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教育专家王金战教你“好孩子是怎样培养的”(每日更新)

35490393家有小学生

最近一直在学习的一本书
《好孩子是怎样培养的》王金战 著
拿过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家长朋友们有所帮助

有需要的朋友请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我这里有WORD版的可以发给您!

[ 本帖最后由 安小慧 于 2010-10-22 13:50 编辑 ]
2010/07/09
全部回帖
王金战
  宽高教育董事长,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所辅导的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12人获全国一等奖,占北京市的三分之一,并有两人进冬令营,一人进国家集训队。 2003年所担任班主任的高三12班有55人毕业,10人被耶鲁大学、杜克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37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其中保送清华北大13人),班级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级。
  
  【个人简历】
  王金战,全国优秀教师。出版教学专著八本,有三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两次在国际学术大会上宣读论文。历任山东沂水一中政教主任、青岛二中教导主任、山东临沂华盛实验学校校长等职。
  坚守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形成了独到而实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2003年,把全班55名学生中的37人送进了清华和北大。王金战认为,人生就业分为三个层次:就业、职业、事业。从事老师这个工作,也要经历三个层次的升华:具有爱心、责任心、最后升华到事业心。
 《好孩子是怎样培养的》一书从教育理念、成长、沟通、学习四个方面直击家庭教育要穴,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在此连载书中的部分内容,希望可以给广大家长带来帮助!
2010/07/09回复
近几年,几乎每天都有家长带着自己的问题孩子,带着教育孩子的困惑来求助于我。我吃惊地发现,有95%的问题孩子是出自问题家长。

我经常会见到以下的几个情景:

情景之一:家长和孩子共同来到我的面前,我自然会问孩子上几年级、多大了、在哪个学校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结果回答的全是家长。我问孩子的所有问题,家长几乎都争着回答,更可气的是,这样的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的严重错误——你把孩子说话的权利都剥夺了。我不得不劝家长能不能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孩子,家长这才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暂时算是憋住了,可我跟孩子好不容易说了几句,家长又把话题抢了过去。没办法,我只能劝家长能不能回避一下,让我跟孩子单独谈谈。我发现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少言寡语,不善交流。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孩子这样的状况根本原因出自家长。我有时生气地说:“你家长可以替孩子做家务,可以替孩子吃苦,但你不能连孩子说话的机会都剥夺了吧!”孩子能干的事家长包办代替,家长就剥夺了孩子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一个家长要把孩子当成未来的人才来培养,而不是将其当成宠物来呵护。
2010/07/09回复
哈哈,谢谢支持!
2010/07/09回复
情景之二:家长和孩子来到我的面前,一般的家长都会先流泪。因为近几年找我的人太多,我的时间精力又有限,所以有很多家长要等几天才能见到我,流泪的原因可能也含有这种成分。情绪调整好了,便开始说孩子问题了:“王老师,我可见到你了,我有希望了,我先跟你说一说我孩子的问题。我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其次的问题是……再次的问题是……”还有的家长怕我对孩子的问题理解不透,干脆就提前写了一篇文章,名叫《孩子的主要问题》。可是这些家长们在当着孩子的面大谈孩子的问题时,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孩子出于对我的崇拜来求助于我,他是多么希望能给我留下好的印象。可孩子还没说话,家长就先把孩子说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你别忘了,你是在孩子崇拜的老师面前来说孩子的不是,你应替孩子好好想一想。难道孩子好不容易来见我一面,就是为了让我彻底了解他的缺点吗?当家长滔滔不绝来指责孩子的种种“罪行”时,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已在流血!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便打断家长的控诉:“你能不能提出孩子的几个优点?”家长被我打断后开始想孩子的优点,竟然好长时间想不出一个优点,甚至有些家长反问:“唉,我孩子还能有优点吗?”每每遇到这样的情景,我总为孩子感到悲哀,为家长的愚蠢而气愤。如果在家长眼里孩子一无是处,那么孩子从家长那里听到的只能是指责、抱怨、批评、教训,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阳光的心态、自信的个性、自尊的人格?我经常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批评出来的。越是孩子身上有更多的缺点,才越需要家长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优点,然后给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一个经常得不到鼓励的孩子,他的潜能仅能发挥20%~30%;而他一旦得到激励,其潜能将会发挥70%~80%。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赞美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指责声中,他就学会了自卑;生活在仇恨之中,他便学会了报复。

类似的情景还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列举,只是想就此警示家长: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孩子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首先落到自己家里,首先接触到的是父母。如果发现了孩子有什么缺点,家长先不要急于去指责孩子,要先想一想这孩子的缺点是不是因为你的原因造成的?这样既减少了对孩子的一份指责,也减少了对孩子的一次伤害,又对自己的行为多了一份反思,从而多了一份进步。
2010/07/09回复
谢谢支持噢,哈哈,大家的支持是我坚持每天发帖的动力~
2010/07/10回复
我多年研究发现,14岁之前是一个人智力开发的关键时刻, 这个时期一个人的智力开发几乎可以完成智力开发总量的90%。这是一把双刃剑,就是说,一个学生如果在14岁之前,学到他感兴趣的东西,他的智力将会得到巨大的开发,他焕发出的能量甚至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我的孩子小时候喜欢看小人书,有一次我给她买了一套葫芦娃,她妈便顺着字幕给她讲了一遍,没想到就讲了这一遍,毫不识字的她几乎就能复述下来。由此我发现了孩子的阅读能力,便不断地跑书店买书,结果培养了孩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也为她以后轻松考取北京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本帖最后由 越秀区妈 于 2010-8-3 09:50 编辑 ]
2010/07/10回复
反之,如果14岁之前,学到他不感兴趣的东西,或者大人强迫孩子学习他不愿意学的东西,那么他的智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扼杀。所以在孩子智力开发的关键时刻,一定不要逼着孩子去干他不想干的事。反观现在很多家长,违背孩子意愿地给孩子报了很多学习班,当然他们的愿望是好的,但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如果你一定觉得学这样东西对孩子很重要,那么家长的一个主要作用应该是先想方设法让孩子对这样东西感兴趣。
智力的开发是这样,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这样。
我在山东工作的时候,班里有个农村的住校生。我发现他每次吃完饭都把菜盆倒上水涮涮,然后喝掉,所以他的菜盆总是干干净净的,根本就不用刷。我发现以后就很感动,心想这孩子多不容易啊,生活这么节俭,以后肯定有出息。

[ 本帖最后由 越秀区妈 于 2010-8-3 09:51 编辑 ]
2010/07/10回复
后来这个学生果然没让我失望,考上了山东大学,在当时就很不简单了。由于他工作吃苦能干,发展得也不错,现在是一家市级银行的行长。前段时间师生聚会,吃饭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学生端过一个吃剩的盘底,自己偷偷倒上一点茶水,端起来就喝。
我想起他高中时候的事情,就笑着说:“你现在是大行长,不缺钱,怎么还干这种事儿?”这学生回想起往事,一下子动了情,说:“王老师,小时候我家里穷,我爹每次吃完饭就把碗冲得干干净净,把水喝掉。我也学着,从八九岁就习惯这么做了。后来考上大学参加工作,这个习惯一直改不了,跟上了瘾似的,喝着这种菜汤感觉特别亲切。一喝就想起自己的从前,想起农村的父母,这样工作再苦再累、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也不怕了。其实这些年,我就是靠这种精神走过来的,要不我也许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听后,感动之余陷入了沉思。一个农村家长没多少文化,谁也想不到他一个小小的习惯,竟然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影响是从很小就开始的,它是融入儿子血液里的,是深深根植于儿子心底的,所以它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进一步想,如果儿子到了十六七岁以后才看到父亲的这个举动,恐怕就不会养成这样的习惯了。
多年来,我对教过的一些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充分证明:14岁以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奠定了孩子今后人生的基础。在这个时期,孩子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所发生的事、所受的教育、所养成的习惯、所形成的性格,会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这个影响几乎是无法代替、无法改变的。
正面影响是这样,反面影响也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起步于14岁前,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也是从14岁以前开始的。

[ 本帖最后由 越秀区妈 于 2010-8-3 09:51 编辑 ]
2010/07/12回复
有句俗语说,对七八岁的孩子狗也嫌烦,而我们也往往把十三四岁看成孩子的“叛逆期”。在这两个时期,孩子生理、心理和智力发育都产生了飞跃性的变化。这个时候孩子特别活跃,接受新事物特别快,所以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多。面对孩子的表现,许多家长要么无动于衷、听之任之,要么厌烦至极、粗暴打压,要么稀里糊涂、不得要领。有些家长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就这样,长大就好了,即树大自然直。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是消极的、不负责任的。
14岁之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家长影响孩子、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机稍纵即逝,再也不会重来。抓住这个时期,在教育孩子上就会占主动权,就会事半功倍;相反,错过这个机会,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就会事倍功半,就会耽误孩子的一生。


[ 本帖最后由 越秀区妈 于 2010-8-3 09:52 编辑 ]
2010/07/12回复
有一次,听一朋友谈他教育孩子的一段感悟:女儿考上大学后,虽然离家很近,但为了锻炼她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是决定让她住校。这可不得了了,开学前半个月,她妈就开始给她买这买那,几乎天天去超市,结果买到开学那天还没买够。从吃的到穿的再到用的,家里东西多得都快成个小超市了。我心里着急,有这个必要吗,这是多大的浪费呀。可是看到她妈那副慈母的样子,又不忍心给她泼凉水。女儿只是听任她妈成堆地往家搬东西,无动于衷。

开学那天送女儿上学的时候,我就像搬运工似的跟在后面,累得我满头大汗。到学校我把东西放下,对女儿说:“你不在家,没人跟我斗嘴了,你老爸该多寂寞啊。”我这话虽然发自肺腑,但也是不经意说出的。结果女儿一听这话,一下扑到我怀里哭了半天。她妈在一旁嫉妒得直瞪眼,心里很不平衡。

送完女儿出来,爱人就骂我们父女没良心。说她自己为了女儿上学,忙活了半个多月,累得觉都睡不着,到头来女儿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没有,甚至有时候还嫌她烦。说我什么事儿都没干,只一句话,就让她哭老半天。说着说着,爱人眼圈子红了。

我一看,赶紧安慰她:“其实当然还是你最关心孩子,她也早已习惯了,觉得你做那些都很正常;我对她很少过问,稍微给点阳光她就灿烂了。”爱人听了这才感觉稍微好些,但是还是骂我们爷俩没良心。

其实有句话我没说,说出来怕爱人更伤心:“你虽然给孩子买了好多好东西,但你做的那些不是她最需要的,甚至是多余的,孩子当然没反应了。我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是说到孩子心坎上了。这句话饱含着我对她的尊重、理解和疼爱,这正是她最需要的,所以她就感动得不得了。”

朋友的这段感悟很有代表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孩子的物质生活大都得到了充分满足,甚至出现了过剩,这跟我小时候完全不一样。我小时候在农村上学,自己带饭,一周就拿着一毛钱上学,心里却总是充满感激,唯恐做出对不住爹妈的事情来。可在衣食无忧的今天,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却层出不穷。据世界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当今独生子女心理疾病患者高达1/3,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现象。不幸的是,这种恐怖的现象在中国已愈演愈烈,要想扼制这一现象,我们必须仔细研究,现在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首先,现在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一起玩耍斗闹的兄弟姊妹,没有手足。在学校里,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导致了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同学之间学习之外的交流几乎都被剥夺,也难以找到知己朋友。但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需要互相交流。而人有了烦恼和不良情绪更需要排遣和发泄,发泄出来也就轻松了。当他没法发泄时,也只有憋在心里,经常这样压抑自己便会憋出心理疾病,所以心理疾病患者大都是这样来的。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不管是生理还是心智,发育都比较早,内心世界都很丰富。如果孩子外界的朋友少,父母再不做他的朋友,甚至与孩子心理上处于对抗状态,那么一个问题孩子便由此产生了。所以,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真正尊重、理解他的知心朋友,而不是事事给予他指导、管教并包办一切的家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成为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知心朋友。

其次,既然孩子物质上出现过剩,那么经济上的付出就不再是关键了。但我发现,很多家长总以为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都得到了满足,自己便为孩子做到了一切。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自以为只要肯花钱就能换来孩子的美好前程。这种现象在成功人士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事实是,越是成功人士,由于工作压力大越没有时间陪孩子,想在孩子身上多投点资金来弥补对孩子的关爱,其实这些家长是错上加错。越是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他真正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家长陪着他共同成长的时间。反观有些家长,个人事业红红火火,自己的孩子却一塌糊涂,家长还反过来怪罪自己的孩子。如果这样的家长也算成功的话,那这种成功究竟有多大价值?
2010/07/12回复
朋友们,我来啦
2010/07/13回复
家长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能保证与孩子进行通畅的交流。但在这个关键点上,许多家庭却出现了问题。
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知道怎么了,小时候什么事儿都跟大人说;现在长大了,拿根棍子都捅不出半句话来。
乍一听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孩子大了自然就不愿跟大人说话了。如果说有什么不正常的,那肯定是孩子不正常,是孩子出了问题。
真是这样吗?近几年,我通过大量地接触这样的学生和家长,发现问题还是在家长这里。
我的一个学生都上高三了,也不跟他的爸爸交流。原因是他爸爸是一个外交官,长年在驻外使馆工作,孩子从小就很少见到爸爸,逐渐产生了陌生感,甚至爸爸偶尔回家住几天,孩子都感到特不自在,因为家里多了一位陌生人。这使得爸爸很痛苦。所以家长无论多忙,无论工作多重要,还是应该想办法多挤点时间陪孩子的。我们既然把孩子带到了人世间,就有责任把他教育好。在某种意义上,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也是对社会的一大贡献,所以,不要只强调自己的工作有多重要,教育好孩子同样重要。

[ 本帖最后由 越秀区妈 于 2010-7-26 15:03 编辑 ]
2010/07/13回复
曾经听一位优秀教师的事迹报告,作为一名民办教师,为了山区的孩子奉献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和感情,非常让人感动。但他最后的一段话却让我不舒服,他说:“我为了别人的孩子却耽误了自己的孩子,到现在我的孩子还是个文盲。由于我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孩子到现在都恨我。”听到这里,我对这个老师的印象已大打折扣,因为我知道,教育的前提就是爱,而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你一个当老师的,如果连你自己的孩子都不关爱,都不配为人之父,怎么有资格当老师!怎么可能当好老师!现在社会舆论好像有一种导向,不把自己弄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好像成不了模范人物,从爱的本能上来讲我不欣赏这样的模范人物。所以家长想跟孩子进行良好沟通,首先要懂得去爱自己的孩子。如果把自己的孩子冷落在一边,却一门心思去爱别人的孩子,这样的家长怎么可能与孩子有很好的交流。

[ 本帖最后由 越秀区妈 于 2010-7-26 15:04 编辑 ]
2010/07/13回复
2010/07/13回复
本来要上个封面图片啊,结果发不出来
2010/07/13回复
还有些家长以为自己几乎把所有的关爱都给了孩子,结果还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这种情况太多了,其实这不是真爱,而是错爱。家长对孩子真正的爱必须以理解、尊重孩子为前提,否则就成为孩子最近的陌生人。要想真正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就要不断地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例如孩子考差了,家长当然很难过,但若站在学生角度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是起伏不定的,为什么你的孩子就只能一直提高?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生都做不到。例如你总感到你说的事情对孩子很重要,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但你仔细想一想,你说的事情肯定重要,但这重要的话,如果都重复了n遍,你的孩子还是听得津津有味,那肯定是孩子出毛病了。要想让孩子听进去你的话,就需要家长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话题,这是需要用心去做的一件事。还有一些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成长的需求。孩子幼小无知时是比较听话的,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他成才的意识迅速增强,这时候如果家长还是把他看成那个不懂事的孩子,还是用他在幼儿园、小学时的那种方法去教育他,就严重背离了他的需求,必然得到孩子的反感、对抗,所以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多,就是这个原因。我每天都在教青春期的孩子,怎么就没有几个叛逆的?那是因为我更尊重他们成长的需求!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提示各位家长,爱孩子要懂得方法,懂得换位思考,否则可能会因为爱而害了孩子。


[ 本帖最后由 越秀区妈 于 2010-7-26 15:05 编辑 ]
2010/07/14回复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高考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没法取消的,但一次考试定命运又带来很多弊端。为了减少这种弊端,我们国家近几年出台了很多高考的改革措施。
其中一条就是加大高校的录取自主权,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自主招生,从一开始便有巨大争议。发展到2010年已从最初的5所大学扩充到近百所大学,名额也从最初的5%扩充到10%2010年,北京大学又率先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政策,又是引起全国的一片哗然,我以为大家不必抱怨这些做法会造成不公平,因为这是发展的必然。中国人的智商在全世界是一流的,但中国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却是零,归根到底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与英美等国家还有很大距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的大学缺少招生自主权。就以哈佛大学为例,她每年招多少学生、怎么招、该录取谁都是学校自己定的,但我们国家哪所大学有此权力?为了尽快缩小与这些国家的教育差距,我们国家从政策上逐步把招生自主权下放给高校,这是必然的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出各自特色的人才。大家与其在那里抱怨这种改革带来的弊端,还不如认识研究一下这种改革的意义和内涵。本人就属于后者,所以每每能提前预测到这种改革的方向,从而提前指导学生应对。
还有就是为了促成不同人才的成长,许多高校扩充了许多新的招生品种。例如小语种、保送生、艺术生、体育生、国防生等,每一种招生品种都有其明确的内涵,这些信息其实都是公开的,很容易查到。

[ 本帖最后由 越秀区妈 于 2010-7-28 16:36 编辑 ]
2010/07/14回复
作为一个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加上学习压力太大,学生根本没有心思去研究这些,也理解不了这些政策,但到了高三再知道这些政策基本上就来不及了。对一个家长来说,对这些政策的提前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家长提前了解了这些政策,才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提前设计,否则最后也就只有拼高考总分这一条路了。但事实证明,这条路已越来越难走。
不瞒大家讲,我孩子在初一期间,基本上就确定了她的北大之路。因为我在初一就给她选定了一门艺术特长,这是我通过反复研究后做出的选择。近几年我也帮助多个孩子通过提前设计成就了他们的名校之梦,以至于我现在都快形成一种病态了,看到一个孩子就想帮人设计一下。很多人因为了解到我的这种特点,孩子刚上幼儿园就被抱来让我设计,自然孩子成长得会更好更健康。

[ 本帖最后由 越秀区妈 于 2010-7-28 16:37 编辑 ]
2010/07/14回复
我发现很多家长严重缺少这一点规划,他们只知道盲目跟风,给孩子报各种业余班、技能班,而没有去思考孩子是否真的适合学这些东西,学的这些东西在几年之后的高考中会有多大的相关性。所以我认为,孩子的前程是需要提前设计的,而这个责任应该由家长来承担。看来在当今时代,当个优秀的家长还真的不容易。别为难,我来帮你。


[ 本帖最后由 越秀区妈 于 2010-7-28 16:37 编辑 ]
2010/07/14回复
猜你喜欢

碰上孩子的才能是拼拼图,我该如何培养?

【分享】雷军:我如何培养我的女儿

培养匠心精神,从学习手工制作航模班开始

天河区员村小学怎样?了解的JMM来分享下

【每周话题】妈妈们来说说您在家庭里是怎样给孩子做国学教育的吧~

我和儿子一起成长!160楼更新:奖妈币!!!有奖竟猜喽!

热点推荐

探校实录 | 学生纷纷打出10分的黑马学校

周日南沙看房 总价100万出头买新规三房

广东胃勇闯新疆超10天 番茄炒蛋竟成救命菜

你敢信吗?我发现盒马买菜比街市还便宜!

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2025年装修交流群 杜绝踩坑等你加入

速速归队!广州妈妈网喊你回家

整个青蟹粥食 咬开啖啖蟹肉好过瘾

吃真是人生难题 选择困难症的救赎菜单

初夏限定美味 鲜掉眉毛的节瓜咸蛋汤!

简餐吃出头发丝 店家赔偿糖水

广州试点!“3+4”中职直升本科

非遗螺钿胸针……山里江山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