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洞悉孩子心理的秘密——实用儿童教育方法和技巧

38398149家有小学生

转自天涯

1.缘起
  
  
   在我五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深深影响了我。从那时候起,我懂得关心小孩子的心情和感受,这给了我丰厚的回报,在之后的若干年里,我成了家族里的“孩子王”,我并不“统治”他们,而是带他们疯玩。孩子都喜欢我,最高的记录,我一次带17个孩子!每当放假,我家都像个儿童乐园。
   后来,我发现这些儿时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未来。我大学念的是师范专业,但不是教育方面的。但我被教育的力量所打动,跨系、跨专业考研,复习了100天,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这是我人生最惊心动魄的一次三级跳!因为当时有很多不利条件,没有一个人相信我会考上,包括我自己。是梦想创造了奇迹。
   研究生毕业以后,本来有机会到一个很一般的大学任教。因教育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之前就最痛恨那些空谈的老师,所以我不想做个误人子弟的教育工作者,最终放弃了这份有诱人假期的工作。我到了一个CN级教育刊物做了编辑,这是一段很特别的体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我心里的那个教育梦想还在。
   某一天,忽然看到了一则令我心动的新闻:家庭教育指导师认证已经在京启动。仿佛我一直在等这个消息,心中是无法形容的激动。此后,一直关注认证的事情,终于成了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我那时候才感觉到,这是我一辈子最想做的工作!
   目前我已经全职做家庭教育咨询,很多案例让我痛心不已。哪个家长不爱孩子呢?为什么到头来爱变成了伤害?当然,更多的是不满意,不如愿,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我想把我经历过的,见过的,咨询过的故事零零散散地写出来,对我自己来说,是个回望和总结,说不定也会对看帖的人有益处呢,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会很开心哦!!!
   看过了留个脚印吧,好让我这个“懒人”有动力将它们写完。
   呵呵……

[ 本帖最后由 liyifan 于 2008-11-6 12:28 编辑 ]
2008/11/06
精选回帖
从头到尾读完才回贴,谢谢分享! 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好的家长要拥有非常高的情商。[ 本帖最后由 小幸福 于 2008-11-14 23:17 编辑 ]
2008/11/14回复
太精彩了!我的孩子就是这样,每次见她发脾气我就去哄,现在大了,她的有些行为、言语我确实令我很伤心,只要我沉默做自己的事,用不了多久,她就会过来和我聊其它,有时只是几分钟的时间她就会感觉到我的沉默,不过有时我没将自己的感受全部讲出来就不了了之。
2008/12/24回复
瑄瑄瑄瑄100楼
全部摘录下来了,准备慢慢研究。其实70年代的人,成长的时候可能由于大人的疏忽,造成了与人沟通方面的困扰。更不希望自己的经历在孩子身上延续。楼主说的天涯副刊具体是指哪个?如果能成书,多好呀!
2009/06/14回复
烦妈烦妈108楼
好文,值得收藏!我也总是念叨要是我们现在的家庭中都有两三个小孩,那现在的小孩就不会那么难教了。记得我小时候,是老大,小弟小妹们都是我带的,有时还真有十几个小孩在我家玩,比如农忙时,邻居们都会把小孩交给大家都信得过的大小孩看着。就变一屋子的小P孩了。印象深刻的是有个邻居的小男孩(因重男轻女)特宝贝,动不动就哭,大人干活也不让,非要抱着,睡觉也要抱着,她妈要赶着干活就让我帮着抱,还交代我一定要抱着不然会哭,等她走远了,确信听不到了,我就不理他把小男孩放下,告诉他姐姐不抱,要么你就哭,没人理你,要么你就和我们一起玩。结果小男孩狂哭,我们都不理他,因没一个大人在,哭了好一会,声音都嘶了,结果慢慢不哭了跑来和我们玩。我还告诉他,以后还要大人抱,还哭闹就不让和大家玩,小P孩真点头说不会了。想想现在的小孩个个都是小皇帝。
2010/03/16回复
127楼
1970/01/01回复
全部回帖
 29.孩子不说话怎么办?
  
  
  
   (这个故事对我有特别的意义,最终促使我放弃编辑工作,专职从事家庭教育咨询。故事较长,分几次讲述。)
  
   鹏鹏,男,2岁4个月,让父母感到最苦恼的是他不说话,也不肯学说话,如果催促他说,他就会发脾气,虽然很早就会说“爸爸”、“妈妈”等几个简单词汇,但很少使用。害羞,怕生人,有攻击性行为,常常掐他爸爸的手臂,直到爸爸露出痛苦的表情才肯罢休。孩子一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忙,孩子睡下后才回到家,早晨不等孩子醒来又去上班了。平时由姥姥带,家住7楼,由于姥姥行动不便,性格内向,很少下楼,也很少和孩子交流,但对孩子比较溺爱。平时鹏鹏最爱摆弄玩具汽车,他很害怕关门,无论走到哪个房间,都喜欢把门打开。姥姥带了鹏鹏一年后回老家去了,由妈妈接着带。孩子很喜欢坐车,但他有很多害怕的事情,比如害怕沙滩、草坪,不敢去触碰,不敢打伞,不敢坐电梯。害怕海,就算爸爸强行带他下去,还是很紧张,紧紧地抱着爸爸,玩一会后,就开始放松下来,但第二天再去,还是一样的害怕。每次出去都要爸爸妈妈抱着,不肯自己走路,越是爸爸妈妈手里拿着东西的时候,他越要求抱着,如果坚持让他自己走,他则大哭,躺在地上打滚,父母很无奈,因此很少带他出去。
   许多时候,他也显示了他的聪明和乖巧。比如,吃奶到几个月的时候,就主动就不吃了;到了一周岁多,他开始主动吃饭,睡觉也很乖,困了就自己去睡。有时候,他甚至在厨房帮妈妈递勺子什么的,妈妈也会夸奖他:宝宝真棒。爸爸出门的时候,他会帮爸爸找袜子,拿来鞋子,但就是不肯说话,需要的时候,以“啊、啊”和手势来代替。另外,他喜欢模仿,甚至还在社区里模仿一个残疾人一瘸一拐地走路。
   孩子喜欢拿妈妈的一个睡裙盖在身上,另外,他的枕头也是专用的。这两样东西,别人不能动。如果谁拿去,他一定要抢回来。
   如果他的爸爸妈妈都躺在床上,他就一定要拿枕头挤在两个人的中间。他和妈妈玩,有时会去把爸爸的头扳过来,要求爸爸看着他。
   不敢与爸爸妈妈之外的人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与其他的孩子玩的时候,不断回头找爸爸妈妈,如果看不到,扔下手中的玩具就去寻找。
   对于鹏鹏的问题,分析如下:
   1. 缺乏安全感。孩子要盖妈妈的睡裙,枕头专用,要睡在爸爸妈妈中间,不敢和陌生人单独在一个房间,不停地找爸爸妈妈等,都说明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这与孩子一岁多时,缺乏父母的陪伴有关。孩子的心目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父母形象,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
   2. 保护过度,生活环境单调。在外婆带他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极少下楼。这样,孩子只接触外婆一个人,平时就是玩玩具汽车,生活环境极其单调,孩子没有与其他人,特别是其他的孩子交往的机会,也没有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导致孩子不知道怎么和别人打交道,对沙滩草坪等也充满恐惧。另外,外婆对他疼爱过度,尽量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并担心发生危险,而不让他进行各种尝试。
   3. 两代人的教育方式衔接出了问题。妈妈与外婆的教育衔接没有做好,两个人的教育方式差别过大,让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感。
   4. 教育方法不当。在很长一段时间,孩子的父母没注意到上述问题,对孩子也没有格外的关注。孩子不说话,认为他懒,有批评强迫行为。
  
   因当时不在一个城市,我在电话上了解了鹏鹏的情况,给了如下建议:
   1. 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玩,尽量跟更多的人打交道,如果孩子不喜欢,不要强迫他。
   2. 鼓励孩子自发的自信行为。
   3. 父母学会如何对待这个孩子。
   (1) 学会观察孩子。
   (2) 分析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
   (3) 帮助孩子建立自己与人交往的模式和经验。
   孩子的父母尝试按照上述建议去做,但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观察孩子,也无法分析孩子到底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因此,在鼓励和帮助孩子方面,就显得很茫然。也因此导致了对孩子信心不足,担心孩子无法说话,无法读书,无法成为正常的孩子。因与这个家庭有亲属关系,我决定专程去一趟。
2008/11/06回复
30.一个好的开始
  
  
   8月18日晚,我见到了鹏鹏。
   母亲抱着他到伯父家的客厅,当时人很多,他显得手足无措,很拘谨,回头去按电视的开关——据说他去每个陌生的家庭都会如此。我用温和、好奇的目光看着他,留心他的一举一动,但并不靠近他,也不主动和他说话。
   很快,我们决定全家人出去吃饭。等电梯的时候,我注意到他的表情开始放松下来,甚至还有淡淡的喜悦,我抓住这个时机,做了一个简单的动作:面带笑容、用友好而调皮的眼神注视他,原地跳了两下,他显然读懂了我的用意,学着我的样子跳了三下,动作灵巧,脸上第一次出现灿烂的笑容。
  吃饭的过程中,他发了两次脾气。第一次是因为吃到了辣的东西,他的表情由痛苦而愤怒,把筷子狠狠地扔在地上,他的父母不知所措,温和地对他说:鹏鹏不能扔啊!第二次是他想让爸爸抱着吃饭,伯父说不可以,他再次发怒,将一杯啤酒推倒。伯父批评他,他大哭。
   饭后,我和他的母亲一起在大厅陪他追逐玩耍,他对我的戒备心理慢慢放了下来,离开餐厅的时候,竟然允许我抱着他下楼!走楼梯的时候,我边走边数着1、2、3、4、5……,到楼梯转弯的平台,我抱着他轻轻跳下去,逗得他咯咯笑。走到餐厅外面,他拉着我和他伯母的手,像小青蛙一样向前跳,非常开心,他的父母对他的表现感到很惊奇,说孩子很少有这么高兴的时候。初次接触的经历,让我对这个孩子有了信心。
   接下来的3天,是在伯父家度过的。他总体上仍然很拘谨,和1岁半的妹妹玩耍,但时刻回头看父母的动向,发现不在身边,立刻丢下玩具去寻找,如果找不到,就大哭。喜欢拉着妈妈的手,尤其喜欢抱着,如果拒绝他,就哭泣。
   这3天里,我重点指导妈妈怎样教孩子。先从单个字教起,无论见到什么,都给孩子重复四五遍,并不断重复强化。
   这时,我重点纠正了妈妈不当的教法。如果想教孩子“鱼”,妈妈一般会这样说:鹏鹏你看,这是伯父家的鱼,真好看,你说“鱼”,这是鱼,说呀,这是“鱼”,怎么不说?唉,你这孩子……。我指出这个教法的不当之处:首先,说的话太多,句子太长,孩子未必听懂,就算能听懂,也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其次,没有强化。说到“鱼”这个字的时候,要缓慢清晰,语调富于变化,尽量带一些调皮的色彩,唤起孩子说话的欲望。第三,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跟着说,这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而且这个要求对他来说有困难,暂时无法达到。另外,就算孩子不说,也不要批评他,不要表现出失望的情绪,并坚持教他。
   孩子的妈妈用了这个办法不厌其烦地教了两三天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虽然教的时候还不说,但在不经意的时候,偶尔会冒出一两个字。这个变化让我们备受鼓舞。他的父母认识到,坚持这样教孩子,孩子一定可以说话!
   接下来,针对孩子过分依赖妈妈的问题。我对妈妈有如下建议,尽量不抱他。如果他一定要抱,让他说“抱”才可以。这时候孩子通常会哭,但仍要坚持强化“抱”字。至少要让他知道,要求妈妈抱着这个请求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实现了。当孩子要什么,或要妈妈帮忙的时候,他通常会指着想要的东西“啊、啊、啊”,然后拉着妈妈去拿。我也要求妈妈在这个时候先教他想得到的东西,比如“水~~水~~水,那是水”,然后再帮他。这样坚持几天,孩子要求抱的频率在降低,有时候全家人出去,他会和妹妹一起跑着玩。
2008/11/06回复
31.游戏中的改变
  
  
   对于教育契机的把握,鹏鹏的父母一直感到很茫然。我就做示范给他们看。比如,有一次鹏鹏和妹妹一起爬到了一个贴有字母表的桌子上,我就指着那些字母读给他听,我故意将字母读的很好玩,比如“Q”,我故意读的余音袅袅,有点像汽车的声音,“X”则读得很快,仿佛要吓他一跳的样子,他听了就咯咯直笑。接着,我就捏着他的小手指来读,他笑得更厉害了,然后,他挣脱我的手,自己来指,让我来读,笑得更灿烂了。这成了那几天他最爱玩的游戏。再比如有一次他要爬上妹妹儿童床的上层,妈妈一个劲地说不可以。我就建议她做好保护工作,让他来爬。孩子非常吃力,最终还是爬上去了,他显得极其得意,还双手翘起大拇指来夸自己。于是,我喊来家里所有的人,让他们看看鹏鹏有多了不起,全体为他鼓掌,鹏鹏的脸上现出了从来没有的喜悦。他得意地在床上走来走去,爸爸趁势问他:高不高?他悄悄地对爸爸说:高!这一次,我们更高兴了,鹏鹏开始跟着学话了!我们又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一次。
   再比如,他有一次冒出一个“5”字,但不大清晰,再要求他说,他说什么也不肯了。对此,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小游戏。我选了个他情绪较好又相对安静的时候,数数给他看,1、2、3、4,我边数边对应地伸手指,数到“5”的时候,我忽然提高音调,迅速将手臂伸出,并张开五指,他笑,我重复这个过程,他饶有兴趣地看,四次以后,等我数完“4”,他先我半拍说“5”,同时学我的样子将五指伸出,非常高兴,我故意表现得很惊讶,仿佛被他吓到了一样。我们不断地重复数数,他热情高涨,后来,就成了比谁说“5”的声音更大。就这样,他说“5”字越来越清晰,也慢慢开始和周围的人玩互动游戏。
   通过这些例子,我和他的父母探讨,读字母声调富于变化,迎合了孩子爱好新奇、喜欢有趣好玩事物的心理,玩的过程要尽量引导他参与尝试。爬床虽然危险,但是是他自发的行为,通过挑战自己,他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这时候要及时强化,所以请全家人来鼓励他。对孩子的要求,最好“包裹”在游戏当中,数“5”就是这样。鹏鹏的父母开始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
   接下来,我就开始引导他的父母该怎么做。比如他爸爸下班归来,孩子显得很热情,围着他不断地喊“爸爸”,还拿正在玩的积木给爸爸看。这时候,我就提示父亲:孩子这些举动的含义是什么?他会意。不再和我们闲聊,而是专心和孩子说话,玩积木,孩子显得很高兴,接着爸爸又拿一个玩具狗来,躲在小狗的后面,模仿小狗的声音和他说话,他一直在咯咯地笑。这一次,孩子的父亲深有体会,原来孩子这么期望能和爸爸一起玩。
   这三天里,我们看到了鹏鹏的明显变化,都对他充满信心。但是,问题仍然严重,他还是那么依赖妈妈,有一次我们去商场,试着让他和我们一起走,他竟然哭了半个小时,说什么也不肯。还会发脾气,摔东西,打爸爸妈妈等。
   当时,鹏鹏伯父家人很多,我们也意识到,对鹏鹏来说,这个环境太复杂了,容易对他形成干扰。于是,我们决定回到鹏鹏家里去。
2008/11/06回复
32.回家后的变化
  
  
   回到家里的第一个晚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他要求妈妈抱,然后就攀着妈妈的腿向上爬。我和他的爸爸妈妈约定,今天无论如何不抱他。孩子需要独立地去体验这个世界,而不是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我心里预计,大概要一个星期才能奏效。
  如我所料,妈妈不抱他,他去找爸爸,爸爸也不抱,他大哭。我拦在他和爸爸妈妈之间,告诉他不能抱。他哭得伤心极了。我心里也非常不忍,但不迈开这一步,他就无法去体验玩耍的乐趣,也很难进步。
   当他意识到这个要求无法满足的时候,开始发脾气,打不到爸爸妈妈,就将遥控器狠狠地扔在地上。我要求他捡起来,他拼命地摇头。僵持了大约十分钟,爸爸发怒了,威胁要打他,我示意他冷静。最后,我抱着鹏鹏,用他的手将遥控器捧起交给爸爸。然后,他扑在爸爸的怀里大哭,委屈极了,过了一会,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饭后,我和他妈妈一起带他出去玩。这时候出现了令人惊奇的变化,他跑在我们的前面,东瞧瞧,西看看。他妈妈悄悄告诉我,以前他从来不肯这样的,出来就要抱着,不然就哭。我简直不敢相信,昨晚的“残忍”如此立竿见影。我更加有意引导他到处看,看看花,摸摸草,到处找小虫子,或者追逐别人家的小狗。整个上午,他有三次要求抱着,每次都对他说:不可以抱!他并不纠缠,继续跑着玩。见到的每样东西,都不厌其烦地教他,但并不要求他说。这一天里,他学会了4个字!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因为他肯自己走了,我们每天都带他到处去玩,他平均每天都会学会5个新的字。大约到了第8天,洗澡的时候,妈妈教他“浴液”,他很艰难地说出了这两个字——这是他第一次说两个字的词语!到9月3日,我走的时候,他甚至可以说出三个字了:公共ga(是公共汽车的意思,后面的音还发不出来)。
   在这几天里,他有一个情绪的转折点。有一天下午,我注意到,邻居的小姐姐喊“爸爸”,他也跟着喊,小女孩大声喊,他也大声,这是他第一次放开嗓门喊。我意识到,这样大喊大叫,有助于改善他的情绪。晚饭后,他喊“爸爸”,爸爸答应,我也学他的样子喊。他不甘示弱,每次都想盖过我,声音越喊越大,最后简直声嘶力竭。从表情判断,他显然很享受这样的游戏。最后,游戏以我的“失败”而告终,他像个得胜归来的将军,不知道怎么表达喜悦。不经意间,他开始原地跳着玩。我意识到,这是另外一个调动他的好机会。我试着拍手为他打拍子,口里数他跳跃的次数:1、2、3、4……。他受到鼓舞,跳得更起劲了。我赶紧喊他的爸爸妈妈一起打拍子,一起数数,我们三个人的关注,使他热情高涨,连续跳三四十个后,休息一下,接着跳,不肯停下来。甚至还有“闪”我们的动作,比如我们数“3”的时候,他来个急刹车,停下来,我们空喊了个“4”,他得意极了,咯咯笑个不停,然后接着跳。这一晚,他似乎完全释放了自己,爸爸妈妈都说,从来没见他这么高兴过。他的巨大变化也是对父母最好的鼓励,他的父母更加用心地教他,与他玩互动游戏。
   我时刻在观察他,特别注意满足他被关注的需要。他常常嘟囔一些听不懂的发音,我每次听到,都重复他说的“话”,他就变得很喜欢说,同时也让他的爸爸妈妈这样模仿他。他说话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学说话的速度也明显加快了。
   鹏鹏的家靠近大海,附近还有个人工湖,安全是大问题,怎样让他有安全意识就很关键。比如,走人工湖的浮桥时,妈妈会告诉他:不要到边上走,那里危险。但孩子偏偏好奇,想走到边上,触碰湖里的水。事实上,对于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来说,他未必清楚哪里是“中间”,哪里是“边上”,也不懂得什么叫“危险”。我换了个办法告诉他这个道理。我见他走到浮桥的边上,就抱起他,做出要把他扔进湖里的姿势,说:扔下去喽,“咕咚”一声,就再也见不到妈妈啦!他有点害怕,摇头,试图挣脱。这时候,我把他放在桥上,告诉他:这里是边上,不能来,会“咕咚”掉下去,就找不到妈妈啦,那怎么办呢?然后指着桥的中间说:要走这里。这样强化几次后,孩子就不再靠近桥边了。
  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我建议妈妈要给孩子足够的探索空间,鼓励他的自发行为,并关注孩子玩耍的体验,分析他从中学到了什么。
   比如,有一次鹏鹏对一个铁门产生了兴趣,反反复复地开关。这时候,妈妈对孩子的指令有两个,一个是:别乱动;另一个是:不玩了,我们回家。但孩子偏偏不听。我就帮他分析孩子的体验:这个铁门,对于大人来说极其平常,但对两岁的鹏鹏来说,是一个神奇的玩具。不要限制他,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慢慢探索。妈妈要注意他的安全,另外,观察他探索中的困难和收获,及时回应、鼓励或评价。当孩子好奇地盯着旋转轴看的时候,妈妈及时说:呀,这是怎么回事呀,它怎么会转呢?当孩子吃力地把门关上又打开,妈妈及时赞扬:鹏鹏会开门和关门喽,真了不起!当他怎么也锁不上门,快失去耐心的时候,妈妈轻轻帮他一推,他眼前一亮,反复重复妈妈教给的锁门动作。通过一件件这样的小事,妈妈理解了孩子“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鹏鹏还偶尔会有发脾气、打人等行为。我重点和他父母探讨了怎样制止孩子。发脾气可以,但要他懂得承担后果,比如把遥控器扔了,就要由他捡起来。如果打人,就要严肃而坚决地对他说:不许打!同时分析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安慰他,多抱他。特别提醒他的爸爸妈妈不要说“打人不是好孩子”、“再打人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这种价值判断容易暗示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9月3日,我离开,我对鹏鹏的辅导恰好是半个月。我走的时候,鹏鹏已经可以说五十多个字,表情明媚。他的父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会了观察孩子,经常和我探讨孩子的行为以及采用怎样的教育方式更好。他们感慨说,原来教小孩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2008/11/06回复
33.孩子及父母的渐进变化
  
  
  
   9月11日,与鹏鹏的妈妈通电话,得知鹏鹏最近几天又有比较大的进步,会说了很多新的词汇。比如,他坐在妹妹(伯父家的)的小车里面,过了一会,见没有人理他,也没有人关注他,情急之下,他说:推!推!妈妈感到欣喜不已,因为不曾教他这个字。
   另外,他依然很喜欢英文字母表,还学着说“X”呢。
   他渐渐开始将两个词连在一起说,比如“妈妈机”(妈妈的手机)、“爸爸机”(爸爸的手机)等。
   去超市的时候,他不像以前那样,紧紧地牵妈妈的手,或者哭鼻子,而是一个人往前跑,这摸摸,那看看,很是高兴。
   9月14日晚通电话,妈妈告诉我,孩子现在又学会了很多话,教他的时候,他开始跟着说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都说,有把握的才说。总之,这仍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电话中,也听见了鹏鹏的声音,显然,他的发音清晰了不少。他甚至可以说“爸爸妈妈乖”这样的句子了。
   9月24日,接到鹏鹏父母的电话,这次,有一个特别大的突破,他们告诉我,鹏鹏要和我说话。和我通话的时候,他在那边喊“姑姑”,然后就“喂”、“喂”地说,我沿用我们熟悉的游戏方法,他说一个“喂”,我也用调皮的语调跟一个“喂”,他继续说别的,我继续跟,我听见了他快乐的笑声,后来,在妈妈的提示下,他说:姑姑乖!
   爸爸还告诉我,刚才他还和姥姥通了电话,他在电话里喊“咬咬”(姥姥),虽然这个词说的还不够清晰,但姥姥高兴的不得了。据说他不但喊了姥姥,其他的话,教给他什么,他就对姥姥说什么。他肯说了——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最后,还和姥姥说了“再见”。
   从后面的几次通话中得知,这个孩子在不断地学新的词汇,几乎每次打电话都告诉我他又学会了好几个词语。我的感觉是,他的吐字越来越清晰,有时候听见他“咯咯”笑个不停,很开心的样子。
  他的父亲也告诉我,最近,他外出玩耍的时间很长,每次都玩的很开心,回家就喊“吃”、“吃”,性格又开朗了不少,比我走的时候胖了一些,小脸肉嘟嘟的。
   12月15日,我再次打电话给他的妈妈,鹏鹏非要抢电话和我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学会了一首古诗、三首歌,还可以数数到11、12、13呢。
   他告诉我,爸爸的车坏了,去修车了。在妈妈的提示下,他用稚嫩的声音给我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还唱“小燕子,穿花衣……”、“两只老虎……”、“常回家看看……”。我心中满是喜悦。
   妈妈还告诉我,他现在特别喜欢和小朋友玩,如果是熟悉的小朋友,他会去和人家抢玩具。如果不认识的,他会蹲在旁边看,别人不玩的时候他再玩。还和许多邻居打成一片,“人缘”特别好呢。他尤其喜欢一个阿姨,去阿姨家玩都不肯回来。妈妈去找他,他会说:妈妈回家,妈妈再见!
   另外,他特别喜欢和爸爸玩,模仿爸爸的一切行为。我建议爸爸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从积极的方面给他做出榜样,比如要多读书什么的。
   12月26日,鹏鹏的妈妈在电话中告诉我,昨天忽然停电了,鹏鹏显然很害怕,紧紧地依偎在姥姥怀里,不一会就来电了。爸爸回来的时候,他告诉爸爸这件事情。爸爸问他:鹏鹏怕不怕?他安静地想了两三秒说:吓坏了!这是妈妈给他讲《狼来了》故事里的话,他用得还挺恰当。有一次,和姥姥、妈妈一起出去玩,姥姥问他:鹏鹏累不累?姥姥那次抱了他,后来,他趁妈妈不注意就喜欢对姥姥说“鹏鹏累了”。
   他现在很喜欢跟着爸爸。爸爸走到哪里,他都跟着,并且极力模仿爸爸的行为。如果看爸爸的脸上不好,爸爸躺着看电视,他就趴在爸爸的肚皮上玩手机,安静的很。如果见爸爸情绪好起来,他立刻笑容满面,手舞足蹈的样子,不断对爸爸提出要求。很显然,这个孩子解读别人情绪的能力比较强。
   有一次,他不肯回家,妈妈强行把他抱回来。他极力挣扎后,忽然改变了策略,说要去捡路边的树叶。妈妈将他放到地上,他朝树叶走过去,趁妈妈不注意,却忽然转向逃跑了。
   他也很会向别人示好。有一次他坐着一个小凳子上玩沙子,玩的正起劲,见一个阿姨走过来,他手里虽然没停下来,却让出凳子,一个劲地喊:阿姨坐!阿姨坐!这个周到的举动赢得了更多的疼爱。这也显示了孩子有很好的情绪智能。
  
   1月5日,孩子的爸爸告诉我,现在孩子动不动就生气。比如,他要去动盛开水的杯子,如果爸爸妈妈大声警告他:烫手!他立刻就会生气,趴在桌子上,很难过的样子,如果向他解释一下,他就会很委屈地哭起来。这个行为,爸爸妈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妈妈不理他,爸爸很生气,想打他。我就向他们解释,2岁多是孩子次级情绪形成的阶段,现在,他有了骄傲、害羞、难堪、嫉妒等情绪,是很正常的。而刚刚出现这些情绪,孩子自己也很困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反应比较剧烈。现在的做法是,首先不能打孩子,要允许孩子慢慢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可以尝试让他说说自己的感觉,不要强行压制孩子的情绪,这是他学会处理情绪的重要阶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不管,最重要的是,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当他有情绪的时候,父母很厌恶他,这样给他的暗示是情绪是不好的东西,要隐藏起来。孩子哭的时候,可以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发泄出来,但要找适当的时机,安慰和支持他。
   另外一个行为则很有趣,外出玩耍,如果爸爸妈妈离他比较远,他就会对姥姥说:爸爸妈妈看不见,鹏鹏累了,姥姥抱抱吧。这个说服别人的方法显然比前几天有进步。
   每次通电话,孩子的父母对我讲的都是孩子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变化,对他们有困惑的地方,我也会略加指导。比如,我建议他们让孩子自己学做事情,比如自己吃饭、穿鞋子等。可以请孩子帮忙做的事情,专门由孩子来做。比如每次开车走高速,总是让他拿收费卡,最后再由他将卡交回,甚至还让他帮忙递钱,他做的一丝不苟,很“敬业”的样子。
   孩子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进步,虽然是我的指导在先,但大部分要归功于他的父母。通过15天的面询辅导,以及后来频繁地通电话,我深切地感到了他父母的巨大变化。
   首先,他们学会了观察孩子。每次通电话,他们都能和我讲半个小时以上,能细致地描绘出孩子的行为、表情、语言等,并学会分析孩子的真实意图。比如,妈妈和我说,鹏鹏还是有点怕伯父,举的例子是:有一次伯父想抱他,他赶紧说:我要画画,我要画画。伯父以为他真的要画画。妈妈详细地描绘了他之前之后的动作表情,然后判断说画画是假,怕伯父、不想让伯父抱着才是真的。很显然,她学会了细致地观察孩子。类似的例子孩子的父亲也向我讲述了许多个。
   其次,放弃从前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的父亲脾气不好,以前动不动就想打他。现在,他知道发脾气无济于事,还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会耐着性子想别的办法解决,也不会强行压制孩子了。
   第三,学会了与孩子互动。我们当时和孩子玩的游戏,他们还在继续玩,并且又探索出不少新的方法。每天都很注意和孩子互动,也很注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尽量高高兴兴地面对孩子。
   第四,给孩子探索的空间。以前,常常不许孩子乱动,现在,除了危险的东西外,都允许孩子去观察、探索,每天带孩子出去玩,有时候甚至会走到很远的地方,有几次孩子玩的高兴不肯回来,就玩到深夜12点,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008/11/06回复
片刻小坐,呵呵,又见到你啦!
   你说孩子穿袜子的事情,我想,她可能是不喜欢穿,更可能是她当时正高兴着呢,你给她穿袜子破坏了她的好心情。
   强迫她穿,是没办法的办法。在此之前,不妨试试别的办法,一般说来,这么大的小孩子,喜欢你和她做游戏。如果能让她把穿袜子这件事情当做游戏,她可能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快乐。
   说说我以前用过的办法吧:
   我撑开袜口:来,咱俩做个游戏,看我们能不能把丫丫藏起来!如果旁边有别人,我也会这样对孩子说:咱把丫丫藏起来,一会爷爷就找不到了,(假装找)宝宝的丫丫怎么不见了呢?旁边的人一般都会配合,假装找丫丫,这时候小宝宝就会迅速地把脚“藏”到袜子里去,然后大人再假装找不到,很着急的样子,她会很开心,很自豪,仿佛真的被她藏起啦了。等看你实在着急了,她还会忍不住告诉你。
   当然,这个游戏的语气很重要,如果语调很平,小孩子就不觉得好玩,如果用很调皮、很惊奇的语气说出来,效果特别不一样。
   另外,你和她说是为她好,凉着怎么办,她可能似懂非懂。这个也可以考虑一个更形象的说法,告诉她脚凉了会怎么样,比如会肚子疼,会打针什么的。然后告诉孩子,穿上了就不会了。
2008/11/06回复
35.孝顺的接力棒
  
  
  
   我小的时候,老爸常说一句俗语“老猫房里睡,一辈留一辈”。老爸很重视家族精神的传承,他认为很多东西并非遗传,而是在言传身教间悄无声息地传递。
   现在回想起来,老爸的某些做法,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苦心积虑的设计。
   爸爸常常给我们讲奶奶这一生多么不容易。他讲故事很动感情,说起奶奶年轻时的辛酸往事,听的我们唏嘘不已。可惜奶奶被气管炎困扰了十多年,五十几岁就过世了。爸爸当时每隔几天就步行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给奶奶抓药,早早地走,掌灯时分才回来,马不停蹄地走一天,就是为了奶奶早点吃上药,少一点痛苦。这些故事和情感深深地铭刻在我们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深处。
   关于如何对待爷爷,老爸没怎么语重心长地教导过我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倒是做了一些铺垫。有时候,他会买些好吃的东西,打发我们给爷爷送过去。我至今都记得,有一次爸爸买了好多东西,装在一个很大的袋子里面,我当时个头挺小的,背着给爷爷送去的。在路上,别人好奇地问里面是什么,我就特自豪地告诉他们,这是给我爷爷买的好吃的!他们夸我懂事,脸上是羡慕的表情。爷爷自然是眉开眼笑,我们爷俩打开尝了尝,其他的放进柜子里。当时爷爷在老叔家住,如果我们家做爷爷爱吃的饭菜,或者来客人,老爸就让我去请爷爷来吃饭,并且告诉我,以后这件事就归我管了,不用请示。这是我特愿意做的一件事,我还真尽职尽责,执行的绝对到位。我对爷爷爱吃的东西了如指掌,有一次我家连续吃了好几次煎饼,我要去请爷爷过来,老妈说今天家里没什么菜,再说你爷爷都吃好几顿了,今天就不去了吧。我当时特较真:可是他没吃今天这顿啊,再说了,我爷爷又不是外人,吃咸菜也行。老妈不再阻止我。还有一次,我家买了一汽车煤,送到家里已经深夜,我们招待司机吃饭,我要去请爷爷,老爸说你爷爷早吃饭了,估计都睡了,算了吧。我坚决不同意,老爸也不拦我,问我敢不敢去,我很肯定地说“敢”。我拿了个手电筒就出了门,离爷爷家虽然只有几百米,但路上一片漆黑,当时很多家的狗都不拴着,夜里在村子里跑来跑去,我就遇到了好几条,还好它们嘴下留情。爷爷果然睡了,他听说我自己来的,吓坏了,连说“狗咬着你可咋办”?我当时只有八岁,现在想起来我自己都后怕——万一哪条狗心情不好……
   有时候亲戚朋友夸我们家对老人好,爸爸就把功劳推到我们这些小孩身上。他说,我们家这几个孩子对他爷爷好着呢,根本不用吩咐,只要见家里有客人,你就等着吧,一会准把老爷子请来,家里做他爷爷爱吃的东西也一样,哪一顿都不能落下……上面的两个例子爸爸时常提起,所以我至今还记得。
   每次去请爷爷,我们爷俩走在路上,村里的老人都很羡慕,总是用玩笑的语气和爷爷打招呼:哟,这老爷子今天又有请啦!
   亲戚的夸赞,爸爸的肯定,村里人的羡慕,再加上爷爷的欣慰,使得我们这些孩子对爷爷越来越好。
   等我到外面读书,有了点自己的零用钱,我就省吃俭用地攒下来,每次放假都给爷爷买点东西,爷爷的指甲刀、挖耳勺、钥匙链、手电筒、扇子、收音机等等的小物件,都是我给他买的,爷爷把这些东西当宝贝一样,一直用到过世。当然,更多的时候,我是给爷爷买零食,他爱吃麻花之类的东西,我每次都给他买,看着爷爷吃,比我自己吃都香。
   等我叔叔的孩子长大,对爷爷也是一样的好,有一次我见陶然正跑着玩呢,见到爷爷,什么也不说,就把他口袋里的零食一把一把地放在爷爷手心,转身又和小朋友玩去了,他当时也就三四岁,我在旁边看着好感动。
   常听身边的人慨叹“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可是,我们也见过养了儿还不知父母恩的,我想,孝顺这件事,需要在生活的细节中教会孩子。
  
   一、赋权给孩子。其实,我的很多教育方法是从老爸那里学来的,比如说赋权。很显然,如果他每次都吩咐我去请爷爷,我未必乐意,比如正玩得热火朝天,才不想中断手中的游戏,说不定还不耐烦。但老爸把这个权力完全交给我就不一样了,一个小屁孩,忽然觉得自己无比重要,仿佛大权在握——爷爷吃得好不好,全看我的啦!这也间接培养了我的观察能力,爷爷不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最爱吃什么,我都特清楚。后来我总结了一点:如果合理地给小孩一点权力,他绝对不会把它糟蹋了。
   二、间接赞赏的力量。说实话,老爸在亲戚朋友面前夸奖我们孝顺,真是特别受用,那感觉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如沐春风!这些赞赏像长了腿一样,在亲戚中间流传,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遭到”夸奖,于是更卖力地对爷爷好,如此形成了一个赞赏的循环。
   三、身教胜于言传。身教如何重要,已经是老生常谈,这里略过。我关心的是,身教是怎么发生和延续的,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什么?以孝顺这件事来说,如果老爸仅仅是赋权给我们,或者买点东西给爷爷,我们未必会对爷爷有那样深厚的感情。听说爸爸十八岁就挑起了家里的大梁,许多的困难都是他独自面对。那时候爷爷才四十二岁,就此退休,当了三十年甩手掌柜的。在我看来,爸爸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爷爷不再费心劳神,这是最大的孝顺。是父亲的行动感染了我们。
   四、不拒绝孩子的付出。爷爷就是个老实巴交的老头,但他有个无人能及的优点:孩子对他的好,他照单全收!我们请他吃饭,他从来不说不去,如果哪天没请他,他也不介意。就算三岁的孩子给他零食,他也乐于接受,安心享用。我读书的时候,也没多少零用钱,但我给他买东西,他从来都是特开心,珍惜的不得了。当然,他也嘱咐我下次别买,我才不听呢。我曾经和好多老人说起爷爷的做法,他们都说做不到,因为不忍心。我就反问:你忍心拒绝孩子吗?就算以爱的名义,那也是拒绝,孩子也会有挫败感。三番五次之后,孩子也就不再事事想着父母老人。说句很残忍的话,孩子不孝顺,父母也要反思,是否教过孩子怎样孝顺老人,是否给了孩子孝顺自己的机会。
   五、爱人的能力。表面上看,受惠于孝顺的是长辈,其实,这也在发展孩子爱人的能力。我们对爷爷好,爷爷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是对我们最好的奖励,我们忍不住对他更好。那种美好的感觉,让我们共同体验了人性中温暖的力量,这些体验告诉我,对别人好,自己不一定损失什么,相反,还能创造一个温情脉脉的世界。
2008/11/06回复
你问“怎样才能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容我再全面思考一下,争取写成一篇文章来回答你。
   关于孩子爱哭的问题,从你的描述中,我不确定,只能猜测几个原因:
   1.与孩子的气质类型有关系。孩子性格温和,用通俗的话说“脸皮薄”,自尊心强,这样的孩子对批评更敏感。
   2.可能存在随口批评孩子的现象。就是时常用否定他的语气说他,每次都不严重,但比较频繁,这样孩子就很怕批评。
   3.对孩子的错误惩罚过度,使得孩子害怕犯错。只要与错误有关,立刻引起了孩子情绪方面的反应。
   4.过度关注孩子的哭。如果大人认为男孩子不该这样哭哭啼啼,这样的观念会不知不觉传递给孩子,孩子就想哭又不敢哭,陷入矛盾之中。我在文章中也提到,哭是孩子的权力,也是孩子的福利。他想哭就让他哭,哭未必是坏事,他把情绪发泄出来总比憋在心里好。另外,重点关注孩子为什么哭,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怎么想的。
   5.孩子吵架,确实要分清责任。孩子说“是他先揪我的”,可以顺着这条线索问出孩子的感受,比如:他说你揪人,你感到很委屈是吗?同时,明确地告诉孩子,如果先揪人的是对方,他就是正当防卫,没有错。让孩子安心。
  
2008/11/06回复
1. 性格内向和外向无所谓好坏,各有各的优点。如果说内向到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那确实需要改进。但改进的方向是能和人顺畅沟通、友好相处即可,而不是从内向变成外向,在这方面您也一定深有体会,改变性格是非常难的。内向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不能因为您不喜欢这样的性格,就试图把孩子变成活泼开朗的类型。如果你表现出不喜欢他的性格,他可能会误解为你不喜欢他,容易在其他事情上反抗你。另外,你的观点也会影响他,他会厌恶自己的性格。
   2. 不知道孩子的妈妈性格怎样,孩子以父母为榜样,如果你见了陌生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孩子就缺乏这方面的示范。建议多让孩子和性格开朗、善于交际的亲戚朋友多接触,如果是关系非常密切的,放假的时候不妨让孩子住到亲戚朋友家,多让孩子跟在这些人身边,潜移默化中,他会学到与人交往的技巧的。
   3. 孩子找借口掩饰错误,你没有说具体的例子。我推测,一方面,要看孩子的借口中是否有合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否你们对他批评过多、过重。
   4. 孩子成绩在前五名,挺不错的。你说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如果真是这样,举重若轻,有大将风度,不好吗?另外,看上去的无所谓,未必是真的无所谓。以你的孩子的性格来推测,等看到他有所谓的时候,他的内心可能就天下大乱了。我的性格也偏内向一些,有时候我心里都火急火燎的了,别人居然说我看上去和个神仙似的,弄得我哭笑不得。
   5. 孩子和你闹矛盾会大吵大闹,你说孩子讲的都是“歪理”,全部是这样吗?其中是否也有一部分是有道理的呢?你看,在孩子眼里,你说他讲的是歪理,但“自己嘴笨”,又反驳不了他,常常被他讲的说不出话来,最后控制不住情绪,发火。孩子就会认为你是个不讲道理的爸爸,所以他会表现得非常愤怒,和你大吵大闹。建议你尝试肯定孩子说的合理因素,哪怕是合理的动机也好,这样孩子的感觉就好一些。另外,如果你觉得孩子没有道理,就一定要说出自己的道理来,让他心服口服,而不是用发火的方式压制他。
2008/11/06回复
 猫岩下的小妖,你好!

  其实,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也许我再说一遍,你会感觉更确定。
   1. 孩子两岁八个月,性格活泼、语言出众,学习能力强。请回忆一下,这之前你是怎么和他互动的,全部心思都在孩子身上,给他讲故事,经常抱他,让他感受到你的爱,积极关注,热情回应,是你们充满爱意的互动,浇灌出了孩子的这些优点。
   2. 到了四岁四个月,你觉得他不如以前活泼,说话声音小,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磨蹭。再回忆一下,上幼儿园之后的这一段,你又是怎样和他互动的呢?自从你妈妈走了,你讲故事少了,经常冲他发火,还打他,就算现在有时间,也没了从前的耐心,很少讲故事,也很少抱他。很显然,你对他的积极关注急剧减少,但消极关注增加。再请你回忆一下,在你不关注孩子的时候,他自己在做什么?就算有玩具,玩具无法和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和语言互动,孩子的注意力就处在消极涣散状态,如今他注意力不集中,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3. 孩子问“为什么”,你嫌烦,就不搭理他。其实,“为什么”是孩子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源地。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这个孩子不上进,不爱思考,千万不要怪他,可能是你在三四岁就阻断了他的宝贵的探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提一个建议啊,孩子问那么多为什么,你能回答的,尽量回答,如果不能,不妨找个盒子,取个孩子喜欢的名字,比如“智慧盒子”之类的,找一些适合保存的卡片,回答不了的问题就写在卡片上,放到盒子里。可以问爸爸,有空的时候也上网查查,或者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让他拿出来请教一下,不但解答了问题,还锻炼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举多得?
   4. 他做“坏事”吸引你的注意力,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他需要父母积极的关注!如果实在得不到,他就试图获得你的消极关注。孩子的爸爸那么忙,可能很少关注他,如果你再忽视他,孩子就好像生活在一个情感的沙漠中一样。
   5. 该怎么做,其实你都知道,我就不啰嗦了。如果你坚持给他积极的关注,那些消极的行为会慢慢消失。如果你实在累,哪怕坐在孩子旁边,专心地看他玩也好。
2008/11/06回复
37.我最老的朋友不在了
  
  
   爷爷走了八年了,期间,我用数不清的泪水祭奠过他。每次回家,我都独自去看他,山风猎猎,大地无言,面对一抔黄土,万千怀念只能付与清风。忍不住想起苏轼的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三五岁的时候,爷爷是我的靠山;到了七八岁,他就变成了我的朋友。那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一个院子里住,但我喜欢去找爷爷玩,他做零活,我就当他的跟屁虫,唠唠叨叨说个不停。有一次,我就好奇地问爷爷小时候怎么过的,我记得他当时挺伤感的,长叹了一口气说:爷爷啊,三岁就没了娘,七岁来了后妈,你说能好过吗?晚上睡觉,人家亲生的孩子在被窝里吃炒黄豆,我只能听响啊……
   我的同情心在那一瞬间爆发,之前,我特盼着长大,因为我对大人有个误解,以为人长大了,就没人管了,想干啥干啥,而且不会伤心,不会难过。我才明白,就算爷爷这么老了,还是会伤心。我想象爷爷小时候的情景,觉得好孤单,好无助,连个诉说的人都没有,仿佛被冷落的是我。我心里有个特朴素的想法:别人对我爷爷不好,我可得对他好点,要不然他多难过?
   这应该是我们友谊的起点。爷爷陆续和我说了许多往事,虽然我对成人世界曾经有那么可笑的误解,但是爷爷的故事让我懂得,原来大人也不是“超人”,爷爷也曾经像我一样小,有一天我也会像爷爷一样老,我们有同样的喜怒哀乐。因这一层领悟,我特能理解爷爷的苦楚,真是感同身受。从此,我就开始用我的方式对爷爷好,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做到的实在有限,比如我过生日妈妈给我煮个鸡蛋,我就放到口袋里去找爷爷,一人一半,他不吃我就耍赖。爷爷的针线活都是妈妈做,但他偶尔也会用到针线,他老花眼,纫不上针,我每次去都帮他把所有的针纫好。当然,做得最多的,就是陪爷爷聊天。
   爷爷从小没妈,在那样的环境下长大,性格有明显的两面性。就我的观察,爷爷是遇强则弱,遇弱则强。在人多的时候,特别是遇到协商重要事情的的场合,他都是听众,一言不发;对待家人、孩子,他却表现的特别暴躁。还好到了晚年很少发脾气。他这样的性格,难免被轻视、被排斥,我猜想,他一辈子都处在无处诉说的状态。
   正因为如此,爷爷给了我一个无比尊崇的位置。我感觉从我七八岁开始,他就把我当做一个大人看待,最开始我还真有点不适应,颇有受宠若惊的味道。我们村里有一个空场,不忙的时候,那里经常聚集一些人闲聊,爷爷也喜欢去凑热闹。我去爷爷家恰好经过那里,无论那些人聊的多么热火朝天,只要我一出现,爷爷二话不说,起身就和我回家。假使说我父亲在那样的场合,就算我央求他,他可能也会说“你先回去,我再坐一会”。爷爷每次都这样,这个无言的举动让我明白,在爷爷的心里,我最重要。就如姑姑说的,我是爷爷的“心头肉”。
   我们爷俩在一起,聊的也就是陈芝麻烂谷子的那点事。爷爷一辈子务农,经历简单,能算上故事的,自然屈指可数,很快就聊完了,然后就聊亲戚朋友的闲事,再说说东家长西家短,也很快就聊完了,实在没得说,爷爷就讲鬼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我们村子或者方圆十里的范围内,有鼻子有眼的,超恐怖。我偏偏是视觉思维类型的人,我会在心里勾勒那些恐怖的场景和形象,好像见着了鬼一样,吓得我越大越不敢走夜路。其实,我也明白,乡村没什么新闻,发生个奇怪的事情,大家一起添枝加叶,口耳相传,就演绎成一个恐怖大片。比如我们当地曾经发生一个真实的恐怖笑话,有一个人去坟地请老祖宗回来过年,结果老祖宗开口说话:你先回去,我随后就到,别回头啊!这当然是爆炸性新闻,谜底呢,其实是当时恰好有人在大树后解手,一个恶作剧而已。
   真真假假的故事加起来,也没多少,没得聊了,爷爷就一遍一遍地“重播”。说来奇怪,按道理说,这是很烦人的事儿,可我一点都不烦,每次都当第一遍来听,还不住地问“那后来呢”。这事我也琢磨了好久,可能我当时真没把自己当小孩,爷爷人前人后都很沉默,只有和我聊天的时候才眉飞色舞,我就想看到他这样子,就希望他高兴,至于说什么真的无关紧要。
   爷爷特听我的话。有一次有人说了一些话惹爷爷很生气,老爸劝他,他就冲老爸发脾气,谁也没办法。后来,我悄悄地劝了爷爷几句,他一下子就消气了,连我自己都很诧异。其实,我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没什么调节纠纷的智慧,不过是把老爸的话复述了一遍而已。另外,我喜欢去爷爷院住,如果我放两天假,我一定要在爷爷那里住一晚上。爷俩儿每次都会聊到深夜,一个人把另一个聊睡着了才罢休。有一次我就随口和爷爷说:爷爷,你现在年龄一天天大了,一定要注意身体。我奶奶不在了,我们也都在外面读书,将来也要在外面工作,如果你卧病在床,我们对你再好,都不能在床边长期照顾你,再说啦,行动不便多难受啊。以后你天天早晨出去溜达一下吧。等我下一次回家,一觉醒来,发现爷爷不见了。原来爷爷“晨练”去了。这个习惯他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好几年,直到过世。
   每当回忆起这些琐事,我内心都涌动着一股温暖的力量。你说爷爷教育过我吗,好像没有,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呢?
  
   一、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我想,爷爷所给予我的,才真的是“爱的教育”。和爷爷在一起,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喜悦。爷爷很少夸我,不记得他教育过我,但我能从细节感觉到他有多疼我。过去的12年,我一直很不顺利,当我处于情绪低谷时,总是喜欢回忆往事,我想象如果爷爷在我身边会怎样,他未必会说什么,那份沉默和温暖是那样有力量。爷爷已经不在了,但他仿佛留下了一件“爱的披风”,在最紧要的时刻,为我遮风挡雨。
   二、交往的第一课。我不是一个多外向的人,更不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但到哪里都会有特真挚的朋友。现在静静地回头去看,是爷爷给我上了交往的第一课。他在那么早就把我当做一个大人来对待,他疼爱我,重视我,长篇大论地和我聊天,对我言听计从,我就感觉自己特别有本事;我对爷爷的好,也给爷爷带来了好心情,我也能感到他对我的依赖。无论他“重播”人的故事还是鬼的故事,我都耐心地去听,并不是故事好听,而是爷爷太需要倾听了。后来,我把这些经验复制到与其他亲人和朋友的交往中去,让我收获了特别多的真情故事。对小孩子也一样,他们的行为难免讨人嫌,只是大人的接纳、宽容和倾听,会带给他们特别好的感觉。为此我们愿意让渡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他们的笑脸就是最好的报答。
   三、不扮演“超人”。我之所以对大人有那么幼稚的理解,我想,是周围的大人刻意表现了自己的强大。这种感觉让孩子挺绝望的,所以就盼着长大,逃脱“魔爪”,等长大了,希望破灭,是对全世界的失望。我挺幸运的,爷爷早早地戳破了我的幻想。对小孩子,我一般不伪装自己,我会让他们知道我的笨拙、无助和糟糕的心情。有趣的是,他们也会显得很有本事,反过来帮我。其实我们往往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直到今天,我对爷爷的疼惜,似乎都没有超越我八岁的水平。
   四、让孩子成为一个重要的人。在众人眼里,爷爷不过是个平庸之辈。但我坚持认为,在某些方面,他是个有智慧的人。比如他会用一些细节让我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我在和爷爷相处过程中,体认到了自己的力量。爷爷给了我这样一种认可,让我觉得很安心,我从来没有对抗过爷爷,无论他对还是错。我也尝试这样对待身边的小孩子,他们也像当初的我一样,很少有对抗情绪
2008/11/06回复
38.大人和孩子的利益,谁服从谁?
  
  
  
  
   前一段感觉很累,加上颈椎不舒服,就去找一个很有名的医生开了点中药。今天又去了,他那里人多,我就带一本书,边看边等。
   旁边是一个儿科诊所,走廊里有不少孩子。我旁边就有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孩子。我观察了她们大半个上午,像她那样哄孩子不累才怪。
   孩子也就两岁多,挺可爱的。整个上午,妈妈都企图让孩子和她一样,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孩子哪里坐得住,一会就哼哼唧唧地耍赖,挣脱妈妈在地上走动,只要走出一米远,妈妈就赶紧制止,把他“逮”回来,又是一个挣扎过程,刚走出去,又“逮”回来,甚至还拿出一个麦当劳的宣传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她们同来的一个阿姨去了卫生间,孩子要去找,妈妈说那里臭,死活不让孩子去。一个限制,一个挣脱,对抗了半天,孩子当然赢不了。后来,不知道又限制他做什么,孩子终于不干了,大声哭起来,鼻子都出来了。那个阿姨要帮忙擦,孩子也很倔强,在妈妈怀里左右挣脱着躲。闹了半天,阿姨也没擦到鼻子,谁想到这竟然演化成一个游戏,孩子咯咯笑起来。整个上午都没见他这么高兴。
   其他的人也差不多,听他们说得最多的词就是“不要”。
   我心里想,这么大的孩子,又不爱哭,那么乖巧,哄起来多容易啊,何苦的呢?
  
   一、尊重孩子探索的天性。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一切都是新奇的,孩子很想去探索一下,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是我的话,我就跟着他,随他去玩,最紧要的是保证他的安全。医院的走廊能有什么危险呢,只要在旁边看着他就好。他也有可能走到别的医生的诊室,进去逛逛也不错,只要他安全,不把医生的东西弄坏了就好嘛。大家对两岁多的孩子,其实蛮宽容,有时候还会和他打个招呼,孩子无形中就学到了和人交往的本领。另外,他感兴趣的东西,和他一起玩一玩,孩子一定特别喜欢,这一上午不是又轻松又快乐。
   二、对孩子的行为缺乏判断。妈妈试图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在椅子上坐一上午,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妈妈不让孩子去卫生间,大概是觉得那里不是玩的地方,担心他不出来。其实,孩子对哪里都没有那样的执着,他只是想去找阿姨而已。他在椅子上都待不住,难不成会住到卫生间里?让他去找一下又何妨?
   三、大人和孩子的利益,谁服从谁?妈妈之所以限制他,就是想让孩子的利益服从大人的利益。如果孩子一个上午都坐在椅子上,妈妈多轻松呀。可是,这哪里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因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期望,使得妈妈和孩子一上午都处于对抗状态。妈妈累,孩子也很不开心。
   四、发展孩子的潜质。小时候,总是限制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又怪他不主动,不善于与人交往,缺乏好奇心,没有恒心。其实,可能就是这平常琐事把孩子最宝贵的潜质淹没了。如此说来,孩子其实有点冤。
2008/11/06回复
说个我小侄女的趣事吧。
  我不是老管她嘛,常常我一进门,她就跑到门口发表主张,仰着头,一副很强硬的样子:不要姑姑!小嘴撅得怪好看的。
  家里人就给她讲道理,说不能不要姑姑。我想他们可能怕我介意,其实我觉得蛮好玩的,孩子能发表自己的主张了,可喜可贺啊。所以我都是回答她:你可以不要姑姑啊。当然如果是要打人,肯定不能支持了。
  有一次她又说不要姑姑,我回敬到:不要曼曼!她一听,不干了:嗯嗯嗯,不能不要曼曼,要曼曼,不要姑姑!……我和她来回拉锯了半天,最后达成妥协:她要姑姑,我要曼曼。
  还有一次,她说不要姑姑,我就很干脆地说:好,不要了,扔到窗外去吧!这小家伙真实在,还真爬上沙发,又爬上窗台,打开窗子,然后很努力地想把我扔出去。我很顺从地让她扔。折腾了半天,未果。该我出招了,我抱起她,假装要把她扔出去,她又不干了,这事就过去了。
  最近,她大一点了,听不到她说这些话了。我也顺利转正成好人了,呵呵……
2008/11/06回复
蒹葭06,你好!
  我感觉孩子的弱点是你们的行为造成的,当然,仅仅是感觉,没有充分的证据。
  我来分析一下跳绳的事情吧:
  1. 他强烈要求你教他,说明他很有学的愿望。
  2. 他第一下就踩绳了,你的回应办法是“我告诉他他的起跳快了,要看着绳子再跳”。你可能就是一个善意的提示,孩子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我真笨,刚上来就踩绳了。另外,你对他的指导,好像很明了,但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还是过于抽象。起跳要慢到什么程度,怎么看着绳子跳,他不能准确地理解。他觉得执行起来有困难。因这两层原因,他的挫败感立刻就上来了。
  3. 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这时候,不着急表现妈妈的聪明,你可以安静地等孩子的领悟。他试验几次,可能就学会了,这时候,你只管夸他,和他一起总结成功经验就得了。如果他还不会,再给他提示也不晚。这个时候,可能需要你耐着性子看他由“笨”变聪明。
  4. 不要暗示孩子害怕错误。只有大人对待错误很坦然,孩子才会很坦然地接受。孩子的成长历程,不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吗。
2008/11/06回复
LZ写得很详细...值得借鉴...
2008/11/06回复
  39.爷爷这一生
  
  
  
   都说童年会影响一生,但童年如何影响一生呢?我还不到阅尽人世沧桑的年纪,无法给出完整的答案。倒是爷爷的故事,让我有所领悟。
   爷爷三岁丧母,七岁来了后妈。从爷爷的描述来看,他的童年是在被冷落和被忽视中度过的。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是在打骂中长大,爷爷的处境可能更艰难。爷爷和我说过的,晚上熄灯以后,人家亲生的孩子有黄豆吃,他只能听响儿。其实就事论事来说,这也不是多大的事儿,就算对亲生的孩子,也很难一碗水端平。何况时过境迁,真实情况到底怎样,也无可求证。重要的是,到了晚年,提起这件事,爷爷都无限伤感。很显然,这些事情纠缠了他一辈子。
   爷爷成年以后,结婚、生子、务农,表面上看,就是一个健康、勤劳、实在的人。我们总以为成人和儿童之间,有一条清晰的界限,仿佛人长大了,懂事了,某些问题就消失了。其实,可能仅仅是遮盖起来而已。
   其实爷爷性格当中有明显的缺陷。一方面,他胆小懦弱。另一方面,他又异常暴躁。原谅我这样形容自己最挚爱的爷爷,但这就是事实。
   早年的故事,我只是听说,现在已经记不太清了。我有记忆的事情,就是我妈妈和同村人发生争执,对方冤枉了我妈妈。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爷爷在场;争执的时候,我爷爷也在场。他保持一贯的风格,一言不发。连我妈妈这个好脾气的人也忍不住发牢骚:这老爷子可真是金口难开,他要是说句话,这事情就过去了,至于费这么多唇舌?我当时很困惑,就说一句话,多简单的事情啊。现在才明白,爷爷一辈子都没在这样的场合中说过话。他不知道怎么说,也不敢说。
   爷爷年轻时候的脾气我没见识过,老爸的形容是“张口就骂,抬手就打”。就算穿衣服慢一点,爷爷也会暴跳如雷。我能想象他们当时有多怕爷爷。据说爷爷晚年的脾气已经相当好了,他平时挺温和的,话也不多,偶尔也发脾气。奶奶去世以后,我就要在家里哄妹妹,那时候我也不愿意,早晨吃过饭就偷偷溜走,去小朋友家玩捉迷藏,正玩到兴头上,听见爷爷大喊我的名字,空气里都弥漫着愤怒的味道。我应声跑出来,怯生生地问了一句废话:干啥?爷爷万分光火,眼睛瞪得跟铜铃一样:干啥?你说干啥?攒你的肉丸子吃!!这老爷子真够狠的!从此再不敢偷偷溜走。
   再比如他做零活,我旁观,有时候他会下一道模糊的命令:把那个给我!我看看他手里的活,再看看身边的好几样工具,小心谨慎地拿一样给他,他的脾气一触即发,吼道:不是这个!我再拿一样给他,还不是,他的火气就爆发出来:笨死了,一点眼力劲也没有!我也只能尴尬地吐吐舌头。当然,你可能觉得我确实笨的要死,事先不问清楚,问的话,老爷子有另外的说辞等着你:你眼瞎心也瞎呀!
   爷爷这样的性格,注定他无法融入身边的人群。有的时候,人家还故意欺负他,面对比他强的人,他也不敢反抗,心中的怒气,多撒在老婆孩子身上。我父亲是长子,目睹了这一切,早早地有了奋发图强的念头。在漫长的岁月里,爷爷也自有他的生存之道。他放弃了很多尊严与权利,变得与世无争。我猜想,许多人只当他是空气。没人在意他心里的想法和感受。
   当然,爷爷也是孝顺善良的。我们家族里面,有好几个老人在病重期间,晚上都是爷爷陪着,几乎都在一个月以上,睡在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旁边,这真的需要胆量。爷爷的老叔临终之际,拉着爷爷的手哭了。他说以前看不上爷爷,没想到最后爷爷竟然这样陪伴他。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爷爷也给我们做了个榜样。
   这样潦草地勾勒老人家走过的路,爷爷的生命状态隐约可见:
  
   一、深深的孤独与无助。我仔细回想爷爷和我说过的故事。试图寻一个和他关系最好的人,最后悲哀地发现——我就是那个人!也就是说,爷爷一辈子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原来,爷爷那样对我,并不仅仅因为我调皮、乖巧、可爱,还因为我愿意无条件地倾听他——大概他一辈子都不曾有这样的待遇。
   二、边缘化和匮乏感。爷爷从来不发表意见,又常常不合时宜地发脾气,这就导致他的地位无足轻重。从来没有人重视他,在意他,在精神方面,他深感匮乏。这种内在的匮乏感常常以愤怒的方式呈现。
   三、内心的极度压抑。在某些细节上,我能感受到爷爷内心的惶恐,他的心一辈子都不曾安定过。他害怕展示自己的内在,所以就给自己一把锁,将全部的感触封存在一个黑屋子里。这些负面的能量越来越多,到达无法控制的程度,就会发作出来,指向弱者。
   四、用他体验过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爷爷一定不喜欢他童年的处境,但他又复制了一个同样的处境给自己的孩子。他不是不爱他们,是没有更好的榜样去模仿,也没有足够的智慧去超越。
2008/11/06回复
齐鲁007,你好!
   我只能根据你回复中提到的信息做一些判断,如果有偏颇,还请你谅解。
   1. 性格内向和外向无所谓好坏,各有各的优点。如果说内向到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那确实需要改进。但改进的方向是能和人顺畅沟通、友好相处即可,而不是从内向变成外向,在这方面您也一定深有体会,改变性格是非常难的。内向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不能因为您不喜欢这样的性格,就试图把孩子变成活泼开朗的类型。如果你表现出不喜欢他的性格,他可能会误解为你不喜欢他,容易在其他事情上反抗你。另外,你的观点也会影响他,他会厌恶自己的性格。
   2. 不知道孩子的妈妈性格怎样,孩子以父母为榜样,如果你见了陌生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孩子就缺乏这方面的示范。建议多让孩子和性格开朗、善于交际的亲戚朋友多接触,如果是关系非常密切的,放假的时候不妨让孩子住到亲戚朋友家,多让孩子跟在这些人身边,潜移默化中,他会学到与人交往的技巧的。
   3. 孩子找借口掩饰错误,你没有说具体的例子。我推测,一方面,要看孩子的借口中是否有合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否你们对他批评过多、过重。
   4. 孩子成绩在前五名,挺不错的。你说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如果真是这样,举重若轻,有大将风度,不好吗?另外,看上去的无所谓,未必是真的无所谓。以你的孩子的性格来推测,等看到他有所谓的时候,他的内心可能就天下大乱了。我的性格也偏内向一些,有时候我心里都火急火燎的了,别人居然说我看上去和个神仙似的,弄得我哭笑不得。
   5. 孩子和你闹矛盾会大吵大闹,你说孩子讲的都是“歪理”,全部是这样吗?其中是否也有一部分是有道理的呢?你看,在孩子眼里,你说他讲的是歪理,但“自己嘴笨”,又反驳不了他,常常被他讲的说不出话来,最后控制不住情绪,发火。孩子就会认为你是个不讲道理的爸爸,所以他会表现得非常愤怒,和你大吵大闹。建议你尝试肯定孩子说的合理因素,哪怕是合理的动机也好,这样孩子的感觉就好一些。另外,如果你觉得孩子没有道理,就一定要说出自己的道理来,让他心服口服,而不是用发火的方式压制他
2008/11/06回复
猜你喜欢

我为什么坚持让孩子学管乐

如何过渡刚上幼儿园发生的事情

【分享】雷军:我如何培养我的女儿

我为什么放弃香港学位 让孩子在广州上小学?

很好的文章---关于打骂孩子的观点<<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八零后的女性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热点推荐

广东21款校服不合格!你家孩子有穿吗?

快乐就是那么简单 回村吃流水席

各行各业都卷上天 饺子买一斤送半斤

打卡最美水稻温泉民宿 还能露营烧烤!

2024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2024年装修交流群 杜绝踩坑等你加入

9.9的瑞幸咖啡再减一块钱 真香

怎么找合适的装修公司?码住这几点

去香看海南舰

石门森林公园大片花海在寒风中显得格外美丽

最新!广东21款校服不合格!你家孩子有穿吗

广州楼市有新规!12月1日起实施

邮政免费领这么好看的本本,你知道吗?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