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孩子心理的秘密——实用儿童教育方法和技巧
38394149家有小学生
1.缘起
在我五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深深影响了我。从那时候起,我懂得关心小孩子的心情和感受,这给了我丰厚的回报,在之后的若干年里,我成了家族里的“孩子王”,我并不“统治”他们,而是带他们疯玩。孩子都喜欢我,最高的记录,我一次带17个孩子!每当放假,我家都像个儿童乐园。
后来,我发现这些儿时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未来。我大学念的是师范专业,但不是教育方面的。但我被教育的力量所打动,跨系、跨专业考研,复习了100天,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这是我人生最惊心动魄的一次三级跳!因为当时有很多不利条件,没有一个人相信我会考上,包括我自己。是梦想创造了奇迹。
研究生毕业以后,本来有机会到一个很一般的大学任教。因教育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之前就最痛恨那些空谈的老师,所以我不想做个误人子弟的教育工作者,最终放弃了这份有诱人假期的工作。我到了一个CN级教育刊物做了编辑,这是一段很特别的体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我心里的那个教育梦想还在。
某一天,忽然看到了一则令我心动的新闻:家庭教育指导师认证已经在京启动。仿佛我一直在等这个消息,心中是无法形容的激动。此后,一直关注认证的事情,终于成了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我那时候才感觉到,这是我一辈子最想做的工作!
目前我已经全职做家庭教育咨询,很多案例让我痛心不已。哪个家长不爱孩子呢?为什么到头来爱变成了伤害?当然,更多的是不满意,不如愿,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我想把我经历过的,见过的,咨询过的故事零零散散地写出来,对我自己来说,是个回望和总结,说不定也会对看帖的人有益处呢,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会很开心哦!!!
看过了留个脚印吧,好让我这个“懒人”有动力将它们写完。
呵呵……
[ 本帖最后由 liyifan 于 2008-11-6 12:28 编辑 ]
2008/11/06
精选回帖
Pigeon200889楼
太精彩了!我的孩子就是这样,每次见她发脾气我就去哄,现在大了,她的有些行为、言语我确实令我很伤心,只要我沉默做自己的事,用不了多久,她就会过来和我聊其它,有时只是几分钟的时间她就会感觉到我的沉默,不过有时我没将自己的感受全部讲出来就不了了之。
2008/12/24回复
瑄瑄100楼
全部摘录下来了,准备慢慢研究。其实70年代的人,成长的时候可能由于大人的疏忽,造成了与人沟通方面的困扰。更不希望自己的经历在孩子身上延续。楼主说的天涯副刊具体是指哪个?如果能成书,多好呀!
2009/06/14回复
烦妈108楼
好文,值得收藏!我也总是念叨要是我们现在的家庭中都有两三个小孩,那现在的小孩就不会那么难教了。记得我小时候,是老大,小弟小妹们都是我带的,有时还真有十几个小孩在我家玩,比如农忙时,邻居们都会把小孩交给大家都信得过的大小孩看着。就变一屋子的小P孩了。印象深刻的是有个邻居的小男孩(因重男轻女)特宝贝,动不动就哭,大人干活也不让,非要抱着,睡觉也要抱着,她妈要赶着干活就让我帮着抱,还交代我一定要抱着不然会哭,等她走远了,确信听不到了,我就不理他把小男孩放下,告诉他姐姐不抱,要么你就哭,没人理你,要么你就和我们一起玩。结果小男孩狂哭,我们都不理他,因没一个大人在,哭了好一会,声音都嘶了,结果慢慢不哭了跑来和我们玩。我还告诉他,以后还要大人抱,还哭闹就不让和大家玩,小P孩真点头说不会了。想想现在的小孩个个都是小皇帝。
2010/03/16回复
1970/01/01回复
全部回帖
liyifan楼沙发
7.我是懒人我怕谁?
在我们的亲戚圈子里,提起“懒人”的名号,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真是个令人难为情的帽子,可它在我头上停留了十几年,而阴影似乎一直都在。
这个称号的发源地是二舅家,我年年去过年,每天早晨我和小表妹都起得晚,二舅天性顽皮,充分发挥他做语文老师的优势,编了一个“懒人歌”。戏称我是“大懒”,小表妹是“小懒”。我当时哪里想到,这调侃会毁了我一世英名,所以根本不记得原文。
当然,也不全是二舅文学才华惹得祸。坦白地讲,我的确不勤快。
有时候我会绞尽脑汁地想,我是怎么一步步地变懒的呢?
五岁之前不说了,奶奶过世不到半年,我就要天天哄妹妹。等妹妹大一点,我又哄弟弟,转眼就到了十几岁。等弟弟也可以独立玩耍的时候,我和妹妹都到了可以干零活的年纪。
这里要特别交代老妈、我和妹妹三个人的性格。老妈属于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不会发脾气的人,妹妹很像妈妈,也很乖。我呢,就完全是一个淘气包,满脑子的馊主意,没有点手段的大人根本“镇”不住我。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某一天,如果妈妈临走布置点家务活给我俩,两个人一起做的话,我肯定是蜻蜓点水,时间久了老妈觉得不公平,就每人一份,结果是我连“水”也不点。老妈回来就算很生气,也发不起脾气来,又没什么高招制服我。我越来越不把老妈的命令当回事,大不了批评一通,玩才最紧要。妹妹每次都做得很好,总受到表扬,凡事用进废退,她做家务的本领越来越高,我违抗命令的本领也渐长。
后来,老妈失望透顶,干脆直接让妹妹做。当然,这其中还有个原因,就是老妈属于谨慎型,她让我做点事情,总忍不住在旁边指挥,把每个步骤都交代好,我特反感这一点。而我逆反心理又重,有段时间洗碗连打了两个,她就反复说“你干点活就要工钱”,我心里想:那你找不要工钱的去吧!
前文已经说过,我暑假去姑姑家吃瓜兼看瓜,寒假去二舅家过年兼捣乱。用二叔的话说,我是“二分钱买个茶壶——就嘴好!”在姑姑和舅舅家混了那么多个寒暑假,几乎不做家务,就靠这张不闲着的嘴,照样混个“人见人爱”。
说句不腰疼的话:我是缺少实习机会呀!
懒到这份上,还理直气壮地散布歪理邪说,着实有点欠扁。其实一个故事可以有很多层面,我上面描述的,是别人眼里的我。
我爱玩耍,爱挑战权威,喜欢创造性地做事情,这不假。每次妈妈拿我没办法,就一遍遍批评我懒,且逢人便说。我呢,表面上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甚至还故意表现出“我是懒人我怕谁”的嚣张,其实我心里很不舒服,这些话给了我一个糟糕的暗示:我不是个好孩子!我很想做得好一点,但因做家务本来就少,常常做得不够理想,妈妈就会表现出失望情绪,这时逆反心理支配了我,反正都是失望,干脆不做。可当真不做,我心里又责备自己。这种做与不做的冲突,折磨了我许多年。
我很想改变自己,有时候下了很久的决心,某一天突然行动,把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收拾的很干净。我的性格是除非不做,做就一定做到最好。这时候我就特期待爸爸妈妈夸奖我,但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却是:哟,今个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懒人也勤快了一次!现在想来,这句调侃中也包含着夸奖,但因为我太反感“懒人”,就以为他们在讥讽我,后面就不想做了。这样,妹妹和我的性格就往不同的方向发展了。
如果时光再回转到12岁,我愿意学做所有的家务。因为不会做家务,导致的连锁反应是:被奚落——内心冲突矛盾——消极的心理暗示——无助和无能的感觉——执行力差——极其不爱做作业——眼高手低。这给我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我是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才克服了学习上的障碍,生活中的我,似乎还是懒人一个。只是从我考上研究生以后,大概是“一俊遮百丑”吧,几乎很少有人再提起。话怎么说都有道理,我甚至摇身一变成了正面典型:你如果能把书念好,像某某某那么懒也有资本!我晕!
后来心理学的书念多了,才豁然开朗。妈妈和我的表达都是典型的“心口不一”:妈妈的心里本来是失望和无助,表面上却是一味地责备;我心里本来是反感和伤感,表面上却是嚣张和无所谓。我们都遮掩了内心最真实的东西,所以没有达成真正的沟通。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责怪老妈,其实我也给她出了蛮多难题。只是想表达出一个“坏孩子”心中的“好动机”。
有了这样的心路历程,我对小孩子就有了如下的原则:
一、就事论事,从不翻旧账,不说责备的话。我解决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比一般的父母更严厉,更坚持原则,从来不被孩子的脾气和眼泪打垮。但一旦事情解决,就永远过去,不再提起。说句心里话,我喜欢自己的这一点。
二、过程和结果二选一。以洗碗为例,刚学做事情的孩子,很难做到不打碗、也不出别的纰漏,又洗的很好,总是要交学费的。如果我来教一个孩子洗碗,我先告诉他方法,然后就放手让他去尝试,无论用什么办法,只要洗干净就可以。就算打几个碗,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孩子还能从中总结经验呢。
三、读懂孩子真实的心声。遇到调皮的,或者像我一样有特殊“口碑”的孩子,我总是试图穿越种种行为的迷雾,去寻找他心中真实的愿望和良好的动机。最后,我总能得到这样的结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在我们的亲戚圈子里,提起“懒人”的名号,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真是个令人难为情的帽子,可它在我头上停留了十几年,而阴影似乎一直都在。
这个称号的发源地是二舅家,我年年去过年,每天早晨我和小表妹都起得晚,二舅天性顽皮,充分发挥他做语文老师的优势,编了一个“懒人歌”。戏称我是“大懒”,小表妹是“小懒”。我当时哪里想到,这调侃会毁了我一世英名,所以根本不记得原文。
当然,也不全是二舅文学才华惹得祸。坦白地讲,我的确不勤快。
有时候我会绞尽脑汁地想,我是怎么一步步地变懒的呢?
五岁之前不说了,奶奶过世不到半年,我就要天天哄妹妹。等妹妹大一点,我又哄弟弟,转眼就到了十几岁。等弟弟也可以独立玩耍的时候,我和妹妹都到了可以干零活的年纪。
这里要特别交代老妈、我和妹妹三个人的性格。老妈属于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不会发脾气的人,妹妹很像妈妈,也很乖。我呢,就完全是一个淘气包,满脑子的馊主意,没有点手段的大人根本“镇”不住我。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某一天,如果妈妈临走布置点家务活给我俩,两个人一起做的话,我肯定是蜻蜓点水,时间久了老妈觉得不公平,就每人一份,结果是我连“水”也不点。老妈回来就算很生气,也发不起脾气来,又没什么高招制服我。我越来越不把老妈的命令当回事,大不了批评一通,玩才最紧要。妹妹每次都做得很好,总受到表扬,凡事用进废退,她做家务的本领越来越高,我违抗命令的本领也渐长。
后来,老妈失望透顶,干脆直接让妹妹做。当然,这其中还有个原因,就是老妈属于谨慎型,她让我做点事情,总忍不住在旁边指挥,把每个步骤都交代好,我特反感这一点。而我逆反心理又重,有段时间洗碗连打了两个,她就反复说“你干点活就要工钱”,我心里想:那你找不要工钱的去吧!
前文已经说过,我暑假去姑姑家吃瓜兼看瓜,寒假去二舅家过年兼捣乱。用二叔的话说,我是“二分钱买个茶壶——就嘴好!”在姑姑和舅舅家混了那么多个寒暑假,几乎不做家务,就靠这张不闲着的嘴,照样混个“人见人爱”。
说句不腰疼的话:我是缺少实习机会呀!
懒到这份上,还理直气壮地散布歪理邪说,着实有点欠扁。其实一个故事可以有很多层面,我上面描述的,是别人眼里的我。
我爱玩耍,爱挑战权威,喜欢创造性地做事情,这不假。每次妈妈拿我没办法,就一遍遍批评我懒,且逢人便说。我呢,表面上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甚至还故意表现出“我是懒人我怕谁”的嚣张,其实我心里很不舒服,这些话给了我一个糟糕的暗示:我不是个好孩子!我很想做得好一点,但因做家务本来就少,常常做得不够理想,妈妈就会表现出失望情绪,这时逆反心理支配了我,反正都是失望,干脆不做。可当真不做,我心里又责备自己。这种做与不做的冲突,折磨了我许多年。
我很想改变自己,有时候下了很久的决心,某一天突然行动,把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收拾的很干净。我的性格是除非不做,做就一定做到最好。这时候我就特期待爸爸妈妈夸奖我,但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却是:哟,今个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懒人也勤快了一次!现在想来,这句调侃中也包含着夸奖,但因为我太反感“懒人”,就以为他们在讥讽我,后面就不想做了。这样,妹妹和我的性格就往不同的方向发展了。
如果时光再回转到12岁,我愿意学做所有的家务。因为不会做家务,导致的连锁反应是:被奚落——内心冲突矛盾——消极的心理暗示——无助和无能的感觉——执行力差——极其不爱做作业——眼高手低。这给我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我是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才克服了学习上的障碍,生活中的我,似乎还是懒人一个。只是从我考上研究生以后,大概是“一俊遮百丑”吧,几乎很少有人再提起。话怎么说都有道理,我甚至摇身一变成了正面典型:你如果能把书念好,像某某某那么懒也有资本!我晕!
后来心理学的书念多了,才豁然开朗。妈妈和我的表达都是典型的“心口不一”:妈妈的心里本来是失望和无助,表面上却是一味地责备;我心里本来是反感和伤感,表面上却是嚣张和无所谓。我们都遮掩了内心最真实的东西,所以没有达成真正的沟通。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责怪老妈,其实我也给她出了蛮多难题。只是想表达出一个“坏孩子”心中的“好动机”。
有了这样的心路历程,我对小孩子就有了如下的原则:
一、就事论事,从不翻旧账,不说责备的话。我解决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比一般的父母更严厉,更坚持原则,从来不被孩子的脾气和眼泪打垮。但一旦事情解决,就永远过去,不再提起。说句心里话,我喜欢自己的这一点。
二、过程和结果二选一。以洗碗为例,刚学做事情的孩子,很难做到不打碗、也不出别的纰漏,又洗的很好,总是要交学费的。如果我来教一个孩子洗碗,我先告诉他方法,然后就放手让他去尝试,无论用什么办法,只要洗干净就可以。就算打几个碗,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孩子还能从中总结经验呢。
三、读懂孩子真实的心声。遇到调皮的,或者像我一样有特殊“口碑”的孩子,我总是试图穿越种种行为的迷雾,去寻找他心中真实的愿望和良好的动机。最后,我总能得到这样的结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2008/11/06回复
liyifan楼板凳
8.谁说我们不爱做作业?
有一次去老婶家玩,见她余怒未消的样子,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8岁的小弟弟陶然成天盯着电视看,不肯做作业,要威胁动武或真的动武才有效。
陶然是公认的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我很喜欢他的精灵劲儿,常常带着他玩。
我想,他贪玩也是真的,但不至于为了作业每次都乌烟瘴气地闹一顿吧?临走的时候,我让老婶告诉他们,第二天去我家做作业。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还在吃饭,他和姐姐就每人抱着一本作业来“上班”了。我留心观察他,发现他今天比往常拘束一点。他平时到我家,从来不闲着,这摸摸,那看看,总得研究点什么,这次他虽然也和我们开玩笑,但倚着沙发没动。看来做作业这件事情还是给他造成了些许压力,他可能怕做作业,也可能怕我旧事重提批评他,或者在众人面前说些让他难堪的话。
这样一分析,我心里就有了主意。吃完饭,收拾停当,我就看其他几个孩子玩游戏,绝口不提做作业的事儿,但我眼睛一直瞄着他的动向。他开始还是拘谨地看,慢慢就放开了,开始给双方出点子,这小东西聪明着呢。玩到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冷不丁问他一句:哎,你到我们家来干嘛来了?他一愣,迟疑着回答:不是你让我来做作业的吗?我拍拍额头,故作醒悟状:哦,把你作业拿来给我看看吧。
他找了作业,我翻看了几页,不停地慨叹:好容易啊,真简单,这个我会做,不就是16+9吗,等于25,来,把笔给我,我帮你填上。我伸手去要笔,他迟疑着,我又重复一遍:你的作业很简单,我会做很快的,做完了我带你去玩,可以吗?他又迟疑了几秒才说:不可以!我追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因为那是我的作业!——绕了半天圈子,我等的就是这句话!
“哦,你还知道这是你的作业,那为什么要妈妈打你才做呢?你要知道,打人也是很辛苦的,妈妈也很累哦!再说了,明明是你的手和脑袋瓜懒,最后却惩罚了你的小屁股,你说它冤不冤?”我这么一说,还把他给逗乐啦。我接着问:今天要不要我打你呢?他说不要。我继续和他约定:那你自己来说,今天要做几页?因没有预想的批评和难堪,他心情大好:我做10页!这孩子,太激动了,寒假作业总共还不到40页。我趁机表现了我的宽宏大量,还不忘给他戴个高帽:5页就可以啦,上午3页,下午2页,累坏了我的陶然弟弟怎么办?上哪找这么听话的弟弟去?他更美了。
又和他谈了两件事情:我先圈了他作业上的几个字,告诉他这几个写得很好,我喜欢,今天的作业也争取都写到这么漂亮好不好?他答应了。另外,告诉他不会的可以问我,我不会批评你。
他开始做了,还挺认真。我大声吆喝那几个玩游戏的孩子:哎,你们小点声,去别的屋玩,人家陶然要做作业了,看人家这字,比三年级孩子写的都漂亮。他做的过程中,我看了他两三次,每次都夸他一两句,看得出来,他心里美着呢!那股认真劲儿,确实让人喜欢。遇到他写的不好的字,我会这样说他:哎哟,这个“赵”字的腿也太长了,把邻居家的门都踢坏了,咱还是重写一遍吧!他咯咯笑,很高兴地把字改了。
问他要不要休息,他说不累,做到一多半,我让他休息了一次。他刚要往外跑,我把他叫了回来,让他猜猜我为什么叫他,他猜了几个,终于猜对了:作业和笔乱扔。我对他讲这样做的危害:作业乱扔,要是被哪个孩子扯去折飞机,看你拿什么给老师交差?再说了,字写得这么好,老师都没机会看了,多可惜呀!他自己将作业和笔整理好,放在一个角落,我趁机和他约定,让他每次记得这样做,我不再提醒。
他玩一会,就主动回来做作业。上午的作业做完后,我拿着他的作业到处展览,每个人都夸他做的全对,字又漂亮,他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之后,我就不太操心了,不会的时候帮帮他,最后把把关,每天找他的优点夸几句。他做的好极了。最后,我特意让他妈妈看作业,谁说我们不爱做作业?你得给陶然“平反”哦!他妈妈也承认,作业确实做得很好。
陶然做作业的那天上午,妹妹挤眉弄眼地打趣我:你行啊,三言两语就把陶然给忽悠住了,让干啥干啥!其实她只说对了一半。因为:
一、从细节了解孩子的心理。我从他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猜出了他的心理状态,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让孩子自己认识到利害关系。之所以绕那么大个弯子,就是想让他亲口说出“作业是我的”,这比直接给他讲道理有效得多。
三、从孩子的利益出发。让他认识到,认认真真地做作业,是对他最有利的事情,不但没人打他,还有人夸他,做的过程还可以收获很多成就感,这样他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主动去做。
有一次去老婶家玩,见她余怒未消的样子,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8岁的小弟弟陶然成天盯着电视看,不肯做作业,要威胁动武或真的动武才有效。
陶然是公认的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我很喜欢他的精灵劲儿,常常带着他玩。
我想,他贪玩也是真的,但不至于为了作业每次都乌烟瘴气地闹一顿吧?临走的时候,我让老婶告诉他们,第二天去我家做作业。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还在吃饭,他和姐姐就每人抱着一本作业来“上班”了。我留心观察他,发现他今天比往常拘束一点。他平时到我家,从来不闲着,这摸摸,那看看,总得研究点什么,这次他虽然也和我们开玩笑,但倚着沙发没动。看来做作业这件事情还是给他造成了些许压力,他可能怕做作业,也可能怕我旧事重提批评他,或者在众人面前说些让他难堪的话。
这样一分析,我心里就有了主意。吃完饭,收拾停当,我就看其他几个孩子玩游戏,绝口不提做作业的事儿,但我眼睛一直瞄着他的动向。他开始还是拘谨地看,慢慢就放开了,开始给双方出点子,这小东西聪明着呢。玩到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冷不丁问他一句:哎,你到我们家来干嘛来了?他一愣,迟疑着回答:不是你让我来做作业的吗?我拍拍额头,故作醒悟状:哦,把你作业拿来给我看看吧。
他找了作业,我翻看了几页,不停地慨叹:好容易啊,真简单,这个我会做,不就是16+9吗,等于25,来,把笔给我,我帮你填上。我伸手去要笔,他迟疑着,我又重复一遍:你的作业很简单,我会做很快的,做完了我带你去玩,可以吗?他又迟疑了几秒才说:不可以!我追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因为那是我的作业!——绕了半天圈子,我等的就是这句话!
“哦,你还知道这是你的作业,那为什么要妈妈打你才做呢?你要知道,打人也是很辛苦的,妈妈也很累哦!再说了,明明是你的手和脑袋瓜懒,最后却惩罚了你的小屁股,你说它冤不冤?”我这么一说,还把他给逗乐啦。我接着问:今天要不要我打你呢?他说不要。我继续和他约定:那你自己来说,今天要做几页?因没有预想的批评和难堪,他心情大好:我做10页!这孩子,太激动了,寒假作业总共还不到40页。我趁机表现了我的宽宏大量,还不忘给他戴个高帽:5页就可以啦,上午3页,下午2页,累坏了我的陶然弟弟怎么办?上哪找这么听话的弟弟去?他更美了。
又和他谈了两件事情:我先圈了他作业上的几个字,告诉他这几个写得很好,我喜欢,今天的作业也争取都写到这么漂亮好不好?他答应了。另外,告诉他不会的可以问我,我不会批评你。
他开始做了,还挺认真。我大声吆喝那几个玩游戏的孩子:哎,你们小点声,去别的屋玩,人家陶然要做作业了,看人家这字,比三年级孩子写的都漂亮。他做的过程中,我看了他两三次,每次都夸他一两句,看得出来,他心里美着呢!那股认真劲儿,确实让人喜欢。遇到他写的不好的字,我会这样说他:哎哟,这个“赵”字的腿也太长了,把邻居家的门都踢坏了,咱还是重写一遍吧!他咯咯笑,很高兴地把字改了。
问他要不要休息,他说不累,做到一多半,我让他休息了一次。他刚要往外跑,我把他叫了回来,让他猜猜我为什么叫他,他猜了几个,终于猜对了:作业和笔乱扔。我对他讲这样做的危害:作业乱扔,要是被哪个孩子扯去折飞机,看你拿什么给老师交差?再说了,字写得这么好,老师都没机会看了,多可惜呀!他自己将作业和笔整理好,放在一个角落,我趁机和他约定,让他每次记得这样做,我不再提醒。
他玩一会,就主动回来做作业。上午的作业做完后,我拿着他的作业到处展览,每个人都夸他做的全对,字又漂亮,他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之后,我就不太操心了,不会的时候帮帮他,最后把把关,每天找他的优点夸几句。他做的好极了。最后,我特意让他妈妈看作业,谁说我们不爱做作业?你得给陶然“平反”哦!他妈妈也承认,作业确实做得很好。
陶然做作业的那天上午,妹妹挤眉弄眼地打趣我:你行啊,三言两语就把陶然给忽悠住了,让干啥干啥!其实她只说对了一半。因为:
一、从细节了解孩子的心理。我从他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猜出了他的心理状态,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让孩子自己认识到利害关系。之所以绕那么大个弯子,就是想让他亲口说出“作业是我的”,这比直接给他讲道理有效得多。
三、从孩子的利益出发。让他认识到,认认真真地做作业,是对他最有利的事情,不但没人打他,还有人夸他,做的过程还可以收获很多成就感,这样他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主动去做。
2008/11/06回复
liyifan楼4楼
9.让孩子体会真实的后果
琳琳是一个朋友家的孩子,13岁,他小时候父母就争吵不断,后来终于离异,他、母亲、外婆、舅舅一起住。听说外婆也经常唠叨他。他喜欢养热带鱼,有时候一个小时静静地看鱼游来游去。有一次他为一点小事和外婆发生了争吵,他竟然动手打了外婆。妈妈吓坏了,怕出什么事情,就搬回自己的房子住。
我有段时间住在这个朋友的家里,他们母子几乎天天吵架,都是小事情,比如为了早晨要不要吃鸡蛋,或者为了穿长袖还是短袖的衣服,孩子会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妈妈被他折磨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有一次我从外面回来,妈妈告诉我两个人刚吵完。琳琳躲进了卫生间,在里面乱打乱敲,用淋浴的喷头到处喷水。原来是有一瓶沙拉酱,琳琳打开吃了一点,那天他发现沙拉酱已经发霉了,就和妈妈说了这件事情。妈妈只是感叹了一句“哎呀,可惜了,才吃了一点点”,琳琳把这句话理解成对他的责备,大声对妈妈吼道:我又不是故意的!妈妈赶紧向他解释,但他坚信妈妈是在责备他,他坚决认为自己没有错。没想到这么一句话就引发了一场“战争”。
许多类似的事情让妈妈感到很崩溃,不知道如何是好。过了一会儿,孩子气也消了,大概也觉得自己的行为有点不妥,就去和妈妈搭讪:妈妈你在干什么?妈妈和颜悦色甚至有点讨好的语气:妈妈在做菜,做你最爱吃的青椒炒牛肉啊!
刚才还是阴云密布,一下子就变成了晴空万里。两个人都像没事的人一样。
事后,和妈妈聊天的时候我问她: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妥?妈妈很吃惊:我还做得不妥吗?我已经够容忍他的了,你看,他那么不讲道理,我都那样温和地对他。
我帮妈妈分析这个过程:问题就出在你的温和上,你想,你只是和颜悦色地感慨一句,孩子就理解到责备上去了,这说明他极度敏感,害怕别人的批评,他在理解你的意思上有偏差,这是需要找个合适的时机告诉他你本来想表达的意思。他为了这样一句话暴怒,到卫生间里搞破坏,等他过来搭讪你,你的表情和语气告诉他: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还可以这样发脾气,可以搞破坏,妈妈不会怪你的,这是你的本意吗?
妈妈反问我该怎么做,他的情绪已经坏到极点了,难道这时候去惩罚他吗?我给她出了个主意,再遇到这样的事情,采取冷处理。用你的行为和表情告诉他,你生气了,他这样做你很不开心。让他看到自己行为引起的真实后果。
后来又遇到了一次类似的事情,孩子还是老办法,发够脾气感到内疚主动过来搭讪,这回妈妈没理他,沉默地做自己的事情。妈妈上班前给孩子留个纸条:你为一点小事情这样和我发脾气,我很不开心,很难过,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了。冷战了一天才缓和下来,之后妈妈很认真地和孩子解释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经过几次类似的事情,孩子的脾气控制了不少。
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家都有,只是没有这样激烈罢了。其实,是大人的反应塑造孩子的行为,孩子身上的问题,不应该全算到孩子的账上,也要反省一下,是不是许多事情没有让孩子体会到真实的后果,一味地妥协,反倒模糊了可以做与不可以做之间的界限。
琳琳是一个朋友家的孩子,13岁,他小时候父母就争吵不断,后来终于离异,他、母亲、外婆、舅舅一起住。听说外婆也经常唠叨他。他喜欢养热带鱼,有时候一个小时静静地看鱼游来游去。有一次他为一点小事和外婆发生了争吵,他竟然动手打了外婆。妈妈吓坏了,怕出什么事情,就搬回自己的房子住。
我有段时间住在这个朋友的家里,他们母子几乎天天吵架,都是小事情,比如为了早晨要不要吃鸡蛋,或者为了穿长袖还是短袖的衣服,孩子会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妈妈被他折磨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有一次我从外面回来,妈妈告诉我两个人刚吵完。琳琳躲进了卫生间,在里面乱打乱敲,用淋浴的喷头到处喷水。原来是有一瓶沙拉酱,琳琳打开吃了一点,那天他发现沙拉酱已经发霉了,就和妈妈说了这件事情。妈妈只是感叹了一句“哎呀,可惜了,才吃了一点点”,琳琳把这句话理解成对他的责备,大声对妈妈吼道:我又不是故意的!妈妈赶紧向他解释,但他坚信妈妈是在责备他,他坚决认为自己没有错。没想到这么一句话就引发了一场“战争”。
许多类似的事情让妈妈感到很崩溃,不知道如何是好。过了一会儿,孩子气也消了,大概也觉得自己的行为有点不妥,就去和妈妈搭讪:妈妈你在干什么?妈妈和颜悦色甚至有点讨好的语气:妈妈在做菜,做你最爱吃的青椒炒牛肉啊!
刚才还是阴云密布,一下子就变成了晴空万里。两个人都像没事的人一样。
事后,和妈妈聊天的时候我问她: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妥?妈妈很吃惊:我还做得不妥吗?我已经够容忍他的了,你看,他那么不讲道理,我都那样温和地对他。
我帮妈妈分析这个过程:问题就出在你的温和上,你想,你只是和颜悦色地感慨一句,孩子就理解到责备上去了,这说明他极度敏感,害怕别人的批评,他在理解你的意思上有偏差,这是需要找个合适的时机告诉他你本来想表达的意思。他为了这样一句话暴怒,到卫生间里搞破坏,等他过来搭讪你,你的表情和语气告诉他: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还可以这样发脾气,可以搞破坏,妈妈不会怪你的,这是你的本意吗?
妈妈反问我该怎么做,他的情绪已经坏到极点了,难道这时候去惩罚他吗?我给她出了个主意,再遇到这样的事情,采取冷处理。用你的行为和表情告诉他,你生气了,他这样做你很不开心。让他看到自己行为引起的真实后果。
后来又遇到了一次类似的事情,孩子还是老办法,发够脾气感到内疚主动过来搭讪,这回妈妈没理他,沉默地做自己的事情。妈妈上班前给孩子留个纸条:你为一点小事情这样和我发脾气,我很不开心,很难过,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了。冷战了一天才缓和下来,之后妈妈很认真地和孩子解释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经过几次类似的事情,孩子的脾气控制了不少。
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家都有,只是没有这样激烈罢了。其实,是大人的反应塑造孩子的行为,孩子身上的问题,不应该全算到孩子的账上,也要反省一下,是不是许多事情没有让孩子体会到真实的后果,一味地妥协,反倒模糊了可以做与不可以做之间的界限。
2008/11/06回复
liyifan楼5楼
作者:nannarfounder 回复日期:2008-9-5 12:58:00
很好的帖子,让我得到了不少启发。但我还是有很多疑惑,也想请教一下。我儿子今年11月就满4岁了。我个人感觉,他比较胆小,依赖性强,总体来说比较乖,非常好动,敏感,让他玩多久,他都不会觉得累。今年9月1日幼儿园开学,他升班了,老师和大部分同学都是新的,他并不熟悉。因此,这整整一个星期,每天送他上幼儿园都要上演一场星球大战,又哭又闹,就是不进教室(去年第一次上幼儿园也只闹了2天)。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去的原因,他满脸泪水,小小声音的说(在幼儿园呆的)时间太长了。搞得我们哭笑不得。但天天看他哭着进教室,我们也于心不忍。因此想请教一下,为什么他长大了,反而比小时候更不愿意去幼儿园,如何缓解这种现象呢。到底是什么心理促使他那么抗拒幼儿园呢。
作者:我是杨杰 回复日期:2008-9-5 21:32:00
nannarfounder,你好,你说的孩子比较胆小,依赖性强,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最有可能的是和你们的教育方式有关,可能对他保护比较多一些。他去了一个新的班级,老师和同学都是新的,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面,他感到不舒服。他说的“时间太长了”可能是因为他不想在那个环境中,所以就感觉时间特别漫长,难熬。其实这是个适应问题。
建议如下:
1.以后遇到他适应新的环境,要特别重视。告诉他开学又可以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了,也要告诉他以前的老师和同学去哪里了,如果他喜欢,还可以找到他们,让孩子和他以前的经历建立联系,就不会那么孤单。然后告诉孩子在新的班级里可以做什么,怎么和新的老师和同学打交道,他可以做什么。这样孩子心里有底,就不那么害怕新的环境了。
2.了解孩子这几天在学校的情况。问问老师孩子的表现,另外,如果孩子愿意讲,看有没有发生不愉快或令孩子害怕的事情。如果有,有针对性地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
3.晚上多陪陪孩子,和他做做游戏,尽量让他高兴些。多抱抱他,给孩子安全的感觉。
因不了解详细情况,只能猜着说这些,谢谢你的信任,如果还有问题,就再找我吧^_^
谢谢LZ。LZ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我想在父母心中更是如此吧。为了弥补儿子在幼儿园的不开心。周末陪儿子去公园好好玩了两天,还约了他原来的一个好朋友。儿子玩的很开心。我也很欣慰。呵呵,谁知道今天早上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儿子就说:“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也许LZ说的对,我们对他平时保护有点过度,造成他很难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向幼儿园老师也了解过情况,老师说他还可以,就是不睡午觉。我想,适当的批评总是有得,可能因此让他惧怕幼儿园吧。该说的我都说给他听了,比如新老师,新朋友,他也点点头,都明白,但是还是不愿意去,也许真的需要时间来适应吧。我会按照LZ的建议,每天晚上多给他几个拥抱,多陪他一起玩,看能不能尽快克服这个阶段。
nannarfounder,你好,看了你的回复。你的儿子老是说“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你提到“该说的都给他说了”。我不知道你都说了什么,我有个小小的建议,不要和他说那么多道理,也不要当着他的面和家人或者外人提他不愿意上幼儿园的事情,因为这样反倒强化了他的念头。下次如果他再说不想上幼儿园,你就很平静地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了”,然后抱抱他,你试试这个办法吧。
我有个亲戚的孩子也是这样,她习惯性地重复“不坐校车,不上幼儿园”,偶尔会哭鼻子,但到了学校问题也不大。
另外,留心孩子在学习经历了什么事情,特别是他怎么和小朋友相处的,有没有发生冲突什么的,多和老师联系。
[ 本帖最后由 liyifan 于 2008-11-6 12:22 编辑 ]
很好的帖子,让我得到了不少启发。但我还是有很多疑惑,也想请教一下。我儿子今年11月就满4岁了。我个人感觉,他比较胆小,依赖性强,总体来说比较乖,非常好动,敏感,让他玩多久,他都不会觉得累。今年9月1日幼儿园开学,他升班了,老师和大部分同学都是新的,他并不熟悉。因此,这整整一个星期,每天送他上幼儿园都要上演一场星球大战,又哭又闹,就是不进教室(去年第一次上幼儿园也只闹了2天)。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去的原因,他满脸泪水,小小声音的说(在幼儿园呆的)时间太长了。搞得我们哭笑不得。但天天看他哭着进教室,我们也于心不忍。因此想请教一下,为什么他长大了,反而比小时候更不愿意去幼儿园,如何缓解这种现象呢。到底是什么心理促使他那么抗拒幼儿园呢。
作者:我是杨杰 回复日期:2008-9-5 21:32:00
nannarfounder,你好,你说的孩子比较胆小,依赖性强,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最有可能的是和你们的教育方式有关,可能对他保护比较多一些。他去了一个新的班级,老师和同学都是新的,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面,他感到不舒服。他说的“时间太长了”可能是因为他不想在那个环境中,所以就感觉时间特别漫长,难熬。其实这是个适应问题。
建议如下:
1.以后遇到他适应新的环境,要特别重视。告诉他开学又可以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了,也要告诉他以前的老师和同学去哪里了,如果他喜欢,还可以找到他们,让孩子和他以前的经历建立联系,就不会那么孤单。然后告诉孩子在新的班级里可以做什么,怎么和新的老师和同学打交道,他可以做什么。这样孩子心里有底,就不那么害怕新的环境了。
2.了解孩子这几天在学校的情况。问问老师孩子的表现,另外,如果孩子愿意讲,看有没有发生不愉快或令孩子害怕的事情。如果有,有针对性地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
3.晚上多陪陪孩子,和他做做游戏,尽量让他高兴些。多抱抱他,给孩子安全的感觉。
因不了解详细情况,只能猜着说这些,谢谢你的信任,如果还有问题,就再找我吧^_^
谢谢LZ。LZ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我想在父母心中更是如此吧。为了弥补儿子在幼儿园的不开心。周末陪儿子去公园好好玩了两天,还约了他原来的一个好朋友。儿子玩的很开心。我也很欣慰。呵呵,谁知道今天早上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儿子就说:“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也许LZ说的对,我们对他平时保护有点过度,造成他很难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向幼儿园老师也了解过情况,老师说他还可以,就是不睡午觉。我想,适当的批评总是有得,可能因此让他惧怕幼儿园吧。该说的我都说给他听了,比如新老师,新朋友,他也点点头,都明白,但是还是不愿意去,也许真的需要时间来适应吧。我会按照LZ的建议,每天晚上多给他几个拥抱,多陪他一起玩,看能不能尽快克服这个阶段。
[size=-1] |
[size=-1] |
[size=-1] |
nannarfounder,你好,看了你的回复。你的儿子老是说“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你提到“该说的都给他说了”。我不知道你都说了什么,我有个小小的建议,不要和他说那么多道理,也不要当着他的面和家人或者外人提他不愿意上幼儿园的事情,因为这样反倒强化了他的念头。下次如果他再说不想上幼儿园,你就很平静地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了”,然后抱抱他,你试试这个办法吧。
我有个亲戚的孩子也是这样,她习惯性地重复“不坐校车,不上幼儿园”,偶尔会哭鼻子,但到了学校问题也不大。
另外,留心孩子在学习经历了什么事情,特别是他怎么和小朋友相处的,有没有发生冲突什么的,多和老师联系。
[ 本帖最后由 liyifan 于 2008-11-6 12:22 编辑 ]
2008/11/06回复
liyifan楼6楼
10.谁懂我心伤?
小胖是我一个远房表哥家的孩子,大约七八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回到了遥远的老家,从此断了联系,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再婚。
每当想起他,我总是心疼到想哭。
他四五岁的时候,我见过他一次,那时候她还在妈妈的羽翼下幸福地成长,谁会想到他的命运面临如此大的波折。那时候的他,很开朗,有种锐气,他自称脑袋瓜比谁的都硬,要和每个人“顶牛”,我们都很配合地输给他一次,他好骄傲,仿佛自己真是天下无双。
离婚的事情怪我表哥,听说我表嫂特别亲孩子,临走的时候,哭得死去活来,孩子抱着她的腿不放,那场景真是不忍设想。因我表嫂的娘家在非常远的地方,直到现在,都没再见面。
孩子13岁那年的春节,去我家住了一个星期。他长高了,但最大的变化还是表情,他变得很腼腆,眼神飘忽不定,总是小心翼翼的。没用一天,我就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离开一会,他就到处寻找。当时我姑姑家的小表弟也在,和他同岁,两个孩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小胖很敏感,如果我看他,他很快就能感觉到,报以浅浅的微笑,而小表弟则不然,眉飞色舞、滔滔不尽,几乎不在意别人的眼神。小表弟每天就想着怎么好玩,而小胖则凡事替别人着想,比如他会帮忙做家务,很有眼力劲儿,吃饭的时候,他会把自己跟前的菜夹给对面的人,吃水果总是照顾到每个人。他总是能让人很舒服,可这与年龄不符的周到背后,又藏着多少心酸和心痛呢?
春节的时候,家里热闹的很,我们姐妹总是跟老爸老妈撒娇耍赖,弄得他们哭笑不得。可我深怕这团聚的气氛,这温馨的场景,惹起小胖的心事,就格外留心他。虽然别人都不知道我有这一层想法,但小胖很快就感觉到了,他太缺少母爱,所以格外在意每个对他好的人。
一个星期后,他和我一起去了市区的二舅家。有一天我要去看同学,想带着他,和同学说好了,也和他说了,但最后舅妈提醒我,正月带小孩去玩,人家要包红包给他,这不好。我把这个原因解释给他听,他很理解,说等我回来。
那天下午我到家的时候,见他睡着了,过了一会,他醒来,和我说肚子疼。问他什么时候疼的,他说中午。再问他怎么不说,他竟然说想等我回来再说。我找来些药给他吃,细问才知道,他有肚子疼的毛病。见他坐在沙发上,用手捂着肚子,表情平静,眼神空蒙,真是好心疼。天有些暗了,屋里没开灯,我恍惚看见有晶莹的东西滑落,仔细看看,是眼泪……他的表情依然平静,眼神依然空蒙,他的心思在哪里?是不是跨越万水千山,寻他的妈妈去了?
后来,让他到床上趴一会。外面传来炮竹声声,节日的喜庆还在,可是,谁又知道,有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在独自承受着肚子疼呢?我的思绪也跟着他的眼神飘走了,他妈妈在哪里呢,如果她知道孩子肚子疼都不知道和谁说,她会多难过?母子连心啊,每个日日夜夜,那个失去孩子的妈妈又是怎么熬过来的呢?这几年孩子都经历了什么,没人的地方,他一定哭了一次有一次,不然怎么会习惯于用一张没有表情的脸来挡住所有的委屈和孤独呢?可他的眼神却泄露了一切,毕竟还是个孩子,他能承受多少?可是,他什么不得承受呢?我多希望他像小表弟一样,眉飞色舞、滔滔不尽,可是,就算他疼到那样的地步,还是强忍着,你哭诉一下也好受些啊……
我再也忍不住,谎称去厕所,跑到大门外嚎啕大哭,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寒冷寂静的晚上,我对着暗蓝的天空说:老天,你对我小侄子好点不行吗?
格外疼惜这个小侄子,有时候也怪表哥,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如此忽略他的喜怒哀乐呢?
每时每刻,都是深深的祝福,但愿他们母子有团聚的一天。
小胖是我一个远房表哥家的孩子,大约七八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回到了遥远的老家,从此断了联系,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再婚。
每当想起他,我总是心疼到想哭。
他四五岁的时候,我见过他一次,那时候她还在妈妈的羽翼下幸福地成长,谁会想到他的命运面临如此大的波折。那时候的他,很开朗,有种锐气,他自称脑袋瓜比谁的都硬,要和每个人“顶牛”,我们都很配合地输给他一次,他好骄傲,仿佛自己真是天下无双。
离婚的事情怪我表哥,听说我表嫂特别亲孩子,临走的时候,哭得死去活来,孩子抱着她的腿不放,那场景真是不忍设想。因我表嫂的娘家在非常远的地方,直到现在,都没再见面。
孩子13岁那年的春节,去我家住了一个星期。他长高了,但最大的变化还是表情,他变得很腼腆,眼神飘忽不定,总是小心翼翼的。没用一天,我就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离开一会,他就到处寻找。当时我姑姑家的小表弟也在,和他同岁,两个孩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小胖很敏感,如果我看他,他很快就能感觉到,报以浅浅的微笑,而小表弟则不然,眉飞色舞、滔滔不尽,几乎不在意别人的眼神。小表弟每天就想着怎么好玩,而小胖则凡事替别人着想,比如他会帮忙做家务,很有眼力劲儿,吃饭的时候,他会把自己跟前的菜夹给对面的人,吃水果总是照顾到每个人。他总是能让人很舒服,可这与年龄不符的周到背后,又藏着多少心酸和心痛呢?
春节的时候,家里热闹的很,我们姐妹总是跟老爸老妈撒娇耍赖,弄得他们哭笑不得。可我深怕这团聚的气氛,这温馨的场景,惹起小胖的心事,就格外留心他。虽然别人都不知道我有这一层想法,但小胖很快就感觉到了,他太缺少母爱,所以格外在意每个对他好的人。
一个星期后,他和我一起去了市区的二舅家。有一天我要去看同学,想带着他,和同学说好了,也和他说了,但最后舅妈提醒我,正月带小孩去玩,人家要包红包给他,这不好。我把这个原因解释给他听,他很理解,说等我回来。
那天下午我到家的时候,见他睡着了,过了一会,他醒来,和我说肚子疼。问他什么时候疼的,他说中午。再问他怎么不说,他竟然说想等我回来再说。我找来些药给他吃,细问才知道,他有肚子疼的毛病。见他坐在沙发上,用手捂着肚子,表情平静,眼神空蒙,真是好心疼。天有些暗了,屋里没开灯,我恍惚看见有晶莹的东西滑落,仔细看看,是眼泪……他的表情依然平静,眼神依然空蒙,他的心思在哪里?是不是跨越万水千山,寻他的妈妈去了?
后来,让他到床上趴一会。外面传来炮竹声声,节日的喜庆还在,可是,谁又知道,有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在独自承受着肚子疼呢?我的思绪也跟着他的眼神飘走了,他妈妈在哪里呢,如果她知道孩子肚子疼都不知道和谁说,她会多难过?母子连心啊,每个日日夜夜,那个失去孩子的妈妈又是怎么熬过来的呢?这几年孩子都经历了什么,没人的地方,他一定哭了一次有一次,不然怎么会习惯于用一张没有表情的脸来挡住所有的委屈和孤独呢?可他的眼神却泄露了一切,毕竟还是个孩子,他能承受多少?可是,他什么不得承受呢?我多希望他像小表弟一样,眉飞色舞、滔滔不尽,可是,就算他疼到那样的地步,还是强忍着,你哭诉一下也好受些啊……
我再也忍不住,谎称去厕所,跑到大门外嚎啕大哭,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寒冷寂静的晚上,我对着暗蓝的天空说:老天,你对我小侄子好点不行吗?
格外疼惜这个小侄子,有时候也怪表哥,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如此忽略他的喜怒哀乐呢?
每时每刻,都是深深的祝福,但愿他们母子有团聚的一天。
2008/11/06回复
liyifan楼7楼
12.再也不能这样活!
这个故事的精彩只属于大为一个人,故事的高潮,我只能一笔带过。
大为是大姑的儿子,他的姥爷和我的爷爷是亲兄弟。我们两家相距不远,小时候就经常能见面。十一二岁的孩子,逐渐重视身边的友谊,我们开始勾肩搭背地在一起玩,似乎从那时候开始,亲情之外,友情开始萌芽。
大为初中读得一塌糊涂,连参加中考的机会都没有,他在学校也还算乖,只是听说有次同学之间玩笑开过火,他用力过猛把人家的头打破了。
书没得念了,爸爸妈妈也很失望,就让他顶着烈日去地里干农活。那寂静的旷野,那炎炎的烈日,那无言的土地,是最好的老师。他第一次明白,那些苦口婆心的道理,并不仅仅是唠叨,这片土地,将是他今后工作、生活甚至埋葬的地方。那一刻,他觉得命运再没有悬念。
他后来告诉我,他沉默地干了一个多月的农活,心里有个声音越来越坚决:再也不能这样活!我要读书,我还有梦!
那年八月底,他向父母表达了继续读书的渴望,反对声一片。我爸爸倒是主张给他个机会,我也这么想,我们一起成了少数派。但谁也没想到大为读书的念头如此坚决,9月1日早晨,他什么也没带,就徒步去了学校。因没有参加中考,他只能去读职业高中。后来他告诉我,那天他心中是多么忐忑,他怕家人把他追回去,连大路都没敢走。姑父无奈之下,只好让他读读看。
可以想象他当时承受的压力,家里人试目以待,而他的基础——用他的话说是“根本没基础”,学的又是畜牧专业,将来怎样还不知道。他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背水一战。
我们本来就很要好,加上我支持他读书,再加上我高中也不顺利,我的经历本身就给他很多激励,我们之间的友谊在那一年得到升华。当时我读大学,我们常常通信,讨论的内容无非是对未来的憧憬、互相勉励和具体的学习方法。
我们的信都写得很长,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记忆。我见证了一个孩子内心力量的觉醒,见证了他艰难的跋涉,也见证了他成功后的畅快淋漓。高一都是在补基础,成绩始终在最后边,家人都怀疑他能不能追上来,还不断地打退堂鼓。我坚信他内心那股蓬勃的力量能创造奇迹,不断预测他高二能成为中等生,给他打气,让他坚持住,他也向我倾诉心中的压力。那段日子他真是咬紧牙关往前走。巨大的困境往往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潜力。他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方法,使得他的名次一直在稳步地往前走。到了高二,真的走到了中游的位置,紧接着他就把高三的目标定在了前几名。他做到了!特别是数学,几乎每次都是全班第一!从谷底攀越到顶峰,这个成功对他有非凡的意义。
没想到他居然在高三做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抉择:一个物理老师很欣赏他,认为畜牧专业没前途,劝他改学电工电气专业。他动心了,天哪,真够胆大的,他居然从头学起。也许,一个成功的经验总是能源源不断地给人力量,他觉得既然能把数学追到第一,怎么就不能把电工电气也追到第一呢?
这个过程有点可不思议,反正他做到了。最后,他高考考了这个专业自治区第七名。他最想去的是西安交大,遗憾的是那一年这个专业不允许报考外省,而区内又没有本科,真是害人!他感到很委屈,也只能去读这个专科。读大学他一直是班长,人缘不错,很会处理问题。
没想到毕业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国家一个高科技项目落在了当地,他有幸进入国有大型能源企业,且参与的是目前国内最尖端的项目,我在报纸杂志上数次见到对这个项目的长篇报道。
他工作一直很努力,高中的那种冲劲还在,做什么都能做得很好,领导很赏识他。前几天,他告诉我他被提为工程师啦!哦,多年轻的工程师啊,我手舞足蹈了半天,仿佛升职的是我。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例子。真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味道,似乎从踏进高中的那一刻,他就将命运握在了自己手里,人也脱胎换骨,变得意气风发。
说来有趣,在我们勾肩搭背一起玩之前,我对他的记忆很模糊,小时候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读高中以前,都没看到他有什么特别的潜质。
表弟很感谢我对他的支撑,直到现在,他遇到问题还是习惯性找我,戏称我是他的“心理医生”,还有个有趣的细节,有一次姑父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大为这孩子就交给你了,他就听你的,你可得好好督促他啊!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姑父也格外疼爱我。
但我心里很清楚,就算没有我,大为也一定会创造奇迹。他的努力对我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呢!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令人惊奇的潜力——有这潜力的一定不止他一个。
我心里有个疑问,到今天都没有答案。那就是像大为这样的孩子多的是,为什么他最后能走上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道路呢?许多的孩子不也都有在炎炎烈日下劳作的经历吗?
这个答案可能很复杂,我隐约觉得,这和大为的父母给他的空间有关。他们不大会教育孩子,也没有特别着力在这上面,反倒让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一个自然的成长,在某个特别事件的催化下,这种力量爆发出来。
我想起了几个教育方法不得当,又频繁教育孩子的例子。高频率的教育,破坏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内心的力量无声无息地涣散,最后这些孩子就变得很颓废。如果家长认识到自己不当的教育不但无效,反而堵塞了孩子自我成长的道路,不知道会做何感想?
这个故事的精彩只属于大为一个人,故事的高潮,我只能一笔带过。
大为是大姑的儿子,他的姥爷和我的爷爷是亲兄弟。我们两家相距不远,小时候就经常能见面。十一二岁的孩子,逐渐重视身边的友谊,我们开始勾肩搭背地在一起玩,似乎从那时候开始,亲情之外,友情开始萌芽。
大为初中读得一塌糊涂,连参加中考的机会都没有,他在学校也还算乖,只是听说有次同学之间玩笑开过火,他用力过猛把人家的头打破了。
书没得念了,爸爸妈妈也很失望,就让他顶着烈日去地里干农活。那寂静的旷野,那炎炎的烈日,那无言的土地,是最好的老师。他第一次明白,那些苦口婆心的道理,并不仅仅是唠叨,这片土地,将是他今后工作、生活甚至埋葬的地方。那一刻,他觉得命运再没有悬念。
他后来告诉我,他沉默地干了一个多月的农活,心里有个声音越来越坚决:再也不能这样活!我要读书,我还有梦!
那年八月底,他向父母表达了继续读书的渴望,反对声一片。我爸爸倒是主张给他个机会,我也这么想,我们一起成了少数派。但谁也没想到大为读书的念头如此坚决,9月1日早晨,他什么也没带,就徒步去了学校。因没有参加中考,他只能去读职业高中。后来他告诉我,那天他心中是多么忐忑,他怕家人把他追回去,连大路都没敢走。姑父无奈之下,只好让他读读看。
可以想象他当时承受的压力,家里人试目以待,而他的基础——用他的话说是“根本没基础”,学的又是畜牧专业,将来怎样还不知道。他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背水一战。
我们本来就很要好,加上我支持他读书,再加上我高中也不顺利,我的经历本身就给他很多激励,我们之间的友谊在那一年得到升华。当时我读大学,我们常常通信,讨论的内容无非是对未来的憧憬、互相勉励和具体的学习方法。
我们的信都写得很长,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记忆。我见证了一个孩子内心力量的觉醒,见证了他艰难的跋涉,也见证了他成功后的畅快淋漓。高一都是在补基础,成绩始终在最后边,家人都怀疑他能不能追上来,还不断地打退堂鼓。我坚信他内心那股蓬勃的力量能创造奇迹,不断预测他高二能成为中等生,给他打气,让他坚持住,他也向我倾诉心中的压力。那段日子他真是咬紧牙关往前走。巨大的困境往往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潜力。他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方法,使得他的名次一直在稳步地往前走。到了高二,真的走到了中游的位置,紧接着他就把高三的目标定在了前几名。他做到了!特别是数学,几乎每次都是全班第一!从谷底攀越到顶峰,这个成功对他有非凡的意义。
没想到他居然在高三做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抉择:一个物理老师很欣赏他,认为畜牧专业没前途,劝他改学电工电气专业。他动心了,天哪,真够胆大的,他居然从头学起。也许,一个成功的经验总是能源源不断地给人力量,他觉得既然能把数学追到第一,怎么就不能把电工电气也追到第一呢?
这个过程有点可不思议,反正他做到了。最后,他高考考了这个专业自治区第七名。他最想去的是西安交大,遗憾的是那一年这个专业不允许报考外省,而区内又没有本科,真是害人!他感到很委屈,也只能去读这个专科。读大学他一直是班长,人缘不错,很会处理问题。
没想到毕业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国家一个高科技项目落在了当地,他有幸进入国有大型能源企业,且参与的是目前国内最尖端的项目,我在报纸杂志上数次见到对这个项目的长篇报道。
他工作一直很努力,高中的那种冲劲还在,做什么都能做得很好,领导很赏识他。前几天,他告诉我他被提为工程师啦!哦,多年轻的工程师啊,我手舞足蹈了半天,仿佛升职的是我。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例子。真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味道,似乎从踏进高中的那一刻,他就将命运握在了自己手里,人也脱胎换骨,变得意气风发。
说来有趣,在我们勾肩搭背一起玩之前,我对他的记忆很模糊,小时候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读高中以前,都没看到他有什么特别的潜质。
表弟很感谢我对他的支撑,直到现在,他遇到问题还是习惯性找我,戏称我是他的“心理医生”,还有个有趣的细节,有一次姑父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大为这孩子就交给你了,他就听你的,你可得好好督促他啊!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姑父也格外疼爱我。
但我心里很清楚,就算没有我,大为也一定会创造奇迹。他的努力对我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呢!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令人惊奇的潜力——有这潜力的一定不止他一个。
我心里有个疑问,到今天都没有答案。那就是像大为这样的孩子多的是,为什么他最后能走上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道路呢?许多的孩子不也都有在炎炎烈日下劳作的经历吗?
这个答案可能很复杂,我隐约觉得,这和大为的父母给他的空间有关。他们不大会教育孩子,也没有特别着力在这上面,反倒让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一个自然的成长,在某个特别事件的催化下,这种力量爆发出来。
我想起了几个教育方法不得当,又频繁教育孩子的例子。高频率的教育,破坏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内心的力量无声无息地涣散,最后这些孩子就变得很颓废。如果家长认识到自己不当的教育不但无效,反而堵塞了孩子自我成长的道路,不知道会做何感想?
2008/11/06回复
liyifan楼8楼
14.拍拍后脑勺
这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意义重大——让我逃脱了眼镜的魔爪!
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环视周围的同学,呵呵,发现就我不戴眼镜,我那个得意啊!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认识的人,读研究生戴眼镜的人数在90%以上,甚至更多,不戴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我为啥没机会戴眼镜呢,这个要“怪”老爸。
小时候老爸总是批评我“没正形”,做作业的时候,低头根本不算什么,我甚至搞怪,把脸贴在桌子上。老爸提醒我两次,依然我行我素。
老爸是个肯动脑筋的人,他就想了个办法,先是很认真地告诉我,什么是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这样有什么好处,低头写字有什么坏处。老爸最善于摆事实,讲道理,他说了一个我认识的人,那个人近视接近1000度,有一天家里来客人,他没戴眼镜就给客人倒水,竟然把滚烫的开水直接倒在了自己的手上!我没想到近视眼会连自己手边的东西都看不清,当时觉得挺可怕。
紧接着老爸就和我说,你看,老是提醒你,我很累,你也很烦,以后呢,我就不提醒你了,但我得拍拍后脑勺惩罚你一下。这个惩罚还可以接受,我也没提什么反对意见。
我自然不会有那么好的记性,有时候不知不觉头就低下去了,老爸什么也不说,冷不丁拍我后脑勺一下,呵,吓一跳!我赶紧抬起头来。
最初的几天,被老爸拍得比较多。不想总被他吓一跳,慢慢我就有意识控制自己了。被拍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因老爸只是拍一下,不说什么,我觉得这是事前的约定,心里认罚。如果老爸再唠叨我两句,比如“怎么这么没记性”、“都拍你多少次了也不知道自己改”,那我的逆反心理立刻就会占了上风:我偏不改,看你能怎么样?
等我有一点改进,老爸立刻肯定我:你看,你可以记住的,现在姿势就很好,也不用我频繁地提醒了吧!
写字姿势就这么纠正过来了,接着老爸就纠正我看书在姿势,他坚决不允许躺着、歪着看书,要看就先坐好。遇到我偶尔偷懒,老爸就轻轻把书从我手中抽走,轻描淡写地一句:坐起来看!我很喜欢这种只解决问题,半句废话都没有的教育方式。习惯的力量真是令人惊奇,我直到现在都遵守着这些约定。
后来,我发现弟弟总是站不直,看上去有点驼背,原来是他在班级里个子高,他总想缩回去点,不那么“鹤立鸡群”。我也用了类似老爸的办法纠正他,我提醒他的方式也很简单:竖起手指!他一看就明白了。不同的是,这回是拍他的后背。
后来,我干脆偷懒,把监督弟弟的任务交给小侄子。他一学即会,先竖起食指提醒弟弟,如果没有改,他就伺机偷袭一巴掌——他比我狠多了,呵呵……
这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意义重大——让我逃脱了眼镜的魔爪!
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环视周围的同学,呵呵,发现就我不戴眼镜,我那个得意啊!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认识的人,读研究生戴眼镜的人数在90%以上,甚至更多,不戴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我为啥没机会戴眼镜呢,这个要“怪”老爸。
小时候老爸总是批评我“没正形”,做作业的时候,低头根本不算什么,我甚至搞怪,把脸贴在桌子上。老爸提醒我两次,依然我行我素。
老爸是个肯动脑筋的人,他就想了个办法,先是很认真地告诉我,什么是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这样有什么好处,低头写字有什么坏处。老爸最善于摆事实,讲道理,他说了一个我认识的人,那个人近视接近1000度,有一天家里来客人,他没戴眼镜就给客人倒水,竟然把滚烫的开水直接倒在了自己的手上!我没想到近视眼会连自己手边的东西都看不清,当时觉得挺可怕。
紧接着老爸就和我说,你看,老是提醒你,我很累,你也很烦,以后呢,我就不提醒你了,但我得拍拍后脑勺惩罚你一下。这个惩罚还可以接受,我也没提什么反对意见。
我自然不会有那么好的记性,有时候不知不觉头就低下去了,老爸什么也不说,冷不丁拍我后脑勺一下,呵,吓一跳!我赶紧抬起头来。
最初的几天,被老爸拍得比较多。不想总被他吓一跳,慢慢我就有意识控制自己了。被拍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因老爸只是拍一下,不说什么,我觉得这是事前的约定,心里认罚。如果老爸再唠叨我两句,比如“怎么这么没记性”、“都拍你多少次了也不知道自己改”,那我的逆反心理立刻就会占了上风:我偏不改,看你能怎么样?
等我有一点改进,老爸立刻肯定我:你看,你可以记住的,现在姿势就很好,也不用我频繁地提醒了吧!
写字姿势就这么纠正过来了,接着老爸就纠正我看书在姿势,他坚决不允许躺着、歪着看书,要看就先坐好。遇到我偶尔偷懒,老爸就轻轻把书从我手中抽走,轻描淡写地一句:坐起来看!我很喜欢这种只解决问题,半句废话都没有的教育方式。习惯的力量真是令人惊奇,我直到现在都遵守着这些约定。
后来,我发现弟弟总是站不直,看上去有点驼背,原来是他在班级里个子高,他总想缩回去点,不那么“鹤立鸡群”。我也用了类似老爸的办法纠正他,我提醒他的方式也很简单:竖起手指!他一看就明白了。不同的是,这回是拍他的后背。
后来,我干脆偷懒,把监督弟弟的任务交给小侄子。他一学即会,先竖起食指提醒弟弟,如果没有改,他就伺机偷袭一巴掌——他比我狠多了,呵呵……
2008/11/06回复
liyifan楼9楼
16.初中的挣扎
初中生活,我留给别人的记忆大概是很乐天,很调皮,很聪明,很捣乱。学校不大,所有的人都认识我,我个头矮,又爱开玩笑,老师很喜欢逗我玩,高年级的男生也当我是开心果,总喜欢善意地捉弄我。
留在我记忆最深的感受却是:学习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由此总结,一个人心中的真实感觉,和给人的印象,往往相差十万八千里。
其实小学不爱做作业,已经种下了学习障碍的种子。到了初中,科目多了,作业也多了,讲课的进度也加快了,我一下就蒙了。
我根本不会听课,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念头。上课的前三分钟还信誓旦旦地想,这节课一定要好好听。可我的想象力实在丰富,比如我看到手中的铅笔,不知道怎么就联想到了电线,然后想到了电线上的燕子,的确很像五线谱,接着又想到音乐课,接着又想到了我小学的音乐老师,又想到了有一次去她家看到的鹦鹉,很喜欢那两只鹦鹉,又想如果我自己有两只该多好,如果有的话,就让爷爷帮我养着……等我回过神来,大半节课过去了。几乎每节课都忍不住做黄粱美梦。
记得那时候每天都犯愁作业,老师一留作业,我这心都在滴血啊!做作业还是不做作业,那真是一场战争。
其实,我从来没故意不做作业。往往是理智和情感,愿望和行动,大脑和身体无法统一起来。比如,我的大脑发出一个命令:从今天开始,痛改前非,一定要完成作业!这时候身体也跟着瞎激动:对,必须地!
等动手做起作业来,拦路虎就一个接着一个,有的嫌麻烦,有的是不会,又懒得去从头学起。那时候,我心里总是把困难夸大好多倍。我写字慢,写作业的感觉就很累。还有的时候,我是无法抗拒周围的诱惑,比如我喜欢折纸,喜欢做各种有创意的小玩意,如果我心里想出个点子,没有马上付诸行动,心里就痒得不得了。还有,我超级喜欢看电视。当时最爱看的是电视剧《乱世香港》和动画片《圣斗士星矢》。记得《乱世香港》看一半就开学了,老妈不再让看。老妈喜欢关了灯看电视,里外都是黑乎乎的,我就想出了个馊主意:我家门中间有块玻璃,我搬了个凳子站上去,高度不合适,就猫着腰伸着脖子往里看,看的专注极了,跟着主人公悲悲喜喜,以至于有一次老妈走过来我都不知道,来不及撤退,她一开门,我俩都吓了一大跳,那场景好尴尬。再比如《圣斗士星矢》,老妈不让看,我就磨磨蹭蹭地吃饭,等到演完了我的饭才能吃完,老妈催了无数次,没有一次奏效。
整个初中,我的内心都在进行着拉锯战。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积累一个成功的经验,几乎就积累了一个失败的经验。比如,我下决心后没有做到,就感到很沮丧。下次再下决心,自个都心虚,要命的是还完不成。这体验积累得太深太厚,就感觉自己已经没救了。看着别人学习好,又不知道人家是怎么学好的,心里越来越痛恨自己。那时候觉得好孤独。
这些毛病,到了高中,因各种机缘,才得以改掉,成绩有很大的提高。那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学习需要有自控能力,也确实需要方法。
现在再回头来看,其实很多孩子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很挣扎的阶段。从学业的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大部分的孩子,被这个问题淹没了,多可惜啊。
我尝试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是这样孩子的家长,该做什么呢?
一、 承认孩子遇到了困难。我的父母和老师都认为我很聪明,就是不学习。其实,我是不知道怎么学,也不懂得怎样才能控制自己。因为这个误解,家长往往把批评当教育,其实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甚至雪上加霜。既然是遇到了困难,孩子最需要的是支持和帮助,而不是责备。
二、 教孩子和自己内心的念头对话。青春期的孩子,不但情绪像过山车,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如此。某一瞬间,觉得自己特了不起,转眼之间,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当孩子心中产生“我很笨”、“我就是不擅长读书”等念头时,需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找出理由反驳孩子的这些念头,让孩子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同时,孩子也慢慢学会了家长思考问题的方式。当他再出现类似的念头时,就能在心里和自己对话,消除这些消极念头带来的干扰。
三、 制定一个改进的计划。这个地方对家长来说,肯定是最困难的地方。这就要设法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一个小步伐前进的计划,目标不能过高,而且都是可执行的。这样一点点积累成功的经验,鼓励孩子走下去。
四、 监督。就算孩子道理都明白,也有改变自己的愿望,但想是一回事,做是另外一回事,遇到紧要处,还是需要家长从后面推一推,让孩子没有退路可走,只能努力向前。
五、 从喜欢的事情上找突破口。老妈反对我看电视和动画片,理由是耽误时间,其实这些之所以吸引我,也自有它的道理。初中的孩子开始对社会万象、人生百态感兴趣,也开始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如果合理引导,孩子也能从中汲取力量
初中生活,我留给别人的记忆大概是很乐天,很调皮,很聪明,很捣乱。学校不大,所有的人都认识我,我个头矮,又爱开玩笑,老师很喜欢逗我玩,高年级的男生也当我是开心果,总喜欢善意地捉弄我。
留在我记忆最深的感受却是:学习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由此总结,一个人心中的真实感觉,和给人的印象,往往相差十万八千里。
其实小学不爱做作业,已经种下了学习障碍的种子。到了初中,科目多了,作业也多了,讲课的进度也加快了,我一下就蒙了。
我根本不会听课,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念头。上课的前三分钟还信誓旦旦地想,这节课一定要好好听。可我的想象力实在丰富,比如我看到手中的铅笔,不知道怎么就联想到了电线,然后想到了电线上的燕子,的确很像五线谱,接着又想到音乐课,接着又想到了我小学的音乐老师,又想到了有一次去她家看到的鹦鹉,很喜欢那两只鹦鹉,又想如果我自己有两只该多好,如果有的话,就让爷爷帮我养着……等我回过神来,大半节课过去了。几乎每节课都忍不住做黄粱美梦。
记得那时候每天都犯愁作业,老师一留作业,我这心都在滴血啊!做作业还是不做作业,那真是一场战争。
其实,我从来没故意不做作业。往往是理智和情感,愿望和行动,大脑和身体无法统一起来。比如,我的大脑发出一个命令:从今天开始,痛改前非,一定要完成作业!这时候身体也跟着瞎激动:对,必须地!
等动手做起作业来,拦路虎就一个接着一个,有的嫌麻烦,有的是不会,又懒得去从头学起。那时候,我心里总是把困难夸大好多倍。我写字慢,写作业的感觉就很累。还有的时候,我是无法抗拒周围的诱惑,比如我喜欢折纸,喜欢做各种有创意的小玩意,如果我心里想出个点子,没有马上付诸行动,心里就痒得不得了。还有,我超级喜欢看电视。当时最爱看的是电视剧《乱世香港》和动画片《圣斗士星矢》。记得《乱世香港》看一半就开学了,老妈不再让看。老妈喜欢关了灯看电视,里外都是黑乎乎的,我就想出了个馊主意:我家门中间有块玻璃,我搬了个凳子站上去,高度不合适,就猫着腰伸着脖子往里看,看的专注极了,跟着主人公悲悲喜喜,以至于有一次老妈走过来我都不知道,来不及撤退,她一开门,我俩都吓了一大跳,那场景好尴尬。再比如《圣斗士星矢》,老妈不让看,我就磨磨蹭蹭地吃饭,等到演完了我的饭才能吃完,老妈催了无数次,没有一次奏效。
整个初中,我的内心都在进行着拉锯战。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积累一个成功的经验,几乎就积累了一个失败的经验。比如,我下决心后没有做到,就感到很沮丧。下次再下决心,自个都心虚,要命的是还完不成。这体验积累得太深太厚,就感觉自己已经没救了。看着别人学习好,又不知道人家是怎么学好的,心里越来越痛恨自己。那时候觉得好孤独。
这些毛病,到了高中,因各种机缘,才得以改掉,成绩有很大的提高。那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学习需要有自控能力,也确实需要方法。
现在再回头来看,其实很多孩子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很挣扎的阶段。从学业的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大部分的孩子,被这个问题淹没了,多可惜啊。
我尝试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是这样孩子的家长,该做什么呢?
一、 承认孩子遇到了困难。我的父母和老师都认为我很聪明,就是不学习。其实,我是不知道怎么学,也不懂得怎样才能控制自己。因为这个误解,家长往往把批评当教育,其实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甚至雪上加霜。既然是遇到了困难,孩子最需要的是支持和帮助,而不是责备。
二、 教孩子和自己内心的念头对话。青春期的孩子,不但情绪像过山车,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如此。某一瞬间,觉得自己特了不起,转眼之间,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当孩子心中产生“我很笨”、“我就是不擅长读书”等念头时,需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找出理由反驳孩子的这些念头,让孩子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同时,孩子也慢慢学会了家长思考问题的方式。当他再出现类似的念头时,就能在心里和自己对话,消除这些消极念头带来的干扰。
三、 制定一个改进的计划。这个地方对家长来说,肯定是最困难的地方。这就要设法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一个小步伐前进的计划,目标不能过高,而且都是可执行的。这样一点点积累成功的经验,鼓励孩子走下去。
四、 监督。就算孩子道理都明白,也有改变自己的愿望,但想是一回事,做是另外一回事,遇到紧要处,还是需要家长从后面推一推,让孩子没有退路可走,只能努力向前。
五、 从喜欢的事情上找突破口。老妈反对我看电视和动画片,理由是耽误时间,其实这些之所以吸引我,也自有它的道理。初中的孩子开始对社会万象、人生百态感兴趣,也开始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如果合理引导,孩子也能从中汲取力量
2008/11/06回复
liyifan楼11楼
17.一对母子对话的细节
有一次,与一对母子聊天,我问这个读初中的孩子,他们现在的校长是谁?他说不知道。就打趣他说“两耳不闻窗外事”啊。
按照常理,学生一般都会知道校长是谁。我之前见过他的校长,想问问最近有没有变动。
他的妈妈接下来开始教育他: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对的,要多关心,多参加公益的活动,怎么连校长都不知道呢?孩子没有说什么,这个话题就此打住。
这本是生活中的平常的场景,平常的对话,平常的反应。
我就想,作为妈妈,会回头想她这句话吗?她是不是认为这是极其稀松平常的话,根本不值得去回味呢?
我却有了如下的思考:
1.怎样选择教育孩子的时机?是想说就说吗?作为父母,是不是该给自己一些约束呢。比如,什么场合、时间,适合教育孩子,反之,则先记在心里,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说出来。比如,有我在场,且正在吃饭,说这些合适吗?
2.父母在孩子面前,享受多少话语霸权。这个妈妈没有问孩子为什么不知道校长,就判断说“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对的”。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呢?就因为孩子不知道校长是谁,就说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二者似乎也不是因果关系。“怎么连校长都不知道呢”显然已经开始责备孩子了。
3.怎样给孩子建议?“要多关心”这句话似乎是给孩子的建议,其实,没有任何正面效果。“关心”的内容都包括什么,孩子肯定分不清楚,是校长的名字,还是其他的?如果事事关心,家长会同意吗?以“要如何”的口气给孩子建议,实际上是命令,可是,孩子却不知道怎么执行这道命令。
4.如何克服家庭教育的随意性。显然,这位妈妈之前并没有教育孩子的打算,听到这句话,就说了。对其他的事情也一样,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根本没有计划,事情出来了,马上就说,俨然一个救火队长。长此以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不满意,也不算严重,家长很迷茫,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最后听之任之。等到矛盾激化了,再寻找解决的办法,显然晚了。
这个细节,发生在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对白。我个人认为:
1.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弄明白他为什么不知道校长,是真的不知道,还是不愿意说。不知道的原因又是什么?
2.不曲解,不轻易下对与错的判断。我只是开玩笑,并不认为他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妈妈却把这当作定论,并判断说这是不对的。
3.关心孩子的沉默。这个时候,孩子为什么不说话,他心里在想什么?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是多需要关心的事情啊,却被忽略了。
有一次,与一对母子聊天,我问这个读初中的孩子,他们现在的校长是谁?他说不知道。就打趣他说“两耳不闻窗外事”啊。
按照常理,学生一般都会知道校长是谁。我之前见过他的校长,想问问最近有没有变动。
他的妈妈接下来开始教育他: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对的,要多关心,多参加公益的活动,怎么连校长都不知道呢?孩子没有说什么,这个话题就此打住。
这本是生活中的平常的场景,平常的对话,平常的反应。
我就想,作为妈妈,会回头想她这句话吗?她是不是认为这是极其稀松平常的话,根本不值得去回味呢?
我却有了如下的思考:
1.怎样选择教育孩子的时机?是想说就说吗?作为父母,是不是该给自己一些约束呢。比如,什么场合、时间,适合教育孩子,反之,则先记在心里,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说出来。比如,有我在场,且正在吃饭,说这些合适吗?
2.父母在孩子面前,享受多少话语霸权。这个妈妈没有问孩子为什么不知道校长,就判断说“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对的”。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呢?就因为孩子不知道校长是谁,就说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二者似乎也不是因果关系。“怎么连校长都不知道呢”显然已经开始责备孩子了。
3.怎样给孩子建议?“要多关心”这句话似乎是给孩子的建议,其实,没有任何正面效果。“关心”的内容都包括什么,孩子肯定分不清楚,是校长的名字,还是其他的?如果事事关心,家长会同意吗?以“要如何”的口气给孩子建议,实际上是命令,可是,孩子却不知道怎么执行这道命令。
4.如何克服家庭教育的随意性。显然,这位妈妈之前并没有教育孩子的打算,听到这句话,就说了。对其他的事情也一样,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根本没有计划,事情出来了,马上就说,俨然一个救火队长。长此以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不满意,也不算严重,家长很迷茫,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最后听之任之。等到矛盾激化了,再寻找解决的办法,显然晚了。
这个细节,发生在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对白。我个人认为:
1.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弄明白他为什么不知道校长,是真的不知道,还是不愿意说。不知道的原因又是什么?
2.不曲解,不轻易下对与错的判断。我只是开玩笑,并不认为他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妈妈却把这当作定论,并判断说这是不对的。
3.关心孩子的沉默。这个时候,孩子为什么不说话,他心里在想什么?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是多需要关心的事情啊,却被忽略了。
2008/11/06回复
liyifan楼13楼
18.人生的觉醒
初三,受人怂恿,决定复读一年考中专,那时候中专比高中难考。当老师的二舅帮我转到了更远的一所学校去读书。在这一年里,我似乎长大了。
促使我长大的事情,今天看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我刚到新的学校,很孤独,平生第一次有想家的感觉。度过了一段难过的时光,慢慢和同学熟悉起来,特别是和同铺的一个女生很要好。每到周末,在学校不但没吃的,还很不安全,她就邀请我去她家。她父母都很热情,直到今天我都感谢她们一家人。
没过多久,又转来一个女生,是我们区物理教研员的女儿。全校只有我俩是外地人。她的身份,使得学校和总校的领导都很巴结她。相比之下,我就有“门庭冷落”的感觉。
先说说我们校长,也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不但主动关心她的学习、生活情况,还给她开“小灶”。冬天的周末,校长干脆把办公室的钥匙给她,那里就是她的天下了。
再说总校的教导主任,是我好朋友的伯父。有一次我和那个女孩都去我好朋友家,这位主任就打发孩子过来喊那个女孩吃饭,她们走出去了,主任的孩子反应很快,似乎觉得不大好,就对我说:要不你也去吧。我没有去。
这些事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绝对是稀松平常的琐事,可对于十几岁的我,却是一个莫大的刺激。我心里愤愤地想:如果我爸爸也是教研员,你们不是也一样会巴结我?可惜我爸爸不是,那么,我就要做到更好,让你们看看!
竟然是这些小事,激起了我的雄心壮志。那年因手续的问题,我没能考中专,接着读高中。从读高中开始,我像换了一个人,内心的力量变得很强大,以前作业之类的障碍,用了一段时间就跨越过去,成绩也升到前几名。
今天再看少年时候的不服气,淡然一笑就过去了。不过,我很庆幸遇到了这样的事,确切地说,学校和总校的领导,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甚至很恶作剧地想,如果我告诉他们这件事,会看到怎样的表情呢?
不过,我并不觉得仅仅是这些小事改变了我。我想,这还要归功老爸的“政治课”,当时,老爸教育我的话、讲得故事,我感觉听得有点心不在焉。其实,这些话悄无声息地渗入了我的深层意识中。所有的素材和体验慢慢酝酿,加上这些不平事做催化剂,量变终于达到质变。
如今,我很感激老爸的耐心。我初中那一身毛病,如果我遇到急躁的家长,读书这条路恐怕早断了。
我绞尽脑汁地想,这段经历留下了什么经验和体会呢?
一、 等花盛开,看树长大。我想,对待一个孩子,需要像栽花种树一样,静静等待它的伸展。这个过程,有急躁,有担心,甚至还有恐惧,其中的漫长仿佛可以用自己的心跳来度量。但这就是成长,一切都有他自己的时间表,多浇水,多施肥,未必就会茁壮。
二、 累积内心的力量。关于力量,最近老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竟然发现,无论大人和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当然,这个力量更多的是内心的力量。比如孩子不做作业、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是都有良好的愿望,却在改变自己方面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大人不是也有很多梦想不敢付诸实施吗?这不也是缺乏力量吗?说到底,都是无力感在作怪。那么,要想让一个孩子独立,光生活习惯或某个行为独立还不够,最重要的是累积内心的力量——让他有力量走过长长的路……
初三,受人怂恿,决定复读一年考中专,那时候中专比高中难考。当老师的二舅帮我转到了更远的一所学校去读书。在这一年里,我似乎长大了。
促使我长大的事情,今天看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我刚到新的学校,很孤独,平生第一次有想家的感觉。度过了一段难过的时光,慢慢和同学熟悉起来,特别是和同铺的一个女生很要好。每到周末,在学校不但没吃的,还很不安全,她就邀请我去她家。她父母都很热情,直到今天我都感谢她们一家人。
没过多久,又转来一个女生,是我们区物理教研员的女儿。全校只有我俩是外地人。她的身份,使得学校和总校的领导都很巴结她。相比之下,我就有“门庭冷落”的感觉。
先说说我们校长,也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不但主动关心她的学习、生活情况,还给她开“小灶”。冬天的周末,校长干脆把办公室的钥匙给她,那里就是她的天下了。
再说总校的教导主任,是我好朋友的伯父。有一次我和那个女孩都去我好朋友家,这位主任就打发孩子过来喊那个女孩吃饭,她们走出去了,主任的孩子反应很快,似乎觉得不大好,就对我说:要不你也去吧。我没有去。
这些事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绝对是稀松平常的琐事,可对于十几岁的我,却是一个莫大的刺激。我心里愤愤地想:如果我爸爸也是教研员,你们不是也一样会巴结我?可惜我爸爸不是,那么,我就要做到更好,让你们看看!
竟然是这些小事,激起了我的雄心壮志。那年因手续的问题,我没能考中专,接着读高中。从读高中开始,我像换了一个人,内心的力量变得很强大,以前作业之类的障碍,用了一段时间就跨越过去,成绩也升到前几名。
今天再看少年时候的不服气,淡然一笑就过去了。不过,我很庆幸遇到了这样的事,确切地说,学校和总校的领导,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甚至很恶作剧地想,如果我告诉他们这件事,会看到怎样的表情呢?
不过,我并不觉得仅仅是这些小事改变了我。我想,这还要归功老爸的“政治课”,当时,老爸教育我的话、讲得故事,我感觉听得有点心不在焉。其实,这些话悄无声息地渗入了我的深层意识中。所有的素材和体验慢慢酝酿,加上这些不平事做催化剂,量变终于达到质变。
如今,我很感激老爸的耐心。我初中那一身毛病,如果我遇到急躁的家长,读书这条路恐怕早断了。
我绞尽脑汁地想,这段经历留下了什么经验和体会呢?
一、 等花盛开,看树长大。我想,对待一个孩子,需要像栽花种树一样,静静等待它的伸展。这个过程,有急躁,有担心,甚至还有恐惧,其中的漫长仿佛可以用自己的心跳来度量。但这就是成长,一切都有他自己的时间表,多浇水,多施肥,未必就会茁壮。
二、 累积内心的力量。关于力量,最近老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竟然发现,无论大人和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当然,这个力量更多的是内心的力量。比如孩子不做作业、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是都有良好的愿望,却在改变自己方面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大人不是也有很多梦想不敢付诸实施吗?这不也是缺乏力量吗?说到底,都是无力感在作怪。那么,要想让一个孩子独立,光生活习惯或某个行为独立还不够,最重要的是累积内心的力量——让他有力量走过长长的路……
2008/11/06回复
liyifan楼14楼
回眉黛浅笑 :
孩子两岁多,看上去胆子也挺大,就是不愿意叫人。这个情况别的孩子也会有,我注意到家长一般都是多次催促孩子叫,然后对孩子讲,不叫人是没有礼貌的孩子,大家不喜欢你了。不知道你是否也会这样。
其实这个做法是从大人的利益出发,如果他不叫人,别人会说大人没有教育好孩子。用没有礼貌、大家不喜欢你之类的话讲道理,会让孩子感到压力。
这个事情可以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叫人虽然简单,其实属于一个小小的交往过程,孩子心中对此可能有一些担心和不习惯,特别是对陌生人。那么,我们可以尽量消除这种顾虑,对两岁的孩子也不要强迫。比如告诉孩子,这是张叔叔,是爸爸的好朋友,上次还买过一个玩具给你呢,张叔叔可喜欢你啦,今天张叔叔是到我们家吃饭来了,我们和张叔叔打个招呼好不好?张叔叔会很开心的……
如果孩子还是不叫人,尽量不要强迫他,这样会让孩子越来越害怕和别人打交道。每次都让孩子多了解对方,时间久了他会叫的。
孩子两岁多,看上去胆子也挺大,就是不愿意叫人。这个情况别的孩子也会有,我注意到家长一般都是多次催促孩子叫,然后对孩子讲,不叫人是没有礼貌的孩子,大家不喜欢你了。不知道你是否也会这样。
其实这个做法是从大人的利益出发,如果他不叫人,别人会说大人没有教育好孩子。用没有礼貌、大家不喜欢你之类的话讲道理,会让孩子感到压力。
这个事情可以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叫人虽然简单,其实属于一个小小的交往过程,孩子心中对此可能有一些担心和不习惯,特别是对陌生人。那么,我们可以尽量消除这种顾虑,对两岁的孩子也不要强迫。比如告诉孩子,这是张叔叔,是爸爸的好朋友,上次还买过一个玩具给你呢,张叔叔可喜欢你啦,今天张叔叔是到我们家吃饭来了,我们和张叔叔打个招呼好不好?张叔叔会很开心的……
如果孩子还是不叫人,尽量不要强迫他,这样会让孩子越来越害怕和别人打交道。每次都让孩子多了解对方,时间久了他会叫的。
2008/11/06回复
liyifan楼15楼
19.战胜自己的一年
从踏进高中校门的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所以如此信誓旦旦,是因为我很清楚自己是带着初中的一堆问题来的,不同的是,有了一颗进取之心。
我记得第一课,语文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话,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就是胜利。之后的三年,我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高一这一年,愿望和行为还是有很多冲突。不同的是,我可以强力地控制住自己,虽然那滋味不好受,但还是坚持过来了。比如当厌烦的情绪上来的时候,我就在心里不断告诉自己:如果还控制不住自己,大学的美梦就泡汤了,你想这样吗?既然不想,就没有退缩的理由!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充分地在上面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每天都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明确提出第二天的改进目标。这似乎有一双眼睛在监督自己,如果这一天浑浑噩噩地过去,晚上就不好给自己的日记“交代”。当然,如果我做得好,也决不吝惜溢美之辞——反正只有我自己知道。
说来不好意思,到高中我才知道有学习方法这一说。现在高中的日记不在手边,细节我记得不多,只是记得当时每天晚自习,用一张纸把当天所有的任务罗列下来,然后按重要程度排序,如果有时间,就安排预习和复习,毕竟我的基础不是太好。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划去,那时候好有成就感。
渐渐地每个学科也摸索出一些办法。语文靠理解和平时的积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还有那么点文学天赋,我记得语文曾经得过全年级第一,作文也曾经得过最高分。虽然我很不喜欢语文老师,但他好像还蛮欣赏我。我把数学基础追上来以后,就想了个自己的办法。我课前从来不预习,等老师进了教室,一般会花两三分钟总结一下前一天的内容,这时候我迅速地预习新课,等老师开始讲,我已经预习的一个例题。我的进度总比老师快两三分钟,所以他一提问,我总是张口就来。那感觉仿佛我在前面跑,老师在后面追,好胜的我,总是不想让老师追上,所以思维高度集中,学得也扎实。课后基本不复习,但成绩一直很不错。读大学以后,一个男同学告诉我,他当时很好奇我怎么会那么“聪明”,还偷偷地到我的座位上寻找原因,结果只找到了一本抄写名人名言的日记本,没发现什么秘诀。在历史政治的课程中,我发现了自己“惊人”的记忆力,期末考试前,我花了两三天的课余时间,看了一遍历史书,居然能将整本历史书复述下来——包括描述性文字。
虽然很努力地学习,但因为之前基础不扎实,加上从来没当过好学生。所以心中还是很忐忑,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我挺吃惊:第四名!
我有点不敢相信,特意去老师办公室看了成绩表。原来这是真的。我对自己的印象和期望从那一刻发生改观。
高一,是我快马加鞭的一年。这一年我有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一、 第一次体验到学习的充实和乐趣。小学和初中,我都被拖沓的作业和糟糕的成绩所缠绕。到了高一,才发现学习居然这么有趣。
二、 懂得培育自己的内在动力。我终于明白,小学和初中只是有良好的愿望,但我没有足够的动力驱动自己。到了高一,我发现了这动力的神奇,也发现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其实至关重要。我通过内心的想象和日记,来培育和强化这种力量。对自己的控制感也在增强。
三、 学无定法。之前,老师总是特别强调预习和复习,我学数学没有预习和复习,居然学得更好。我由此总结出,老师说的,都是常规的方法,其实,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每个人可以因地制宜地创造自己的方法。后来,我就不再拘泥于别人怎么说,总是试图探索自己的方法。
四、 理解了潜力的无限可能。我居然能把整本书背下来?这个问题让我吃惊良久。那我初中的历史和政治怎么学得那么糟糕呢?看来不是记忆力的问题。高中以前,我心里很悲观地想,我大概不会在学业上有什么出息了。高一这一年,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我坚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不会差,我愿意挑战任何目标。
从踏进高中校门的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所以如此信誓旦旦,是因为我很清楚自己是带着初中的一堆问题来的,不同的是,有了一颗进取之心。
我记得第一课,语文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话,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就是胜利。之后的三年,我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高一这一年,愿望和行为还是有很多冲突。不同的是,我可以强力地控制住自己,虽然那滋味不好受,但还是坚持过来了。比如当厌烦的情绪上来的时候,我就在心里不断告诉自己:如果还控制不住自己,大学的美梦就泡汤了,你想这样吗?既然不想,就没有退缩的理由!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充分地在上面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每天都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明确提出第二天的改进目标。这似乎有一双眼睛在监督自己,如果这一天浑浑噩噩地过去,晚上就不好给自己的日记“交代”。当然,如果我做得好,也决不吝惜溢美之辞——反正只有我自己知道。
说来不好意思,到高中我才知道有学习方法这一说。现在高中的日记不在手边,细节我记得不多,只是记得当时每天晚自习,用一张纸把当天所有的任务罗列下来,然后按重要程度排序,如果有时间,就安排预习和复习,毕竟我的基础不是太好。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划去,那时候好有成就感。
渐渐地每个学科也摸索出一些办法。语文靠理解和平时的积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还有那么点文学天赋,我记得语文曾经得过全年级第一,作文也曾经得过最高分。虽然我很不喜欢语文老师,但他好像还蛮欣赏我。我把数学基础追上来以后,就想了个自己的办法。我课前从来不预习,等老师进了教室,一般会花两三分钟总结一下前一天的内容,这时候我迅速地预习新课,等老师开始讲,我已经预习的一个例题。我的进度总比老师快两三分钟,所以他一提问,我总是张口就来。那感觉仿佛我在前面跑,老师在后面追,好胜的我,总是不想让老师追上,所以思维高度集中,学得也扎实。课后基本不复习,但成绩一直很不错。读大学以后,一个男同学告诉我,他当时很好奇我怎么会那么“聪明”,还偷偷地到我的座位上寻找原因,结果只找到了一本抄写名人名言的日记本,没发现什么秘诀。在历史政治的课程中,我发现了自己“惊人”的记忆力,期末考试前,我花了两三天的课余时间,看了一遍历史书,居然能将整本历史书复述下来——包括描述性文字。
虽然很努力地学习,但因为之前基础不扎实,加上从来没当过好学生。所以心中还是很忐忑,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我挺吃惊:第四名!
我有点不敢相信,特意去老师办公室看了成绩表。原来这是真的。我对自己的印象和期望从那一刻发生改观。
高一,是我快马加鞭的一年。这一年我有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一、 第一次体验到学习的充实和乐趣。小学和初中,我都被拖沓的作业和糟糕的成绩所缠绕。到了高一,才发现学习居然这么有趣。
二、 懂得培育自己的内在动力。我终于明白,小学和初中只是有良好的愿望,但我没有足够的动力驱动自己。到了高一,我发现了这动力的神奇,也发现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其实至关重要。我通过内心的想象和日记,来培育和强化这种力量。对自己的控制感也在增强。
三、 学无定法。之前,老师总是特别强调预习和复习,我学数学没有预习和复习,居然学得更好。我由此总结出,老师说的,都是常规的方法,其实,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每个人可以因地制宜地创造自己的方法。后来,我就不再拘泥于别人怎么说,总是试图探索自己的方法。
四、 理解了潜力的无限可能。我居然能把整本书背下来?这个问题让我吃惊良久。那我初中的历史和政治怎么学得那么糟糕呢?看来不是记忆力的问题。高中以前,我心里很悲观地想,我大概不会在学业上有什么出息了。高一这一年,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我坚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不会差,我愿意挑战任何目标。
2008/11/06回复
liyifan楼16楼
20. “把枪扔了吧!”
有一次,我的小侄子和小侄女聚到了一起。鹏鹏3岁,曼曼2岁,俩活宝到了一起,就有许多热闹看。
小孩子总是凑热闹,且嫉妒心都挥发出来。一个孩子玩娃娃,另一个准来抢,接着就是一场战争。鹏鹏是哥哥,性格偏静,不在自己的地盘上,爸爸又不在,他还有点怕伯父,似乎不敢太嚣张,曼曼虽然是妹妹,还是个小美女,但风格强悍,不但打人没商量,咬人也没商量,动不动就“出口伤人”。
他俩在一起玩,我要格外留心。
某一天,两个孩子又为一支玩具枪发生了争抢,互不相让。我紧盯着曼曼,太了解她了,只要她眼神一变,另一个准遭殃。果然,她一副发狠的样子,我赶紧制止。
用很温柔的语气对他俩说:把枪先给我!
他俩大概以为我要主持公道,就一起松手了。
我拿着玩具枪,就伸出了窗外。看着他俩,很平静地说:枪只有一把,你们俩都抢,谁也没法玩,咱不要了,扔了吧!
两个孩子都没想到我会来这一手,全楞了。
我安静地看着他们,他俩面面相觑,大概过了三秒钟,问鹏鹏:扔不扔?鹏鹏摇头。问曼曼,曼曼也摇头。我将枪拿了回来。
我蹲在两个孩子中间,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只有一把枪,你们轮流玩,好不好?他俩都同意了,最后决定哥哥先玩。我特别嘱咐鹏鹏:你看妹妹多好,她让你先玩,你玩一会给妹妹好不好?鹏鹏答应了我。
我不再管他们,只是留意他们的举动。
过了一会,鹏鹏主动把枪给了妹妹,我热烈地夸奖了他。并问曼曼:你看,哥哥主动把枪给了你,你说哥哥好不好?曼曼说好。
这大概是儿童版的战争与和平吧。
这是我常用的把戏之一。我感到对两三岁的孩子很难讲清楚友爱和共享。有时候孩子能机械地记住道理,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教育大人,但到了关键时刻,他还是把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兴趣放在第一位。后来看儿童心理学的书,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的理性思维要到9岁以后才能发展起来。
我这样做,就是想用一个形象的方式告诉他们:争执不下的结果,就是两个人都玩不成。当然,我特别注意用温和而平静的语气,眼神也尽量友好,我不想恐吓他们。把枪伸出窗外后的那两三秒的时间,是一个心里的僵持过程,把握好这个度很重要。因为我带过的孩子多,似乎对孩子有一种直觉。这个时间如果过短,就没有好的效果,稍微长一点,他们反应过来,就会来抢。蹲下来是一种姿态,我发现这样更容易说服孩子。另外,我很注意在争执、争吵的事件中建立今后的规则。所以肯定每个孩子的谦让,也帮他们认识到对方的好。
有一次,我的小侄子和小侄女聚到了一起。鹏鹏3岁,曼曼2岁,俩活宝到了一起,就有许多热闹看。
小孩子总是凑热闹,且嫉妒心都挥发出来。一个孩子玩娃娃,另一个准来抢,接着就是一场战争。鹏鹏是哥哥,性格偏静,不在自己的地盘上,爸爸又不在,他还有点怕伯父,似乎不敢太嚣张,曼曼虽然是妹妹,还是个小美女,但风格强悍,不但打人没商量,咬人也没商量,动不动就“出口伤人”。
他俩在一起玩,我要格外留心。
某一天,两个孩子又为一支玩具枪发生了争抢,互不相让。我紧盯着曼曼,太了解她了,只要她眼神一变,另一个准遭殃。果然,她一副发狠的样子,我赶紧制止。
用很温柔的语气对他俩说:把枪先给我!
他俩大概以为我要主持公道,就一起松手了。
我拿着玩具枪,就伸出了窗外。看着他俩,很平静地说:枪只有一把,你们俩都抢,谁也没法玩,咱不要了,扔了吧!
两个孩子都没想到我会来这一手,全楞了。
我安静地看着他们,他俩面面相觑,大概过了三秒钟,问鹏鹏:扔不扔?鹏鹏摇头。问曼曼,曼曼也摇头。我将枪拿了回来。
我蹲在两个孩子中间,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只有一把枪,你们轮流玩,好不好?他俩都同意了,最后决定哥哥先玩。我特别嘱咐鹏鹏:你看妹妹多好,她让你先玩,你玩一会给妹妹好不好?鹏鹏答应了我。
我不再管他们,只是留意他们的举动。
过了一会,鹏鹏主动把枪给了妹妹,我热烈地夸奖了他。并问曼曼:你看,哥哥主动把枪给了你,你说哥哥好不好?曼曼说好。
这大概是儿童版的战争与和平吧。
这是我常用的把戏之一。我感到对两三岁的孩子很难讲清楚友爱和共享。有时候孩子能机械地记住道理,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教育大人,但到了关键时刻,他还是把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兴趣放在第一位。后来看儿童心理学的书,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的理性思维要到9岁以后才能发展起来。
我这样做,就是想用一个形象的方式告诉他们:争执不下的结果,就是两个人都玩不成。当然,我特别注意用温和而平静的语气,眼神也尽量友好,我不想恐吓他们。把枪伸出窗外后的那两三秒的时间,是一个心里的僵持过程,把握好这个度很重要。因为我带过的孩子多,似乎对孩子有一种直觉。这个时间如果过短,就没有好的效果,稍微长一点,他们反应过来,就会来抢。蹲下来是一种姿态,我发现这样更容易说服孩子。另外,我很注意在争执、争吵的事件中建立今后的规则。所以肯定每个孩子的谦让,也帮他们认识到对方的好。
2008/11/06回复
liyifan楼17楼
21.洗脸、吃饭还要谈判?
大鹏是我大表哥的儿子,他家在另一个城市。有一年暑假,回我二舅家住了一段。他当时四五岁的样子,我一回家妹妹就向我投诉:带他出去玩回来,到离家不到300米的地方,说什么也不走了,非要打车,不同意就耍赖,眯着眼睛,像醉汉一样,费了好大的周折才把他哄回来。另外,还听说他不断地和二舅谈条件,不答应就哭闹,总是去买那些垃圾食品。说起我二舅,也真有意思,他在我们当地是很有名的语文老师,却管不了自家的孩子,被我这个小侄子折腾得一点办法都没有。据说我还没回来,二舅就预言我能对付他。
我到家的第二天早晨,马上就吃饭了,大鹏的脸还没洗呢,二舅哄着他洗脸,就听他和二舅谈条件:吃饭就不洗脸,洗脸就不吃饭!二舅一脸的讨好:好好好,不洗脸,不洗脸,吃饭就行!接着他又谈条件,吃饭还得买个辣片。我在旁边看着,真是哭笑不得。我用手挡了一下二舅,示意他离开。我直视着大鹏的眼睛,和他确认了一遍:吃饭就不洗脸,洗脸就不吃饭,是吧?他“嗯”了一声,还挺理直气壮。我用很强硬的态度告诉他:脸不用洗了,饭也甭吃了!转身坐到饭桌前开始吃饭。大鹏一脸错愕,愣在了那里。
我小声示意全家人,只管吃饭,先不理睬他。当然,我眼睛的余光一直看着他。这时候我故意对二舅妈说:哎呀,今天怎么就做了这么一点菜啊,我好饿,不够吃啊!二舅妈知道我是故意的,就很配合地说:可不是,今天的菜还真有点不够吃!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感觉火候差不多了,我让妹妹去把他领过来。这回他不再讲条件,给个台阶就下,乖乖地坐到桌前吃饭。我夹了块肉给他:吃饭吧。
这事儿就此过去,他吃饭再也不讲条件了。之后我和他约定了几件事,其中之一就是不可以去买垃圾食品。还是很强硬地告诉他:钱在我手里,那些食品不健康,就是不能买;如果你有钱去买,我不管。呵呵,我明知道他一分钱也没有。
我还尝试调动他。比如,吃饭的时候,我就和他说:你看,奶奶做饭,我切菜,每个人都做了事情,大鹏也可以做一些呀,你来搬凳子怎么样?爷爷和奶奶一定想不到,大鹏也能帮忙了。他挺有积极性,把每个凳子都摆好。我当然忘不了把这事“昭告天下”,每个人都夸奖了他一番,他一脸的自豪。还有一次,他说要吃桃子,我就问他,想不想自己洗?他点头,我就帮他接水,教他怎么洗。洗完第一个,我问,如果你自己吃桃子,我们全看着,口水流一地,那怎么办呀?这话把他给逗乐了,他决定给每人洗一个。我不说你也能想象出来,这么小的孩子,给每个人分发一个自己洗的桃子,肯定能收获一箩筐的夸奖和感激。
在这里我一定要啰嗦两句,不然别人会以为我是奴役“童工”的老财主:
一、 在吃饭洗脸的问题上,之所以对他如此强硬,是这些事情不足以成为谈判的条件,而二舅完全被孩子所控制。观察周围的例子就会发现,当一个孩子为所欲为的时候,其实他并不快乐。他要时时拿眼泪当武器,实现并不合理的愿望。
二、 为大人做点事情,也是孩子的一种需要。当一个孩子得到太多的爱,却无法付出时,他的感觉也不会好。比如孩子想帮忙或者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大人,大人往往出于爱的缘由拒绝他们——别忘了,那也是拒绝。如果我们接受孩子的好意,或者创造条件让孩子付出,他会更快乐。
三、 我的目标是让孩子感到快乐。孩子耍赖的时候,我当然有各种馊主意等着他们。但在平时,我其实会想方设法让他高兴,比如我和他玩各种游戏,用心听孩子讲话,帮他实现愿望。我感觉很多人是从大人的利益出发,只要孩子不捣乱,不惹大人烦心就可以,至于他玩得怎么样,无关紧要。我一直很关心孩子的玩耍质量。要不然,我老是出招“收拾”他们,他们才不会喜欢我呢。
大鹏是我大表哥的儿子,他家在另一个城市。有一年暑假,回我二舅家住了一段。他当时四五岁的样子,我一回家妹妹就向我投诉:带他出去玩回来,到离家不到300米的地方,说什么也不走了,非要打车,不同意就耍赖,眯着眼睛,像醉汉一样,费了好大的周折才把他哄回来。另外,还听说他不断地和二舅谈条件,不答应就哭闹,总是去买那些垃圾食品。说起我二舅,也真有意思,他在我们当地是很有名的语文老师,却管不了自家的孩子,被我这个小侄子折腾得一点办法都没有。据说我还没回来,二舅就预言我能对付他。
我到家的第二天早晨,马上就吃饭了,大鹏的脸还没洗呢,二舅哄着他洗脸,就听他和二舅谈条件:吃饭就不洗脸,洗脸就不吃饭!二舅一脸的讨好:好好好,不洗脸,不洗脸,吃饭就行!接着他又谈条件,吃饭还得买个辣片。我在旁边看着,真是哭笑不得。我用手挡了一下二舅,示意他离开。我直视着大鹏的眼睛,和他确认了一遍:吃饭就不洗脸,洗脸就不吃饭,是吧?他“嗯”了一声,还挺理直气壮。我用很强硬的态度告诉他:脸不用洗了,饭也甭吃了!转身坐到饭桌前开始吃饭。大鹏一脸错愕,愣在了那里。
我小声示意全家人,只管吃饭,先不理睬他。当然,我眼睛的余光一直看着他。这时候我故意对二舅妈说:哎呀,今天怎么就做了这么一点菜啊,我好饿,不够吃啊!二舅妈知道我是故意的,就很配合地说:可不是,今天的菜还真有点不够吃!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感觉火候差不多了,我让妹妹去把他领过来。这回他不再讲条件,给个台阶就下,乖乖地坐到桌前吃饭。我夹了块肉给他:吃饭吧。
这事儿就此过去,他吃饭再也不讲条件了。之后我和他约定了几件事,其中之一就是不可以去买垃圾食品。还是很强硬地告诉他:钱在我手里,那些食品不健康,就是不能买;如果你有钱去买,我不管。呵呵,我明知道他一分钱也没有。
我还尝试调动他。比如,吃饭的时候,我就和他说:你看,奶奶做饭,我切菜,每个人都做了事情,大鹏也可以做一些呀,你来搬凳子怎么样?爷爷和奶奶一定想不到,大鹏也能帮忙了。他挺有积极性,把每个凳子都摆好。我当然忘不了把这事“昭告天下”,每个人都夸奖了他一番,他一脸的自豪。还有一次,他说要吃桃子,我就问他,想不想自己洗?他点头,我就帮他接水,教他怎么洗。洗完第一个,我问,如果你自己吃桃子,我们全看着,口水流一地,那怎么办呀?这话把他给逗乐了,他决定给每人洗一个。我不说你也能想象出来,这么小的孩子,给每个人分发一个自己洗的桃子,肯定能收获一箩筐的夸奖和感激。
在这里我一定要啰嗦两句,不然别人会以为我是奴役“童工”的老财主:
一、 在吃饭洗脸的问题上,之所以对他如此强硬,是这些事情不足以成为谈判的条件,而二舅完全被孩子所控制。观察周围的例子就会发现,当一个孩子为所欲为的时候,其实他并不快乐。他要时时拿眼泪当武器,实现并不合理的愿望。
二、 为大人做点事情,也是孩子的一种需要。当一个孩子得到太多的爱,却无法付出时,他的感觉也不会好。比如孩子想帮忙或者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大人,大人往往出于爱的缘由拒绝他们——别忘了,那也是拒绝。如果我们接受孩子的好意,或者创造条件让孩子付出,他会更快乐。
三、 我的目标是让孩子感到快乐。孩子耍赖的时候,我当然有各种馊主意等着他们。但在平时,我其实会想方设法让他高兴,比如我和他玩各种游戏,用心听孩子讲话,帮他实现愿望。我感觉很多人是从大人的利益出发,只要孩子不捣乱,不惹大人烦心就可以,至于他玩得怎么样,无关紧要。我一直很关心孩子的玩耍质量。要不然,我老是出招“收拾”他们,他们才不会喜欢我呢。
2008/11/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