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和孩子划清界限(仅文字转载)

19562130婴幼育儿

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之后,为4岁以上儿童父母撰写的新作。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加上细致深入的推理和分析,探讨父母潜意识中的内心恐惧和心理伤痕对于养育孩子的负面影响,介绍“真爱行为”、“心理疆界”以及“训育”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并提出给儿童树立规则、训育儿童自律的实际操作手段。作者身为美国教育学硕士,近年一直关注西方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本书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极具实用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两个孩子的妈妈。曾在美国两所大学做管理职位,并出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新闻官,发表过诗歌、小说,撰写过电视剧本,拍摄过电影,导演过话剧,最终决定做一名教育专家。出版过《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在《父母》杂志上主持母乳喂养专栏,在其他的育儿和时尚类杂志上主持早期教育专栏,并荣获“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形象大使”称号。



[ 本帖最后由 yoyogi 于 2010-10-13 19:42 编辑 ]
2010/04/09
精选回帖
114楼
1970/01/01回复
全部回帖
yoyogiyoyogi沙发
开篇

初探训育

一个周末,Sam去探访原来照顾过他的佟阿姨,两人去公园划船、钓鱼。晚上接回家,Sam小心翼翼地走进来,怀里紧紧地抱着—只瓶子,里边游着三条美丽的金鱼。其中一条红色的是他自己钓上来的,另外一条黑色的和一条红白相间的是钓鱼池送的。Sam最喜欢红色和黑色的,给它们起了自己的名字Sam,红白相间的叫Fred。Sam特别在意这几条金鱼,回家不脱外衣不喝水就嚷嚷着要给鱼吃饭,这之前他已经喂了好多鱼食。我告诉他金鱼是人工品种,基因上有缺陷,不知道饱,会把自己撑死。Sam让我帮他把金鱼放在一只洗衣盆里,他坐在自己卧室的窗台上跟它们玩儿。我—边在客厅里给女儿喂奶,一边和来家里做客的王甘博士说话,听见丈夫在小卧室里告诫儿子,随后丈夫很着急地跑到客厅来对我说,“这些鱼恐怕活不到明天!他—直在抓它们,盆里都是鱼鳞!”我说,既然你劝他,他不听,那就随他玩儿吧,第一次有金鱼,当然爱不释手,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倒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刚刚送走王甘博士,从小卧室传来Sam撕心裂肺的痛哭声:红金鱼死了!窗台上、地板上、他的衣服上,全是水。我把Sam抱在怀里安慰他,他叫着再去钓一条鱼,我说天黑了,公园关门了,今天不能去了。他说明天去,我说明天你要去幼儿园,只能周末再去钓鱼。他哭得更厉害了。丈夫过来,“谁让你使劲儿玩儿它们,不是告诉你这样鱼会死吗?”我说,“不要说他啦,这么漂亮的鱼死了,多令人难过啊,让他好好伤心一会儿吧。Sam哭啊哭,吃完晚饭,还接着哭。我让他给佟阿姨打了个电话,报告这个不幸的消息,他又哭着跟阿姨分享了这份悲伤,并且小小地转移了—下伤心的对象:抽抽搭搭地说他忘了把赢得的气球带回家,阿姨答应星期三给他送过来。哭够了,Sam说不跟爸爸洗澡,跟妈妈洗,洗完了澡,小人儿心情好转了。
2010/04/09回复
yoyogiyoyogi板凳

在一次讲座中,我讲了这个故事,一些爸爸妈妈表示,当时孩子哭得那么厉害,自己肯定会心软,马上出去到自由市场买一条金鱼回来,让孩子别哭了。是啊,几乎没有哪个家长能够听着孩子的哭声而无动于衷。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孩子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孩子的悲伤呢,当然也变成了我们的悲伤。我们恨不得让孩子每时每刻都欢天喜地、无忧无虑,所以我们很乐意随时随地使用自己手中的魔杖——即刻解决问题的办法、力量或钱财——好比喊一声“变!"马上从痛苦中解救孩子,从而也获得自己心灵的片刻安宁。


然而,且慢!先看一看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帮助孩子逃脱了痛苦,同时也逃避了责任。而实际上,痛苦是孩子成熟道路上最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和孩于建立疆界》的作者克劳德与唐森博上说,“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这些问题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如果我们学会失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于不能马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会接踵而至。

2010/04/09回复

在一次讲座中,我讲了这个故事,一些爸爸妈妈表示,当时孩子哭得那么厉害,自己肯定会心软,马上出去到自由市场买一条金鱼回来,让孩子别哭了。是啊,几乎没有哪个家长能够听着孩子的哭声而无动于衷。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孩子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孩子的悲伤呢,当然也变成了我们的悲伤。我们恨不得让孩子每时每刻都欢天喜地、无忧无虑,所以我们很乐意随时随地使用自己手中的魔杖——即刻解决问题的办法、力量或钱财——好比喊一声“变!"马上从痛苦中解救孩子,从而也获得自己心灵的片刻安宁。


然而,且慢!先看一看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帮助孩子逃脱了痛苦,同时也逃避了责任。而实际上,痛苦是孩子成熟道路上最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和孩于建立疆界》的作者克劳德与唐森博上说,“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这些问题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如果我们学会失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于不能马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会接踵而至。

2010/04/09回复
这段话道出了训育儿童自律的四大原则——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真相、求得平衡。拿Sam这件事情做例子分析:

首先,他必须承担的责任是——自己不了解金鱼的特性但又一意孤行,没有听取爸爸的劝告,把金鱼“玩”死了。失去了心爱的金鱼,他非常伤心,这是他行为的自然后果,没有别人可供谴责。

其次,失去金鱼后他的本能反应是——再来一条,替代上一条,以拥有的快乐替代失去的伤痛。但是,没有经历失去的伤痛,又怎能深刻领会拥有的快乐呢?延迟满足的目的在于先经历痛苦、战胜痛苦,从而增进享乐的感受、提高满足的意义。“这是惟一恰当的生活方式。《无路之旅》的作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各特·派克医生说。第三,他必须面对的真相是——爸爸妈妈以及他自己都不是全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扭转局面的。金鱼已死,不能复活;时间已晚,不可能再获得另外—条金鱼;即使是明天,也要先上幼儿园,等到周末才能有机会弥补今天的损失。虽然他很伤心,但是生活照常继续。第四,他需要找到平衡自己的方式——那就是放弃拥有的愿望、接受现实,用理智规范情绪。这样做,其实非常痛苦。但是一旦掌握了这门艺术,他就能成长为一个内心拥有强大力量的人。令人欣喜的是,Sam尽情地发泄了伤心的感情,他几乎没有产生愤怒这种幼稚的情绪,而是很快达到了难过这种成熟的情绪,随后恢复了平静。也许有人会说:“绕了半天弯子,你不就是在讲‘挫折教育’吗?”
2010/04/09回复
1、不要斥责孩子“我不是早告诉过你吗?干吗不听我的?”

2、允许孩广发泄悲伤的情绪,并且给孩子共情“丢掉了心爱的东西,真让人难过啊!”

3、无论孩子怎样哭闹,家长自己一定要保持平静。给孩子讲道理,不要嘲笑、打击孩子:“这有什么了不起?也值得哭?明儿再买一条不就得了!”让孩子的经历占主导地位,而不是家长的情绪。4、最重要的是,平时的亲子关系良好、孩子的安全感坚实,运用这种训育手段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2010/04/09回复
第二天早晨,我和Sam一起看剩下的两条金鱼,我对他说,我知道你爱它们,喜欢跟它们玩儿,但是不能抓着它们不放。Sam立刻回答说,我知道了,我就看,不摸。Sam才四岁,从这件事情他可以初步地、朦胧地然而却又切身地体会到真爱的两大原则:

首先,爱谁,就要尊重他,给他生存的空间,不能只顾抒发自己的感情——“爱不释手”,否则这条生命就会窒息而亡。

其次,爱谁,就要承担失去他的风险,就要做好承受失去所爱对象这种痛苦的精神准备。这两个看似浅显的道理,我们多少成年人都难以理解和掌握!
2010/04/09回复
我们给爱人和孩子足够的生存、成长的空间了吗?

即使明知可能面对的是拒绝或者失去,我们还能够勇敢地爱吗?

我们能够接受所爱的人(比如孩子)某一天会离开我们、独立生活这一现实吗?
2010/04/09回复
我的儿子Sam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妮妮,是个美国小姑娘,比Sam大1岁,原来在孙瑞雪开办的儿童之家和Sam做过同学,她妈妈在儿童之家当外教。

儿童之家解散后,妮妮一直没有上别的幼儿园,而是在家里跟着妈妈。妮妮的妈妈是单亲母亲,需要外出教书养家糊口。妈妈上班时,妮妮由邻居的几个朋友照看。这些朋友分别属于几个美国大家庭,每个家庭都有10来个孩子,成年的孩子在美国工作,未成年的孩子跟着父母在中国。他们的父母也是教师,收入较低,支付不起这边国际学校高昂的学费,因此所有的孩子都在家里上学,英语称做home schooling。

经常照看妮妮的有三个美国少年是兄妹:Matt(16岁)、Chris(15岁)、Annie(13岁)。虽然都是teenagers,这些美国少年比同龄的中国少年显得更加成熟。他们身上流露出来的那种独立自律、团结友爱、活泼健康的人格,令大多数在溺爱中长大的中国少年望尘莫及。而且,这些美国哥哥姐姐对妮妮那种爱护和尊重的态度,仿佛已经融人他们的血液之中。我常常暗自感叹,惟愿我们的家长能对自己的孩子有一半这些兄长对妮妮的态度。
2010/04/09回复
2004年春天,我们从新西兰度假回京后的一个多月里,每天下午从幼儿园出来,Sam就到小区的操场上找妮妮玩儿,我跟那些少年们一起打球。两个小人儿特别融洽,甚至还举行了“婚礼”,“生”了两个孩子(事后告诉Sam爸爸,他还很遗憾儿子娶媳妇怎么没邀请他)。

有一天,Sam没去幼儿园,跟着我在家里玩儿。到了4点,该去找妮妮玩儿了,Sam骑上他心爱的自行车。我对他说,如果妮妮要骑你的车,你可不能推妮妮。曾经有一次Sam也是带着车跟妮妮玩儿,让妮妮骑了一会儿,把车要回来时妮妮不肯下来,Sam一着急就推了妮妮—把,妮妮从车上摔了下来。操场上是水泥地,摔下来比较危险。这一次,Sam答应不推妮妮,但是也宣告:“我不让妮妮骑我的车!”

到了操场,我和少年们开始打球。突然间,Sam大哭着来找我,“妈妈我不要妮妮骑我的车!”原来妮妮趁着Sam不备骑上了车,Sam向她要,她不给。我抱着Sam坐在椅子上安慰他。13岁的Annie见状找到妮妮,说她不应该没有征得Sam同意就擅自骑他的车,妮妮也哭起来。我对Sam说,你看,本来你们挺高兴的,你不肯跟好朋友分享你的车,结果两个人都不高兴了。Annie拉着妮妮走过来,对妮妮说,你先跟Sam道歉,然后好好问他能不能骑他的车。妮妮小声道了歉,Sam则跳上车骑走了。我对妮妮说,这辆车是Sam的心爱之物,他从来不让别人动(包括自己的妹妹),今天才骑了没多久,还没过瘾呢,你就先让他骑吧,待会儿他骑够了,就会让你骑了。两个孩子都不哭了,也不理对方了。Sam骑着车转磨磨,妮妮躲在一边的器械上。Sam过来找我,嘟嘟囔囔“妈妈你来”。我知道他要什么。我对他说,妮妮是你的好朋友,你想跟她一起玩儿对吧?你去跟她和解吧。Sam还是吭吭唧唧“我要妈妈跟我”,我说,“不行,妈妈也跟朋友在一起,我离开了球场,朋友们就不能继续打球了。现在我要回到我的朋友那里去,他们都在等我,我不能离开他们。你去找你的朋友,解决你们的矛盾。我回去继续打球,Sam骑着车围着我们转了几圈,每次我都劝他,“Sam离开球场,小心球砸到你身上。Sam见我这里没什么希望,就慢慢地骑向妮妮。到了她附近又掉转车头骑开,三番五次之后,我也不看他了,专心打球。不知道从哪一分钟开始,这两个小家伙又笑成了一团,丢掉的友谊找回来了!
2010/04/09回复
偶尔想起这件事,我不禁有些好奇,如果换了别人,她会不会有这样的反应:

1。Sam不肯跟小朋友分享他的车,妈妈批评他,要求他把车让给妮妮骑,Sam仍然拒绝,妈妈觉得有些丢脸: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小气!

2。Sam哭鼻子,妈妈也批评他:“别人骑你的车又怎么了?这么点小事也哭鼻子?还像个男孩子样吗?”心里头也挺烦的:我的孩子怎么这么窝囊!

3。Sam跟妮妮闹别扭了,妈妈带着Sam去求和,要求Sam必须马上跟妮妮和好,甚至替Sam向妮妮道歉,拉着他们的手放到—起,等等,总之是要参与和解救。如果Sam反抗或者干脆跑掉,妈妈觉得脸上讪讪的,心里恨恨的:回家收拾他去!

4。事后跟朋友们讲起来,还免不了抱怨孩子几句:这孩子,真不懂事!别人家的孩子都挺大方,偏他小气,还窝囊。你说说,我该怎么纠正他这些个缺点?
2010/04/09回复
《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出版后,一些朋友和编辑向我反映,有些妈妈在看了我的书后说,“小巫怎么把Sam夸得跟朵花似的,好像他浑身上下只有优点没有缺点!”

我听了还觉得奇怪:对啊!在我看来,Sam的确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啊!后来在育儿论坛上,经常看见“我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的某某缺点”一类的文字,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妈妈们对自己的孩子太苛求了!她们忘记了什么是“正常的孩子”,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孩子”,结果当然是竹篮子打水,不仅自己伤心失望,孩子也惶恐不安、自卑沮丧。先分析一下Sam和妮妮的这次事件:
2010/04/09回复
1.Sam不肯跟妮妮分享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是不是缺点?不是。这是四岁孩子的正常表现。悄悄在“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一文里这样解释:“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分享,就是能够把自己所有心爱的东西给任何人。因为有这样的误区,家长常常强迫孩子把最心爱的东西交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她还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心爱的物品,就如同家长也有比如钻戒之类的珍宝一样。有人会强迫你把手上的钻戒摘下来让她戴一个星期吗?那你也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心爱之物。孩子可能会和小朋友分享很多东西,但他最心爱的物品常常不舍得分享,这并不阻碍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和完善,也并非是需要改正的“缺点”。
2010/04/09回复
2。Sam的车被妮妮抢走了,他急得大哭,是缺点吗?也不是,甚至这是他的进步。妮妮抢走了他的车,他本能的反应是推倒她、抢回来,这是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这次他牢记妈妈的教诲,修正了以前的不恰当行为,不肯使用武力,无奈之下,只有哭诉。多么优秀的孩子!我应该表扬他才对啊!
2010/04/09回复
3。Sam和妮妮闹别扭了,想和好却又犹疑畏缩不前,甚至想让妈妈帮忙。这是缺点吗?当然不是。这也是正常的表现。孩子的社交技巧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在诸多类似的“事件”与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我是否应该参与其中帮助Sam呢?这要视他的年龄和“阅历”而定。如果在三岁之前,我会带着他找到妮妮,协助他向小朋友表示友好。现在他四岁了,我如果再跟着搅和,就不是帮助,而是阻碍他的成长了,下一次他还是不能够独立解决这个矛盾,还是需要依赖家长。从这一件具体的事例我们能够看出来,许多我们成年人看着不合适的表现,其实是与孩子年龄相符的正常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如临大敌。这些行为需要“纠正”吗?我不使用这样严重的字眼。当你看完这本书后,就会明白,孩子的有些行为是阶段性的,过—阵子就自然消失了;有些行为是孩子内心感受的表现,我们做父母的能够理解并且包容。所有的行为都有其或显著或隐蔽的动机,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引起我们的关注、控制我们的情绪以感到自己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几乎没有任何一样行为是他成心“使坏”,是必须严阵以待的“缺点”。具体行为具体对待,有些时候是我们成年人的不当导致了他的—些反应。排除了各方面的因素之后,还有多少是他的真正“毛病”和“缺点”呢?几乎没有。
2010/04/09回复
所以我说——我的孩子没有缺点!①(这不是一个自大狂式的口号,也不仅仅指我自己的孩子没有缺点,而是说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没有缺点,倡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保持这种态度。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孩子是完美的。他还是会做错误的事情、出现不良行为,需要我们的宽容、引导和训育。

可能不少家长心里头都暗暗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慷慨豪爽、人见人爱。小朋友要他的玩具,他痛快地给予:“拿去玩儿吧!”和小朋友闹了矛盾,他爽快地赔礼道歉、握手言欢、不存芥蒂。不要说天下很少见这样的“模范”儿童,就是成年人恐怕也很难做到吧?用这样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除了让孩子感到自卑、让家长感到烦恼之外,还能达到什么建设性的目的呢?再说,就是硬逼出这么个失去了童真的小君子来,惟一获得满足的,不就是我们当父母的虚荣心吗?
2010/04/09回复
所以,每当孩子表现“欠佳”时,我们最好做到:

首先,默念几声:我的孩子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孩子;什么“毛病”都没有的孩子才是不正常的。其次,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他的行为,接纳他的特性;帮助他、引导他、鼓励他,避免批评、斥责和强迫。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因为顾全自己的面子,而做出伤害孩子的言行。一旦把孩子不被我们接受的行为看做是“缺点”,必须“纠正”,我们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我们的“假想敌”。一旦我们对这些“缺点”宣战,我们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2010/04/09回复
三岁的孩子不愿意独自去收银台交款是很正常的,成年人眼里的小事—桩,在幼儿眼里却是天大的挑战。如果父母希望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可以每次付款时领着孩子去收银台,先给孩子做示范,再找机会鼓励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主动交款,而不是一下子就把孩子推到陌生人面前独立完成一项任务。三岁的孩子上街喜欢牵着妈妈的手也是很正常的,甚至值得表扬,说明这个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三岁幼儿还不能够应对四周繁杂的环境,必须依靠父母保障人身安全。那个朋友的两岁幼儿在街上乱跑,其实很危险。由此看来,这位母亲的伤心显得有些小题大做。细细问一问,原来是孩子的爸爸比较内向,这是妈妈对丈夫最大的不满意,爸爸也不喜欢自己的内向性格,因此夫妻双方都急切期望女儿性子开朗大方。谁知遗传基因并不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家长本人的性格在平时的言传身教当中必定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他们的女儿最终还是像爸爸,内向、拘束、腼腆。妈妈不愿意接受丈夫的性格,转而试图塑造女儿,甚至问“大人我改变不了,孩子我难道也得无条件地包容吗?”
2010/04/09回复
猜你喜欢

妈妈关注:虐童何时休!惩罚是教育孩子最失败的方式

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

找到几本小朋友听的有声书,宝宝很喜欢听,免费下载推荐给大家

转:为了孩子,拼了!

走进孩子的心灵(0--6岁宝宝父母必读)连载

(转)四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

热点推荐

广州赏梅正当时 从化花海错过要等明年

长见识了!萤火虫动漫嘉年华好热闹

怒省2300!苹果15免费维修成功

寒假还没有开始 寒假作业布置了一堆

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2025年装修交流群 杜绝踩坑等你加入

纠结 用热水器划算还是用天燃气划算

国补国补又来啦

老公看王刚师傅学做菜 成品还不错

朴朴的羊扒中看不中用 肉质很一般

广州塔下的惊喜 好听音乐市集开集!

干饭人的最爱!青椒炒牛肉好下饭

今天买到一块好牛腩 做清汤腩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