一直到大申彻底睡熟...我停下来,等了10分钟,也不见大申有反应....

啊呀!
大申竟然听这个。
我的天哪。

大申睡着了。
我却睡不着了。

一场大风暴,降临了。
2015/03/05回复
首先呢,补充一点事实。
到今天为止,我给大申的有关公认的经典的接触,总结起来如下:
1、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读了两遍;
2、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读了一遍;
3、罗念生译《荷马史诗》之《伊利亚特》,读了大约2/3。
就这些。并不多。
尽管读这些给孩子听,有点匪夷所思......可是,孩子喜欢听,读也就读了。

“过早给孩子输入他无法明了的经典”。
让我们好好琢摩一下这句话。

为了叙述简洁,咱们来个借代:
用《论语译注》代表经典的文献,用《不一样的卡梅拉》代表“适合于六岁孩子的读物”.....申爸对《不一样的卡梅拉》没有成见哈....尽管俺自己也没看过,也没给大申看过。就是因为看到这本书在当当童书中的排名如此靠前,才拿它来借代的。

好啦,准备工作就绪。
现在,问题来了:
《论语译注》可能是“过早给孩子输入他无法明了的经典”......为什么大家笃定,《不一样的卡梅拉》孩子就能明了呢?
2015/03/05回复
喔喔喔喔51楼
请问是从哪里搬过来的?原文链接可以提供吗?谢谢!
2015/03/06回复
嗯.......大家的回馈相当有活泼,强调孩子的天性......
我提醒一下:在人类个体发展过程中,会不会有两条主线,交织着向前发展?
一条主线以亲身的经验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不断整合直接经验到的信息,形成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壮大的自我。在这条主线上,蒙氏,华德福....强调得非常多了。
《不一样的卡梅拉》是适应这条发展主线好资料。

还有第二条发展主线。这条主线,以概念的形成为起点,沿着另外一条线路,向前发展。在这条主线上,孩子的天性呈现出另外的面貌。
有三个事情,可以隐约泄露出这条主线的痕迹。

一个事情是,孩子获取词汇的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效率,完全是令成年人吃惊的:在五、六岁的年纪,孩子只要在自然语句中听到一个新词,哪怕只听到极少的几次...哪怕只有一两次....孩子也能“猜到”这个词的主要意思。前边提到的“废墟”就是这样的例子。
而要胜任这种水平的“猜测”活动,需要大脑拿出近于极限的强度来思考。
任何由意识控制的思考过程,都无法胜任这么繁重的思考,提供不起如此的强度。奇怪的是,这种能力,却是每一个孩子天生都具有的。孩子在无意中轻松自如地就能完美地完成这些分析任务。
这是一种天赋的能力。
天性。
一个事情是,孩子穿透现象,直达本质的能力。孩子的这种能力一旦开始显现,就会让成人惊叹不已。
这也是一种天赋的能力。
天性。

还有一件事情。我们去看宗师级的艺术大师。在他们晚年,其艺术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之后,他们手下的艺术就“返璞归真”,无一例外。
那种朴真状态,是孩子童年天然就有的。

在精神气质上,经典是和这种“朴真”相和谐的。
在这个意义上,孩子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强于成人。
2015/03/06回复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十)——亢龙有悔

以前,我一直认为,孩子会按照人类基因规定好的程序,一步一步地、有序地执行发展的步骤,进入各种发展阶段。
如果某个孩子在一定的年龄,进入到某个发展阶段,那么,其他的孩子也会在类似的年纪,进入相同的发展阶段。
现在,这个观点有些修正了:某些发展阶段,是以前此的阶段中,孩子良好的发育为前提的。如果前面的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后边一些阶段,孩子终其一生,可能也不会进入。
五岁半是一个分水岭。
在这个分水岭之前,孩子们的发展阶段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异。
可是,在这个分水岭之后,孩子的差异就越来越大......对于前边没有注意,给足环境,让其良好发展的孩子,就会很麻烦.....

话说三年之前。当我偶然发现孩子听《论语》,听《先天后天》的时候,我只是微感诧异。
大申在听《哈利·波特》么,这个东西,也不是“适合于五岁孩子水平的资料”,《论语》、《先天后天》同样也不是。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当我有目的地设计,发现大申竟然听《创造性领导的挑战》时,我震惊了。这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啊:大申听《哈利·波特》,这毕竟还是属于“童话”的范畴,小孩子喜欢童话,也是应该的;《论语》可能是大申好奇,听那么一会儿,过一段时间,就不听,也未可知;《先天后天》也是谈的人的发展,和大申的自觉,也有些关联。
可是,《创造性领导的挑战》......这个东西,完全社会科学领域的话题,如果没有社会经验,那听起来就是天书。
孩子凭什么喜欢听?

理论永远是跟在事实身后的奴婢。

不管理论怎么个反对,可是事实就是事实。
如果眼前的事实就是如此,那一定不是事实错了,而是理论错了。
申爸根本来不及管理论的事情。
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利用眼前的这个事实。

这个事情本身........大申听申爸读书,读任何书都行......灰常灰常有价值。如果弄好了,申爸可以利用这一点,去解决一切教育上的问题,并且有效。
怎么说呢?
假如,大申到了需要学习数学的年纪,申爸就读数学书给大申听;
假如,大申到了道德发展的年龄,申爸就读品德书给大申听;
假如,申爸希望大申对物理学感兴趣,申爸就读物理学的书给大申听;
假如,申爸希望大申对哲学感兴趣,申爸就读哲学的书给大申听;
假如,申爸希望大申对人文科学感兴趣,申爸就读人文经典给大申听;
假如,申爸希望大申对几何感兴趣,申爸就读几何书给大申听.............
这玩意儿,就是郭靖的“亢龙有悔”。不管情况怎么样,对手怎么着,就这一招儿使出去,准管用。
申爸喜欢这样的招数。

实际上,在过去的三年里面,申爸就是读了上述的那些书,给大申听的。
巴菲特说,他要找一个又长又粘的坡,滚雪球。
当时,申爸的想法和巴菲特倒是不谋而合,也想找一个又长又粘的坡.......菲特的书是后出版的哈.....
申爸找到的是刘辽逸版的《战争与和平》。

申爸决定,给大申读这部长篇小说。
2015/03/06回复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十一)——第一个要试验的问题

孩子是一时起兴,还是会长期地听呢?
这是我当时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一时起兴,那就没什么,不值得进一步考虑。
孩子总会一时起兴地整出各种稀奇古怪事情来的。

2010年5月9日,开始给大申朗读《战争与和平》;

回东北老家看太爷去了;

2010年5月11日,早上起床后,又给大申讲了半天的《战争与和平》,直到到了大申和大申妈下楼打羽毛球的时间,才结束;

2010年5月12日,《战争与和平》继续读。大申听得不亦乐乎,越来越感兴趣了...早晨,大申还没醒,申爸趴到大申耳边耳语:大申,快起来,爸爸要讲战争与和平啦!大申激灵一下就爬起来,上趟厕所,就要开讲。可惜,后来,没讲成,大申被大申妈绑架,到楼下打羽毛球去了。

2010年5月13日,战争与和平已经讲了50页了。

2010年5月14日,《战争与和平》讲到63页了。讲完《可怕的科学》之后,大申要求爸爸给讲两页《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爸爸讲完之后,问大申:这个书好听吗?“好听!”“和战争与和平相比,哪个好听?”“都好听”。已经讲到安娜·米哈伊洛夫娜到别祖霍夫伯爵家里去要钱,备受冷眼与嘲讽....

2010年5月15日,早上,讲了50分钟战争与和平。讲到77页了;晚上,悠悠来家里玩了,申爸给两个孩子讲《战争与和平》,两个小东西坐着听了一页,跑了

2010年5月16日,中午大申没睡觉,申爸给他讲《战争与和平》,才讲了一页半,大申就睡着了。讲到80页了。

2010年5月17日,晚上大申听着《战争与和平》就睡着了。已经讲到96页,彼埃尔继承了别祖霍夫的遗产....

空了好几天...

2010年5月20日,《战争与和平》继续哈。讲到108页:主要内容是朱莉给玛丽的一封信和后者的一封回信...托尔斯泰为了摹写一个“梅又闻花”的交际花,写到活灵活现,整整一页,满是字儿,一个自然段都不分,就那么一路平铺直叙下去...申爸念得那叫一个绝望....最后,《战争与和平》在申爸口干舌燥,嗓子冒烟中暂告一段落。
申爸深知“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将欲与之,必固取之”的道理。 “大申,今天别讲《战争与和平》了,好么?” “不行!”大申不满的声音大得赛过小茉莉,引得申妈溜过来,推开门缝儿,探头望里边看发生了什么事。“《战争与和平》已经是每天必须的了...”大申指示道...申爸继续不断地提示,不要再讲啦...最后,大申不耐烦地总结到:“...记住了,每天必须的!小屁孩儿...” 什么世道,老子我倒成了“小屁孩儿”。

又空了两天...

2010年5月23日,《战争与和平》继续,讲到119页啦,大申听得甜嘴吧舌的,申爸坚决不往下讲了,大申摩挲那书好一会儿,把里边的插图都翻出来看了一遍....

整整持续了两个星期。
看大申的劲头儿,不听恐怕是不行了。

事实是,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申爸一直在给大申读,大申一直在听。
昨天晚上,读的是《数:科学的语言》。
2015/03/09回复
目标是什么(一):“说一段故事给你听”

看来,目的是什么?这是回避不开的问题了。
确实,每位爸爸妈妈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或明或暗,都是有的。
目的太多了,“有多少个家长,就有多少个目的。”
可是,真的不会有为所有的家长所共同认同的目的吗?

说一段事给你听。
这是大申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上学期刚刚学的:

有一个小姑娘叫珍妮。有一天,她的妈妈叫她到店里去买面包圈。珍妮买了七个面包圈,把它们串在一起,她一面走着,一面东张西望。就在这时,一只狗紧跟在她后面,吃着一只只面包圈。珍妮觉得手里轻起来,回头一看,啊,已经晚了,狗把最后一个面包圈也吃光了,正得意的舔着嘴唇呢。

“呸!你这馋嘴的狗!”珍妮气的叫着,就在狗后面追起来了。
追着,追着,狗跳过了一个草堆不见了。珍妮也跑的累极了。她停下来一看,这里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周围全是树,连一个过路人也没有。珍妮迷路了。她急的哭了起来。忽然,不知道从哪儿走出来一个老婆婆,她很关心的问:“小姑娘,你为什么哭啊?”珍妮就把迷路的事告诉了老婆婆。老婆婆很可怜珍妮,就说:“别哭了,我来帮你忙。我这儿有朵‘七色花’,它什么事都能办到。虽然你爱东张西望,但我知道你是个好姑娘,现在我把它送给你吧!”

话刚说完,一朵“七色花”就像小鸟一样飞到了珍妮的手中。啊,这是一朵多么美的花哟!它有七片透明的花瓣,每片花瓣的颜色都不一样,有黄的、红的、蓝的、绿的、橙色的、紫的和青的。老婆婆接着又说:“它不是一朵平常的花,是一神奇的小花,你想要什么,只要撕下一片小花瓣,把它扔出去,就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再说出你要什么,它就会立刻做起来的。”珍妮刚谢过老婆婆,老婆婆就不见了。

珍妮想起该回家了,可是怎么回家呢?她急的又要哭了。这时,她看到手中的‘七色花’,想起了老婆婆的话,连忙撕下一片黄花瓣,把它扔出去,就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让我带着面包圈回家去!”她的话刚说完,珍妮已经提着面包圈到家了。

她把面包圈交给了妈妈,心里想着:“这真是一朵神奇的小花,我要把它插到最好的花瓶里。”小花瓶是放在书架最高一格上的,珍妮人小,够不着,就站在椅子上踮起脚,伸出小手去拿,一不小心,“当啷”一声,小花瓶就打成碎片了。珍妮打碎了妈妈心爱的小花瓶,怎么办呢?她连忙撕下一片红花瓣,把它扔出去,就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叫小花瓶像原来一样!”她的话刚说完,小花瓶就又好好的放在原来的地方了。珍妮不敢再拿小花瓶了,就带着“七色花”来到院子里,他看到许多的男孩子站在小木板上玩到北极去的游戏。珍妮说:“让我也玩玩吧?”可是男孩子说:“我们不带小姑娘到北极去。”

珍妮生气了,说:“这有什么稀奇,我马上就能到真正的北极去。”珍妮走到大门口,从神奇的“七色花”上撕下一片蓝花瓣扔出去,就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让我马上到北极去。”她的话刚说完,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太阳没有了,变成了黑夜。珍妮穿着夏天的裙子,光着脚,孤零零的一个人到了北极,那里冷极了,到处是冰雪。“哎呀,好妈妈,我冻死了!”珍妮叫着就哭了起来,可是眼泪马上就成了冰柱。珍妮忙用冻僵的手指,抓起“七色花”。撕下一片绿花瓣,扔出去,大声喊着:“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马上让我回到院子里。”她的话刚说完,就到了院子里了。

她看到院子那边,女孩子们在玩各种各样的玩具:有小轿车,大皮球,还有会唱歌的洋娃娃。珍妮越看越喜欢,心想:“我要叫他们看一看,到底谁的玩具多。”她从“七色花”上撕了一片橙色的花瓣,扔出去,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叫全世界的玩具都归我吧!”

这下可不得了啦,玩具从四面八方向珍妮拥来。一只只美丽的洋娃娃跑来了,千千万万辆大卡车、小轿车“嘟嘟嘟嘟”的开来了;那数不清的花皮球蹦蹦跳跳地赶来了;还有自行车、飞机、坦克、积木......许许多多玩具都来了,把大街、院子、屋子都堆满了,一直堆到屋顶上,可还是堆着、堆着......“够了够了!”珍妮吓的抱着头叫了起来。可是,没有用,玩具还在不断的涌来。珍妮连忙撕了一片紫色的花瓣,扔出去,很快的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叫所有的玩具赶快都回去!”于是,所有的玩具立刻都不见了。
珍妮朝“七色花”一看,只剩下一片花瓣了。

“哟,我把六片花瓣都浪费了,连一点的快乐都没有得到,多可惜呀!这最后的一片可不能随便乱用了。”
珍妮想着,走到大门口。看到一个小男孩坐在门前的板凳上。他那圆圆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又和气又好看,珍妮很喜欢他,就走过去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字?”“我叫威嘉。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珍妮。我们来捉迷藏吧?”威嘉皱着眉头,摇了摇头,说不行,我的脚有毛病,只能坐着,我真想跑着玩,可是没法子,一辈子就这样了。”“多可惜啊!”珍妮同情的望着他。忽然,珍妮想起了那朵神奇的“七色花”。她非常小心地把它从口袋里掏出来,然后把那最后的一片青色的小花瓣撕了下来,看了看,又闻了闻,才松开手指,用好听的声音唱起来:“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请你叫威嘉健康起来吧!”

就在那一分钟里,威嘉快活地从板凳上跳了下来,拉着珍妮的手跑起来了。威嘉变的又活泼、又健康,他跑的真快,连珍妮也追不上,他们跑啊,跳啊,玩的可高兴啦~
2015/03/09回复
“智力”是个什么意思(二)

一提到智力,很多爸爸妈妈马上会想到IQ。一想到IQ,EQ跟着就来了。
可是,很奇怪,申爸自己呢?从来就没有理会过这两个Q....这一点,一想起来,申爸自己确实就感觉到奇怪....
为什么呢?

让我们退回到原点。

人类这个物种,很奇特的。
你看啊,一个人,22岁大学毕业,毕业之后呢,他才走入社会,开始赚钱,试着养活自己....赚得还不多,很多时候,赚的钱,自己吃饭都不够用。像华为那种肯给一个大学毕业生10000块当起薪的公司,凤毛麟角.....那些进不了华为的,很多还得继续靠父母接济.....比如周末回父母家蹭饭,甚或自己家不开火之类的。即便是很坚毅地自己承担起自己的吃穿住行的小夫妻,一旦到了他们有了后代的时候,还是需要蹭老人:请老人来给带孩子。

这22年里,人是最无能、最无用的.....看着你十个月大的孩子,还只能在地上爬,自己连站都站不起来。这时候,你想想:一只瞪羚生下来,十秒钟后就能在草原上飞奔.....不靠成熟的个体养育,一个幼小的人类个体很快就会饿死。
没有任何一种别的物种的幼体,像人类的幼体这样,未成年期这么长时间.....想想看,22年对一头大象而言,那就是它整个一生的生存时间了.....
可是呢,在这颗星球上,也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像人类这个物种一样,取得那么明显的生存优势.....人类的生存优势有些太强大了,强大到“想让哪个物种灭亡,就让哪个物种灭亡”的地步,强大到人类要出手,“人为地”保护某些物种,不要灭绝.....自然保护区就是担负这个使命的。

这事实暗示着两层意思。第一层,在物种竞争、生存竞争这个层面上,人类具有某种其他物种无法企及能力。人类靠了这种能力,登顶成为万物之王;第二层,这种能力的发展、培养、成熟,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人类22年的抚育期,这么长的时间,就是用来干这些的。

这是些很明显的事实。在申爸之前,老早就有人开始留意到这个现象了。
从总体上看,人类优于其他物种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呢?

优势肯定不是来自体力上。人一定跑不赢猎豹,一定跳不高袋鼠,一定游不快海豚,耳朵赶不上蝙蝠、脚腿比不上斑马、牙齿比不过鳄鱼.....
可是,人类确实能够杀死任何一种凶恶强健的动物。
可是,人类可以发明火箭,速度达到第三宇宙速度,10个猎豹也跑不过那么快;人类可以发明蹦床,在那个上面跳。在地面上瞎蹦的袋鼠,打死它也跳不了那么高了;人类可以发明潜水艇,海豚就游不了那么快了;人类发明雷达,可以看到千里以外的东西、发明汽车,跑;申爸家的事物料理机,对付那些鳄鱼咬不动的东西,易如反掌.......
人类可以发明各种工具,借助于这些工具,赢过任何一个物种....这显然是不是体力,而是另外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只有人类有,别的物种,没有。

远大要在长沙弄个高楼。世界第一高。如果是世界第一高的话,让这个楼躺下,它应该有将近一公里长。一公里!你想象一下你家附近的路,一公里能走到哪里。然后,想象把这么长的路,竖起来。
一公里高,额的那个神呐!
搭这么高的东西起来,和你家宝宝搭乐高积木,那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么高的东西,搭得起来,站得住不趴下,得需要仔细筹划:地基得打多牢固,才能不被上面的高塔和里面人和物给压碎了;怎么才能把楼搭起来,又要结实还要快.....据说,远大就是发明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巧妙法子,才决定盖这么高个东西的.....楼上边儿刮风,产生压力,怎么才能不让巨大的扭力把楼给撅折了.....要是地震的话....这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更多,更复杂.....
弄这个东西,需要人类有非常强悍的规划能力。
这种能力,只有人类有,别的物种没有。

嗯,人能办到很多事,动物不行。这已经是手边常识,对于我们来说,根本用去费心放进脑袋里想一下的常识:一群袋鼠搭不起一座一公里高的楼....袋鼠搭楼,我们想都懒得去想。

从总体上来看,人类和袋鼠类一定有某种本质上的差别,导致人类能搭楼,袋鼠不能。
这种差别一定来自人类的头脑。
申爸把人类头脑中造成这种差别的能力,叫做“智力”。

要退回到原点......要从物种的比较中,从总体上,从本质上来看,才能理解好“智力”。

当然,这还没有回答“智力是什么”这个问题。
不急,慢慢儿来。
2015/03/10回复
每个人都有自己头脑中的“智力”。当申爸最初开始用“智力”这个词,来表示申爸想表示的内涵时,曾经有朋友强烈建议:申爸再发明一个词,以避免混淆。
申爸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最后决定,还是继续使用“智力”这个词为好,不必再发明新词。
最大的原因呢.....来自申爸头脑中的“智力”,和度娘来的“智力”,是一样的....尽管,可能和很多人头脑中的“智力”并不一样。

度娘里的“智力”,来自网友。
这位维护“智力”词条的网友,显然很有“智力”:这个词条里面的内容,不是他自己编写的,而是译自《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有些地方根据《心理学大辞典》做了调整。
前者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
说两句后者。《心理学大辞典》是北师大林崇德、华东师大杨治良、西南大学黄希庭联手组织编纂,03年出版的。申爸和稀罕这本书,盖因其编写态度认真.....不像申爸这里写帖子哈,错别字连篇,真是的....这电脑咋就这么不好使捏....这书的水平呢?也绝不低,这个缘故。

申爸要用“智力”这个词儿,就先得给这个词儿“正名”。
要不,我们嘴里说着“智力”的时候,脑袋中想着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
鸡同鸭讲,永远讲不到一块儿去。

话说,人类想搞清楚,自己和别的物种比,取得优势的能力,本质是什么.....哦,就是“智力”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事情呢,我猜测,从人类一开始,就琢磨了....有文字之前....有了文字之后呢,这种琢磨的过程和结果,有幸记录下来,我们能看到。这种文字,各个古文明都有....中华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腊文明都有......尤其以希腊文明为多,系统。
起原因固因为人类的好奇的本性,更因为这个事情琢磨明白了,有巨大实用价值:就是在教育后代和怎么让自身更加具有“智力”上面。

可是,“智力”这个东西,真的很难琢磨清楚。
琢磨不清楚的原因很简单:人们不知道该怎么下手。
时间就这么过了若干个世纪。

到了1904年,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 Edward Spearman)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
每个学者都发表论文的.....有什么不同么?
有的。
在人类对其自身探索的艰难历程中,斯皮尔曼的这些论文,石破天惊。
原因很简单:这些论文第一次给出一种思路....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路:如何下手,来分析“智力”这个东西。
斯皮尔曼的方法,就是观察“智力”在人群中的表现,然后,把不同的表现归类,用来寻找其背后的原因。
斯皮尔曼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象,分析其背后因素和结构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用机械分析思路来分析“智力”这个东西....我们都知道,在二十世纪初期,机械分析是灰常流行的。

不管怎样,斯皮尔曼的方法是科学的,站得住脚的。
斯皮尔曼很重要,让智力研究终于走出了哲学的思辨的阶段,走上一条坚实的路。
2015/03/10回复
目标是什么(二):大申的解读和对“解读”的解读

申爸的《七色花》遭到了乐乐爸的吐槽....吐得完全有道理.....可问题是......问题是,这个故事,尽管很“扯”,也有它的价值。
下面就会看到这种价值。
有价值的东西,是否有必要存在?嗯,这是一个一问题。
有必要存在的东西,是否可以收入小学的课本....嗯,这也是一个问题。

话说当时。
我不死心,继续追问:“要是有呢?假如....”
"那是假的!‘假如’个头哇!"我打扰了大申写作业,大申就不耐烦地说。
大申的意思是说:没有“假如”,“假如”没意思。
我还不死心。
既然“假如”没意思,咱就不“假如”。
“咳!不就是说说么。要是你有一个朵七色花,你用它来干嘛?”我问。
大申懒的和申爸理论了,就说:“要是我有一朵七色花,第一个花瓣,我就说:‘再来十朵!’”

对啊。七色花不过是一种能力的承诺。既然它无所不能,那就用第一个花瓣,要来足够的能力承诺。至于怎么享用么....反正,手里已经握着有足够的承诺,将来,要啥都行。
我们拿起一片七色花瓣,扔出去.....现在要的,只是现在觉得重要的;人得过生活啊,有未来啊....未来的生活会让人产生新的欲望....那时的欲望,现在是完全想象不到的....
这样的话,最聪明的法子,就是大申的法子:我弄到足够的“满足的承诺”在手里,至于具体要什么嘛...再说。

先把足够的“满足的承诺”,就是一大堆七色花搞到手再说。

孩子呢,生来的时候,他带着七色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可孩子自己呢,他不会用。
爸爸妈妈手里拿着孩子的七色花,"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

这七色花瓣无所不能。现在,爸爸妈妈要什么呢?
每个爸爸妈妈都会不同。
我说申爸要什么吧:
我们爷儿俩一样:“先来十朵七色花!”
申爸只想要这个!

申爸只要想办法,把“十朵七色花”搞来,交到大申手里,就行了。至于他自己拿这堆花儿做什么,是像珍妮一样,无谓地跑到北极,刚一沾地儿,就忙不迭又跑回来,白白浪费两瓣珍贵的七色花瓣;还是用来做像治好威佳的腿那么“有价值”的事.....那时大申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
我只管做好我的事情,不去干涉大申的事情。

孩子天赋的七色花瓣呢,它保鲜期有限....等孩子长大了,保鲜期过了,就没用了。
花瓣儿留着不用,过期作废。
申爸现在就琢磨一件:咋能在天赋的七色花保鲜期过了之前,能够把七色花二代要出来,交到大申手里。让他自己高高兴兴地玩儿去。
大申九岁了,大申的花瓣已经开始枯萎。

十朵呢....即便弄来了...也不过70瓣。总有用完的时候。不过....是不是在用完之前,大申自己再用一瓣要十朵...那就是大申的事情了,跟申爸不相干。
问题是:什么是现实世界中的七色花?
那十朵怎么能弄来?

PS . 这个故事呢,得益于群里的朋友,共同完善,才讲出来的。申爸感谢丁爸、辰妈、菁爸、妞子妈提出的有深有洞察的问题、其他爸爸妈妈的支持和鼓励。
2015/03/11回复
“智力”:智商是个什么东西(三):天才之前的一些乱七八糟

就在斯皮尔曼发表其智力分析思路的第二年,1905年,在法国,两位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

我不知道斯皮尔曼的思想启发了比奈和西蒙,让他们用斯皮尔曼的思路开发出量表;还是比奈和西蒙独立找到了思路又开发出工具....这是科学史上的小问题,申爸对这个方面不感兴趣。
申爸感兴趣的是:智力的测量到底是个怎么回事。

话说比奈和西蒙发表他们的量表六年之后,1911年,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了智力商数的概念。智力商数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商,IQ。智力商数是个纯数字,没有单位。用心理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数,就是智力商数。
心理年龄可以用比奈和西蒙的那个量表测量出来。

1919年,就在中国正在闹五四运动,折腾的时候,一个23岁的年轻人,来到巴黎大学心理研究所,拜西蒙为师,协助比奈开发他的量表。
你可能会问:1905年,那个量表不是已经发表了吗?为什么14年后,还要“开发”?
实际上,测量智力的量表,一直到今天.....108年之后.....还在不断地开发。

有一首歌,叫做《漫步人生路》的,里面怎么唱来的?“越过高峰,另一峰却又现。目标推远,让理想永远在前面。”
这年青人很快就发现,开发智力量表这件事情,和这歌儿唱的情景,完全一样。
怎么回事呢?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智力”这个东西的“边界可无限扩展性”。

我们换个对象,来理解这种“边界可无限扩展性”。
今天,生态环境普遍恶化。
我们有理由去发明一个衡量标准.....生态环境指数......看某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恶化水平。有了这个标准,我们也能知道不同的地方的生态环境,比起来,哪个好,哪个不好。

你去问几百年前的人,他生存的环境中的生态环境指数。他说:“啊?这还要什么指数?我一看就知道哪里好,哪里不好!”这是当然的,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态环境好,穷山恶水的地方,生态环境不好。
这个几百年前的人,还不知道分析清楚生态环境指数,要从哪里下手。

后来,有一天,人们忽然想到:可以数十平方米里面有多少棵树、有多少株草、有没有水,水面的面积有多大、有多少个昆虫,用这些指标,来衡量生态环境的好坏。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想法,一说出来,没有人不同意。
大家都认为这很科学。

于是,就有了四个指标的“生态环境指数”。

人们对“科学”是很信任的,这个指数又于环境有关,能衡量出环境好坏。于是,人们就根据这个指数,决定在哪里安居。
可是,很快问题就来了。
有个傻瓜,根据这个指数,把家安在了瘴气弥散的沼泽里边。送了命。
他为啥把家安在那里呢?
因为那里每十平方米里,树也多,草也多,水面大,昆虫多。可是,就是有对上述四种东西都无害,只对人有害的瘴气。

于是,吵架开始了:挺生态指数的科学家说,我们开发的生态环境指数,只是衡量生态环境的好坏。我们开发的是生态环境指数,并不是宜居指数。
于是,生态环境指数的“科学”名声保留下来了。

老百姓呢?老百姓说,切!俺们屌丝不懂什么是“科学”。你们说你们的东西是“科学”的,是衡量生态环境好坏的。你们说沼泽里指数高。指数高就是环境好呗。我们屁民按你们说的,去了,死了。你们这些砖家,良心都被狗吃了。
老百姓是对的。
科学家知道老百姓哪里错了,可就是解释不清楚。事情发展到后来,越发严重,两个群体被定义为“群众”和“精英”,对立起来了。只要“精英”一开口,老百姓就吐槽。加上假砖家误导,还有标题党作乱,屌丝们只看标题,不看内容.......事情乱得一塌糊涂。

这个说得有点儿远了。
话说,“科学家”们知道,需求就是行动的指令。既然大众需求宜居指数,那就开发一个宜居指数。宜居指数就是在上述四个指标基础上,增加一个“瘴气指数”。

这边厢沼泽还没吵完,那边厢敦煌又吵起来了。
原来有人,把家安在离月牙泉800米的沙漠里了。

...........................................
2015/03/11回复
“智力”:智商是个什么东西(四):天才之前的一些乱七八糟

原来啊,科学家们搞了一个什么叫做《中国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普查》的大型项目。在这项目里,西北部地区的宜居指数,得到了详细的测量,还出了书。
这本书里,明确写着,敦煌月牙泉附近的宜居指数是最高的。
这下儿不得了了。
整个儿甘肃......敦煌是甘肃的吧?应该是.....的人,都跑到宜居指数最高的地方盖房子.....谁不想把自己的家安在宜居指数高的地方啊?

话说,有那么一个人,他把房子盖在距离月牙泉800米的地方。
等房子盖好了,住进去,他发现,事情不对啊:这个鬼地方,开门就是沙子,吃水要到将近一公里远的地方去挑。这还不打紧,这鬼地方整年整年不下雨,种个草啊、蔬菜什么的,全干死。
这哪里宜居啊!

于是,这人就到微博上泣血哭诉:这地方不适宜居住,有图有真像,不让人不相信。
引来大量围观。路人都纷纷指责。大伙儿一想,什么地方儿错了呢?很明显么,那个宜居指数,真的是混蛋。这地方兔子都不拉屎,这事实很清楚,书上还说这地方儿的宜居指数是甘肃之最.....
宜居指数错了,没用。
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科学家们也知道这件事情了,回来调查。
一翻原始记录,科学家们发现,当初,十平方米取样的时候,取的是月牙泉边上的十平方米。那当然了。那里有水,有草,有树,还有昆虫,一点儿瘴气都没有。算出来的宜居指数自然高。
于是,科学家们给科技部写了报告,直陈事情:这是月牙泉特殊的生态环境造成的误解。
同时,报告在科技部的网站上向社会公布,原稿存国家图书馆,任由大众检阅。
这很科学,科技部采纳。于是,官方还是采用宜居指数来衡量是不是盖房子。

大众呢?月牙泉事件发生之后,分化了。
分化成“狗屁派”和“指数派”。“狗屁派”认为什么宜居指数,纯粹扯淡;“指数派”认为,既然国家都承认,官方认可,这指数又有那么大影响,自然应该采用这指数,决定自家在哪里盖房子。
有一个小小的事实:“指数派”人多。为啥呢?那是因为,当初月牙泉事件的时候,使智能手机的人还不多.....就像今天用1390号码的人一样,属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毕竟老百姓人多,先富起来的人少。老百姓都不知道这个事件,但是知道国家承认的标准。

话说这个宜居指数。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噪音很讨厌,就把噪音也纳入到宜居指数里边儿了....人们发现,PM2.5也是应该考量的、居住密度也是应该考量的、是否重金属超标,也是应该考量的.........
发展到今天,就很复杂了。官方仍然认可宜居指数,可这指数和当初的五因素,已经大不相同,面目全非.....很多因素,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社会上,“狗屁派”和“指数派”依然存在,时不时打架,吵得不可开交,一塌糊涂.......
2015/03/12回复
猜你喜欢

治理甲醛后,终于可以放心入住了

在小学就读的女儿遭遇毁容厄运,求助

不让孩子学习钢琴,会不会担心孩子长大后怨父母

全职妈妈的辛酸 你知多少?

我不做仙妮蕾德的五个原因(转载)

BB已健康出生-妈妈分享经验(先兆流产、孕期坐飞机、高度近视、顺产、坐月子等)

热点推荐

时尚天河野恩动物乐园几好玩 可抱可摸

赴一场长沙的约会 不夜城果真很热闹

打卡西朗市场 散装荔枝8蚊一斤好抵吃

第一次了解奢侈品回收 附普通价格表

2024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寻人启事!广州妈妈网喊你回家

清甜不过水鱼汤 吃不出一点腥味

家用神器轨道插座 手把手教你怎么选

青瓜蒜苔炒鱿鱼牛肉 好爽脆嫩口

打卡安华汇龙井湖餐厅 品尝杭帮菜

第一个榴莲是来报恩的 才100多块

吃早餐遇上奶粉店搞活动 又吃又玩

感谢妈网送票 看《白雪公主与小矮人》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