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站:攀桂坊、黄遵宪故居 攀桂坊坐落在广东梅州梅江河畔,毗邻梅江,正好处于“百花洲尾齐洲前”的核心地带。被周溪河与原护城河的水系围绕。人们期盼出状元,诸生都能“攀蟾折桂”,故而将此地命名为 “攀桂坊”。而“攀桂”被喻为科举登第的最早出处,则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贾岛因屡举进士不第,在《青门里作》诗里发出感叹:“若无攀桂分, 只是卧云休 !”贾岛作诗,注重炼字炼句,因与韩愈“推敲”诗句而闻名。其诗句“攀桂”,对“攀桂坊”地名的形成,可谓影响甚大,故“攀桂坊”之得名,可说应有上千年历史了。 攀桂坊的范围包括梅州城区东门城墙外至梅江河边、周溪河沿岸的小溪唇、下市角、杨桃墩、张家围、东街、月梅一带,是古时梅江河水运的一个重要码头和人、货集散重地。很多漂洋过海的客家人从这里的“水打伯公”码头登船途经汕头出海;梅城生产的或者需要的许多物资又从这里上落,是当时梅城比较繁华的地段。因此,历史上这一带曾经成长出、遗留下许多名人墨客和精美建筑。在梅州的历史长河中,攀桂坊这片客家人文秀区孕育出了近百名科举才秀及多位颇具影响力的历史名人,因此,攀桂坊自古就有“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之称。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故居,又称人境庐,坐落在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畔。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1884年春,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第八站:中国客家博物馆 中国客家博物馆,坐落于有“世界客都”之称的广东省梅州市城区,是一间收藏、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梅州市华侨博物馆、客家匾额馆、梅州名人廉吏馆、展览中心以及《客家文博》杂志社等组成。其中主馆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固定陈列《客家人》主题展览,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展陈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内容,向世人传播、展示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博物馆正大门为圆形的两层牌坊结构,形似客家土楼,上书“中国客家博物馆”。入口处有一口古井,井栏刻“饮水思源”四字,寓意客家人从中原辗转南迁,对“根源”相当重视,时刻不忘“根本”。博物馆的外观为圆形客家土楼造型,气势宏伟。可惜正在围蔽施工中,不得入内
达夫楼--梅州名人廉史馆 在主馆旁边有一座中西合璧的漂亮客家民居“达夫楼”,由毛里求斯华侨黎达夫先生所建。达夫楼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占地面积450平方米,楼顶有一座西洋大钟,非常洋气。梅州名人廉吏馆设置于达夫楼二楼,内设“梅州名人廉吏事迹展”。整个展陈以“景仰先贤、忠孝清廉”为主题,以宣传忠孝清廉精神和弘扬浩然正气,营造崇俭尚廉的社会新风尚。达夫楼一楼则为展览中心,是博物馆对外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梅州校长馆 梅州大学校长馆位于先勤楼内,原屋主为张鹤贤。先勤楼占地525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砖混结构二进二层两横四合院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该馆主要介绍和展示晚清以来235位梅州籍海内外大学校长、书记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主要贡献,分为叶剑英元帅与教育、院士校长、知名高校校长、普通院校校长、党校及干部培训类院校校长、成人高校类院校校长、港澳台及海外院校校长、梅州教育发展简史共八大部分24个展室。共展陈228位大学校长,其中正职103人,副职83人,院士校长10人,党校及干部培训类院校校长12人,成人高校类院校校长19人。
第九站: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东山状元桥畔,是广东名校——东山中学的前身。有正楼3间,大堂3间,头门3间,左右书房1排。同治四年(1865)毁于兵火。光绪间修复堂庑,但两边书房未复。每年掌教修金、生徒膏火皆由州官筹措。1904年,黄遵宪在此兴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1913年,叶剑英、冯懋度等师生、乡贤在这里创建东山中学。东山书院旁边的就是现在梅州有名的学府---东山中学
第十站:千佛塔 千佛塔位于梅州市区(梅城)东郊,是为保护南汉文物千佛铁塔而发展起来的女众道场,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宝塔建筑堪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亦是梅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塔灯高照,称谓是"岭南明珠",前来朝礼者络绎不绝。入门处有一棵花满枝头的茶花,芳香扑鼻
千佛铁塔铸于南汉大宝八年(公元965年),当年坐镇在本邑的修慧寺中,清代州官又将其迁于齐州寺中(这两古寺早已湮没)。千佛铁塔共七层,高4.2米,底宽1.6米,四方形,塔身铸有千佛,故名千佛塔。 千佛铁塔日久损毁,清末本邑爱国诗人黄遵宪搜集铁塔残片,收藏于人境庐,作千佛塔歌并序,以纪其事。1990年春节,由明慧法师发起,在众缘支持下,择普同塔院后莲花山头,重新兴建九层花岗石塔,保护文物。千佛石塔是用花岗岩筑砌而成,结构坚固,有防震、避雷、防风及现代照明设备。塔共九层,高36米,八角形,宏伟壮观。第一层外墙有6尊护塔天王石雕像,正门为赵朴老题匾及对联,二至八层塔身外墙共有32尊石雕佛像,内墙则浮雕千尊汉白玉佛像,各层门均有海内外大德题联,九层供奉数千尊鎏金佛像,塔顶托起一座七层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特色。塔台周围石栏雕刻着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42幅五百罗汉图及48幅花鸟吉祥动物图等,第二层塔台、正门及两侧各有石雕麒麟及石狮,工艺精妙绝伦。
梅州美食篇 梅州小吃主要集中在中山街、油罗街、马下石和仲元东路一带,属老城区,不仅有历史悠久的骑楼可以欣赏(近期先别去,老城区骑楼街正在维修改造,到处堵车),还有许多旧的的店铺和作坊,各种客家小吃齐全又不贵。百侯镇的腌面、肉丸汤和薄饼吃了多家腌,这家味道最好松口古镇的仙人粄(是小时候姥姥用凉粉草自制凉粉的味道,是平时在广州吃的用粉冲的无可比拟的),加蜂蜜是3元一杯,加白糖是2元炸芋圆,有点硬,味道还不错
网红的盐焗鸡,好不容易找到,发现已搬了新地址,比老店的环境好多了,交通更便利烤得很嫩,一只起卖吃完鸡剩下的鸡汤汁,再加个鸡杂粉,谁吃谁知道😄网红达兴全猪汤的三及第腌饺,就是捞饺子,达兴出品,不过不失,没太惊艳。 还吃了些肠粉、煲仔饭、炖品、炸品等,也没一一拍下,去之前做攻略的好多家店,因堵车,没去几家,只能留待下次了。 周日晚10:10的航班,回到广州,又一次愉快的周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